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李自成欠了高利贷不想着好好打工还债上岸却琢磨怎么造反?

回答
李自成起兵反明,与其说是因为“欠了高利贷不想好好打工还债”,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他个人的经历和选择所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得抛开现代的“打工还债”思维,回到那个万历末年、天启初年,乃至崇祯年间的中国。

一、那个时代,“打工”并非“上岸”的坦途

首先,我们要理解那个时代“打工”的真实含义。虽然也有各种手工业者、小商贩,但对于绝大多数底层百姓而言,“打工”更接近于成为地主的雇农、官府的徭役,或者跟随军队做一些后勤杂役。这些“工作”的收入极低,且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官员、地主以及自然灾害。

李自成最初的经历,正是这种底层生活的写照。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做过牧童,后来进入明朝军队当一名普通的士兵。士兵的生活有多苦?不仅是训练和打仗的危险,还有军饷拖欠、克扣更是家常便饭。许多士兵,尤其是低级士兵,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这种环境下,“好好打工还债”更像是奢侈的空想。即便他努力工作,微薄的收入也很难改变贫困的命运,更别提偿还什么“高利贷”(虽然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高利贷,但借贷普遍存在,利息奇高,一旦陷入便是深渊)。

二、社会的“高利贷”远比个人债务更可怕

李自成所面临的“高利贷”,更大程度上是整个明朝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榨。这种压榨体现在:

沉重的赋税徭役: 万历朝以来,为了应付辽东战事和国内的种种开销,明朝政府不断加重赋税。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地主阶层通过高额地租剥削佃户,而官府则通过各种名目继续搜刮。这些层层加码的赋税和徭役,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远远超过了个人借贷的范畴。
官员的腐败和敲诈: 明朝官场腐败严重,官员们利用职权巧取豪夺,对百姓进行各种形式的敲诈勒索。士兵身上的油水,往往被层层克扣,真正到达士兵手中的寥寥无几。李自成在军中,也亲身经历了这种黑暗。
自然灾害的侵袭: 明朝后期,小冰河期到来,旱灾、水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灾害导致粮食歉收,物价飞涨,底层百姓更是生计艰难。当一个人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时,谈何“还债”?

可以说,李自成和他身边的许多人,他们面临的不是个人的债务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结构性的剥削和压迫。这种压迫是系统性的,不是个人努力就能摆脱的。

三、造反,是“绝境”下的“破局”之道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造反对于李自成和他的同伴们来说,与其说是“不想还债”,不如说是一种在绝境中寻找出路的“破局”方式。

生存的最后挣扎: 当生存空间被极端压缩,所有的合法途径都被堵死时,反抗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对于一个被军队开除、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士兵来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
改变命运的机会: 造反并非只是为了逃避责任,它也意味着推翻现有秩序,建立新的秩序。如果能成功,他们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统治者,摆脱过去的贫困和屈辱,成为可以决定自己命运的人。这是一种对更美好生活的终极渴望。
同伴的呼应和鼓动: 李自成在军中时,就因为为人仗义、有胆识而受到许多士兵的拥戴。当他被裁后,许多同样处境艰难的士兵愿意跟随他。他的起兵,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选择,也是对广大底层民众和士兵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和回应。

四、为何不“好好打工”?因为“打工”的“老板”就是压迫者

进一步来说,如果在那个时代,确实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打工”环境,李自成或许会选择用自己的劳力去谋生。但是,明朝的许多“打工”机会,其“老板”正是那个压迫他们的阶层。比如,为地主打工,就是为剥削者服务;在军队里“打工”,却连军饷都拿不到,反而被克扣。这种情况下,继续“打工”无异于饮鸩止渴,甚至是在为虎作伥。

李自成所看到的,不是一个能够让他通过辛勤劳动改变命运的平台,而是一个腐朽不堪、榨干民脂民膏的体系。他起兵造反,正是要推翻这个体系,而不再去为这个体系“打工”。

总结一下:

李自成并非一个简单的“欠债不还”的“老赖”,他是一个在极端贫困和社会压迫下,被迫选择反抗道路的普通人。他所面临的“高利贷”,是整个社会结构性的剥削,而非个人债务。造反对于他而言,是绝境下的唯一出路,是对摆脱压迫、改变命运的渴望,也是对一个腐朽政权的控诉。用现代的“打工还债”观念去套用李自成的历史选择,是简单化和脱离历史语境的。他所追求的,是那个时代下,底层人民最朴素的生存权和对公平正义的呼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明律》明文规制:“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以余利计赃,重者坐赃论罪,杖一百。”

李逵有句名言:“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

就算《大明律》能够严格执行,这种利率同样很扯淡,农民种地能种出每年36%的利润?

