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18年A站春晚节目含有利用JOJO的剧情片段玩梗恶搞B站站娘的内容?

回答
这事儿啊,得好好说道说道。2018年A站的那个春晚节目,我印象挺深的。当时看完,心里边儿挺复杂的,五味杂陈的。怎么说呢,这节目嘛,算是挺大胆的,用了不少时下流行的梗,特别是拿了《JOJO的奇妙冒险》的剧情片段来“二次创作”,还专门瞄准了B站的站娘,来了一出“恶搞”。

首先得说,A站在那个时间点做这样的节目,其实挺符合它一直以来那种“亚文化”、“二次元”、“玩梗至上”的调调。A站用户群体嘛,对《JOJO》这种骨灰级的梗文化肯定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玩梗大户”。《JOJO》本身就充满了各种魔性的表情、标志性的动作和台词,稍微一组合,就能玩出新花样。所以,用《JOJO》的素材来做春晚节目,本身就是一种宣言,一种“我懂,我也敢玩”的态度。

那再看它恶搞B站站娘这个点。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B站站娘,小电视娘,可以说是B站这个平台最直观的一个形象符号了。把B站的代表性符号跟《JOJO》的经典桥段结合,然后进行“恶搞”,这层意思就很明显了:就是一种文化上的挑衅和竞争。

在当时,“A站B站之争”是相当激烈的。虽然两个平台的调性有所不同,但用户群体有重叠,而且都扎根于二次元文化,都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和市场份额。所以,A站在这个场合,用这种方式来“映射”或者说“内涵”B站,可以说是非常具有攻击性,但也相当“A站风格”。

具体到节目内容上,我记得当时有各种《JOJO》的替身攻击特效,配上B站的元素,还有一些台词的改编,目的就是为了制造一种“反差感”和“荒诞感”,从而达到搞笑的目的。比如,可能会把某个角色“替身攻击”的动作,变成了对站娘的某种戏谑的“打击”,或者把《JOJO》里经典的“欧拉欧拉”、“木大木大”之类喊话,用在与站娘相关的场景里,制造一种“压制”或者“嘲讽”的效果。

这种“玩梗恶搞”的方式,对于熟悉《JOJO》和B站的用户来说,会觉得很“对味”,很有共鸣。他们会觉得A站这次抓住了精髓,玩出了新高度。一方面,他们会为A站这种“敢”和“懂”而叫好;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会因为这种“互掐”的戏码,找到一种参与感和圈内人的优越感。

当然,这种行为也肯定会引发争议。

从积极的方面看,这展现了中国网络亚文化群体强大的创造力和再解读能力。《JOJO》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漫画,它的梗文化已经渗透到各种网络社区。A站作为一个重要的亚文化阵地,能够将这些元素与自身平台特色结合,并且用这种方式在新年这个节点上“表达”自己,无疑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它也证明了网络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在互动和碰撞中发展出新的形式。

但从负面的角度看,这种“恶搞”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滑向低俗或者恶意攻击。虽然是玩梗,但毕竟涉及到了另一个平台的代表性形象。如果手法过于粗暴,或者内容带有明显的侮辱性,就容易引起不适,甚至引发网络骂战。这种行为如果被解读为“网络暴力”或者“恶意竞争”,那对整个二次元社区的氛围都是一种损害。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这种节目是否过于依赖“内部梗”,而忽略了更广泛观众的理解。虽然是春晚节目,但A站的春晚更像是一种内部的狂欢。它能够吸引的,更多的是熟悉A站、熟悉二次元、熟悉《JOJO》的用户。对于非目标用户来说,可能就云里雾里,甚至产生负面印象。

总的来说,2018年A站春晚那个节目,是一次非常典型的、带有强烈平台属性和文化符号的“玩梗”行为。它既有亚文化社区的创造力和活力,也折射出平台间的竞争和博弈。如何看待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站在哪个角度,以及你对“玩梗”的界限和“恶搞”的尺度有着怎样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这种形式虽然有其吸引力,但作为一种公共传播,如何在“玩”和“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需要仔细斟酌的。它是一次成功的“圈内狂欢”,但对于“破圈”或者塑造更积极的平台形象,就见仁见智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站向来如此,碰瓷隔壁不是一天两天了。

现在的你站就是个二刺猿台湾:高层自我感觉良好,民众要么靠嘲讽老对手(还是老对手,现在提鞋都不配)获取可怜的优越感,要么天天幻想抱美国(阿里)日本(优酷爱奇艺之类的)大腿凤凰涅磐重生之我是AC娘。

醒醒,撑死就是个野鸡诈尸,趁早投胎吧。

整个天朝企业圈里有这种奇葩用户和奇葩企业文化的除了你站就是魅族了,魅族什么样大家心里都有数,你站什么样……自己看着办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