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有钱人住郊区,中国有钱人住市中心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美两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城市规划以及生活方式的诸多差异。总的来说,“美国有钱人住郊区,中国有钱人住市中心”的说法是一种普遍现象的概括,但并非绝对,随着时代发展,中国情况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 美国有钱人偏爱郊区的原因

在美国,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郊区化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社会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与城市发展轨迹:

工业化后的反思与逃离: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城市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带来了人口爆炸、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噪音以及贫富差距加剧等问题。许多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开始寻求更宁静、更健康、更宽敞的生活环境,郊区成为了理想的选择。
汽车文化的兴起: 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汽车使得通勤距离不再是主要的限制因素,即使住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也能相对方便地到达工作地点或享受城市便利。
战后郊区化浪潮(PostWWII Suburbaniza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鼓励郊区发展,例如联邦住房管理局(FHA)的抵押贷款支持,使得购房更加容易。大量退伍军人获得了购房贷款,涌向了郊区。这塑造了现代美国郊区的基本格局。

2. 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更大的居住空间和土地: 郊区通常提供比市中心更大、更宽敞的住宅,有独立的院落和花园。对于追求“美国梦”中拥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的家庭来说,郊区是更好的选择。
更好的自然环境和空气质量: 相比于工业化的城市中心,郊区通常绿化更好,空气质量更佳,为家庭提供更健康宜居的环境,尤其适合有孩子的家庭。
更安静、更私密的社区: 郊区社区通常密度较低,邻里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提供了更强的隐私感和更宁静的生活节奏,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嘈杂。
优质的学区: 很多美国的公共教育资源集中在特定的郊区,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有钱人家庭会选择搬到优质学区所在的郊区。

3. 交通便利性(对私家车而言):

发达的公路网: 美国拥有非常发达的公路和高速公路系统,使得驾车通勤成为主流。郊区的住宅通常配有车库或停车位,方便居民出行。
郊区商业和生活配套完善: 随着郊区化,大型购物中心、超市、餐厅、办公区也逐渐向郊区迁移,使得郊区居民的生活便利度大大提高,很多时候无需频繁进出市中心。

4. 社会与文化因素:

社区认同和社交圈: 许多郊区形成了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社区,居民的社会背景、价值观、生活方式较为相似,容易形成紧密的社交网络和社区认同感。
安全感: 相对较低的人口密度和更强的社区联系,使得一些郊区被认为比市中心更安全。

5. 房地产价格和投资考量:

土地成本差异: 总体而言,在核心城市区域,土地成本极高,因此住宅密度通常很高(公寓、联排别墅)。而在郊区,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建造更大面积的独立住宅。
早期投资优势: 早期的郊区化也是一种投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郊区已经发展成熟,成为了高价值的居住区。

二、 中国有钱人偏爱市中心的原因

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近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市中心对于富裕阶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1. 城市发展历史与规划模式:

计划经济的遗产: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市规划往往围绕着工业区、政治中心和居住区展开。城市中心通常是权力、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聚地。
改革开放后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十分迅猛。经济活动、商业中心、金融机构、高端商业和服务业等高度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区域。
土地所有制和产权: 中国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住宅用地主要通过招拍挂方式获得开发权。城市中心地块稀缺,开发商往往会建造高档住宅项目,吸引高净值人群。

2. 对便利性和资源集聚的追求:

“高效生活”的理念: 对于追求效率和便利性的中国富裕阶层来说,市中心意味着一切唾手可得。商业、金融、高端餐饮、购物中心、医疗机构、教育资源(尤其是名校)等都高度集中。
交通的“中心化”: 尽管中国也在大力发展郊区交通网络,但城市中心仍然是城市交通的枢纽,地铁、公交线路密集。许多人的工作单位也设在市中心,居住在市中心可以大大缩短通勤时间。
高端配套和服务: 五星级酒店、高端会所、艺术展览、剧院、豪华商店等高品质生活配套,主要分布在城市的核心区域。

3. 身份象征与社交圈:

