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要守五戒?

回答
守五戒,对于许多信奉佛教或其他相关修行体系的人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做什么”,更是一种深邃的人生哲学和自我修养的实践。它不是为了取悦神明,也不是为了某个虚无缥缈的奖赏,而是为了我们自己内心的安宁、行为的 शुद्ध(纯净),以及与他人和世界和谐共处。

为什么我们要守五戒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探讨:

一、 从行为的本源上看:减少伤害,培养善念。

五戒的核心,其实是围绕着“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展开的。每一条戒律,都在指引我们远离那些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的行为。

不杀生(戒杀): 这不仅仅是反对杀害人命,更延伸到不伤害任何有情众生。从最根本的层面讲,生命是宝贵的,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当我们杀生时,不仅剥夺了对方的生命,也种下了仇恨和恐惧的种子,滋生了残忍和麻木。守持不杀生,是培养慈悲心的开始,是对一切生命尊严的尊重。当我们对一切生命心怀怜悯,不忍其受苦,我们自身的内心也就更加柔软和充满爱意。

不偷盗(戒盗): 偷盗不仅仅是拿走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它是一种占有欲的体现,是对他人劳动成果和财产权利的侵犯。被偷盗者会感到恐惧、愤怒和无助,而偷盗者则会背负愧疚和不安。守持不偷盗,是为了尊重他人的财产,培养正直和诚实的品德。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满足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通过损害他人来获取。

不邪淫(戒淫): 在佛教的语境下,邪淫指的是不正当的两性关系。这不仅仅是破坏家庭和谐,更是侵犯他人的贞操权,制造不必要的痛苦和纠葛。从更深的层面看,它也包含了对欲望的过度放纵和不加控制。守持不邪淫,是为了保护家庭的稳定,尊重他人身体的自主权,更是为了约束和净化自己的欲望,避免被情欲所奴役,从而保持心性的清明。

不妄语(戒妄): 妄语,即不诚实、不真实地说话。这包括欺骗、诽谤、挑拨离间、恶语伤人等。妄语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制造误会和矛盾,让关系变得复杂和痛苦。守持不妄语,是为了培养诚实、信赖和善言的品德。当我们说话真实、负责,我们的言语就能成为沟通的桥梁,而不是制造隔阂的高墙。

不饮酒(戒酒): 饮酒本身并非绝对的恶,但它容易“乱心性”,导致其他戒律的破犯。酒会麻痹人的意识,降低判断力,更容易生起杀盗淫妄等不善念头和行为。守持不饮酒,是为了保持头脑的清醒,让心智不受外物的扰乱,从而能够更好地觉察和控制自己的身口意。

二、 从内心修养的角度看:净化烦恼,安住心神。

五戒不仅仅是外在行为的规范,更是对我们内心起心动念的引导。

断除“我执”的根源: 杀生源于对生命个体的敌对和不尊重,而这种敌对往往源于强烈的“我”与“非我”的分别,以及“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我执”。偷盗是想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是“我的”欲望膨胀的表现。邪淫是因贪爱和欲望而起的执着。妄语是为了维护“我”的形象或利益。饮酒更是为了暂时逃避现实或放纵“我”的感官。守持五戒,就是在逐步削弱和断除这些由“我执”滋生的烦恼,让心逐渐摆脱狭隘的自我中心。

培养定力与觉察力: 尤其是戒酒,明确指出了保持头脑清醒的重要性。而其他戒律的实践,也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对内心念头的觉察,在欲望升起时,及时止息,不让它发展为行为。这是一个持续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训练的过程,能显著提升我们的定力(专注不散乱)和觉察力(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身心状态)。

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违背戒律的行为,往往伴随着愧疚、恐惧、愤怒、不安等负面情绪。比如偷盗后可能会担心被发现,妄语后可能会担心被揭穿。而守持戒律,可以让我们免于这些负面情绪的纠缠,内心会更加坦荡和轻松。

三、 从与他人和社会互动的角度看:建立信任,促进和谐。

五戒构成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建立互信的基石: 诚实守信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当我们不妄语,不偷盗,尊重他人的财产和身体,我们就为建立信任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环境里,合作会更顺畅,社会运行也会更有效率。

减少冲突与纷争: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些行为都是引发冲突和破坏和谐的主要原因。当我们共同遵守五戒,就能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和个体间的纷争。

培养利他精神: 守持五戒,尤其是戒杀,蕴含着对他人福祉的关怀,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利他精神。当我们不伤害他人,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和保护,这种精神会自然地渗透到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中,让我们的行为更具善意和体恤。

