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守江必守淮」?

回答
“守江必守淮”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论断,它深刻地揭示了长江和淮河在中国古代国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个说法的核心在于,要想有效保卫长江天险,就必须首先控制住淮河这一重要的战略屏障。

要理解“守江必守淮”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长江的天险地位与挑战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流量最大的河流,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道天然的屏障。它的宽度、水流湍急以及南北两侧的地形差异,使得长江在军事防御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天然的屏障: 广阔的水域使得北方的骑兵难以逾越,缺乏大型水师的南方政权可以依靠长江抵御来自北方的入侵。历史上,许多分裂的王朝,如三国时期的吴国、东晋时期,都曾凭借长江天险成功抵御了北方的强大军事力量。
交通与经济动脉: 长江不仅是军事分界线,也是连接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控制长江意味着控制了重要的物资运输和经济命脉。

然而,长江虽然是天然屏障,但也并非无懈可击。它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

渡江的可能性: 如果对方拥有足够强大的水师,或者能找到合适的渡口,长江依然可能被渡过。
长江以南区域的防御: 即使守住了长江,长江以南地区如果没有足够的纵深和防御工事,也可能在敌人渡江后被各个击破。

二、 淮河的战略重要性:长江的“前沿屏障”

淮河在中国古代的战略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长江的地理关系以及它在中国南北气候、地形和文化分界线上的作用。

1. 淮河与长江的地理关系:
构成南北防御体系: 淮河与长江之间存在一段相对平坦的陆地,这段地区没有像长江那样宽阔的水域作为天然阻隔。因此,来自北方的敌人一旦突破淮河防线,就可以直接向南推进,威胁长江。反之,如果能将防线前移至淮河,就能极大地延缓甚至阻止敌人南下,为长江的防御争取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纵深防御的需要: 在军事上,防御体系越靠前,纵深就越大,越有利于调动兵力、组织反击和消耗敌人。控制淮河,就是将防御前沿向北推进,增加了长江防线的纵深。

2. 淮河作为军事分界线和战略走廊:
古代的地理与气候分界线: 历史上,淮河常常被视为中国南北方的重要分界线,在气候、农业、文化上都有显著差异。在军事上,这意味着南北双方的作战方式、装备和后勤能力可能存在差异,控制淮河区域,也意味着掌握了适应南北地形作战的主动权。
重要的战略走廊: 淮河水系本身也承担着重要的运输功能,连接着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控制了淮河,也就控制了南北之间陆地和水陆交通的关键节点。许多重要的战役和王朝的兴衰都与淮河流域的争夺息息相关。

3. 对长江防御的关键作用:
阻滞北方骑兵: 北方草原民族擅长骑兵作战,骑兵的优势在于速度和冲击力。淮河以北地区相对平坦,有利于骑兵展开。一旦北方军队跨越淮河,就可以在相对开阔的区域机动,直接威胁长江。而将防线设在淮河,可以利用淮河沿岸的地形、河网、沼泽等限制骑兵的发挥,迫使其进入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区域,或者为步兵和水军的集结赢得时间。
避免长江孤立无援: 如果不守淮河,让敌人兵临长江之下,那么长江的防御将处于被动地位。敌人可以从容地在长江沿岸集结兵力,选择渡口,甚至利用水军进行登陆作战。而守住淮河,可以有效地将敌人的兵力消耗在淮河以北,不让他们有机会直接威胁到长江。

三、 “守江必守淮”的军事逻辑与实践

“守江必守淮”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有着深刻的军事逻辑支撑。

主动防御与前沿部署: 军事战略强调主动性和前沿性。将兵力部署在淮河,意味着采取主动防御姿态,而不是被动地在长江边等待敌人。
梯次防御体系: 淮河和长江构成了一个梯次防御体系。第一道防线在淮河,如果淮河失守,还有长江作为第二道防线。这种多层次的防御能够更好地分散敌人的攻击力量,增加其作战成本和难度。
控制战略要地: 淮河流域的许多城市,如寿春(今寿县)、彭城(今徐州)等,都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控制这些要地,才能真正意义上控制淮河,并以此为基地向南北用兵。
历史上的例证: 中国历史上多次王朝兴替和重要战役都验证了“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思想。例如:
三国时期,曹魏与东吴的对峙,很大程度上围绕着淮河地区的控制权展开。曹魏多次试图渡过淮河攻击东吴,但屡屡受挫。
南北朝时期,南朝政权如果能稳固淮河防线,就能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一旦淮河失守,北方王朝便可以长驱直入。
明末清初,南明政权失去对淮河地区的控制,直接导致其灭亡。