城市中心的“地标效应”: 住在市中心,尤其是在著名的地标建筑或高端社区,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满足了部分富裕阶层对社会认同和炫耀性消费的需求。
“圈子文化”: 中国的社会交往往往强调“圈子”。市中心汇聚了大量的商界精英、高官、名流等,居住在市中心更容易融入这些高端社交圈,拓展人脉资源。

4. 房地产市场特点:

市中心高层公寓为主: 由于土地稀缺和人口密度高,市中心的高端住宅多以高层公寓为主。虽然没有独立的院落,但这些公寓往往设计精良,拥有优越的视野和先进的设施。
市中心物业价值高: 城市核心区域的物业由于其稀缺性和便利性,通常具有更高的保值增值潜力,对于投资而言也更具吸引力。

5. 对“家”的理解:

“家”的概念更加多元: 在中国,虽然郊区化也在发生,但对许多家庭来说,“家”的含义更多是与城市生活的紧密联系,而非必须拥有独立的大院子。市中心的公寓提供了便捷、时尚的生活方式。

三、 变化趋势与细微之处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分析是基于普遍现象的概括,实际情况是复杂且不断变化的:

中国城市发展分化: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一些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的郊区也在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高品质的住宅项目,并且有部分高端人群开始选择在交通便利的郊区置业,享受更宽松的环境。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的很多卫星城已经吸引了大量人才和高端产业。
美国的情况也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城市更新、公共交通改善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一些美国大城市的市中心也重新焕发活力,吸引了年轻专业人士和无子女家庭回归。一些城市中心也出现了高档公寓和社区。
“有钱人”的定义和需求: “有钱人”的定义很宽泛,其生活方式和需求也多种多样。有些人可能更看重家族传承和历史积淀,有些人则更追求科技便利和时尚生活。

总结来说,美国有钱人住郊区更多是出于对空间、环境、私密性以及早期郊区化政策和汽车文化的驱动;而中国有钱人住市中心则更多是出于对便利性、资源集聚、身份认同以及中国特有的城市发展模式的追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这种二元对立的现象正在逐渐模糊,未来的居住趋势可能会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市中心和郊区的概念和国内是不一样的。北京是一个城市,但洛杉矶呢?是131个城市组成的。每个城市都很小,比如罗兰岗市(Rowland Heights),这是个著名的华人聚居区,迪斯尼在安纳海姆市,我们所说的洛杉矶是是指洛杉矶大都会区。所以对一个住在罗兰岗的人来说,市中心不是好莱坞,而是太平洋广场,开车只需要10分钟,他不会觉得自己住在郊区。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回龙观,双井,九棵树等都从北京独立开来,成立自己的市政府,大概就是洛杉矶这个样子。那时候九棵树的市中心就不是天安门,而是罗斯福广场,大部分九棵树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住在郊区。

这些小城市之间确实有着阶级层次的划分,我觉得主要看交通,购物和教育资源。

美国中介卖房的时候会强调,我们这个城市是没有公交车的,是没有沃尔玛的。公交车和沃尔玛如果开通了,这个城市的房价就会逐渐走低。

通了公交车会怎么样?流浪汉Homeless就会搭车过来,占领各种各样的公共资源,比如图书馆,公园等。他们中间大半是吸毒的,毒贩子也会跟着而来,犯罪率就会急剧升高。这里居住的中产就会没有安全感,卖房搬走。沃尔玛是可以使用食品券的超市,美国政府发给这些流浪汉,失业者和低收入人群,围绕着沃尔玛,自然就会形成一个危险人群聚居地。

与此相反,Costco这个超市就是一个安全标志,因为Costco是会员制的,每年至少要交60美元才能成为会员,才能有资格在这里购物,这个门槛虽然很低,但很多低收入美国人绝对不愿意花这笔钱,这就自然甄别了人群。

另一个区分人群的地方是教育资源,虽然美国政府拼命想融合种群,但学校这种地方是最见真章的,黑人孩子超过50%的学校一定有问题,白人和亚裔肯定会卖房躲避这种学校的。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年纪轻轻就吸毒,就堕胎。