四、 从长远因果的角度看:积累福德,趋向解脱。

佛教认为,一切行为都有其因果。违背戒律会招致苦果,而持戒则能积累善因,带来安乐。

种善因,得善果: 守持五戒,就是在种下善因。不杀生是慈悲的因,会感召长寿、健康、不受人欺负的果报;不偷盗是诚实的因,会感召富足、不缺衣食的果报;不邪淫是尊重他人的因,会感召家庭和睦、关系圆满的果报;不妄语是诚实的因,会感召言语受人信赖、受到尊重的果报;不饮酒是清醒的因,会感召智慧增长、不易犯错的果报。

为更高级的修行奠定基础: 五戒是基础戒,是进入更深层佛法修行的入门。就像盖房子需要打地基一样,没有五戒作为基础,贪嗔痴等烦恼的种子很容易再次生根发芽,阻碍更高级的禅定和智慧的开发。持戒清净,才能为后续的闻思修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容易获得禅定和智慧的成就。

总结来说,守五戒,是为了什么?

它是为了让我们从内心到行为都回归纯净,减少对自己的伤害,也减少对他人和世界的伤害。
它是为了培养我们内心的慈悲、智慧、诚实和定力。
它是为了构建一个互信、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
它是为了种下善因,收获安乐,最终走向心灵的解脱。

守五戒,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解放。解放我们免受贪嗔痴的奴役,解放我们免受负面情绪的困扰,解放我们免受恶性因果的缠绕。它是一种积极的生命选择,一种对更好人生和更美好世界的投入。这是一种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和体悟的智慧,它会随着我们实践的深入而显现出越来越深的意义和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消灭蚊子和苍蝇不是必备选项,更不是唯一选项。只要你愿意,有大把办法可以在不杀生的情况下解决这个问题,我略举几条:开空调,携带驱蚊中药包,穿轻薄的长袖长裤,喷洒驱蚊花露水,等等。

2.我以为,在明知共餐者素食的情形下,你们无论是点菜或者自己做菜,都应该适当减少荤菜的量,而不是依照原量,还怕浪费而多吃。况且,素食除却减少杀戮之外,还有长养慈悲心的作用。最后再提一点,五戒里没有必须素食这一条。

