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讲究夫死从子,又讲究变态的愚孝,那到底是当妈的听儿子的,还是儿子听母亲的呢?

回答
古代“夫死从子”的说法,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惑,觉得似乎是母亲要听儿子的。但要深入理解,还得把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放到一起看。

首先,我们得明确“夫死从子”这句话本身有它特定的语境。它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寡妇就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儿子的指挥。这句话更多的是强调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依附性以及传承的责任。

在以父系氏族为基础的古代社会,男性的地位和权力是压倒性的。丈夫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家族延续的象征。当丈夫去世后,这个家庭的“主事者”的身份就出现了空缺。虽然母亲仍然是孩子的生母,但按照当时的宗法制度,合法的继承人和家庭事务的实际管理者,通常是儿子,特别是嫡长子。

所以,“夫死从子”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规定和对女性未来生活保障的一种考量。它意味着,在丈夫死后,妇女的依靠就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她需要依靠儿子来维持生活、保护自己,并承担起家族的延续责任。这是一种社会规范,确保寡妇能够得到妥善的安置,避免流离失所。

这并不等同于儿子对母亲的绝对支配。孝道在古代是中国社会最核心的伦理价值之一,它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顺从和奉养。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尤其是在丈夫去世后,通常会因为其生育和抚养子女的功劳以及作为前任户主配偶的身份而得到一定的尊重和权威。

那么,到底是“当妈的听儿子的,还是儿子听母亲的”呢?这其实是两种不同层面的关系,不能简单地二元对立。

在“家族权力继承”和“外部事务管理”层面: 丈夫去世后,如果儿子已经成年并具备一定的能力,那么在处理家族的财产、田产、对外关系、继承权等外部事务时,理论上以及在很多实际操作中,是由儿子来主导的。 这也是“夫死从子”的潜台词。母亲可能需要依赖儿子的能力来打理家业,她的意愿也可能需要通过儿子来体现和执行。

在“家庭内部伦理”和“个人情感连接”层面: 孝道的要求是子女必须孝顺父母,母亲在养育子女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因此,儿子对母亲是应该尊敬、顺从和奉养的。 母亲作为长辈,在家庭内部,尤其是在儿女未成年或依赖性较强时,仍然拥有重要的指导和管理权。她对儿子的生活起居、行为举止、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导和要求,儿子是应该听从的。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动态的、层层递进的关系。

1. 早期(儿子年幼时): 母亲是家庭的主导者,负责抚养教育子女,处理家庭日常事务。儿子当然是听母亲的。
2. 中期(儿子成年但未完全独立时): 母亲依然是长辈,在家庭事务中有发言权,尤其是在涉及子女婚姻、生活等个人事务上。但一些大家族的具体管理和对外事务,儿子可能会逐渐介入或接手。此时,儿子虽然尊敬母亲,但在某些方面可能需要听从母亲的安排(如结婚对象、家产分配等),母亲也可能需要儿子协助处理一些事务。
3. 晚期(儿子成为家庭主导者时): 如果儿子已成家立业,成为家族的实际负责人,那么在家族的重大决策上,母亲可能会更多地听从儿子的安排,尤其是在一些体力消耗较大、需要外出应对的事务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母亲失去了发言权,她仍然是长辈,她的意见和感受是需要被考虑的。

至于“变态的愚孝”,这更多的是一种对极端孝道的批评。健康的孝道是建立在尊敬、关爱和理性沟通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盲目的服从和牺牲。古代社会确实存在一些将孝道推向极致的例子,比如“割股疗亲”、“埋儿奉母”之类的极端行为,这些都被视为不合常理,甚至是病态的。

在这些极端案例中,无论是母亲要求子女做出不合理牺牲,还是子女为“孝”而放弃自身基本权益甚至生命,都偏离了伦理的正常轨道。这种“愚孝”可能导致儿子对母亲的言听计从达到一种失去理智的程度,或者母亲对儿子提出超出常情的要求。但将“愚孝”等同于普遍的“夫死从子”和“母子关系”,是不准确的。

