问题

为什么国内企业的底线如此之低?

回答
关于国内企业“底线低”的现象,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定论,而是涉及到复杂多样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监管因素交织的产物。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层,去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尝试用一种更具人情味、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阐述。

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时候“底线低”的讨论往往聚焦于一些极端负面的案例:产品质量不过关、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权益、劳动者权益受损,甚至一些更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这些案例确实刺痛人心,也确实反映出一些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忽视了应有的道德和法律约束。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转型期的阵痛与“唯GDP论”的遗留影响:

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从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很多时期,速度和规模被放在了首位,似乎只要能快速发展、创造就业、增加税收,一些小“瑕疵”就可以被容忍。这种“唯GDP论”的思维模式,即便在现在,其影响依然存在。一些企业可能仍然习惯于将短期利益和规模扩张视为首要目标,对于长远的品牌信誉、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和考量相对不足。就像一个人年轻时可能为了快速成长而顾不上身体的某些“小毛病”,但到了中年,这些小毛病就可能爆发出来。

2. 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与“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市场大的国度,竞争异常激烈。很多行业都是红海一片,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在这种环境下,一些企业为了生存下去,或者为了在竞争中抢占优势,可能会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如果有些企业突破底线,通过降低成本、偷工减料、虚假宣传等方式获得了短期成功,那么对于那些坚守底线的企业来说,就会面临更加艰难的处境。这就像在一场赛跑中,有人抄近道跑得快了,那些按规矩跑步的选手就会显得很慢。久而久之,如果监管跟不上,或者惩罚力度不够,就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让那些有良知的企业反而难以生存。

3. 监管的滞后性与执法的不确定性:

不可否认,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在不断完善,但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监管的步伐有时会显得滞后。一些新兴的商业模式和行为,可能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即使有法律,执法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比如执行标准的不统一、监管的疏漏、甚至是一些权钱交易的腐败等。当企业发现违法违规的成本很低,或者被发现的概率很小,那么铤而走险的诱惑就会增大。这就像在一个规则不是很明确、警察又不太常出现的街区,一些小偷小摸的行为就更容易发生。

4. 消费者维权意识与能力的普遍提升需要过程:

虽然近年来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有了显著提升,但与成熟市场相比,还有提升的空间。很多消费者可能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渠道去维权,或者因为维权成本高昂(时间、金钱、精力)而选择忍气吞声。当消费者普遍缺乏有效的维权手段时,企业就更容易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其他优势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就像在一次交易中,一方完全不了解行情,而另一方却了如指掌,那么不公平的交易就可能发生。

5. 企业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的灵魂。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中,利润至上、员工只是成本、客户只是待宰羔羊,那么其行为很容易触碰底线。这种企业文化往往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潮时,这些思潮也可能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另外,很多传统价值观中强调的“诚信”、“仁义”等,在一些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其具体体现和操作方式也需要重新被解读和传承。

6. “关系”与“人情”的复杂作用:

在中国社会,人情和关系网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候,企业可以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渠道来解决问题,甚至规避一些本应承担的责任。如果企业与监管部门、供应商、甚至某些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人情往来,那么“规则”就可能被“人情”所稀释。这并非说人情本身是负面的,但当它与商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发生冲突时,就可能成为滋生“底线低”现象的土壤。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来理解:

想象一下,一个地方要建一条新路。

坚守底线的企业: 他们会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使用合格的材料,确保道路的安全和耐用。即使这意味着成本会高一些,工期会慢一些。
“底线低”的企业: 他们可能会为了省钱,用次品的沥青、偷工减料,甚至在混凝土里掺杂杂物。他们可能会找关系,绕过一些必要的验收环节,或者贿赂监管人员。他们觉得这样做可以更快地完成项目,赚更多的钱,而且就算被发现了,赔偿的成本可能也比之前投入的少。

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后一种方式呢?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别人都在这么做,自己不这么做就吃亏;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规则不那么敬畏,觉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最终的受益者是自己,而那些潜在的风险和后果可以被推卸给他人或未来。

需要强调的是:

“国内企业底线低”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并非所有国内企业都如此。中国有大量坚持诚信经营、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它们是行业发展的标杆。我们之所以会关注到“底线低”的现象,恰恰是因为它们违背了我们内心普遍认同的道德和公平准则,所以才显得尤为突出。

理解这个问题,不是为了去概括性地批判,而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思考如何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以及培育更健康的社会商业生态,来共同提升整个行业的“底线”。这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让“诚实守信”、“尊重规则”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共识和行为准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把醉驾入刑取消,改成"约束至酒醒",会发生什么?

我想知乎上一定会有个问题是,"为什么国内机动车驾驶员底线如此之低?"

user avatar

别尬黑,什么叫底线如此之低?这叫竞争力如此之强。

user avatar

“为什么国内企业的底线如此之低?”