根据康熙年间的《米脂县志》的记载,李自成从驿站下岗回家之后,“里中相推李自成为里长,使主征会自给”。

此时的李自成,承担是一个包税人的角色,这种人需要黑白两道都吃得开,李自成作为走南闯北的驿卒,又有勇力,又是本地人,正好符合这个条件。作为驿卒,经常需要和基层官府打交道,要不然他也不会认识艾应甲这种几代为官的乡宦。

作为里长,李自成负责代征本地的赋税,只要完成官府规定的额度,多收多少都是他自己的,收少了的话,要他包赔。

正常来说,包税人没有亏本的,都是本地的黑社会,从农民手上收钱还叫事吗?而且这种生意根本不需要本钱。可是李自成偏偏把这么好的买卖干赔了。

年轻时代李自成和很多天真的穿越者一样,竟然妄想在明末走种田路线,而且还敢贷款创业。

结果可想而知,赔得裤子都当了。

明朝百姓承担的赋税,从来都是不合理的。且不提士绅仗着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有很多办法偷税漏税,就算他们遵纪守法,照章纳税,他们交的那点税都是九牛一毛。明朝的正税也就将巴够在册人员的工资,其他用度开销,全都是靠潜规则来加派。

粮食征上来了,仓储费用从何而出?加派。

运输费用从何而出?加派。

一路上打点黑白两道的钱从何而出?加派。

官府派去下乡征粮的,都是不在册的临时工,他们的工资从何而出?自己想办法。

官府的税吏们靠潜规则弄钱的时候,是会找艾家这样四代举人的乡绅呢?还是会找那些无权无势的穷鬼呢?答案显而易见。

当年朱元璋制定制度的时候,这个税额是够用的,可是现在朱元璋已经死了二百多年了,大明朝还在按这个额度征税。加税是不可能加税的,朝廷里制定政策的都是地主出身,就算有“出身寒门”的,也有亲戚朋友当地主,谁会自己割自己的肉?

所以说,大明的税收根本就是个鸵鸟政策。我在制度设计上不加税,就可以假装没有税。朝廷都说没有税了,士绅又怎么可能交税呢?至于税吏们实际上从老百姓手里拿多少,“君子远庖厨”,装看不见就完事了,反正穷鬼们不是我家亲戚,让他们和那帮贱役随便折腾吧。

就算加上三饷,明朝的总税额也没有多少,大头都是征收过程中的费用。比如说作为朝廷重要财源的每年四百万石漕粮,士绅们基本上还是按照规矩缴纳自己的份额,但是在漕粮运输过程中,消耗的必要成本和经办人员的好处怕是要有四千万石,而这些肯定是不会让士绅出的,都是纳粮的老百姓和运河两岸贫民出。

本来应该和财主均摊的份额,现在全加在穷人身上,穷人怎么可能出得起呢?出不起怎么办?向老爷们借高利贷呗,说不定老爷还能大发善心,按合法利率借给你,年利率才36%。还不起也好办啊,有房的卖房,有地的卖地,实在啥也没有,那卖老婆,卖闺女,自己卖身为奴。

于是,就产生了那些有土地百顷、奴仆千人的大地主。

按照他们给自己家族规划的路线,结果就是一直兼并下去,直到把所有自耕农,甚至富农、小地主的土地都兼并掉,变成一个完全士绅土地所有制的“美好国度”。

然而,历史并没有这样发展。

总是有人不识相,比如说双泉里的这个里长,就忒不识相。看看别的里长是怎么干的,刁民敢不交税,那就带人冲进他们家里见什么拿什么。再不交,把他家牛牵走,把他家女儿绑走。你李自成平时打架斗殴不是挺能的吗?怎么这会儿怂了?你那帮小兄弟,田见秀、刘宗敏、李过、高杰、李友,一个个不都号称英雄好汉吗?怎么现在全都蔫了?