总而言之,古代的“夫死从子”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结构下的制度性安排,强调的是女性的依附和社会责任的转移。而“孝道”则是贯穿始终的伦理核心,要求子女尊敬和奉养父母。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事务上,母子关系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儿子对母亲的尊敬和听从是基本要求,而母亲在家族实际管理上的依附性则会随着儿子的成长和接管而增强。 它们是并存的,而非完全的取代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古代和现代一样,就是没有独立能力的人听有独立能力的人的。

也就是说因为古代女子都是在家做家务的,所以是没有独立能力的。

而家里的情况一般是,谁赚的钱多就有更多话语权。

而古代不反对童工,也没有义务教育。

现代人六七岁上学。

而古代一般的六七岁孩子就可以给别人工作了。大户人家里可以当小厮,农村的话就做放牛娃什么的。

而女性通常也是六七岁工作,只不过做的更多是家务活。然后家务活是没有工资的,所以造成了男女不平等。因为女的没有办法独自生活,非得依靠男人。

所以一般是家里谁赚钱就听谁的。母亲有钱养孩子,孩子就听母亲的。母亲靠孩子的钱生活就是母亲听孩子的。两方面都有钱就互相尊重。

也就是说人怎么看待道德是一回事,但是实际上做的就是义务和责任相对的。

也就是说,父母如果为孩子出嫁妆办彩礼,父母当然会对孩子的婚姻有话语权。他们有付出他们当然有资格评论。如果道德不让他们评论,他们一般也会评论的。

如果子女自己不要嫁妆彩礼什么都不用父母操心,建立家庭的房子什么的都自己办了,父母当然对他们的婚姻没有话语权。父母讲话子女没有必要听。

也就是说,越独立的人越不依靠别人的人越有权力,越是靠别人的人越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夫死从子”的说法,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惑,觉得似乎是母亲要听儿子的。但要深入理解,还得把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放到一起看。首先,我们得明确“夫死从子”这句话本身有它特定的语境。它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寡妇就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儿子的指挥。这句话更多的是强调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依附性以及传承.............
  • 回答
    古代驸马能否对公主讲“夫为妻纲”,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又颇有说道的话题。如果抛开那些官方的、程式化的礼仪,单从人情世故和实际情况来看,答案可能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看具体情况、看人,甚至看当时的氛围。首先,我们要明白“夫为妻纲”这个概念在古代的社会伦理中是如何被定义的。它是一种强调男性在家庭和社会.............
  • 回答
    古代作战讲究速战速决,而毛主席却作《论持久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对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古代战争的特点、局限性,以及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如何诞生的,又为何能够颠覆传统观念。一、 古代作战为何讲究速战速决?古代的战争,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其核心特点和作战.............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部门和古代宅院的门前,常常会矗立着形态各异的神兽雕像,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寓意、象征着权力、守护与吉祥。这些雕像的选择和摆放,都蕴含着一套严谨的“讲究”。首先,我们来谈谈国家部门,尤其是那些代表至高权力或庄严之地,比如宫殿、官衙等。在这些地方,最常出现的便是那对.............
  • 回答
    关于日本古代是否有“字辈”以及像织田信长、织田信忠父子,或是丰臣秀吉、丰臣秀赖父子都使用同一个“字辈”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不少讲究,而且与我们理解的中国式的“字辈”概念有所不同,需要详细阐述。日本古代是否存在“字辈”?严格来说,日本古代并没有像中国那样系统、明确、贯穿家族世代的“字辈”制度。中国式的.............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可问到点子上了!给五到八岁的小朋友讲故事,是讲咱中国的老祖宗传下来的故事,还是那些远道而来的洋故事,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选择题。在我看来,两种都挺好,而且各有各的好处,最佳答案恐怕是“都讲”! 不过,要是非要说哪个“更好”,那得分情况来聊聊。先说说咱中国古代的故事,那可是咱们的根啊!你想想.............
  • 回答