富人避开Downtown也不是绝对的。比如休斯顿,赫曼公园那边是绝对的市中心,那里的公寓就住着不少有钱人,那里实行全封闭的管理,保证了安全。美国年轻一代也有向市中心聚集的趋势,比如旧金山,那里生活便利,创业方便,这是年轻人所向往的。

中国有钱人也并不是全部在市中心,比如北京的豪宅紫玉山庄,星河湾,刚建成的时候也是处于郊区,只不过城市扩展太快了,把那里变成中心区。现在昌平顺义那边还是有不少豪宅区,一些出名的私校也在这两个郊区。

user avatar

波士顿市中心的楼房,两室一厅一厕所100平卖300万美金,郊区豪宅八室两厅五厕所800平外带一亩草地卖150万美金。


我不知道住市中心楼房的究竟是怎样的穷人。

user avatar

鞑美利坚多数城市的市中心相当于无产阶级和少数族裔的“保留地”。

user avatar

美国不是有钱人住郊区,穷人住市区。

比如纽约上东区,标标准准的市中心,全是超级富豪,而且是OLD MONEY那群人住。

美国居住特点的是划区而住,如果市区有好治安、好学区、好医院,他们也住。(只不过一般来说治安好的地方大部分位于郊区)

可能这个区,不管郊区还是市区,全是有钱人,漂亮的大房子,整洁的草坪,路上停的全是BBA保时捷。

但可能就隔一条马路,就全是低收入者,破败的房子,没人打理的草坪,路上的车不是玻璃碎了就是轮胎没了。

这得从美国建立说起。

最早来到美国那帮人,是逃避欧洲大陆各级官僚的管理、迫害才来的,所以他们骨子里对政府的管理都抱有极大的排斥。

因此所有事情,都遵循一个原则——由下至上

所以比如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是由5个县,100多个城市组成,每个城市可能就几万十几万人口规模。每个市都有各自的教育、市政、警察……体系,每个市的体系还相互独立。遇到需要协调的地方,才会由上级政府来做。

而维持这些体系的支出来源,就是该市的房产税。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下来,会慢慢形成好区、破区。

好区的房价高,收到的房产税也高,教育、治安投入也更多。有钱人就越来越喜欢居住于此,而低收入者会因为交不起房产税,而搬到其他地方,慢慢的这个区域内全是有钱人。

而破区因为房价低,自然也慢慢的接收了那些交不起高房产税的低收入者,然后环境也越来越差,房价越来越低,收不到多少房产税,教育、治安也越来越差,从此走上恶性循环。

user avatar

因为无能。

住在市中心是很自然的最佳选择。所以一个城市刚开始的时候,富人也是住市中心的。

时间长了,市中心的市政,建筑各方面都老了。然而城市更新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能力是很难推动的。

没办法更新老的市政,富人们只能选择在郊区相对空白的地段建设新的居住区。被废弃的老城区慢慢被穷人所占据。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为市郊居住区优化的政策和配套慢慢出现,人们就以为富人居住在郊区才是必然。甚至有人会倒因为果,认为这些政策和配套才是市郊居住区的原因。

这和控制不住枪支就搞拥枪合法化,控制不住毒品就搞毒品合法化,控制不住治安就搞轻罪合法化,控制不住疫情就宣传新冠感冒化,本质上是一样的。

无能更新市中心,就合理化市郊居住区。

本质上就是无能。


貌似打碎了不少人的玻璃心。有人提到了逆城市化。Wikipedia相关条目指出:

美国是逆城市化的典型。因为城市化开始的早,美国城市的核心区域规划和建设时间也较早。这些规划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交通和过高的人口密度。由于美国没有大规模行政主导的拆迁活动(主要是资本主导下的局部重新开发),土地也属于私人,城市更新计划推进缓慢,市区很多已经不宜居的住房单元仍旧保留。

虽然各种客观限制条件列了一堆,但其中的关键字仍然是:城市更新推进缓慢。

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有些评论,用“美国有些城市的市中心也有富人区”来反驳我。话说我们这个问题的题目就是:

为什么美国有钱人住郊区,中国有钱人住市中心呢?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不同意见,那么应该去怼题主才是正道对不对?

