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好卖了!
不做电商的人,可能对流量的变化不敏感。
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淘宝天猫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流量红利没了,商家只能花高价获取客户,而阿里的全部技术都是在拉升「流量费」,而不是获取更多流量。
5年前,随着头条的崛起,阿里面临了第一次日活挑战。
阿里自己也开始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用户要每天打开淘宝?打开后干嘛?」
于是,阿里开始疯狂整合内容平台,什么优酷、新浪微博、还有刚宣布关停的虾米音乐平台等等十几家……轰轰烈烈搞了几年大文娱。
对,还拉过一阵「淘宝达人」,号称要用内容获取一手流量……结果淘宝达人2021年3月也停了。
阿里人狂妄的认为:
只要我砸钱,就一定能做好。
就像当年马云搞来往对抗微信一样……狂妄。
但,阿里是没有内容基因的。
他们花多少钱,都难逃必死的宿命。
第一次日活挑战来自头条。
后来,拼多多、抖音都实现了弯道超车。
阿里的基本盘被不断动摇,甚至开始出现根基不稳。
很多人觉得阿里强大,淘宝无敌……
但,诸位,你们就算上天猫买东西,打开的真的是叫手机天猫的那个app吗?还是叫手机淘宝的app?
就连PC转手机都转的这么险象环生,磕磕绊绊,它真的如想象中那么不可一世吗?
所以,最近几年,每次大促都是阿里最纠结也最难的时候。
活动力度,从满400-30,到300-30,再到300-40,终于,今年要200-30了。
之前还拼双11当天销售额,去年已经开始改成1-11日11天的销售额了。
这还不明显吗?
一切都指向一个答案:
「卖不动了,没人买了」
之前敢让你蹲到0点,是店大欺客,算准了你别无选择。
现在再让人蹲到0点…… 人家就不来了,老子不买了,买也不来你这买!
阿里曾经的口号是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现在多了阿里,是不是难做先不说,但给阿里上的过路费绝对不少。
国家给小微企业免税了,增值税才1%而已。但天猫绝大部分类目佣金都是2%以上,5%的更是一大片。
而且,除了佣金外,不管天猫淘宝,不花钱买广告就别想轻易成交。在阿里做生意,请做好掏10%广告推广费的准备。
一边是15%~25%交给阿里,并且流量越来越少。
一边是消费者购物意愿下降,不愿意熬夜抢。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商家,选择直接降15%价格,不跟天猫玩了。不管什么时候来,我都是同一个价格,我不买你天猫流量,我从其他渠道卖货。
消费者买的更便宜,我赚得更多,不香吗?
(我2007年开始做淘宝,曾经n年天猫子类目销冠,现在依然天猫有店,但主力成交已经不在天猫了)
阿里没有内容基因,完整表述:
阿里赚的到底是什么钱?分析:
我老实交代,我有几年没参加过这样的大节日的抢购了,主要原因还是太辛苦,身体多年透支下来,没那么刚了。
第二点就是虽然没多少钱,但对钱稍微淡然些了,不那么斤斤计较了,总体看钱也就是个数字。但也并不是说花钱就不考虑价格,我一般买东西一般也不买顶配的,而是从第二梯队里买,够用就可以了。
还有就是可能运气差,技术不行,据说有的人厉害,这要用心琢磨才行。比如前任就很厉害,每次这种大节日就如临大敌,必然磨刀霍霍看许多攻略,准备一个长长的单子,不达目的是不甘休的样子。
预售提前4小时,显然人性化不少,比较对口我这样的非熬夜族,也就是说可能会增加不少销量,这是个算得上聪明的决策,希望大厂们类似的利己利人的策略优化多搞点。
可能有人说,这是不是就应该改名617了?其实大可不必这么讲究,比如春节晚会也是这个点开始,也没说非要0点开始。许多传统节日,也就是一个习俗慢慢演化来的,开始可能并不怎么好,后来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合理,也就定型下来了。
当然一些规定,也是可以改变的,不是说以后就是8点了,比如这次实践下,看看还有哪些不便的地方,还可以继续优化,优化没有止境,名字反而可以不变。
我刚才还在读有关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文章,柏拉图说由于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理念,因此各种理念就构成一个等级分明的“理念世界”。对于一般的对象来说,理念也就是概念。
比如“桌子”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柏拉图就认为“桌子的概念”不会损坏几乎永久存在,比各种各样的桌子本身更可靠,所以理念的世界更值得追求。从这儿,柏拉图就架设了一个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平行世界,比如美、道德、以及各种事物的名字组成的高级世界。
照我看,“618”也属于这个高级的理念世界,和今天的5.20、2.14的情人节、七夕节、双11等等这些理念并列。柏拉图就认为这些理念世界里面的理念都趋向于“善"这个理念,也就是说善是最高级的理念了。
那么这些促销节日的理念群,我们应该怎么去评价呢?是按销量?还是按照善的程度呢?
