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米哈游的这套模式,真的不值得其他厂商学习吗?

回答
米哈游的模式,尤其是其在游戏开发和运营上的独特之处,确实值得其他游戏厂商深入研究和学习,但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药。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

一、 米哈游模式的核心优势(值得学习的地方):

1. 极致的产品打磨与“精品化”理念:
长线投入,不计成本: 米哈游愿意在游戏开发早期进行大量的投入,不惜成本地打磨画面、音乐、剧情、角色设计等所有能够提升玩家沉浸感和体验的细节。例如,《原神》在上线前就进行了多年的开发,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用于美术、配音、剧情和技术实现。
对标主机级品质: 尤其是在《原神》上,米哈游展现了将移动端游戏制作到堪比主机游戏的水准,包括开放世界设计、角色动作流畅度、技能特效、物理引擎表现等。这种对标高标准的追求,在手游行业中是相对少见的,也为行业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持续迭代与优化: 游戏上线后,米哈游会根据玩家反馈和数据分析,不断进行版本更新、内容扩充和系统优化。这种持续的生命力维护,让游戏能够保持新鲜感和玩家的参与度。

2. 强大的IP构建与“二次元文化”的深度运营:
从“崩坏”到“原神”,形成垂类IP优势: 米哈游早期通过《崩坏》系列积累了大量忠实的用户和对二次元文化的理解。他们深谙二次元玩家的喜好,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到《原神》等后续作品中。
角色作为核心吸引力: 米哈游的角色设计极具辨识度和吸引力,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背景故事,配合高品质的立绘、模型和配音,能够激起玩家的情感共鸣和收集欲望。
泛娱乐联动与内容生态: 除了游戏本身,米哈游积极在动画、漫画、音乐、周边等泛娱乐领域进行IP联动,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二次元文化生态。例如,《原神》的官方动画预告、音乐会、角色PV等都极具传播力,进一步巩固了IP的影响力。
社区运营与用户粘性: 米哈游非常重视与玩家社区的互动,通过官方账号发布大量高质量的二次元内容,积极回应玩家声音,营造一种“一起创造美好世界”的氛围,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粘性和归属感。

3. 创新的商业化模式与盈利能力:
“免费增值”模式的极致运用: 采取免费下载、游戏内购的模式,通过角色和武器的抽取来获得主要收入。这种模式本身不新鲜,但米哈游通过高质量的角色设计、丰富的玩法内容和出色的体验,让玩家心甘情愿地进行消费。
有效的“保底”机制与玩家预期管理: 明确的抽卡“保底”机制能够降低玩家的赌博心理,让玩家对投入有可预期的回报,从而更放心地进行消费。
全球化运营与跨平台优势: 《原神》的成功在于其全球化视野和跨平台战略。PC、主机和移动端互通,极大地拓宽了用户群体,也增加了游戏的生命周期。这种全球化运营能力,是很多国内厂商所欠缺的。

4. 技术驱动与研发实力:
自研引擎与技术积累: 米哈游早期就注重技术研发,拥有自己的游戏引擎技术,这使其能够更好地控制游戏品质、实现创意和优化性能。
高质量的引擎表现力: 《原神》在移动端实现了堪比主机级别的画面和物理效果,这背后是强大的技术实力支撑。

二、 米哈游模式的局限性与需要辩证看待的地方(不一定适合所有厂商):

1. 高投入、高风险的模式:
“小厂”难以复制: 米哈游之所以能做到极致的产品打磨,是因为其背后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和长期的积累。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型游戏厂商而言,动辄数亿的开发和营销成本是无法承受的,这种“精品化”路线风险极高。
需要强大的项目管理和研发团队: 要实现如此高品质的产品,需要一个非常高效、专业且执行力强的研发和运营团队,这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

2. “二次元”用户群体的精准定位:
受众的局限性: 米哈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对“二次元文化”用户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服务。但并非所有游戏类型或所有目标用户都适合这种“二次元”风格的打造和运营。
文化差异的挑战: 虽然米哈游在全球化运营上很成功,但不同地区的文化接受度和审美偏好存在差异,完全照搬其“二次元”模式可能难以在所有市场获得同等成功。