国内企业的底线都很低吗?也不尽然吧。

我看国内的外资企业底线还基本守得住啊。

工作时间之外不打员工手机,实在着急偶尔打个电话,首先开局是“抱歉打扰了”,员工个人手机号也不上传系统,办公就用固定电话;年休假该休就休,休假期间工作由同事代理,很坦然,没要紧事没人联系你;准点下班;周末加班就是单日收入双倍,而不是什么调休甚至连调休都没有;五险一金按员工收入实缴而不是什么按当地最低工资上缴……

当然,这几年他们的底线也在往下走,毕竟越来越多的外企聘起了本土的HRD;底线没往下走的外企呢,比较遗憾,他们往家走了。

哦,他们往家走时基本也都较好地赔偿了那些无法再为他们效力的中国员工……

至于国内的本土企业,他们也不总是底线这么低的。他们去了国外,特别是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帝国,底线好像就被拉上去了。

砍基层工程师人头时,还给赔偿,还给什么garden leave……在国内,这不就是业务组长找你谈个心的事儿嘛!

结合我本身这么多年的混社会经验啊,论这些国内企业对基层员工的温和度、对劳动法等各种法律的尊重上,大概按外企、聘了本土HRD的外企、合资企业、国企、本土私企这么几个纬度依次递减吧……

到了国外呢,同样的国内企业对不同的员工又有所区别,大概是按外国员工,华裔外国员工,中国员工这么依次递减吧……

非常耐人寻味啊。


以上内容都是我朋友跟我胡诌的,对此我当然嗤之以鼻。

我最后想表达的,一言以蔽之:我不同意我朋友以及题主的认知!

我送题主一句话:来知乎,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为什么国内企业的底线如此之低?”

“根本就不是这样!”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违法成本太低

劳动法,你真的去维权,一般还是起点作用的。

但前提是你从面试签约阶段就有意识的留下相关资料,维权的时候再花大量时间的收集、整理资料,不厌其烦的资讯政策、跑相关部门,调解,调解不成起诉……

只要你能花了这些精力,又有充足的证据,一般都能拿到工资和补偿(前提是这公司还活着,还尊重法律,如果他倒闭了,那赢了官司也难拿到钱)。

请注意,你花这么大的精力去维权,最终拿到的仅仅是你本来就应拿的,你觉得公司违约、违法,应该给你误工赔偿、精神损失赔偿,对不起,想多了。

你觉得这样的违法公司,应该有惩处性罚款,对不起,也想多了。

所以,对公司来说,员工维权没啥大不了的,公司胜诉省了钱,公司败诉赔本来应该赔的钱,至于参加调解、出庭之类的,有法务,或者随便派个人,有啥大不了的。

对比一个法国的案例:

这个新闻,别被“上班太无聊”误导了,实际是企业恶意调岗逼迫当事员工辞职。

该员工2015年之前是一名经理,但因为损失了一名重要客户,被降职了。降职后,公司也不再安排实质性的工作——管老板的熨斗,找打高尔夫球的老板的儿子……

公司这样搞他也没主动辞职,最终把这兄弟把公司告了,公司给他赔了40万。

为什么?

因为法国劳动法禁止以破坏工作环境为目的,侵犯他人权利和尊严、危害他人精神和身体健康、负面影响他人职业前景的,持续性的行为。(本段引自著名法律答主,王瑞恩)

多说两句,法国1910年颁发了《劳动与社会福利法典》,经过百余年实践与完善,对劳动者是全方位、无死角保护,企业侵害劳动者权益很不容易。

目前,法国是基层劳动者工作最轻松的国家之一,每周法定工作时间仅35个小时,每年至少5个星期的带薪休假……也是劳工福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回到我们的现状,近两年劳动者权益保护其实有很大改善,两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公开,原来公司被员工起诉欠薪、赔偿等,消息局限于相关人的小圈子里,其他人求职仍然避不开这个公司的坑。

但现在法院裁判文书公开,天眼查等企业信息查询网站整理公开企业相关诉讼信息,企业涉及和员工纠纷诉讼仲裁,损失要大得多,影响人才招聘,损害品牌形象。

二是法律法规的完善,希望一切越来越好吧。

需要租办公室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海量办公房源

租办公室更多攻略,欢迎查看:

user avatar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做得好。

企业共享的护城河深了,企业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就强了。

违法成本过低,而维权成本太高了的话,受害者基本也就没有维权的动力了。

user avatar

原因如下:

1、中国人口太多,所以总会有老板说: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最不缺的就是人。没办法,即使不合理,你也只能忍。

2、企业中的工会基本上就是摆设,我就职的几家公司,所谓的工会就是经理兼职,所以不可能关心员工。

3、以往很多员工没有法制意识,出了问题,要么认倒霉,要么走极端,其实很多事情你不争取,就会觉得难于登天,真的去做才发现没几个钱,不费事,比如原来公司有个临时清洁工,就被后勤给开了,但是工资不给,人家找劳动局,立刻给了。