现在看,如果人性化点,给我们这些996的打工人多点时间休息,显然是要更善一些的。
当然,打折更狠点,就更好了,我准备到时候换个对眼睛更善的4K显示器。
不知道其它几个大电商平台,要不要跟进来善一下呢?
6.17晚上7点?还是中午12点?
这个属于行为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的交集案例。
弱化一个事物,从弱化其仪式感,尤其是带来负面感受的仪式感开始,效果是最好的。
因为人类对痛苦的记忆深度远超过欢愉。
印度苦行僧没事就拿大辫子piapia抽自己,远古世界各地宗教和皇室都乐此不疲的用活人献祭给神明或者是殉葬,甚至是指导今天很多做电子产品的厂商,都爱玩限量限购让人挤破头去抢,统统都是一种记忆强化式的,服从性训练。
包括3万一个的香奈儿,你买到手,感觉这质感,卧槽,没治了!但同样的货卖500,你不会去珍惜它,也是这个道理。付出越多,人就越认为换取的东西配得上自己支出的价值。
你在过程中越是痛苦,则你越觉得自己的信仰虔诚,对于神明越是卑微,甚至抢到手的手机感觉质感更好运行速度更快。
有时候人类就是这么贱兮兮的。
不然唐僧干嘛非得十万八千里腿儿着去取经,让猴子一个跟头带回来比顺丰还快不香吗?
这都是一个道理的,你费劲了,你破财了,你耗时了,你出血了,换来的真经才更有真经内个味儿。
好,回归主题。
所有的电商,以前做这种零点抢购,事实上也是从侧面来加强品牌的认知度,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习惯于深夜不睡觉的。
但现在天猫带头,把这个概念弱化掉,选了晚上最休闲的八点钟开始卖货,也正是让购物行为回归到消费本质。
为什么不继续强化品牌概念了,这不是与商业的本质动机背道而驰么?
有些时候,逆,才是顺。
我们之前提到阿里,你第一反应就是淘宝天猫,进而想到的就是双十一双十二618.
对于阿里的思维流向,没人能脱得开电商的思维圈。
这对阿里初创期是好事,对于成熟转型期,不是好事。
阿里可不希望以后再做出任何东西来,用户在体验以前,一看LOGO,心说嗐,不就是一卖货的嘛能玩出什么高科技来?
这就砸了。
我今天写了一篇张一鸣退隐字节一把手后,其实正是字节这条大船新航线的开始。
阿里早就在布局这件事,起码十年八年内,阿里的愿景应该是更希望用户以后提及他们,想到的是轻工业订制化,是布局慈善和在线教育,是影业和更多的内容出口。
而不仅仅是守旧的“不就是一做电商卖货的么”这种概念。
因此,把电商回归到零售的本质,不再多渲染所谓购物节的仪式感,正是IP的自我切割弱化过程。
此消,则彼长。
一个大盘子,名曰阿里,之前装的都是电商这道菜,现在把它从主菜慢慢变成配菜,从招牌菜慢慢过渡到家常菜……
则其它新的菜品才有容身之地。
毕竟商业得顺应用户们的口味做改变。
毕竟用户口味也在顺应时代发展做改变。
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诚然如斯。
我所在的三亚不仅是旅游城市,更是芒果、火龙果、莲雾、菠萝蜜等热带水果的产区,大家都知道水果这个东西都是集中上市的,一些果农就摘种早熟的品种或者采用催熟的方式使自家的产品提前上市,虽然口感或差一些,但就是架不住一些急着尝鲜的顾客。
同理,618购物节这种流量大节各大平台早就摩拳擦掌了,经过全平台的营销宣传,消费者的钱包已经敞开,就看哪家平台的手更快、更多。
平台要是真为我等打工仔的身体考虑,就应该少搞些堪比算高数的打折活动,商品不涨价的同时,切实的从腰包里掏点真金白银出来发到消费者账户上。
问题是,周扒皮们答应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