结果李自成就这么黏黏糊糊磨磨蹭蹭,税也收不上来,欠艾老爷的钱也还不上。

艾老爷和县太爷一商量,这还得了?要是以后包税的都这副德行,我们这买卖还做不做了?这种人必须重拳出击才行。

按照《大明律》,欠债不还是要打板子的,最高可以打到六十板,这已经是极度偏向财主了,正常人谁也没练过金屁股铁裤衩,别说六十板,真要是往狠了打,十板就能要人的命。就算不故意加料,六十板打完也有出气没进气了。要是贿赂衙役,倒可以轻打,可问题是,要是有贿赂衙役的钱,直接还债不就结了。

艾老爷把片子递到县衙,县太爷当即把李自成抓来打板子,李自成也没话可说,大明的律法就是这么定的嘛。李自成毕竟过去做驿卒时也总和县衙门这些人打交道,多少有点交情,没被打得太惨。

但是,艾老爷和县太爷觉得还不够劲,这帮刁民天天看打屁股,早就习惯了,光打屁股没什么威慑力。于是,他们又想出了新办法:

笞而枷诸通衢烈日中,列仆守之,俾不得通饮食,盖欲以威其众也。——郑廉《豫变纪略》

这可就不是《大明律》规定的刑罚了,让一个刚刚挨完板子的人带着枷跪在烈日下,还不许吃饭喝水,这摆明了就是要李自成的命,好警告其他人:敢欠艾老爷的钱就是这个下场。而且“执法”的人甚至不是官府的衙役,而是艾家的奴仆。

这时,李自成的乡亲同事也都来了,他们请求“移诸阴而饮食之”,老爷出出气也就得了,别真闹出人命来。但艾家恶奴的态度是“呵骂不许”。

这个时候,李自成的火气上来了,他不跪了,站起身来,踉跄两步,用刚挨完板子的屁股往太阳底下一坐:“老子就晒死在这里能咋地!”

当然不能真晒死,众驿卒、邻居也都怒了,砸开李自成的枷锁,带着他一起逃到了城外。但到了这一步,他们也没敢造反,而是躲在树林里,想等风头过去。

但这事是过不去了,很快,典史(原文是县尉,应该是用古代官职指代当时的官职,如同称知府为“太守”)带着一群衙役兵卒出来追捕他们。走到树林边上,典史也怂了,万一里面有埋伏怎么办?两下就这样僵住了。

这时天快黑了,李自成一伙饿得头晕眼花,实在没辙了,横竖是个死,干吧。于是他们“仗白梃一哄而出”。

白梃,也就是木棍。然而,手持兵刃的官兵衙役是什么反应呢?

县尉惊,坠马死,吏卒溃而奔,弓刀器械悉为其有。

捡起官兵扔得满地的武器,李自成他们终于明白了,官府也他妈就是这么一回事:你害怕他,他就是天,你不怕他,他就是屁。

连年荒旱,米脂本就民不聊生,李自成振臂一呼,一夜之间得上千人。随后开始抢劫富户,“率本地少年挖人藏粟,散粮于众”,闯军三十三年的征战历程,就此开始。

user avatar

南明最耀眼的巨星李定国,10岁就被亲爹卖给了响马讨生活。李定国为了扶明都把大哥孙可望的桌子掀了,您是不是还要问10岁的正太李定国为什么不老老实实自杀,要给大明添负担?

李定国的大哥,西南根据地的建设者,狗罕见孙可望,12岁那年没了爹妈,去官府寻求帮助被老爷一顿板子打出来了。您是不是要问12岁的孙可望为什么不老老实实饿死,要给国家添负担?