四、 延伸与局限性

“守江必守淮”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战略原则,但并非绝对不变。

时代背景的影响: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水师的强大和远程攻击能力的提升,单纯依靠河流作为屏障的效用会有所下降。例如,拥有强大海空军的国家,可能可以绕过长江或淮河的陆地阻碍进行打击。
政治与经济因素: 军事战略也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即使在淮河地区建立了坚固的防线,如果国家内部政治动荡、经济凋敝,也难以支撑长期的军事对抗。
其他战略方向: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其他战略方向的防御也可能至关重要,例如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控制,或对四川盆地的防御。

总结

“守江必守淮”的论断,强调了淮河在中国古代长江防线体系中的“前沿屏障”作用。它意味着要有效地保卫长江天险,就必须将防御的重点和重心前移至淮河,利用淮河的地理优势来迟滞、消耗和阻挡来自北方的敌人,避免让敌人有机会直接兵临长江之下,从而为长江的防御提供有利条件和纵深。这一战略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家对地理环境和战略纵深的深刻理解,是理解中国古代南北方军事对峙格局的重要钥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几位答得足够好,但要补充一些太过基本,以至于大佬反而不详细说的点:

“守江必守淮”并不是指“防止北方军队渡过淮河”;而是指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成为南北双方相互拉锯的战场。而且在“守江必守淮”这条原则下,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南方军队退守的防线仍然是长江;只是在平时,南方军队必须尽可能往北延伸并且控制江北重镇。这也是为什么合肥明明位于淮河南、长江北,但是北方控制合肥并不影响南方“守淮”。甚至更进一步说,以三国的战例而论,不仅是江北的合肥,甚至是广陵、皖城等临江据点在吴国的防御体系中都是可以放弃的。那么“守江”和“守淮”的根本在哪里呢?

“守江”的根本是避免“北方军队沿水路大规模南下并且进入长江”。这背后有一个大家经常提及的重要原因:水运远远比起陆路运输简便。但还有一个同样重要原因通常不被提及:北方军队水战、渡江并且保持后续补给的船队是哪里来的?北方军队无法通过陆路把船只运到长江北岸,也无法在南方水军控制长江的情况下临时在江北造船,所以北方军队大规模渡江的船队必须通过适航的河道进入长江。如果没有控制长江的船队作为后盾,即使北方军队在某些局部成功渡江,也是无本之木,迟早还是要撤回江北。南方军队守江的底线和根本就是避免这些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河道(连带入江口)被北方控制;反过来说如果南方军队完全退守长江南岸,导致长江为南北双方共有,那长江是无法成为阻挡北方军队的天堑。

所以我们熟悉的江陵(汉水通过运河进入长江)、夏口(汉水和长江合流处)、濡須口(濡须水入江口)才是三国时吴国守江的命脉所在。濡須口的例子最为典型,吴国首先在濡須水进长江的河口两岸建立坞堡,利用水军和坞堡与南下的曹军对峙。之后逐渐向北推进防线,在濡須山下依山筑城作为前沿堡垒。到孙权死后,吴国又将堡垒进一步推进到更北的东关。但是这一系列防线的核心根本始终是避免北方军队控制濡須水并且南下进入长江。

上图就可以看出,吴国的江北防线距离合肥还极为遥远,距离淮河更远。但这个防守体系已经足以在几十年时间维持吴国长江防线最核心的要害,而这才是守江必守淮的内在规律所在。

顺便说一句,大家可以猜一下在吴国前出至东关时,魏国的防守重镇在上图中哪里?很多人以为合肥是魏国的防守核心,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事实上,在三国后期,魏国已经把淮南的防守核心向北收缩到图上甚至看不到的寿春,而合肥则是一个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弃的地方;相应的,合肥在吴国眼中同样也没有太大的价值,既然防守的底线在濡须口,那么打下合肥除了徒增补给线,也没有什么实际利益。三国后期,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江淮地区并不存在很多人想象的弹性防御、节节抵抗,实际情况却是宽广且延绵的无人地带。收缩防线、坚壁清野、主动放弃江淮地区才是三国历史上的魏吴两国的真实选择。

user avatar

因为南方政权的防守要义是——不让北方发育出大规模水军

如果以长江为界,南方政权将陷入晚清面对鸦片战争的窘境,处处设防等于处处空虚,北方的水军可能在长江沿线任何一点登陆,水陆并进下,政权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纵观中国古代史,一共有6次北方统一南方的战争,水军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晋灭吴之战