现在好多了,好多员工都知道出了问题拍照录像找法律援助了,其实那些公司嘴上说的很硬气,什么你随便告,有律师陪着之类的话,基本上是唬人的。

user avatar

第一点:有限理性假设。

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尝试无限地扩张自己的利益。

第二点:法治天然有利于强势方而不利于弱势方。

这个世界上最反对法治的其实是农民,他们直接要求明君和清官。

user avatar

讲一下我最近劳动仲裁的事情吧,2021年2月份被前公司裁员,拖欠工资和裁员补偿。我2月份申请立案,3月份调解,5月份提交证据,6月开庭,现在7月还没出结果。

就算仲裁出结果了,公司不服还可以选择去法院起诉,起诉失败再上诉。一套流程走下来,能拖个一两年。就算终审判决公司也输了,无非是把两年前就该给我的钱给我。

劳动仲裁的流程:立案,调解,提交证据,出庭,至少四个工作日。要是走法院,起诉、上诉,那这个流程又要再来一遍。上班族天天请假搞这个,就为了拿自己应得的钱?

公司的人事、财务、法务闲着也是闲着,派过来跟前员工耗着简直不要太方便。你猜资本家和打工人,谁更有钱,更能请得起专业的法律人士?

(有些公司尤其是大公司,都是长期养着法务的,他们平时闲着也能领工资,所以公司很乐意把他们派出去,毕竟公司不养闲人)

而打工人的成本是什么呢?要查资料,学习法律知识,要整理证据,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耗费一年多的时间、精力,如果要请律师的话还要花律师费,最后得到的只是自己应得的血汗钱。

这是合理合法维权的流程,不合法的呢?“恶意讨薪”的帽子可等着您那。

总之还是那句话,劳动者维权成本太高,企业违法成本太低。

我有6年工作经验,在上家公司待了一共两年。

前公司是北京某影视传媒公司,去年疫情影视行业受打击很大,影视行业都降薪裁员。前公司裁员一半,剩下的降薪30%。我领着降薪后70%的工资当了一年的廉价劳动力,后来又把我裁了。

部门领导裁我的时候对我进行职场PUA,说我这点活儿找个实习生就能做,我当时就怼回去了,并且告诉他我已经全程录音。

庭前调解的时候,仲裁员直接给我的诉求金额打五折,劝我接受调解,美名其曰“双方各让一步”。我心想,老赖欠我的钱,然后声称一分不还,你让老赖还一半,这叫双方各让一步吗?这叫受害者损失一半,老赖白嫖了一半。

我直接回,你这就是和稀泥,我不接受调解,你该怎么仲裁就怎么仲裁吧,输了我一分拿不到也认,你现在调解哪怕我能拿到一半,我也不认。

目前就是等仲裁结果,证据、录音我都保留着。公司那边叫嚣,如果仲裁失败肯定会去法院起诉。理论上公司是有这权力的,他们可以起诉、上诉,再折腾一两年都没问题。拖字诀呗,两万多块钱折腾个一两年,就是不给你,打工人也没有任何办法。

相对而言,接受调解能更快拿到(一部分)钱,但从心理角度和社会经验角度讲,我比较不信任调解。因为去年我还遇到一件倒霉事,就是租了蛋壳公寓的房子,而且是一次付了一整年的房租。

2020年11月,蛋壳公寓暴雷后,出现了大范围房东赶租户走的情况,也有很多相关部门来调解。

当时的调解政策也是所谓的“双方各让一步”,让租户再给房东交一半房租,或者提前搬走几个月之类的。我觉得是蛋壳和房东违约,租户有权继续居住,就一直不接受调解硬刚到底。然后现在是2021年7月,我顺利住到期了,比那些接受调解的人更好的维护了自身利益。

现有法律,基本上对老赖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不管是拖欠工资,还是蛋壳公寓暴雷这种,乐视贾跃亭、蛋壳高靖,ofo戴威,很多老赖的惩罚措施只是限制高消费,有什么用?

制度就摆在那里,明眼人都看得见。某些人硬要说这个社会多好、多幸福,我是笑不出来。

补充:

评论区有人说劳动仲裁很简单,如果我的表述不清楚,这条高赞的解释也很到位,公道自在人心。

这个答主是自己花钱找律师的,找律师确实就不用请假出庭了,比较节省时间,但律师费不是成本吗?总之都是打工人净亏,顶多是争一口气。

二次补充:

评论区有个疑似土著/精神房东怼我,说蛋壳公寓的租户无权住到期,我再次拿证据给大家看看吧。

蛋壳租户的租房合同在住建委也是有备案的,承租人是租户,出租人是房东,法律上讲租户把钱给蛋壳就等于给房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