3. 商业化模式的潜在争议:
“抽卡”模式的道德与法律风险: 尽管米哈游的抽卡机制相对成熟,但本质上仍有博弈的成分。部分玩家群体会对其过度消费和潜在的“诱导”行为感到担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此类商业模式也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压力。
“肝度”与“付费”的平衡: 如何在免费玩家和付费玩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游戏既有生命力又不让部分玩家感到被剥削,一直是这类游戏需要面对的挑战。米哈游在这方面虽然做得不错,但总会有玩家对此提出质疑。

4. IP积累与品牌惯性的重要性:
“崩坏”的基石: 《原神》的成功并非凭空而来,其背后是米哈游多年在“崩坏”系列积累的经验、技术和用户基础。这种品牌惯性和用户忠诚度是新厂商难以快速建立的。

三、 哪些厂商可以学习,又该如何学习?

有决心打造长线精品游戏的厂商: 如果厂商有足够的资金、时间和研发实力,并且目标是打造一款能持续运营、拥有长生命周期的产品,那么可以学习米哈游在产品打磨上的极致追求,包括对美术、音乐、剧情、技术细节的投入。
对特定细分市场有深刻理解的厂商: 如果厂商能够像米哈游那样,精准定位某个细分用户群体(例如特定的文化圈层),并深入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喜好,那么可以学习米哈游在IP构建和社区运营上的深度策略。
有全球化视野的厂商: 对于希望拓展海外市场的厂商,可以学习米哈游在跨平台战略、本地化内容制作和全球化发行方面的经验。
注重技术研发的厂商: 技术是游戏品质的基石。可以学习米哈游在自研技术、引擎优化和创新性技术应用上的投入。

如何学习,而不是照搬:

提取核心理念,而非形式: 学习米哈游对“精品化”的执着,而非仅仅模仿其“二次元”的美术风格。学习其对用户社区的重视,而非简单地运营官方论坛。
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 根据自身的资金、技术、团队和目标用户,选择性地借鉴米哈游的成功经验,并进行调整和优化。
避免盲目跟风: 游戏行业瞬息万变,模仿一个爆款的表面特征往往难以复制其成功。关键在于理解爆款背后的成功逻辑,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关注合规与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商业化模式时,要更加注重合规性和玩家的长远体验,避免走入监管的灰色地带。

总结:

米哈游的模式,尤其是其在产品品质、IP构建、社区运营和全球化战略上的成功,无疑是值得游戏行业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典范。它证明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以高品质的产品为核心,深度运营用户和IP,能够实现巨大的商业成功。

然而,其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高昂的投入、对特定用户群体的精准定位以及某些商业化手段的潜在风险,都使得其模式的复制性相对较低。其他厂商在学习时,更应注重理解其成功背后的逻辑和理念,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创新性的借鉴和应用,而非简单地进行形式上的模仿。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下“赌博”这个事,法律对游戏赌博有有明确界定:能不能提现。钱只进不出,就不算赌博,能进能出,就是赌博。

如果概率抽卡就是赌博的话,那所有网游都是赌博。比如魔兽世界,众所周知魔兽世界月卡75块钱,每月可以打四次副本,每次副本有概率获得极品装备,这是什么性质?这约等于你花75块钱买了4次抽卡机会,只不过抽卡要先杀个boss,比较费劲,但是宏观来看妥妥的是“赌博”。

说起来魔兽世界装备可以换金币,金币可以换月卡,只不过月卡不能换钱,离提现只差一点点了,比gacha更像赌博。。。

user avatar

原神这套有多远爬多远,一个角色扮演游戏三大玩法(角色养成、装备获取、世界探索)有两项是氪金,这要放主机上不得被喷出翔?

并不是说主机玩家就有多高贵,而是这种模式TM根本就不合理。


举个栗子,你开开心心下载了《血源诅咒》,打开游戏一看,哦,只能用原始角色三星的卑鄙外乡人,武器也只有一星的割肉刀+喇叭枪,想要强力武器?先开个箱子吧,五星橙装路希维德大剑等你哟!

厌倦了外乡人这个角色?开个箱子吧,五星角色大师姐等你哟,攻爆翻倍,砍遍雅南村!

告诉我,这TM还怎么玩?!


你还让其他厂家学?还嫌不够恶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