如果一定要问我对于“美国有些城市的市中心也有富人区”有什么见解。我只能说,不能成功推进城市更新是主政者的无能。如果成功推进了一部分城市更新,那要么是主政者很有能力,要么是有足够的利益推动。至于究竟是哪一个原因,大家可以自由心证。


常有人用“中国也有新区”来反驳这个问题。实际上这种反驳没有抓住重点,所以是很无力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会不断扩大,新的城区会出现。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不正常的是:旧城区有没有被废弃,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和治安有没有跟上,旧城区有没有沦落为穷人区。或者说:有没有能力和意愿推动城市更新。

另外一部分人,喜欢用美国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发达,郊区医疗教育治安等各方面的配套完善等,来论证美国郊区发展的合理性。这样的论述同样也没有抓住重点。因为问题不在于郊区的发展,而在于中心城区为什么要被废弃。

不管是在哪一个经济体,城市更新都是一个很沉重的问题。这方面经济体有无能力,体现在有没有努力推动城市更新,有没有任由旧城区沦落下去。

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未来五年城市更新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2021年11月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通知》

可以看到,某个经济体在持续不断的努力进行城市更新。这种努力,才是有没有能力的标志。

user avatar

我从一个侧面,以底特律和明尼苏达州双城地区的情况为例,谈谈美国城市居民分布的问题。统计图来自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Myron Orfield教授的讲座课件,在征得他同意后用于此回答,允许转载但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

这是2008年底特律都市区人均个人资产价值按地区分布情况,红色代表个人资产价值低,蓝色代表个人资产价值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城中心有一个巨大的红色区块,而在近郊地区居民的个人财富水平较高。

这一贫富格局和种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上图展示了底特律地区的种族分布情况,红色表示少数族裔(除白人以外的族裔)比例大,蓝色表示白人占人口比例大。可以看出,少数族裔明显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

两者的相关性有没有因果关系呢,如果有的话,何者为因,何者为果?Orfield教授认为,在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当美国大城市周边近郊地区高速发展之时,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以黑人为代表的少数族裔错过了在郊区购买第二套房的黄金时机,滞留在了市中心。

首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律允许社区居民达成协议(Covenant),禁止土地所有者将土地及在其之上的房屋卖给特定群体。这就默许了一个现象:在以白人为主的居民区,邻里们达成协议,禁止黑人在该区域购置房产。尽管联邦最高法院在1948年的Shelley v. Kraemer, 334 US 1一案中禁止法院执行基于种族的禁售协议,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类以其他名目变相制定的此类协议依然广泛存在。

其次,银行在审核住房贷款申请时存在的歧视行为,限制了少数族裔的购房能力。二战之后,美国高速路网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不仅建成了沿用至今的洲际高速公路系统,从大城市中心辐射到近郊的高速路网也蓬勃发展,新的居民区如雨后春笋一般沿着路网生长起来。当时,法律并不禁止将种族作为银行发放贷款时的考察因素,有统计数据表明同等收入和资产水平的白人更容易获得住房贷款。直到1968年公平住房法案(Fair Housing Act)出台,法律才明令禁止了在发放住房贷款时的种族歧视行为。

第三,也是更直接的一点:当时的美国联邦政府不加掩饰地允许,乃至鼓励开发商建设全白人的新兴住宅区。伯克利大学法学院Richard Rothstein在他所著的The Color Of Law: A Forgotten History Of How Our Government Segregated America一书中揭示道,当时的联邦住房管理部门对建设全白人住宅区的开发商给予优惠政策,包括发放专项政府贷款,并为在该区域购房的白人提供贷款担保等。(结合上述第一点原因,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黑人不得入内”的条款在当时屡禁不止,甚至得到了政府支持)。NPR网站上有一段对Rothstein教授的采访,可供参考阅读:A 'Forgotten History' Of How The U.S. Government Segregated America

