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题主喜欢的并不是历史,而是历史传说/历史故事/历史小说。研究了半天,还是一脑子糊涂浆子~
我以前写过这个答案——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首先,这话不是明朝官方说的,也不是明朝的某位大人物说的,而是清朝人总结,为的是吸取明朝的教训。
其次,既然是吸取教训,那么清朝人说相关话,不是对此加以正面肯定和赞扬,而是否定和批评。
比如说,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里,就批评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弊端——
“都燕京而弃大宁,弃开平,委东胜于榛芜,视辽左如秦越,是自剪其羽翼,而披其股肱也。欲求安全无患,其可得哉?”
“以燕都僻处一隅,关塞之防,日不暇给,卒旅奔命,挽输悬远。脱外滋肩背之忧,内启门庭之寇,左支右吾,仓皇四顾。下尺一之符,征兵于四方,恐救未至而国先亡也。撤关门之戍,以为内援之师,又恐军未离,而险先失也。”
简单解释下这两段话的涵义。
就是在明初洪武年间,明朝曾在”边外“,即今天的内蒙古河套、河北北部、辽西等地,还有一系列的都司和卫所,安置了很多塞王,比如辽王、宁王等等,也包括后来靖难夺权的燕王朱棣。他们节制大将,在北方边疆手握重兵,对付蒙古等北方敌人,成为国家屏藩。
有这些塞王和他们塞外控制的卫所,才是明朝的第一道防线,即”外边“。而后来明朝的长城,实际原本是作为第二道防线的,即”内边“
但是大致从建文朝开始到正统年间,因靖难之役、削藩、边地环境恶劣难以从事移民和开发等原因。这些塞王和他们塞外控制的卫所,陆续被裁撤、塞王的藩国也改为安置到内地省份,明朝放弃了这些”外边“。
这才导致从永乐朝开始,出现“天子守国门”的现象,带来的确实国防战略上的严重被动局面。
最后说两句话糙理不糙的话:别一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油然而生骄傲感。真了解历史才懂:这不是赞扬明朝,是批评明朝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