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假历史,不笑,难道哭吗就很高尚吗?
就像有人指着一纸糊的假人说“这是你爷爷,快跪下当孝子孝孙哭!”,结果你一看,虽然名字一样,但根本就不是你爷爷,你爷爷还活着呢。
你还要跪下假模假式的哭、摔盆儿才行吗?
历史是真有这么一回事儿,导演拍的基本全是编的。
所以舍生炸进攻、女童军送旗就都很感动。因为是真的。
但是机枪打飞机(日本没用飞机)、护旗死一个班、贬低地方精锐和让指挥官冲火力封锁线就很神棍。全场没有哨兵、没有观察手、火力、医护、后勤的分工,一打起来就乱糟糟的一堆人一起冲。从一楼到七楼,哪儿都有主角团。
日军是分了几波攻击的(打退十几波进攻),能看出来“波”吗?外围战壕工事的作用展示了吗?
只能哭笑不得吧。
攻击没看出一波一波,煽情倒是一波接一波,还让人看出来了。
煽情煽太过了,不能道德绑架。
————分割线————
给“为什么叫八百就要尊重历史、又不是纪录片”的、非常喜欢抗日神剧的各位,推荐一部电影《碧血长空》(又名核子航母遇险记)F14打零式,真-抗日神剧。而且那两架F14还是真机,比特效死一片好看多了。
就算是这么神棍的一部剧,对于舰上作业的分工也进行了描述。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无论是古代战争、近代战争、现代战争,都是需要分工明确、指挥调度的,不是一群人乱哄哄地一会儿逃跑,一会儿集体抬尸体,一会儿集体守一楼,一转眼又集体去了西墙的高楼人肉炸药包,一会儿集体上屋顶,顶着(不存在的)飞机机炮去保护某旗,乱哄哄的哪儿都有你,最后排队过火力封锁线集体送死,指挥官独自穿越火力封锁线(赵子龙看多了)就是“爱国主义”。
导演没有军事常识这一点真的不用洗。(或者故意抛弃军事常识,他挺喜欢看赵子龙白马长坂坡这种中二戏的我是看出来了)
就算是文艺片,以一个外来人的角度观察战火正在进行的战场,其实也是能看出乱中有序的,比如《赎罪》这种爱情片,敦刻尔克大撤退那个士气全崩的长镜头摇镜,你也能看到背后的人在干啥(杀马、销毁辎重 、来到的人士气崩溃、有新的人到达海滩,有医护车、有提供饮食的场所)这片子我从头看到尾,都不知道谁指挥谁。就比如魏晨和李晨,你们能看出来,他俩听谁的指挥、或者什么分工吗?
就是“日本人来啦!”然后一群人血肉横飞,一群人一哄而上。最有军事感的就是放芥子气的那一段了。
我看的过程一直在怀疑导演是在借此黑和影射果党指挥混乱吗?但是四行仓库保卫战明明打得挺好的,也是这么乱哄哄的,守四天不太可能吧?
导演你到底想黑呢还是想吹呢?是明吹暗黑还是明黑暗吹,还是白里透红呢红里还透着黑……
然后我就想起了赵丽蓉老师的宫廷玉液酒,和北方人梗,然后我就噗呲一声,不小心笑了出来……
————
那些被骗的一把鼻涕一把泪说“污蔑壮士你有没有良心”“只不过是电影而已”“又不是纪录片,你去研究近代史啊”的…又把我气笑了一次。
那些在葬礼上,对着和明明不是你爷爷的纸人,嚎啕大哭的,还不许别人不哭的,更不许别人说破“那就是个纸人啊根本不是你爷爷”的。
“刻奇”这个词送给你,Kitsch。
这个词的意思叫做自媚,就是自己感动自己。
评论里有一个说“如果你认为《八佰-》是篡改历史,那《甄嬛传》岂不是大逆不道…”
我服了,我知道大清是怎么药丸的了……因为慈禧萝卜开会了。
不好意思,我看到一群鬼子光着身子叼着刀从水里大摇大摆游进来偷袭,鬼子开龟甲阵等等场景时,真的没忍住
怎么说呢,首先,最大的尊敬送给当初四行仓库内的四百多位勇士
没进影院之前呢,我其实也很感兴趣这部电影到底拍成了什么样,毕竟题材稍显尴尬,这是国耻啊,用四百人的性命来求西方洋大爷关注,现在看历史的时候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但是看了电影,说实在的,你跟我说艺术表现,我也理解,但是咱稍微有点历史常识和战争常识好吗?