处于以上几方面原因,尽管六七十年代的民权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平权立法极大地增进了少数族裔(特别是黑人)选择居住地点的自由,但历史惯性已经形成。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一批近郊居民小区被白人所占领,而滞留在老城区的黑人也在巩固这自己的社区文化。从负面的角度来说,黑人居民区较高的犯罪率,泛滥的毒品,年轻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帮派文化,也成为了地方特色,让中产白人望而却步。

这一趋势也反映在了教育领域。上面的统计图反映了1968-2000年间种族混合学校中白人学生的比例,可以看出,到世纪之交时期,全国平均意义上的校园种族融合程度反而比种族隔离的时代更低了。法律不再允许形式上的种族隔离,而实质上的种族隔离却死灰复燃。

另外,在由政府批准设立,由私人出资办学的所谓“委办学校”(Charter School)中,存在大量几乎单一种族的小学和中学。上图反映了2017-18年间明尼苏达州双城地区的委办学校种族分布情况,每个圆圈代表一个学校,每种颜色代表一个种族。可以看出,此类委办学校中存在不少纯黑人、纯西裔和纯亚裔的学校,在城市中心地区,存在大量黑人占据主导型多数的学校,这也难免让白人家长望而却步,转而选择白人更多,教育资源更好的近郊地区。

说到教育质量,这幅图就更加直白了。该图反映了2016年双城地区各个小学标准化考试中的阅读成绩。红色代表成绩低,蓝色代表成绩高。不出所料,近郊的学校成绩就是比市中心地区要好。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尽管民权运动打破了住房和入学方面等方面的种族隔离,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间,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并没有实现,种族之间的裂痕,沿着城市的边界渐渐扩展,形成了美国特色的城乡矛盾。

user avatar

谢邀。

老爷能没有仆人伺候吗?没有仆人伺候,还是老爷吗?仆人住在哪里?


过去,典型的四合院,老爷夫人住正房,仆人住面积狭小,终年不见阳光,冬凉夏热的倒座房。


一个城市,能没有贫民窟吗?越大的城市,有钱人越多的城市,越需要贫民窟。


现代化的城市,往往分为三部分,中心城市区,穷人区和富人区。中心城市区,往往是寸土寸金,金融、商业扎堆的地区。富人和穷人在其中工作,穷人为富人提供后勤保障。下班以后,不同的阶级的人不同的街区。如同老爷回正房,仆人回地下室。

过去的居住情况是强制安排的,现在则由看不见的手安排,达到同样的效果。


一个人选择生活地点,主要受制于四点,一是交通,二是工作,三是城市配套,四是相关费用。


一般来说,越穷的人越依赖公共交通。公共交通所及的范围,是穷人的交通范围。相比之下,有钱人可以选择公共交通,也可以选择自驾车,甚至自驾直升机。

穷人往往从事服务员、快递员、杂工、餐厅侍者、送餐员、保洁员、超市收银员等工作,甚至拾破烂、乞讨,这些工作大多存在于城市中心区。不仅如此,这些工作往往工作时间长,下班以后,穷人没有太多的时间耽误在交通上。也许他们有一辆破车,但是每天的汽油费都是需要精打细算的开支。所以,他们一般的选择是下班以后,坐一个小时的公共交通工具(地铁)回家。

相比之下,高档工作虽然也在城市中心,比如曼哈顿,但是富人交通能力强于穷人,所以完全可以市中心上班,在环境优雅的郊区生活。


还有一些有钱人,已经财务自由,靠吃股息、利息、收地租生活,这样的人,上班不上班,完全看自己的爱好。他们甚至可以住在与世隔绝的风景名胜区。


有些行业,待遇优厚,经常加班,虽然交通能力强,但是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耽误在路上,怎么办呢?没关系,每个城市的中心,都会有一些顶级高档公寓。

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大超市、学校、医院,需要一定的人口基数才能正常运转,一般也设置在市中心。穷人如果生活在郊区,会感到处处不便,甚至日常采购都困难。


