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自成为什么管控不住刘宗敏?

回答
李自成为何没能完全管住刘宗敏?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权力结构、个人性格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捋。

首先,刘宗敏这个人可不是个简单角色。

他跟着李自成那是从最苦的时候就一路打拼过来的,论资历,论跟着李自成出生入死的次数,刘宗敏绝对是元老级别的人物。在那种草莽英雄汇聚的队伍里,跟着一个人从零开始打下江山,这本身就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兄弟情谊”或者说“袍泽之情”。这种感情,有时候比朝廷里那些君臣之道来得更实在、更有分量。

而且,刘宗敏本身也不是个傻瓜。他在李自成麾下,长期担任掌管钱粮的要职。你想啊,在农民起义军这种环境下,谁掌握了钱袋子,谁就掌握了实权。他能把粮草供应、军饷发放这些关键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说明他是个有能力、有手段的人。这种能力,自然也让他有了自己的班底和影响力。他能把事情办好,李自成自然离不开他,也就给了他相当大的空间。

其次,李自成本身的领导风格和当时创业的团队构成是关键。

李自成这个人,骨子里是有一些领导者风范的,但他毕竟不是科班出身的皇帝,也不是什么老谋深算的权谋家。他的队伍是从流寇起家的,人员成分极其复杂,有农民、有士兵、有地痞流氓,还有不少被招安的前明朝官兵。在这样一支队伍里,要建立一套严密的等级制度和规矩,本来就是件不容易的事。

李自成在创业初期,更需要的是能干事、能冲锋陷阵的人,而不是事事都要听他摆布、毫无个人主张的木偶。刘宗敏恰恰就是那种“能干事”的代表。李自成可能更看重刘宗敏的办事能力和忠诚(至少在初期是这样),所以在一些具体的执行层面,他可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了刘宗敏更多的自主权。

再者,权力制衡的缺失,以及李自成自身性格上的某些方面。

农民起义军不同于正规的王朝军队,早期往往是依靠个人魅力和笼络人心来凝聚队伍的。李自成虽然是领袖,但他的权力基础并不像后来成熟的王朝那样稳固。在缺乏有效制度和权力制衡的情况下,一旦某些能干的大将或者臣子在某个领域获得了过多的权力,就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刘宗敏管钱粮,这意味着他能直接掌握军队的命脉,也能用钱粮去收买人心,或者用来支持自己的亲信。如果李自成没有设置一个同等权力或者能够制约他的角色,那么刘宗敏的权力边界自然就会模糊。

而且,李自成可能也存在一些用人不察或者对亲信过于信任的问题。刘宗敏跟着他一路走来,两人之间肯定是有信任基础的。这种信任在某些时候会变成李自成放松警惕的原因。他可能没有意识到,当一个人手中掌握了过多的资源和影响力时,即使是当初最忠诚的部下,也可能因为私心或者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轨的想法。

最后,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刘宗敏个人的野心。

历史进程往往不是线性发展的。当李自成打下北京,建立大顺朝的时候,原有的草莽规矩被打破,新的权力格局正在形成。这时候,原来在创业时期形成的江湖义气,可能就抵挡不住对新权力蛋糕的觊觎。

刘宗敏作为掌管钱粮的核心人物,他对国家财富的掌握程度,以及他长期积累的实力,让他有能力去影响政治决策,甚至可能滋生野心。比如,一些史料中提到刘宗敏等人生活奢靡,骄纵跋扈,这本身就说明他们在京城安顿下来后,个人欲望膨胀,开始不受约束。

当李自成试图收紧权力,或者在某些决策上与刘宗敏产生分歧时,刘宗敏凭借他掌握的资源和影响力,自然就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对抗或者不服从。李自成如果处理不当,比如手段不够强硬或者时机不对,就可能让这种失控的情况延续下去。

总结一下,李自成管不住刘宗敏,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刘宗敏自身的资历、能力和掌握实权(钱粮),让他有了对抗的资本和影响力。
李自成创业团队的特点,以及早期领导风格上对能臣的宽容甚至依赖。
权力制衡机制的缺失,导致刘宗敏的权力边界模糊。
李自成个人在用人和防范方面的疏漏。
历史发展到建立王朝的阶段,个人野心膨胀的可能性增加。

