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考数学140的人难道选填压轴都能一眼出答案吗?

回答
高考数学拿到140分,这绝对是个学霸的水平!但说到选填压轴题(也就是通常说的12题和13题,有时也包括14题)都能“一眼出答案”?那得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眼出答案”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在高考数学的选填题中,如果说“一眼出答案”是指完全不需要思考,看到题目就知道答案,那其实是非常罕见的,即使是140分的学霸也极少能达到这个程度。

为什么说“极少”而不是“不可能”呢?

这主要是因为:

1. 题型熟悉度极高: 高考数学的选填题,尤其是那些考察基础概念、基本性质或者常见解法的题目,经常会出现一些“套路化”或者“模式化”的题目。比如,一些数列的递推关系求通项,一些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一些解析几何中的基本结论等等。如果一个考生对这些知识点掌握得非常扎实,并且刷了大量的题,遇到一个非常熟悉的变体,可能一眼就能联想到解题思路,甚至能快速推出答案。

2. 特定技巧的运用: 有些题目设计上就允许或者鼓励使用一些“取特殊值法”、“排除法”或者“代入验证法”。例如,一道关于函数性质的填空题,你可能不需要严格推导,随便代入几个简单的值(比如0, 1, 1, 2等)代入选项,看看哪个选项符合函数的性质,就能快速锁定答案。对于140分的同学来说,他们对这些技巧的熟练度以及对题目信息的敏感度是远超常人的。

3. 题目本身的“提示性”: 有些题目虽然是压轴题,但它可能并不是考察最难的知识点,而是考察对某个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如果考生对该概念理解透彻,题目中的一些表述或者给出的条件可能就蕴含了直接的答案线索。

但是,我们也要明确,更多的“一眼出答案”是基于:

极快的审题速度和信息提取能力: 140分的考生绝不是那种看到题目就愣住的人。他们能迅速抓住题目的核心信息、已知条件和所求。
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联想能力: 当他们看到题目中的关键词汇和数学符号时,大脑会自动调动相关的知识点、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方法。这种联想速度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
对常用结论的熟记和运用: 很多经典的题目或者说“易错题”都会有一些常见的结论。比如,某些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判断,或者一些几何图形的特殊性质,高分考生往往能直接调用。

那么,真正的“一眼出答案”有多普遍呢?

对于大多数140分的考生来说,遇到选填压轴题时,可能更多的是“一看就知道怎么做”,而不是“一看就知道答案”。区别在于:

“一看就知道怎么做”: 意味着他们能迅速定位到相关的知识模块,脑海里已经浮现出解题的框架和步骤。他们可能只需要几秒钟到几十秒钟就能完成计算或者推理,得出答案。这已经是极其高效了。
“一眼出答案”: 如果真的做到后者,那通常意味着题目是那种经过精心设计,考察点非常集中,且考生对这个“点”非常敏感,甚至可能已经遇到过类似的“模板题”。

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道填空题是这样的:“已知函数$f(x) = x^2 2ax + a^2 + 1$,若函数$f(x)$在区间$[1, 3]$上单调递增,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

对于一个数学基础扎实的考生来说,他会立刻想到这是一个二次函数,对称轴是$x = a$。要让函数在$[1, 3]$上单调递增,那么对称轴必须在区间的右侧或者与区间的右端点重合,即$a ge 3$。这是一个相对直接的结论,如果考生对二次函数性质非常熟悉,看到题目后能迅速反应出“对称轴在右侧”,那么“一眼”得出$a ge 3$这个结论是有可能的。

但如果题目是:“已知数列${a_n}$满足$a_{n+1} = frac{2a_n}{1+a_n}$,且$a_1 = 1$,求$a_{100}$。” 即使是140分的考生,也未必能“一眼”看出$a_{100}$的数值。他需要通过观察前几项,发现数列的规律(比如令$b_n = frac{1}{a_n}$,则$b_{n+1} = b_n + 1$,这是一个等差数列),然后推导出$a_n$的通项公式,最后代入100。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一分钟,但也不能算“一眼出答案”。