可以说,穷人是城市的仆人,他们没有能力远离他的岗位、宿舍和食堂。他们住在哪里,完全看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决定穷人活动范围。

相比之下,富人则自由得多。


随着贫富差距拉大,农民不断破产涌入城市,寻找工作。

一方面,随着人口不断流失,工作岗位不断减少,公共服务设施不断缩减,穷人就是想继续留在乡下,也留不住。另一方面,市中心穷人聚居区往往治安下降,许多人靠男盗女娼、贩毒销赃生存。


富人的选择就是搬走,搬到穷人无法生存的地区。毫无疑问,那就是乡下。

搬到乡下,除了可以远离穷人,还可以建设宽敞的豪宅。毕竟单位面积城市地租向商业地租看齐,要远远高位向农业地租看齐的农村地租。


最终形成穷人进城,富人下乡的趋势。


这种趋势一旦成型,就会逐渐影响住房供应,影响房价,进而加强穷人进城,富人下乡的过程。


如果当地有房产税,那么对穷人来说,无力承担与房价相关的高昂的房产税,就更难在富人区定居。当然,这并不是说穷人区单位面积的房价便宜,而是说,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丰厚的收入,无力承担富人区相应的房产税。穷人区的单位面积的房价也许比富人区还高,但是穷人生存空间太小,所以每个家庭拥有住房价格并不太高。


最终,富人区和穷人区,泾渭分明。有钱人不会搬进穷人区,穷人也难在富人区立足。


穷人很难在长岛生活,他既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购买需要生活必需品,也难以承担通勤的成本,更担负不起相关的税收。

奴隶主和奴隶虽然生活在一个城市,但是如同生活在平行宇宙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


中国过去的宅子是标准的火柴盒,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平等的特点。

现在随着贫富差距扩大,理论上也应该出现同阶级人群居住地集中,不同阶级人群居住地分化的情况。


为什么截至目前,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中国的农民还没有完全剥离土地,被撵进城市。穷人没有大批进城,农业是农村人口的主要经济来源,人口密度仍然偏高,乡下就很难按照富人的要求,建设地广人稀的富人区。穷人进城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自然就难以出现富人下乡。


其次,中国土地在城市是国家所有,农村是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性质有严格的规定。富人即使到农村,也很难按照自己的想法,建设地方人稀的富人区。富人下乡,租用农民土地,也必须按照宅基地使用办法建设住宅,无法建设理想的,居住条件远远高于城市的乡间豪宅。