司马家族先灭蜀汉,然后在巴蜀训练水军,建造战船五千余艘,使王濬水军“舟楫之盛,自古未有”,279年顺江而下直取江东,一举获胜。

隋灭陈之战

隋朝同样先占据着四川,588年杨素率水军出巴东,沿三峡东进,589年杨广在长江下游发动大规模渡江作战,两路并进灭陈国。

唐平萧铣之战

李渊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在夔州(四川奉节)大造战舰,训练水军,621年唐军自夔州出发,顺江而下,几路并进,大破梁帝萧铣军。

宋灭南唐之战

974年宋军5路出师,分进合击,其中2路是水军:一路为主力,自荆南沿长江东下,直取金陵。一路进行战略迂回,自汴水而下,经扬州入长江,从南面逆水而上,进攻金陵,南唐灭亡。

元灭南宋之战

元灭南宋之战不同于之前四战,南宋控制着四川长江一线,守住合州(重庆一带)防止元军东进,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在南宋手中,掌控着淮河防线,唯一的薄弱点是孤悬在外的襄阳。

元军围困襄阳7年,忽必烈先在万山(今襄樊西)西训练水军7万人,造战船5000艘,以增强蒙古水军力量。攻占襄阳后,1274年元军沿汉水南下长江,配合四川、两淮三路合击,最终灭亡南宋。

清灭南明之战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1644年4月崇祯骤亡,南明政局极度混乱,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稳固的淮河防线,1645年4月清军便攻破扬州,5月清军自瓜洲渡江,攻下南京,全取江南地区。

之后南明虽有隆武政苟延残喘,但长江天险已失,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以史为鉴,南方想要保住政权必须防止北方造出大规模水军,即控制所有连通长江能够大规模造舰的水域。

所以,为防止北方借助大运河在淮河造舰攻入长江,于是“守江必守淮”,为防止北方在襄阳大建从汉水顺江而下,于是“保扬必保荆”,再加上长江上游的四川,一道秦岭至淮河的防线便形成了。

而对于北方政权来说,面临的境况同样类似,在南方水军远比自己强大的情况下是守不住长江防线的,即使孙十万也能保证长江以北是自己的势力范围。

但凡南方政权的军事领袖雄起一次,或者北方政权拉胯一点,国境线推到淮河一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所以,淮河一线是水军、骑兵军事力量投射的平衡点,是南北政权的天然分界线。

user avatar

不赞成从军事地理角度分析江淮优劣的思路。

军事上来说长江比淮河好守太多了,问题不在于河,而在于人。

克劳塞维茨说过:“与坚决的抵抗相比,任何自然的险阻都是较易克服的。

敢在无险可守的淮河流域拉锯,说明南方政权还有战斗的能力和勇气。

而缩到长江时,只能说明军队已不堪用了。

顾祖禹固然是大才,可他没带过兵啊。。。。

user avatar

拿三国时代的合肥举例:


自古南方自长江一线水路北上的只有三条路。


广陵的中渎水道;中间合肥水道;荆州的汉水淯水道。





咱们挨个来看一下,先看中渎水道。


当时的苏北地区也就是广陵郡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辖区内丘陵地貌太多了。


不仅丘陵多,而且水网密布,三国时代当时还有各种各样的沼泽密布其中,属于地广人稀的陆军噩梦。


在广陵郡中,有一条中渎水道,理论上是可以自长江进入淮河的,但是航道比较浅,动不动就淤塞了。


然后吧,当地的人口又少,很难找到足够的民工把河通开。


而且,人家只要堵在你出淮河的口上,就把你轻松堵死了,你连泗水都进不去。





无论南北哪个政权,这条水路都是最次之选。

后来曹丕为了收臧霸等泰山系的兵权找茬打孙权,让青徐地区配合,就近走了这条道,结果半道上就堵了。


再看荆州的汉水淯水线。


这条水路,在物流方便程度和沿途百姓密度上看均是优选,但是,淯水到了宛城就到头了。


如果你想进中原,就得腿儿着走上三百里了。





你不仅粮食得找大规模的民夫后勤去运,还得舍弃你南方最优势的水军。


冲这就得活活吓死我大东吴将士们!