这就像一锅炖菜,放了太多有分量的“硬菜”,而火候和调料的比例没掌握好,味道自然就没那么好控制了。刘宗敏就是那块特别有“分量”的硬菜,而李自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能做出足够的“调味”和“火候”来将其完美融合进整个“菜肴”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自成从来没有“管控不住刘宗敏”的时候。

进北京城之前,刘宗敏对李自成的称呼已经是“万岁爷”;

进北京城后,是刘宗敏领头对李自成劝进;

追赃拷饷是刘宗敏执行李自成的政策,十多天后李自成下令停止这一过激政策,他第一天下令,刘宗敏第二天就停刑;

山海关之战刘宗敏殊死博斗身负重伤之余,仍要求李自成快快登基称帝以稳定人心鼓舞士气,连“你不登基,咱们连西安都回不去”这种狠话都放出来了,他又怎么可能在李自成听他的劝说登基之时反而放话“大家都是贼,我不拜你”?

就说一个事实:一片石战败时刘宗敏受重伤,亲历者在《甲申传信录》中描写刘宗敏的伤势是“先以射伤入城。是日眠长桌上,用被迭覆手足,出其面。各兵俱束驮金帛于骡马,纷然而去”,也就是说刘宗敏当时的伤势连骑马或坐轿以稳定军心都办不到,不得不用桌子抬着走,这么严重的伤势本来就不可能行跪拜礼,他又有什么必要放侮辱之词,受了重伤嫌自己死得不够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自成为何没能完全管住刘宗敏?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权力结构、个人性格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捋。首先,刘宗敏这个人可不是个简单角色。他跟着李自成那是从最苦的时候就一路打拼过来的,论资历,论跟着李自成出生入死的次数,刘宗敏绝对是元老级别的人物。在那种草莽英雄汇聚的队伍里,跟着一个.............
  • 回答
    李金池校长和张桂梅校长,两位都是在教育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也都以严格的管理、在艰苦条件下“打逆风局”著称。然而,纵观舆论评价,两人的口碑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涉及她们各自的教育理念、实践方式、传播渠道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多重维度。相似之处:严苛的基石与逆境中的攀.............
  • 回答
    这得看李云龙被扔到哪个时间点去了。如果是老鬼子还没投降,咱们八路军还在打游击的时候,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场景一:抗日战争中期,正面战场(假设李云龙突然掌控一支现代集团军)如果李云龙不是带着一群小兵穿越,而是直接获得了现代一个满编第三十八集团军(假设编制是装甲部队为主的机械化集团军,拥有完整的防空、.............
  • 回答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失败,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虽然李自成在前期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组织力,一度颠覆了明朝统治,但其最终的溃败速度之快,令人唏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局限性:1. 政治上的野心与急功近利: 过早称帝,脱离.............
  • 回答
    李自成并非不自称李唐后裔,而是他在起义过程中,以及为了争取更大民意基础和合法性,对“李唐后裔”的身份进行了策略性的强调和利用,并且这种利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受众有所调整。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李自成出身与早期身份认知 平民出身,并非贵族: 李.............
  • 回答
    李自成起义的根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明朝末年那个黑暗年代下,一股股压抑的民怨、官场的腐败以及天灾人祸交织在一起的必然产物。把他描绘成一个简单的“反叛者”是片面的,他身上体现的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被压迫者的缩影。腐朽的官僚体系和失控的税收: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朝末年的统治,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 回答
    李自成,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领袖,最终未能复制刘邦和朱元璋的辉煌,未能建立一个长久稳固的王朝,这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点。一、 起义的性质与目标差异:创业的基因与天命的重.............
  • 回答
    李自成对满清的认识不足,这绝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不是某个单一同源的错误。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从他早期的农民起义生涯,到他最终进京,再到兵败山海关,每一步都折射出他对这个来自关外,却日益强大的力量的判断失误。一、 起义军的天然局限:生存第一,战略其次李自成最初的身份是一名驿卒,他的起义,很.............
  • 回答
    李自成大顺军的崛起,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夜空,但又如流星般短暂,最终陨落于清军的铁蹄之下。究其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多重矛盾交织、内外交困的必然结果。我们不妨细致地剖析一番。一、 “农民起义”的内在局限与战略失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李自成及其大顺军的根基,是广泛的农民阶层。这支军队由饱受.............