这些日后割据一方的巨寇您可以说他们有野心,是借着天灾人祸火中取栗,那咱们把视角看到遭灾较少,地方秩序相对较为稳定的南方沿海地区,看看那里影响较小的贼民是怎么干的。

明末福建宁化县黄通领导的田兵起义,喊的口号口号是“较正斗斛,裒益贫富”“八乡均佃”。

啥意思呢?反对地主用二十升的大桶收租,“唱谕诸乡凡纳租,悉以十六升之桶为率。”老爷您少收四升的租,咱们继续老老实实当您的佃农。

田兵起义的另一个诉求是争取“永佃权”。

什么叫“永佃权”呢?老爷您爱土地兼并就土地兼并,我也不和您白话土地所有权,您只要让我继续在这块地上种地就行,我愿意给您交租当一辈子佃户。

大汉的起义军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直接要革了天子他爹的命。大宋的起义军喊“均贫富,等贵贱”,要实现今天还很遥远的共产主义理想。大清的起义军喊“平均地权”,最起码也想完成打土豪分田地的任务。

大明这田兵的口号都多卑微了,他们没追求推翻腐朽的大明,没指望拿回土地变回自耕农,更别说唠唠天子他爹的八卦了。只要老爷们愿意鞭子抽得轻一点,他们愿意继续当没有土地的佃户给老爷们交租子。