这条水路倒是北方政权非常好的一个选择。


因为南阳盆地富裕,大军进入南阳后可以就近解决人力物力,顺汉水入长江也极大的减轻了物流压力。


也正因此,襄阳这个横断南北的关键点才会对南方政权的生死存亡如此重要。


所以,上面两条路一排除,最后的这条合肥水道,也就成为南方政权入中原的唯一通道了。


合肥这个名字的原因,最早是因为施水和肥水在夏天河水暴涨时会汇聚于此处。


后来人工开挖了运河,肥水施水合流了,学名叫做“巢肥运河”,咱为了易记还是叫“合肥水道”吧。


合肥水道对于北方和南方而言均是生死水道。


不仅航道靠谱不堵,可以方便大规模的兵力物资投放,而且位置极其关键。


如果南方掌握这条水道并控制了寿春,就能横跨整条淮河然后驾着战船到中原各地自驾游。





你堵都堵不死!


孙策在官渡之战时为啥隔着上千里敢计划去抢献帝呢?


因为顺着合肥水道走淮河颍水就能一路水路插到许昌!




这条水道不仅仅对北方极其重要,对南方同样重要。


因为一旦北军打破了濡须口,获得了长江的入江口,中原庞大体量的兵力财力就将源源不断的登陆江东!


与此同时,完成对长江中游和下游的分割!





比如说官渡时期孙策如果不死,不仅官渡之战结果未可知,即便曹操官渡胜利,后面也很难集中精力去略定河北。


因为整个淮河一线将再无宁日!整个豫州、徐州将投入大量的兵力去严阵以待小霸王隔三差五的武装自驾游!


孙策一死,刘馥的刺史守国门,将阵线钉在了合肥,意味着不仅牢牢地锁死了江东政权的北上之路,还给中原政权南下江东留下了一个最可靠的桥头堡。


从此以后,曹魏政权只需要在合肥布防,就能将整个江东地区憋在长江内。


合肥的意义还不仅仅在国防层面上。


它更是国力的放大器!


只要合肥在手中,整个淮河以北就全都是安全生产区!


江东就算再富裕,它本质上也是在用江东一隅来对抗整个中原大平原的财富之躯。





只要中原统一并且缓过劲儿来,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这五大平原的国家机器一开启,江东政权的消亡就只是时间问题。


自古守江必守淮,除了江淮间的层层水网可以给北方政权的推进进行层层阻击外,背后的底层原因也是秦并天下中最常说的那四个字,国力问题。


如果南方政权拥有淮河,那么豫州、徐州就将变成南北对峙的重要缓冲区,双方互抢人口,隔三差五武装抢劫,谁也没办法安心生产。





北方不仅挣钱的渠道减少了一大块,而且处处布防的花销也因此大大增加。


此消彼长,北方政权的优势将不再悬殊明显。


如果说淮河如果被北方攥在北方手中,意味着它极大地压缩了你的国防成本,并解放了大片的优良土地。


合肥与寿春,某种意义上,无论对于北方还是南方,都是生死存亡的函谷关!


回到题目,为啥守江必守淮有两个关键点。


1、江淮水网可以层层阻击北方政权。


2、守住淮河意味着豫州、徐州变成战略缓冲区,极大削弱了北方国力,从而延长了南方政权的存续时间。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user avatar

“守江必淮”是扯淡居多。王睿、王敦、桓温桓玄、孙卢、萧衍、伯颜、朱元璋、洪杨郑成功、江浙联军蒋中正兵临南京城下时,守江必守淮有屁用!


侵华倭寇、英军、日军自吴淞口进攻南京,你守淮河有屁用!


没有实力的蠢货才把“守江必守淮”当金科玉律。

这种顽固不化的蠢货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好下场,诛灭九族或逃到小岛上自生自灭。

中国从不缺自我膨胀的蠢货,为什么战天斗地伟人却千年才等一回呢?因为大多数普通人几千年来都是废物夹心饼式猪狗羊!

user avatar

关于军事地理的问题,可以参看《读史方舆纪要》。

长江之所以不能成为天堑,无法形成有效的防御,主要原因是缺乏纵深。

1. 长江中下游的流速较缓,因此可以横渡的地方很多,这也使得长江易攻难守。进攻方很容易绕过防守方的阵地,找到渡口绕到防守方的侧面。因此,长江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十分有限。

