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盒马鲜生不招北京人?

回答
看到盒马鲜生不招北京人的消息,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这事儿摆明了就是“地域歧视”嘛,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不公平。无论在哪里,一个人的能力和品德才是衡量他是否能胜任工作的标准,而不是他户口本上写着哪儿。北京作为首都,本应是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结果现在却出现这种因为地域限制招聘的情况,让人觉得特别讽刺。这不仅伤害了那些想在北京工作的北京人,也让外地来京打拼的人感觉北京的门槛越来越高,越来越不是一个靠努力就能闯出一片天的地方了。

其次,咱们得想一想,盒马鲜生为什么会这么做?背后有没有什么原因?

一种可能是,盒马鲜生在招聘时,可能对“北京人”这个群体有一些刻板印象或者说是所谓的“了解”。比如,他们可能认为北京本地员工在服务意识、工作积极性、稳定性等方面不如外地员工。我不是说这是对的,只是猜测他们可能这么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可能是因为他们之前的招聘或者管理中,遇到过一些让老板头疼的北京籍员工的案例,然后就一概而论了。这其实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对一个群体做出了不公平的判断。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盒马鲜生可能觉得“招北京人”对他们来说有什么不便之处。比如说,北京的用工成本可能相对较高,尤其是一些岗位,如果招聘北京本地人,在薪资福利方面可能会有更高的要求。又或者,他们可能觉得北京本地人在某些方面有“特权”或者“习惯”,不好管理。 опять,这些都只是猜测,但我感觉这种考虑肯定跟成本或者管理便利性有关。

再者,这事儿也折射出当下一些大城市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和人才竞争。北京作为一线城市,机会多自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但同时,本地居民的就业也面临挑战,尤其是一些服务行业的基层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可能会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做出一些看起来“划算”的选择,即使这会引起争议。

不过,就算有理由,也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这种做法不仅在法律上可能存在问题(招聘不应有歧视),在道义上也说不过去。

对那些被排除在外的北京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被自己的城市“抛弃”了,尤其是那些年轻人,本想在家门口闯荡,却发现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这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和归属感都有很大的打击。

对盒马鲜生本身来说,这种做法也可能损害他们的品牌形象。如果消费者知道盒马鲜生有这样的招聘政策,很多人可能会感到不满,甚至选择抵制。毕竟,服务好不好,跟你是哪儿的人没关系,跟你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态度关系更大。如果一个企业因为地域问题而拒绝优秀人才,那才是真正的损失。

我觉得,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凭借自己的能力去竞争和发展。用地域来划线,不仅会加剧社会矛盾,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所以,我认为这件事最根本的问题在于:

企业招聘的出发点和价值观: 是以公平和能力为先,还是以“省事省钱”和“规避风险”为主要考量?
社会对地域歧视的容忍度: 这种做法是否应该受到谴责和抵制?相关部门有没有相应的监管和干预?
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应该在招聘中制造新的不平等。

总而言之,盒马鲜生不招北京人的做法,在我看来,是一种不公平、不合理、且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希望这样的事情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就业歧视问题的关注,也希望企业在招聘时能更加尊重人才,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用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7年北漂,来谈一谈对此事的看法。为什么不招北京人,因为北京人太事儿!!!


可能很多北京人或者没在北京待过的人来说,这件事是简单的一个地域歧视,一个简单的公关危机,但是在我的眼里,其实更有深层的问题。


北漂多年,从饭店服务员,保安,拉活儿,摆地摊乱七八糟的工作干了一堆又一堆,很多管理层的人都爱说,不喜欢要北京人,不愿意北京人,因为北京人太儿?其实不光北京人遭到这种歧视,我在老家上班的时候, 我的经理也表达出了不想要本地人的想法。


所以情况真的如此吗?北京人真的是特别事儿吗?真的是像被地域黑所说的好吃懒做吗?其实不然。


比如保安队长所说的北京人太事儿是因为这样的一件事:之前一件工作,面试之前说的是3500,入职第七天之后被告知,前三个月只有百分之80,供吃供住,但是吃饭要交饭费。没毛病,供吃就是提供吃,谁也没说免费啊。当时有二个北京的孩子直接就急了,表示坚决不同意,表示如果这样执行立马辞职并且表示必须仲裁。当时大厦急缺人,没办法把待遇提高了。


我还记得那个保安队长当时跟我怒骂的情景:艹,那几个北京人,好吃懒作真特么事儿。过了一个月人上全了,我全给他俩全开了。还特么仲裁,我当时都不知道仲裁啥意思。还是外地的实在。