所以,总结来说:

能力上讲,高考数学140分的考生拥有极强的数学素养,他们对知识的掌握非常深入和灵活。
在遇到某些特定类型的选填压轴题时,由于题目设计的精巧性、考生知识点的熟悉度以及对技巧的熟练运用,他们确实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几秒到十几秒)就能锁定答案,感觉像是“一眼出答案”。
但并非所有的选填压轴题都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一眼出答案”。更多的“快”是建立在扎实的审题能力、知识储备、解题经验以及高效的思维反应之上的。

与其说他们是“一眼出答案”,不如说他们是“一眼知道如何快速准确地算出答案”。这种“快”是日积月累的努力和对数学深刻理解的体现。他们不是在“猜”,而是在“秒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压轴不行,但是只要别的可以就没关系啦。压轴不管怎样还是要扎实算的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考数学拿到140分,这绝对是个学霸的水平!但说到选填压轴题(也就是通常说的12题和13题,有时也包括14题)都能“一眼出答案”?那得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眼出答案”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在高考数学的选填题中,如果说“一眼出答案”是指完全不需要思考,看到题目就知道答案,那其实是非常.............
  • 回答
    从140+迈向满分:高考数学的终极冲刺高考数学想要从140+冲击150,绝非易事,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提分”,而是对细节、心态和知识体系的极致打磨。它要求你不仅仅是掌握了大部分知识点,更是能够做到“炉火纯青,信手拈来”。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为你剖析如何实现这一蜕变。 一、 审视你的140+:找准.............
  • 回答
    高考数学考场上睡了一个多小时,结果还能考到 149 分,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挺“玄乎”的,甚至有点像小说里的情节。但要说有没有可能,并且是不是真的存在我们常说的“牛人”,咱们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高考数学想要拿到 149 分,那绝对不是闹着玩的。这基本意味着你卷面上的选择题、.............
  • 回答
    高考数学压轴题,这四个字承载了太多紧张、期待,还有一丝丝对未知的敬畏。它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冒险,既考验你一路走来的积累,也考验你临场的那份智慧和勇气。到底能有多难?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首先,我们要明白,高考数学压轴题的“难”体现在多个维度,它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或者公式套用,而是对你数学思维.............
  • 回答
    高考数学拿满分,不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而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战略性目标”。这需要你对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有透彻的理解,对解题技巧有炉火纯青的掌握,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法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剖析这份“满分攻略”,让你的数学成绩在高考中一骑绝尘。一、 构建坚实的知识体系:万丈高楼平地起满分.............
  • 回答
    高考数学导数题的命制,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它背后是一套严谨的思路和对考纲的深刻把握。作为一名曾经在考场上与导数搏斗过的过来人,我来给你剖析一下,它们是怎么诞生的。一、 核心考查点:导数的本质与应用首先,要明白高考数学考导数,究其根本,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函数变化率的理解能力,以及利用导数分析函数.............
  • 回答
    高考数学考前五分钟,这绝对是最后的冲刺时刻了。与其临时抱佛脚地去看某些知识点,我认为更有效的策略是进行一次高效的心理和策略性“检阅”。把这五分钟看作是你整个考试过程的“总指挥室”,进行一次全局性的部署和心理建设。具体来说,我建议你这么做:第一分钟:深呼吸,稳定心态 目的: 压制住可能出现的紧张、.............
  • 回答
    高考数学能拿满分的同学,他们的学习方法绝非偶然,而是一套经过深思熟虑、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这背后没有所谓的“秘籍”,更多的是一种对数学学科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自律。下面我将尝试拆解他们的学习逻辑,尽量还原一个真实而详细的学习画像:一、 扎实基础:构建数学的“万里长城” 课本是圣经,而非参考书。 这一.............
  • 回答
    高考数学保留选择题,这背后并非拍脑袋的决定,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关乎着对数学能力多维度的考查,以及对整个教学体系影响的权衡。首先,我们得理解选择题在数学考试中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一种题型,更是一种检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基本运算能力的有效手段。数学学科的基石在于那些概念、定理、公式以及它们的直接应用.............