以49年为例,中共百万大军下江南,分成了东中西三条战线,以第3野战军8个军35万人,组成东突击集团,在粟裕、张震指挥下,在扬中至靖江段渡江;以第3野战军7个军30万人组成中突击集团,在谭震林指挥下,于安徽裕溪口至枞阳镇段渡江;以第2野战军9个军35万人组成西突击集团,在刘伯承指挥下,于枞阳镇至望江段渡江。

2. 守卫长江一般来讲针对的城市是指南京。南京所依靠的经济中心是太湖平原,主要是苏锡常镇地区,基本上就是长江沿岸。敌军一旦渡江,就能威胁到南京的经济根基。即使敌军未能立马攻克南京,只要占领了这些地区,南京基本上只能坐困。

既然在江南无法形成有效的战略纵深,就只能在江北寻找纵深。长江以北有一条重要的河流--淮河。从淮河到长江是淮南地区,也就是守江必守淮中的淮,大体上包括了泗阳、蚌埠、合肥等地。这些地区如果能够有效控制,则可以在江北形成战略支点。敌军无法绕过这些重点城市直扑长江。

古代的淮河、泗水等水系比现代要发达,水网发达对于北方来的军队而言是一个障碍。作为进攻方,复杂的水系避免了直面北方骑兵的冲击,同时可以从后方不断向支点要塞输送支援。北方来的入侵者很难对这些城市形成完全的封锁。

综上,守江必守淮是主要是出于战略纵深的考虑。控制淮河地区,可以有效阻止北方的入侵者逼近南京。而一旦失去淮南,意味着南京将直面敌人,基本上灭亡已经是分分钟的事情了。

以内战来说,国军精锐大部分都是部署在黄淮的(当时黄河和淮河刚刚因为花园口被炸分流不久,仍然存在黄泛区),符合守江必守淮的战略。但是经过淮海战役,国军精锐尽失之后,TG直抵长江,国军就只剩下转进一条路可以选了。众所周知,蒋去了台湾,李、白等去了广州。