佛陀对于在家居士的要求其实很宽松,五戒都只是做人的根本,这一期生命持守好了,不说出离生死,至少可以保证下一期生命不堕入三恶趣之中。

——一个刚受过五戒的满分优婆夷如是说,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多指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守五戒,对于许多信奉佛教或其他相关修行体系的人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做什么”,更是一种深邃的人生哲学和自我修养的实践。它不是为了取悦神明,也不是为了某个虚无缥缈的奖赏,而是为了我们自己内心的安宁、行为的 शुद्ध(纯净),以及与他人和世界和谐共处。为什么我们要守五戒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
  • 回答
    烽燧堡,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苍凉而坚韧的意味。它不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也不是繁华都市中的一座高塔,它坐落在广袤而寂寥的边疆,风霜是它的装饰,星辰是它的伴侣。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古人如此重视,甚至倾尽心力去守卫这些遍布在荒漠、高原上的烽燧堡呢?这背后,是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沉甸甸的责任,是无数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我们教育的核心,也触及到成人世界最隐秘的角落。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大人总是有意无意地给他们灌输一套“懂事”、“守规矩”、“守道德”的模板,希望他们成为乖巧、正直、让人省心的人。然而,一旦他们长大,踏入社会这片汪洋大海,却常常发现,那些曾经被教导的条条框框,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甚.............
  • 回答
    曹操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个人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战略态势和曹操的性格入手。为什么曹操一定要留夏侯渊守汉中?首先,咱们得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目标是统一中国,而刘备在汉中的崛起,对他构成了严重的战略威胁。汉中这个地方,是连接关中和巴蜀.............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 回答
    秦国攻打燕国,燕国选择野战而非据城而守,这背后是燕国当时严峻的国情、秦国强大的军事优势以及燕国统治者一系列的判断失误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燕国自身的困境:积贫积弱,无险可守首先,我们要明白,秦国攻燕并非毫无预兆,而是其统一六国的战略棋局中的一步。在此之前,燕.............
  • 回答
    古代印度未能长期守住开伯尔山口,这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开伯尔山口作为进入印度次大陆的关键通道,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也正因如此,它成为了觊觎者们反复争夺的目标,而印度本土力量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往往未能形成有效的、持续性的防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 回答
    关于郭靖为什么守不住襄阳,这的确是《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部小说中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并非郭靖不勇,也非襄阳城不堪守,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最终导致了这座孤城失陷,也标志着宋朝抵御蒙元入侵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被突破。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郭靖的“守不住”并非他个人的能力不足,而是他所处的历史大背景.............
  • 回答
    安史之乱爆发时,长安城,这座承载了盛唐辉煌的帝都,拥有百万之众,号称“百万之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雄伟繁华的城市,却在安禄山叛军的兵锋之下迅速陷落。这绝非简单的兵力悬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悲剧。一、 防御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与外部的严重失衡首先,长安城并非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尽管城市规模宏大,防.............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也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战略视角。史书上说关中“函谷关、潼关以遏山东”,强调的是从东方攻打关中的难度,但您反过来问,为何从西方进攻关中,对东方势力来说同样是“天险”,却守不住?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军事策略、政治体制以及时代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得先理.............
  • 回答
    “守江必守淮”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论断,它深刻地揭示了长江和淮河在中国古代国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个说法的核心在于,要想有效保卫长江天险,就必须首先控制住淮河这一重要的战略屏障。要理解“守江必守淮”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长江的天险地位与.............
  • 回答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口号掷地有声,是明朝末年士大夫们表达民族气节和政治态度的集结之语,也承载着他们对于一个强大、独立国家的期望。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以“守国门”为己任的王朝,最终还是走向了覆亡的深渊。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积弊与内外夹击的悲剧性结果。要详细剖析,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
  • 回答
    杨过不守襄阳,这恐怕是很多熟悉《神雕侠侣》的读者心中一个不小的疑问。毕竟,襄阳在他心中占据着何其重要的位置,那是他的家,是郭靖黄蓉夫妇的家,是小龙女与他历经磨难后重逢的地方,更是承载着大宋江山社稷的重镇。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神雕大侠”最终选择了离开,而不是继续坚守这座他深爱着的城池呢?要说.............
  • 回答
    蜀汉末年,当邓艾率领魏军兵临成都城下之际,这座曾经辉煌的都城却未能像它过往那样,以坚韧的姿态抵御强敌。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政治、军事、人心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 严峻的战略态势与孤立无援首先,从整个战略格局来看,蜀汉已经进入了风烛残年。自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虽然倾力北.............
  • 回答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鼎立,各有千秋,其中那位红面长须、青龙偃月刀的关羽,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盖世猛将。可想当年,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受封荆州牧,这块地盘可不得了,是天下兵家必争之地。然而,为什么偏偏是关羽,而不是其他文臣武将,被委以重任,镇守这战略要地呢?这事儿啊,说起来就话长了,.............
  • 回答
    说起诸葛亮派关羽守华容道这事儿,那可真是三国演义里头最值得说道的几个桥段之一了。里面关节可多了,可不是简单一句“报仇雪恨”就能概括的。咱们得先看看当时是个什么光景。赤壁之战刚打完,曹操那几十万大军被周瑜一把火烧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这时候,诸葛亮就派了几个重要人物去截击曹操的退路,其中就包括关羽守的.............
  • 回答
    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古代中国王朝中,士兵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较低层次,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历史、制度、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社会阶层结构与身份认同的固化1. 士农工商学的等级体系 古代中国社会以“士农工商学”为基本秩序,其中“士”(文.............
  • 回答
    郭靖黄蓉明知襄阳难守,却依然选择以身殉国,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源于他们内心深处更深沉的信仰、责任与人格的升华。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他们的人物性格、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念。首先,我们要理解郭靖和黄蓉并非凡夫俗子。郭靖,这位“侠之大者”的典范,他的.............
  • 回答
    关于季汉粉为什么会将关羽守不住荆州,特别是导致叛降率极高的局面,主要责任归咎于糜芳,这背后确实有一套逻辑和历史叙事的解读。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尝试用更贴近人情味的语言来呈现,避免AI感。首先,咱们得明白,三国时期,尤其是在荆州这个地方,局势那是相当复杂,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关.............
  • 回答
    清朝未能继承明朝“天子守国门”的传统,反而屡次上演都城失陷、统治者仓皇出逃的戏码,这背后是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制度的必然,更有统治者个人选择的因素。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怎么回事说起,再对比清朝的实际情况,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根源。首先,我们得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