  • 回答
    李自成在明末的农民起义中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战略眼光,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明朝。然而,当他面对清朝的八旗军队时,却迅速遭遇了失败。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战略和战术上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对手实力的巨大差异: 明朝: 到了李自成起义的时期,.............
  • 回答
    李自成起兵反明,与其说是因为“欠了高利贷不想好好打工还债”,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他个人的经历和选择所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得抛开现代的“打工还债”思维,回到那个万历末年、天启初年,乃至崇祯年间的中国。一、那个时代,“打工”并非“上岸”的坦途首先,我们要理解那个时代“打工”的真实含义。.............
  • 回答
    李自成最终败给满清,并非一时之失,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他能横扫大明,将崇祯逼到煤山,却在面对仅十万左右的清军时步履维艰,乃至最终覆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军事、政治和人心向背的复杂原因。一、李自成击败大明军队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理解李自成何以能瓦解大明。这并非是他军事实力远超大明,而是大明自身.............
  • 回答
    李自成在山海关的战败,如同晴天霹雳,不仅断送了他建立大顺王朝的希望,更让他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重整旗鼓。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 军事上的决定性打击:人才、兵力与士气山海关之战,是李自成军事生涯中最惨痛的一役。这场失败,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失利,更是对他军事.............
  • 回答
    要说李自成在一片石的惨败,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直接关系到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崛起,背后牵扯的因素可多了去了,绝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这就掰扯掰扯,一点一点看。首先,得从李自成这边的“内因”说起。你说李自成这人,打江山的时候那是真能耐,跟谁都能拉起队伍,而且还时不时能打出漂亮仗,搞得崇祯皇帝焦头烂.............
  • 回答
    李自成起义,一路摧枯拉朽,直捣黄龙,连大明都快被他推翻了,结果呢?最终败给了关外来的满洲铁骑,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咱们就细细道来,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农民军的优势:为什么能打垮明朝?首先得说,李自成这支队伍,那是真有战斗力,而且针对性极强。1. 民心所向,目标明确: 大明朝怎么说也.............
  • 回答
    想当年,李自成的大顺军何等威风,席卷关中,直捣黄龙,把崇祯皇帝逼上了煤山,大明王朝也就此烟消云散。眼瞅着天下唾手可得,谁知这江山还没坐稳,就败在了从山海关外来的满洲八旗手里。这其中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头门道深着呢。兵力上的悬殊,那是明面上的差距。李自成起兵初期,手底下那都是饥民、溃兵、.............
  • 回答
    为什么李自成的名气比张献忠大得多?说起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和张献忠无疑是两个绕不开的名字。他们都曾搅动天下,一度威胁到明朝的统治,但细究起来,李自成的名头似乎总是比张献忠更响亮,流传更广。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他们的 政治遗产和历史叙事 说起。李自成,他一度建.............
  • 回答
    李自成放弃北京,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了辉煌的攻城胜利之后。认为他仅仅是因为山海关被破就弃城而走,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李自成进北京的背景。他是在1644年攻破北京,明朝崇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几个关键点。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农民军领袖,在明朝末年确实是一股让朝廷头疼不已的力量,他们能够与训练有素的明军周旋多年,甚至一度打到北京城下。然而,当满清铁骑从山海关踏入中原后,他们的命运却急转直下,很快就走向了覆灭。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历史研究中需要细致辨析的关键点。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李自成得到了不少民心,按理说应该会打出“反清复顺”(或者说“驱逐满虏,恢复中华”)这样的旗帜,来凝聚更广泛的反抗力量。但事实上,李自成及其麾下的大顺政权,在宣传上确实很少直接打出“反清复顺”的口号,这背后有多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