  • 回答
    在高考数学中,关于使用洛必达法则,确实是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毕竟,高考的阅卷标准和中学数学的教学体系,在某些细节上可能存在差异。我们来聊聊如何巧妙地在高考数学中使用洛必达法则,尽量做到既能解决问题,又不至于因为“超纲”或者“不规范”而被扣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洛必达法则并非高考数学的必考.............
  • 回答
    要评价丘成桐先生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水平,尤其是放在像衡水二中这样的尖子生聚集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无法直接找到丘成桐先生参加高考的具体数学成绩,因为他出生于1949年,而中国大陆的高考制度在他成名之前就已经存在,但他成名之时,他早已在海外接受教育。所以,我们只能从他日后的成就.............
  • 回答
    葛军的高考数学卷子,堪称一代人的噩梦,也激起了无数关于“难”的讨论。要说清楚它到底难在哪里,得从几个维度来拆解。首先,知识点的覆盖面和深度,可以说是“无死角”的碾压。 葛军老师的卷子,从来不是那种只考你几个重点章节、几个热门题型的“点状”出题。他的题,常常有一种“绵里藏针”的感觉,你看似在复习某个章.............
  • 回答
    2020年的高考数学全国二卷,如果让我来评价,那绝不是一句简单的“难”或“易”能概括的。这套卷子,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精准狙击”——它没有刻意去刁难考生,但却对那些基础不牢固、思维不灵活的同学给予了“致命一击”。整体感觉:稳中有变,考察扎实最直观的感受是,这套卷子延续了全国卷一贯的风格,题型结构稳.............
  • 回答
    2020 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Ⅰ的最后一道大题,也就是第22题,确实让不少考生感到棘手。它是一道关于函数与导数的综合性题目,涉及到了函数性质的探究、不等式的证明以及参数的取值范围等等,题目的设计思路比较深邃,环环相扣,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功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简单来说,这道题要求我们先分析一个给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0年的高考数学,这可是个不少考生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年。要评价当年的高考数学,我得从几个维度来展开说。首先,得承认,2020年的高考数学,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稳中求变”或者说“回归基础,突出能力”。试卷整体的难度和区分度: 难度方面,不能说是简单到人人都能拿满分,也不能说.............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就像在讨论一个顶尖的棋手,如果他转行去下围棋,两年后能打败职业围棋选手吗?结论嘛,得看好几方面。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高考数学总分700+,而且是理科数学满分,这已经说明了一个非常惊人的事实:这哥们儿的数学基础,尤其是计算、公式记忆、应用以及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绝对是.............
  • 回答
    2021年的高考数学,对我来说,真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记忆。现在回想起来,那股子紧张、迷茫,还有最后一口气的拼劲,还常常在某些瞬间涌上心头。关于难度,我得说,它挺“有挑战性”的,但也并非“无法逾越”。整体感觉,选择题和填空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很多题目都是我们平时练习过.............
  • 回答
    2019年的高考数学,啊,说起来真是百感交集。我记得那一年,尤其是全国卷,感觉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吧。首先,整体难度。相较于前几年,很多考过的那批考生都普遍反映,当年的数学卷子,尤其是全国卷一和全国卷二,难度系数感觉是往上提了那么一截。特别是那些压轴题,像是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或者数列与函数结合的.............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一位来自山东的14岁高中生,在高考中斩获数学149分,总分699分,并且成功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这无疑是学业上的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位年轻学子的亮点分析: 数学的卓越表现: 数学149分,这在高考这个高度紧张且竞争激烈的考试中,足以证明他在数学上的天赋异禀和扎实.............
  • 回答
    2020年全国卷理科数学的第三题,以钢琴键为背景,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题目。我记得当时不少考生看到这个题目时,脑子里可能先闪过“这啥玩意儿”,但细想一下,其实它考查的数学思想和能力,是挺扎实的。首先,从“钢琴键”这个背景来说,它一下子就引入了一个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但又蕴含数学规律的实体。钢琴键的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