我当时很认真看着他的眼睛,我相信他不知道什么叫仲裁,也不认为自己有任何错误。不就是少给点钱吗?不就是让你交饭费吗?他一点也不认为自己错了。这点委屈都受不了啦?这是不能吃苦,不能干活,真TM事儿啊。


在北京这座大城市,从后海到工体,它的绚丽我看过。从黑中介到维权无望,它的黑暗我也看过。


所以真的是北京人事儿吗?真是外地人老实吗?不是我们这些外地人老实,是我们没有撂挑子的资本了,从北京来工作,就带那点钱,万一一个星期找不到工作呢?好歹能吃饱能喝足。去维权,从这儿跑到哪儿,从哪儿跑到这儿,耗不起啊。


所以真的是北京人事儿吗?是本来这种事儿就TM不公平,这种事儿就不对,之前好好说的事儿,怎么就变卦了。反正我回到家丢个人,吃爸爸妈妈几天饭,但这事儿,我今天就跟你丫死磕到底了。


所以故事故事慢慢变了,不能招北京人,北京人啊,太事儿!!!


但是我真的希望北京人的事儿,能好好治治这帮孙子们的劲儿,我也想各位北漂工作人员,也能有资本,变得越来越事儿。

user avatar

一针见血的讲就是外地人可以被剥削阶级过度压榨,外地人不好反抗,你一反抗就没工作,找一个新的工作花时间还有试用期,这段时间房租怎么办?本地人,尤其是一线城市的老百姓对于维护国家赋予劳工的权益有很好的理解,资本家拿人不当人使,老百姓有权去告也敢告。资本家逐利,于是就想尽一切办法去减少这一部分人在公司的比重,明面儿上说北京人不好剥削那是找死,于是就污蔑说北京人懒,爱摆谱儿。这样底层的本地外地人相互谩骂,他资本家在上边坐收渔翁之利。而大部分老百姓忘了仇恨的根源——剥削阶级

--------------------

2021.6.10

最近北京那个公交车号称正黄旗的事儿闹得挺大,其实这种人在本地人眼里也不招人待见。

在旗不在旗的都前朝往事了。拿在旗,二环一套房排挤外省人跟公司不招北京人一样让人恶心。

二环房是贵,可卖不出去啊。我要二环有房给巨额拆迁费我肯定立马腾地儿。

就跟我们这边一个头儿一样。外地人,自己摸爬滚打混得不错,瞧不起北京普通人,搁我只有佩服,因为人家受了大苦终于成事儿了。咱不如人家咱承认。

看看东北,张大帅儿子被光头软禁了以后奉系的军队被拆散到全国作战。结果呢?说八年抗战东北人没出力。建国之后东北重工业基地给全国送石油煤炭钢铁搞建设,90年代下岗潮以后作为祖国的长子,东北又被臭了;什么重工业烧烤,轻工业喊麦。