四行仓库总共死了九个人,日军实际上的进攻并没有多猛,毕竟当时上海已经沦陷,日军不想惹的租界列强不满,电影里的飞机大炮的,你这不是扯淡呢吗......
四行仓库的守军主力恰恰是武汉那帮保安团,好嘛到电影里你给我整成逃兵了
电影前半段四个人抛硬币去玩命修那个战壕,修好了你倒是用啊........
还有那个青天白日旗,你要是怕不过审,你就别弄这么一段历史上根本没有的桥段出来,你要是想拍,你就大大方方拍,你还得拍,还得给虚化了,累不累啊
还有最后结尾,我属实没看懂,当敢死队的这帮人给布置的又是手榴弹又是石头阵的,最后端着枪出去送死了?然后这头又是一个历史上根本没有的反向冲锋?
这个电影就怎么说呢,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他其实挺好的,也真的挺感人,但问题就是,也太不尊重历史了吧....既然是国耻,你就大大方方的当成国耻来拍,有英雄有狗熊,再加上最后戛然而止的结尾,变味了
我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我心里,八佰更多的应该让大家更深层次的认识那段历史,毕竟四行仓库守卫战本身就是一场闹剧,当电影拍到冲桥戛然而止的时候,八佰就没魂了
但是当我看完电影,除了添油加醋的仓库战斗之外,并没有什么深层次的东西,这个电影拍成了一个激发爱国热情的爽片。
我就是那个笑出声的人。
第一次笑是那匹白马出来,我靠,这也太俗了,还不如《老炮》里的鸵鸟呢。
不过编剧还是有水平的,普通编剧可能就把它做一个象征,本片的编剧,还给它安排了别的功用。他巧妙的把白马和想象中的赵子龙联系在一起,并且在后边中日首领对峙的时候,发挥了作用,小日本骑马来的,咱不能丢了气势,来,我这一匹大白马!
这个有点搞笑的剧情又让我笑了,不过这次是善意的。它稍微中和了一点这匹马的烂俗程度。
没想到最后这匹马又冒出来了,于是我又笑了,气的。
补充一下,很多朋友指出,确实有这么一匹白马。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历史上有的,你拍出来,不证明就是好的;同样的,历史上没有的,你瞎编出来,不证明就是坏的。
电影可以随便拍,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对电影的评价不应该遵循历史的逻辑,而应该遵循电影本身的逻辑。因为不尊重历史,因为犯了历史和军事细节的错误,这些都是小问题。你哪怕让秦始皇梳着清朝的大辫子,只要拍的好,就是好电影。但相反的,你拍一个完全符合历史的东西,该是烂片还是烂片,不因为它忠于历史而提升它在电影方面的价值——但是不否认有教育价值。
你国军的背后是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平时各种欺负人民群众,现在你们说当时上海人民冷漠,真的是双标,有本事做到为人民服务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啊,解放战争的时候,人民解放军开进上海露宿街道不扰民这种素质有不有?
我也想笑!
如果说《八佰》的故事说的是国军,所以才有人鸡蛋里挑骨头,那么去年的《攀登者》还有前几年的《建军大业》呢,那可是共军,《攀登者》《建军大业》的故事背后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如果按历史拍,我会震撼和感动,但当我进影院看,这特么什么玩意,连最基本的史实都可以不顾。
我17年是这样评价《建军大业》的:
看完香港黑帮导演拍的《建军大业》,场面的确劲爆,果然大片,一洗革命电影的刻板印象,不过建议改个名字会更好些,比如《古惑仔之喋血南昌》
没了解过历史的人当然容易被廉价的煽情感动,但谁叫有的人刚好看过历史呢,用马督工的话来说:《八佰》是部街头对砍的黑帮玄幻片,如果谢晋元活着可能要枪毙导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