PS:如果南方政权有北进的野心,淮河流域也是前进的大本营。淮北的重镇是徐州。从徐州往北可以进军山东威胁京津,向西可以进入河南威胁洛阳问鼎中原。朱元璋北伐基本上就是这个思路,先出兵河南、山西剪除羽翼,再从山东直扑京津,逼走北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守江必守淮”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论断,它深刻地揭示了长江和淮河在中国古代国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个说法的核心在于,要想有效保卫长江天险,就必须首先控制住淮河这一重要的战略屏障。要理解“守江必守淮”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长江的天险地位与.............
  • 回答
    关于张三丰教导弟子“意守丹田”以及“意守丹田会出事”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武术和养生文化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张三丰作为武当派的开山祖师,他的许多教导,尤其是关于内功和养生的方法,都是流传下来的经典,并且被广泛认可。而“意守丹田会出事”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误解或是对.............
  • 回答
    明朝初年远征蒙古和明末驻守辽东,虽然都是军事行动,但其财政系统的表现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因素。简单来说,明初远征成功地运用了当时相对健全的财政制度和有效的资源调动,而明末则面临着财政枯竭、制度腐败和多重危机叠加的困境。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地理、军事战略以及人们视角的不同。北宋东京(今开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的说法之所以广为流传,而辽国南京(今北京)面向北宋一侧的地理特点却鲜为人提及,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北宋东京“地势平坦无险可守”。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开封地处华.............
  • 回答
    古代印度未能长期守住开伯尔山口,这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开伯尔山口作为进入印度次大陆的关键通道,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也正因如此,它成为了觊觎者们反复争夺的目标,而印度本土力量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往往未能形成有效的、持续性的防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 回答
    关于郭靖为什么守不住襄阳,这的确是《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部小说中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并非郭靖不勇,也非襄阳城不堪守,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最终导致了这座孤城失陷,也标志着宋朝抵御蒙元入侵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被突破。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郭靖的“守不住”并非他个人的能力不足,而是他所处的历史大背景.............
  • 回答
    安史之乱爆发时,长安城,这座承载了盛唐辉煌的帝都,拥有百万之众,号称“百万之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雄伟繁华的城市,却在安禄山叛军的兵锋之下迅速陷落。这绝非简单的兵力悬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悲剧。一、 防御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与外部的严重失衡首先,长安城并非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尽管城市规模宏大,防.............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战略视角。史书上说关中“函谷关、潼关以遏山东”,强调的是从东方攻打关中的难度,但您反过来问,为何从西方进攻关中,对东方势力来说同样是“天险”,却守不住?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军事策略、政治体制以及时代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得先理.............
  • 回答
    烽燧堡,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苍凉而坚韧的意味。它不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也不是繁华都市中的一座高塔,它坐落在广袤而寂寥的边疆,风霜是它的装饰,星辰是它的伴侣。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古人如此重视,甚至倾尽心力去守卫这些遍布在荒漠、高原上的烽燧堡呢?这背后,是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沉甸甸的责任,是无数生.............
  • 回答
    守五戒,对于许多信奉佛教或其他相关修行体系的人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做什么”,更是一种深邃的人生哲学和自我修养的实践。它不是为了取悦神明,也不是为了某个虚无缥缈的奖赏,而是为了我们自己内心的安宁、行为的 शुद्ध(纯净),以及与他人和世界和谐共处。为什么我们要守五戒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
  • 回答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口号掷地有声,是明朝末年士大夫们表达民族气节和政治态度的集结之语,也承载着他们对于一个强大、独立国家的期望。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以“守国门”为己任的王朝,最终还是走向了覆亡的深渊。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积弊与内外夹击的悲剧性结果。要详细剖析,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
  • 回答
    杨过不守襄阳,这恐怕是很多熟悉《神雕侠侣》的读者心中一个不小的疑问。毕竟,襄阳在他心中占据着何其重要的位置,那是他的家,是郭靖黄蓉夫妇的家,是小龙女与他历经磨难后重逢的地方,更是承载着大宋江山社稷的重镇。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神雕大侠”最终选择了离开,而不是继续坚守这座他深爱着的城池呢?要说.............
  • 回答
    蜀汉末年,当邓艾率领魏军兵临成都城下之际,这座曾经辉煌的都城却未能像它过往那样,以坚韧的姿态抵御强敌。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政治、军事、人心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 严峻的战略态势与孤立无援首先,从整个战略格局来看,蜀汉已经进入了风烛残年。自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虽然倾力北.............
  • 回答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鼎立,各有千秋,其中那位红面长须、青龙偃月刀的关羽,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盖世猛将。可想当年,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受封荆州牧,这块地盘可不得了,是天下兵家必争之地。然而,为什么偏偏是关羽,而不是其他文臣武将,被委以重任,镇守这战略要地呢?这事儿啊,说起来就话长了,.............
  • 回答
    说起诸葛亮派关羽守华容道这事儿,那可真是三国演义里头最值得说道的几个桥段之一了。里面关节可多了,可不是简单一句“报仇雪恨”就能概括的。咱们得先看看当时是个什么光景。赤壁之战刚打完,曹操那几十万大军被周瑜一把火烧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这时候,诸葛亮就派了几个重要人物去截击曹操的退路,其中就包括关羽守的.............
  • 回答
    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古代中国王朝中,士兵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较低层次,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历史、制度、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社会阶层结构与身份认同的固化1. 士农工商学的等级体系 古代中国社会以“士农工商学”为基本秩序,其中“士”(文.............
  • 回答
    郭靖黄蓉明知襄阳难守,却依然选择以身殉国,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源于他们内心深处更深沉的信仰、责任与人格的升华。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他们的人物性格、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念。首先,我们要理解郭靖和黄蓉并非凡夫俗子。郭靖,这位“侠之大者”的典范,他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我们教育的核心,也触及到成人世界最隐秘的角落。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大人总是有意无意地给他们灌输一套“懂事”、“守规矩”、“守道德”的模板,希望他们成为乖巧、正直、让人省心的人。然而,一旦他们长大,踏入社会这片汪洋大海,却常常发现,那些曾经被教导的条条框框,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甚.............
  • 回答
    关于季汉粉为什么会将关羽守不住荆州,特别是导致叛降率极高的局面,主要责任归咎于糜芳,这背后确实有一套逻辑和历史叙事的解读。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尝试用更贴近人情味的语言来呈现,避免AI感。首先,咱们得明白,三国时期,尤其是在荆州这个地方,局势那是相当复杂,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关.............
  • 回答
    清朝未能继承明朝“天子守国门”的传统,反而屡次上演都城失陷、统治者仓皇出逃的戏码,这背后是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制度的必然,更有统治者个人选择的因素。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怎么回事说起,再对比清朝的实际情况,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根源。首先,我们得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