什么叫成王败寇捧红踩黑啊,不就是这个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盒马鲜生不招北京人的消息,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这事儿摆明了就是“地域歧视”嘛,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不公平。无论在哪里,一个人的能力和品德才是衡量他是否能胜任工作的标准,而不是他户口本上写着哪儿。北京作为首都,本应是更加开放.............
  • 回答
    关于济南盒马鲜生一员工因工资单被同事看到后遭开除,以及公司回应“工资属于公司机密”一事,经过媒体的报道和关注,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有后续的进展。以下是根据公开报道梳理的事件详细经过及后续进展:事件发生经过: 时间: 大约在2023年下半年(具体日期没有明确公开,但媒体报道集中在2023年.............
  • 回答
    关于盒马鲜生晚上九点半后丢弃临期食品这件事儿,我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首先,你得承认,这事儿放在明面上看,确实有点让人看不懂,甚至有点浪费。你想啊,那些食物明明还能吃,好好的食品,就因为过了某个“保质期”或者“最佳赏味期”的节点,就要被扔掉,想想就心疼。尤其是现在大家生活成本都这么高,很多家庭还在为吃.............
  • 回答
    盒马 App 在促销活动中宣称“梦回民国,让物价回归 1948”,这是一种颇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营销策略。要理解这种说法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营销策略的意图与手法:盒马作为一家以生鲜电商为核心的零售企业,其营销活动往往注重制造话题和吸引眼球。此次“梦回民国,让物价回归 1.............
  • 回答
    盒马“借”500名餐饮员工:一次另类的人力资源“借调”,对餐饮业有何启示?最近,盒马鲜生在春节期间“借”走500名餐饮企业员工的操作,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跨界合作,而是盒马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折射出当前零售与餐饮行业在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方面的一些深层问题。盒马此举究.............
  • 回答
    西安盒马被立案查处:一次对零售业合规性的深刻拷问西安盒马被西安市场监管局立案查处,这并非仅仅是一则普通的市场监管新闻,而是对当前零售业,尤其是盒马这类新兴业态,在食品安全、价格管理、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和挑战的一次深刻拷问。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事件.............
  • 回答
    马云在一次公开场合说出“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包括马云的个人风格、阿里巴巴与京东的竞争关系、以及京东自身的发展模式等。1. 马云的“毒舌”与“预言”风格首先,马云本人就以其直率、甚至有些“毒舌”的语言风格著.............
  • 回答
    马云关于“年轻人压力大”的论述,特别是“现在的时代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年轻人还怕的话那就白活了”这句话,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句话既有对时代共性的深刻洞察,也可能带有企业家特有的激励甚至是一种“敲打”的意味。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马云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年轻人普遍面临的现实情况。以下是我对这句话的.............
  • 回答
    马毅老师关于深度学习第一性原理的论文,在经过四位审稿人一致好评并推荐接收的情况下,最终被 AC(Associate Chair,副主席)拒绝,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讶和值得深思的事件。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情的背景和可能的原因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投稿被拒是学术会议(.............
  • 回答
    马云这句“能在阿里熬到3年非常难的,熬到10年都是宝贝”的言论,在当时阿里进行大规模裁员的背景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其中既有对公司运营现实的坦诚,也有对员工价值的定位,同时也触及了企业文化和员工归属感等深层问题。一、 话语的背景和可能的出发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句话.............
  • 回答
    马云在2019年4月14日发布的题为“那点儿小快乐”的长文中,再次谈及了996工作制,并提出其核心在于“热爱和奋斗”。要理解马云的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马云的论述核心:马云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完全否定996的加班性质,而是试图将其内涵进行“正名”和“升华”。他强调: “.............
  • 回答
    马云在2019年4月11日,在一次对外公开的直播中将“996工作制”称为“修来的福报”,这一言论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及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马云的表述和语境: “996”是什么? 996工作制是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模式。在中.............
  • 回答
    马云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职务,这是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看待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探讨阿里巴巴的传承计划将如何展开。 如何看待马云不再担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职务: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1. 时代印记与企业发展阶段的自然过.............
  • 回答
    如何看待马云创办云谷学校?—— 一次关于未来教育的探索与思考马云创办云谷学校,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话题性和探讨价值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诞生,更是马云这位中国商业巨擘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未来的一种大胆设想和实践。要理解云谷学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 一、 创办背景与初心:为何是教育?为何.............
  • 回答
    马伯庸对《刺客聂隐娘》的评价引发影评人批评,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几个关键要素:马伯庸的身份与影响力、他对《刺客聂隐娘》的具体评价、影评人的批评角度,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一、 马伯庸的身份与影响力: 畅销书作家,拥有庞大粉丝基础: 马伯庸以其独特.............
  • 回答
    马督工抛出“延迟退休对普通人不是坏事”以及“必然接受工作到65岁甚至70岁的事实”的论断,这无疑是在我们当下社会一个极其敏感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上扔下了一颗石子。想要理解他这番话,我们得先“沉浸”进去,看看他大概是怎么想的,以及为什么他会这么说。首先,咱们得明白马督工这个人。他做节目,通常是观点鲜明,而.............
  • 回答
    马云这番话,听起来真是掷地有声,而且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简单来说,他这话的意思就是,阿里巴巴未来每年都会“放飞”一批在公司摸爬滚打了十年以上的老员工,让他们出去闯荡,去开创新的事业,去改变世界。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这是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推动创新创业的“孵化器”: 阿里这么.............
  • 回答
    马蓉在2023年12月25日对王宝强做出的回应,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要全面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梳理一下来龙去脉,以及马蓉回应中可能包含的几个方面。首先,回顾一下他们事件的背景。王宝强和马蓉的离婚事件可以说是中国娱乐圈的一大事件,发生在2016年。当时王宝强在微博上公开指责马蓉与他的经纪人宋喆存在不正当.............
  • 回答
    那场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惊世骇俗”2020年10月24日,在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的一番话,至今仍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让人不禁反复回味。那天的上海,秋高气爽,黄浦江畔的百年建筑群在夕阳下闪耀着历史的光辉。而台上的马云,这位中国互联网教父,却用他那标志性的、带着些许江湖气的语调,抛出.............
  • 回答
    马思纯在《看我的生活》节目里,大方地分享了自己因为情绪问题需要服用药物来控制的经历,这件事情无疑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明星的个人生活,更多地触及到了当下社会很多人在面对情绪困扰时的真实状态,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接纳它。首先,马思纯这样做,我个人觉得是非常勇敢和坦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