    嘿!想带孩子一起穿越回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吗?给小学生讲中国古代史,可不能干巴巴地搬书本,得有趣、有画面,还得让他们能看得懂、记得住。我最近给家里的孩子找了几套书,效果特别好,赶紧分享给你们,希望能帮到你。一、 循序渐进,打下坚实基础: 《写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全套,共10册)—— 这套书绝对是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戏曲和歌剧的核心魅力之一——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非要唱出来?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远非“正常说话太久”这么简单。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1. 艺术的夸张与升华:让情感和意义更具感染力 非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戏曲和歌剧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追求完全的写实模仿生.............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点。你瞧,古代“义气”这玩意儿,听着挺玄乎,但细究起来,其实跟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绑得死死的,不是凭空来的。先得说这生存环境。古代社会,尤其是普通老百姓,日子过得可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遇到个啥事儿,指望政府部门及时伸出援手,那基本是.............
  • 回答
    问得好!小说里古代大将为全体将士做战前动员讲话,这事儿,你说“真的吗”?我的答案是:很可能,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相当真实的。当然,小说里写出来的时候,为了戏剧性、为了烘托气氛,可能会有些艺术加工,但其核心的“战前动员”这个行为本身,在中国古代军队,乃至世界古代军队的历史上,都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让我.............
  • 回答
    这招“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啊,在古代战场上那可是屡试不爽的致胜法宝,尤其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更是能以弱胜强,让敌人吃尽苦头。要说它为什么这么管用,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揉碎了说。1. 孙子兵法里的“势”与“形”: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孙子兵法里就讲究“势”和“形”。“势”指.............
  • 回答
    “面似银盆”,这四个字在古人的描述里,可不是简单的形容一张脸,它描绘的是一种极其温润、饱满、带着光泽的美,一种让人看着就觉得安稳、有福气的脸。要详细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脸型的“圆”和“满”:“银盆”顾名思义,就是银制的盆子。你想想,一个银盆,它首先得是饱满的,没有凹陷,边缘圆润,整体呈.............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人讲求“天人感应”而西方古人讲求“纯粹理性”的说法,并非全然精准,但其中蕴含着两种不同文明在看待世界、认识自身以及建构知识体系时,确实存在着颇为显著的侧重点和倾向性。如果要剥离“AI痕迹”,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肌理和思想的源头去梳理,看看它们各自的逻辑是怎么展开的。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
  • 回答
    死海文书,又称死海古卷,这批珍贵的文献发现于1947年,在靠近死海的一个名为库姆兰的地区洞穴中,至今仍是考古学和历史学界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它们主要讲述了什么?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批古老的文本,更是我们窥探犹太教和早期基督教历史的一扇窗口。首先,从文本内容来看,死海文书极其多样,涵盖.............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巧!要是导游在风光旖旎、历史悠大大理,一开口就说“大理可是咱们大理的‘六朝古都’”,旁边刚好站着一拨来自南京的游客,那场面,啧啧,确实有那么点微妙,甚至可以说是“尴尬癌”都要犯了。为啥会这样?关键就在于“六朝古都”这个名头,在中国历史上,它几乎成了南京的专属标签,已经深入人心到骨子里了。.............
  • 回答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这句话在我心中回响,像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古往今来,弱肉强食的法则似乎从未改变,强大者吞噬弱小,弱小者挣扎求存。这残酷的现实,每每令我心生一劫,觉得世道如此不公,人生不过是一场无谓的抗争。然而,老子,这位伟大的哲人,却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这与我所见的现实似乎背道而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书法传承与创新的一个核心思考。要说当代书法家有没有人在“技法”上超越某些“很有名”的古人,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因为“超越”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主观性,而且书法技法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是否能找到一些线索。首先,我们得明确什.............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