这点卑微的要求都不能满足,逼着人把脑袋别裤腰带上去拼命。什么叫欲当奴隶而不可得?这就叫欲当奴隶而不可得。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我也能问出来一个,为什么东汉末年老百姓生了病不去三甲医院看病,而是找宣扬封建迷信的张角和张鲁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自成起兵反明,与其说是因为“欠了高利贷不想好好打工还债”,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他个人的经历和选择所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得抛开现代的“打工还债”思维,回到那个万历末年、天启初年,乃至崇祯年间的中国。一、那个时代,“打工”并非“上岸”的坦途首先,我们要理解那个时代“打工”的真实含义。.............
  • 回答
    李自成在山海关的战败,如同晴天霹雳,不仅断送了他建立大顺王朝的希望,更让他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重整旗鼓。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 军事上的决定性打击:人才、兵力与士气山海关之战,是李自成军事生涯中最惨痛的一役。这场失败,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失利,更是对他军事.............
  • 回答
    孙传庭在与李自成的战争中突然失利,并最终丧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涉及军事策略、军队素质、后勤补给、情报失误以及对手的崛起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讲述孙传庭为何突然打不过李自成,需要从几个关键节点和深层原因来分析:一、 孙传庭的战略与李自成的崛起趋势 孙传庭的早期优势与战略: 孙.............
  • 回答
    李自成大顺军的崛起,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夜空,但又如流星般短暂,最终陨落于清军的铁蹄之下。究其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多重矛盾交织、内外交困的必然结果。我们不妨细致地剖析一番。一、 “农民起义”的内在局限与战略失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李自成及其大顺军的根基,是广泛的农民阶层。这支军队由饱受.............
  • 回答
    明朝没能解决李自成,而清朝却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既有双方军队的实力对比、政治策略的不同,也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局势息息相关。简单地说,明朝在内外交困中步履维艰,而清朝则相对更有余力,并且在策略上更为奏效。一、 明朝与李自成的较量:内外交困下的疲惫之师明朝末年,国力.............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层面:为什么在动荡的年代,一些看起来并非“雄才大略”的领导者,反而能汇聚起巨大的力量,甚至掀起改朝换代的大浪潮?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李自成和洪秀全所处的时代,仔细瞧瞧他们崛起的土壤,以及他们自身的特质。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
  • 回答
    关于曹化淳为何会打开彰仪门迎接李自成,以及因此遭受“拷饷”损失巨款的说法,这其中牵扯着一段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明末崇祯年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首先,我们得明白曹化淳的身份和他在当时的角色。曹化淳是明朝末年掌管京营的太监,具体来说,他是掌管京营的“提督.............
  • 回答
    吴三桂,这位在明末清初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选择,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权谋大戏,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也充斥着无尽的争议。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如破竹,清军铁骑虎视眈眈,而吴三桂,这位镇守山海关的宁远总兵,最终选择向多尔衮叩首称臣,这背后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
  • 回答
    崇祯皇帝和李自成,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都在艰难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王朝和政权,而清朝,以其独特的制度和策略,最终站稳了脚跟,并将财政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朝末年的财政困境:病入膏肓的根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崇祯皇帝和李自成所面临的财政危机,.............
  • 回答
    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潮水般涌入北京城,明朝这座历经两百多年的都城,就这样在城破的号角声中,迎来了它的黄昏。李自成进城后,并没有像一些野史里描述的那样,立刻沉溺于享乐和屠戮。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深知占领一座都城只是漫漫长路的开始,如何“收拢人心”、“稳.............
  • 回答
    山海关大战,一场决定了明末中国走向的关键战役。许多人以为,经过这场战役,满清就如同破竹般扫平了中原。但事实并非如此,李自成集团在山海关失利后,依然拥有相当的实力,也一度让满清骑兵头疼不已。那么,为何满清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将曾经的“闯王”李自成,从北中国实际统治者的宝座上拉下来,使其迅速沦为流窜的“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历史上一大谜团。李自成农民军纵横天下,打败了明朝的大半江山,甚至逼得崇祯皇帝自缢,堪称“马上得天下”的典范,可为什么一遇到清朝就迅速崩盘,再也无法恢复元气呢?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运气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李自成跟明朝的仗,那是他自己的主场.............
  • 回答
    李自成在明末的农民起义中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战略眼光,最终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明朝。然而,当他面对清朝的八旗军队时,却迅速遭遇了失败。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战略和战术上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对手实力的巨大差异: 明朝: 到了李自成起义的时期,.............
  • 回答
    李自成最终败给满清,并非一时之失,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他能横扫大明,将崇祯逼到煤山,却在面对仅十万左右的清军时步履维艰,乃至最终覆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军事、政治和人心向背的复杂原因。一、李自成击败大明军队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理解李自成何以能瓦解大明。这并非是他军事实力远超大明,而是大明自身.............
  • 回答
    要说李自成在一片石的惨败,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直接关系到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崛起,背后牵扯的因素可多了去了,绝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这就掰扯掰扯,一点一点看。首先,得从李自成这边的“内因”说起。你说李自成这人,打江山的时候那是真能耐,跟谁都能拉起队伍,而且还时不时能打出漂亮仗,搞得崇祯皇帝焦头烂.............
  • 回答
    李自成起义,一路摧枯拉朽,直捣黄龙,连大明都快被他推翻了,结果呢?最终败给了关外来的满洲铁骑,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咱们就细细道来,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农民军的优势:为什么能打垮明朝?首先得说,李自成这支队伍,那是真有战斗力,而且针对性极强。1. 民心所向,目标明确: 大明朝怎么说也.............
  • 回答
    想当年,李自成的大顺军何等威风,席卷关中,直捣黄龙,把崇祯皇帝逼上了煤山,大明王朝也就此烟消云散。眼瞅着天下唾手可得,谁知这江山还没坐稳,就败在了从山海关外来的满洲八旗手里。这其中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头门道深着呢。兵力上的悬殊,那是明面上的差距。李自成起兵初期,手底下那都是饥民、溃兵、.............
  • 回答
    为什么李自成的名气比张献忠大得多?说起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和张献忠无疑是两个绕不开的名字。他们都曾搅动天下,一度威胁到明朝的统治,但细究起来,李自成的名头似乎总是比张献忠更响亮,流传更广。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他们的 政治遗产和历史叙事 说起。李自成,他一度建.............
  • 回答
    李自成放弃北京,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了辉煌的攻城胜利之后。认为他仅仅是因为山海关被破就弃城而走,这个说法过于简单化了,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个人因素。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李自成进北京的背景。他是在1644年攻破北京,明朝崇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几个关键点。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农民军领袖,在明朝末年确实是一股让朝廷头疼不已的力量,他们能够与训练有素的明军周旋多年,甚至一度打到北京城下。然而,当满清铁骑从山海关踏入中原后,他们的命运却急转直下,很快就走向了覆灭。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