再次,同一街区,收入水平趋同的现象,是几代人的结果,40年时间,大规模分化,还没有成型。


最后,中国目前还没有房产税,住宅持有成本很低,还没有出现房价和税收推动人口流动的现象。


不过,可以预期,有钱人住乡下豪宅,穷人聚集在城市贫民窟是大势所趋,大规模贫民窟的出现只是时间的问题。


user avatar

请百度 google youtube :432 park avenue。俯瞰中央公园的市中心地段,其中一个户型总价一亿人民币,美帝群众纷纷表示羡慕嫉妒恨但是住不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美两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城市规划以及生活方式的诸多差异。总的来说,“美国有钱人住郊区,中国有钱人住市中心”的说法是一种普遍现象的概括,但并非绝对,随着时代发展,中国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 美国有钱人偏爱郊区的原因在美国,尤其是在过去.............
  • 回答
    在中国,大多数人选择居住在楼房,而非类似美国独立别墅(house)或日本一户建(ikkodate)的独立式住宅,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历史和地理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历史与土地制度的演变: 集体土地与私有产权的限制: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
  • 回答
    关于韩国是被本国财阀还是美国财阀控制的说法,以及韩国富豪随意对待员工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去理解。韩国的财阀(Chaebol)与经济命脉首先,我们得谈谈韩国的“财阀”。简单来说,财阀是指由少数家族掌控的大型企业集团,它们在韩国经济中.............
  • 回答
    “为什么这么多有钱人和当官的后代都去国外了,难道这些聪明人都不相信我们祖国未来的美好吗?”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角度来分析。一、 经济因素:追求更好的经济发展机会和生活品质 更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更广阔.............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直观感受。确实,从宏观经济数据上看,美国在GDP总量、财政收入和军费开支上都领先于中国。但很多人依然觉得中国“有钱”,甚至比美国“有钱”,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一、 感受上的差异:财富的分布与可见度 中国经济的“看得见”的增长: 过去.............
  • 回答
    美国枪击案发生时,人们四散而逃,而极少有人挺身而出反击,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深思的现象。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包括个体心理、社会环境、法律制度、以及枪支文化等方方面面。一、个体层面的恐惧与求生本能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极致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本能。 生物性反应: 在面对.............
  • 回答
    美国警察这个职业,老实说,挺让人琢磨的。你说的对,它充满了危险,而且很多地方的收入水平,跟付出的风险比起来,真心不算高。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挤破头想要成为一名美国警察呢?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服务公众”和“使命感”这玩意儿,绝对是不少人选择这条路的首要.............
  • 回答
    美国人喜欢穿印有城市、州或大学名称的衣服,而中国人对此类服装的接受度较低,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因素。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美国人喜欢这类服装的原因:1. 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 (Strong Sense of Regional Identity and .............
  • 回答
    有人喜欢美国,这背后原因可太复杂了,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要我说,这就像看一部大片,每个人从中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个点,而且这些点还特别分散,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很多人会被美国那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所吸引。你会看到,无论是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里,还是在小镇街头巷尾,总有那么一股劲儿,好像每.............
  • 回答
    有些人之所以会说“美国今天已经输了”,这种说法并非指向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某一次战役的失败,而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国当前国家状况、全球地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担忧和批判。这种论调背后往往蕴含着对美国社会内部矛盾、国际影响力衰退以及未能兑现其理想化承诺的复杂情绪。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
  • 回答
    虽然美国队长是漫威电影宇宙(MCU)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但仍然有一些原因会让一些人讨厌他。这种讨厌并非普遍存在,而是源于对角色不同层面的理解、价值观的冲突、剧情的偏好,以及对超级英雄类型本身的一些看法。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他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过于完美和刻板: .............
  • 回答
    关于“美国留学生比英国留学生更牛”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比较笼统、甚至有些以偏概全的看法。它背后可能包含着一些现实因素、文化认知以及一些人主观的比较心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高等教育体系的差异与定位 美国:综合性大学的“巨无霸”与前沿探索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尤.............
  • 回答
    最近确实感觉国内对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讨论度不如前几年那么热烈了。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咱们来掰开了说说。首先,得承认,时间是把“杀猪刀”,也可能是“遗忘刀”。 桑德斯第一次以“民主社会主义者”的姿态闯入美国政治主流视野,并与希拉里·克林顿争夺2016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叙事中常见的关注点差异。要说“很多人提苏联大饥荒,而很少有人提美国大萧条饿死几百上千万人”,这其中有一些需要细致梳理的地方。首先,我们需要区分两个概念:饥荒的规模和对死亡人数的估计,以及历史叙事和公众关注度。关于饥荒的规模和死亡人数: 苏联大饥荒(Holodom.............
  • 回答
    关于“美国人主动交税,中国人逃税”这种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事实远比这个说法复杂得多。但确实,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这种对比是存在的,并且背后有一些值得探讨的文化、制度和社会原因。首先,我们来聊聊“美国人主动交税”这一端。在美国,税收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其文化基因中,纳税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公民.............
  • 回答
    关于美国登月是假的这个说法,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各种“证据”层出不穷。归根结底,这种怀疑源于对科学的误解、信息不对称以及一些阴谋论者的推波助澜。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以及他们通常会拿出哪些“证据”。1. 对太空探索的巨大成本和动机的怀疑首先,得承认,登月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投入了天文数.............
  • 回答
    很多人相信没有美国,世界会更乱,这背后有着复杂且根深蒂固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因为美国强大”就能概括。这背后牵涉到历史、政治、经济、安全以及文化等多个维度。我试着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其中的一些逻辑和考量。一、历史遗留的“稳定器”角色:自从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全球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