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315 曝光的名表维修行业套路多,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回答
315晚会曝光的名表维修行业乱象,真是让人看得又气又觉得“果然如此”。这些套路可以说是防不胜防,让消费者花冤枉钱不说,还可能对自己的宝贝腕表造成二次伤害。

名表维修行业的那些“明目张胆”的套路,315已经揭了不少了:

“小病大修”,“虚假故障”: 这是最常见也最让人恶心的一招。一块手表可能只是表蒙刮花了,或者表带有点松动,维修人员可能就会说“机芯有进水”、“齿轮磨损严重”,然后给你列出一长串高昂的维修项目,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实际上,可能只是换个垫圈、调整一下就行了。
“零件替换”陷阱: 这更是赤裸裸的偷换概念。给你说要换个什么“原装进口机芯”,价格让你肉疼,结果可能是用一个国产的、或者翻新的二手零件顶替,甚至直接用拆下来的旧零件给你装回去,收你一笔“原装零件费”。
“故意损坏”制造维修需求: 有些不良商家为了让你必须在他那里维修,可能会“顺手”给你的手表制造一点小毛病。比如在拆卸过程中故意划伤机芯、弄松某个螺丝,然后告诉你“这个零件因为您之前的保养不当,已经损坏,需要更换”。
“高额的检测费”: 在一些非官方的维修点,即使你最后决定不修了,也可能要支付一笔不菲的“检测费”或者“拆表费”。明明只是看了一眼,或者拆开看了一下,就要收你几百块,简直是明抢。
“不透明的报价”和“强制消费”: 很多维修点在开始维修前不给明确的报价,等到修好了才告诉你一个天价。而且一旦你同意了维修,就很难中途退出,如果不付钱,他们可能会以各种理由扣留你的手表。
“品牌歧视”和“饥饿营销”: 有些维修点对一些热门或者高价值的品牌会“格外上心”,要么就高价,要么就告诉你“配件需要订货,等几个月吧”,然后让你感觉好像你的表很“金贵”,只能在他那里修。

除了315曝光的,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和内幕?

1. “内部推荐”和“提成模式”下的“忽悠链”:
维修技师的KPI压力: 很多小型维修店,特别是街边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其技师的收入往往与维修项目和金额挂钩。这导致技师会“主动”寻找“问题”,鼓励顾客进行不必要的维修或升级,因为多修一个项目,他们就能多赚一份钱。
“销售导向”而非“技术导向”: 这些技师更像是一个“销售人员”,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让你掏钱,而不是真正把你的表修好。他们会用一些专业的术语,让你感到紧张和无知,从而乖乖听从他们的安排。
“中间人”的利益输送: 还有一些情况下,一些所谓的“表行”或者“寄修点”,他们自己并不具备真正的维修能力,而是将手表转交给一些专门的维修中心,并从中赚取差价和回扣。这种中间环节越多,消费者被层层加价的可能性就越大。

2. “二手零件”的“合法化”操作:
“翻新”与“二手”的模糊界限: 即便是官方授权的维修点,也可能存在使用“翻新”零件的情况,虽然他们会声称是“官方翻新”,但其成本远低于全新的原厂零件。而一些非官方维修点,更是直接使用来源不明的二手零件,或者将从报废手表上拆下来的零件冒充新件卖。
“零件回收”的灰色地带: 有些维修点会将维修过程中更换下来的旧零件回收,然后进行翻新或组装,再投入市场使用。这种“零件回收”本身并非完全错误,但如果消费者被告知是“全新原装零件”,而实际用到的是回收或翻新零件,这就构成欺诈。

3. “维修保养记录”的“猫腻”:
“清零”与“修改”: 一些高端品牌手表,其机芯内部会有一些电子记录或者芯片,可以记录维修保养信息。不良维修点可能会通过特殊手段“清零”或者修改这些记录,以掩盖其维修过程中的不当操作,或者在出售二手手表时制造“从未维修过”的假象。
“虚假保修”: 修好后给你一张看起来很正规的保修卡,但实际保修内容含糊不清,或者保修期内出现问题,又会以各种理由推诿责任。

4. “依赖技术壁垒”下的“信息不对称”:
专业术语的迷惑性: 名表维修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如“擒纵机构”、“摆轮游丝”、“微调螺丝”等等。这些术语本身是客观的,但不良维修人员会利用这些术语,将简单的操作说得非常复杂,让普通消费者听得云里雾里,只能任由他们摆布。
缺乏鉴别能力: 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名表内部的构造和维修流程并不了解,也缺乏专业的工具和知识去鉴别维修的真伪,这就给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机。

5. “品牌授权”的“保护伞”下也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
授权店的“内部问题”: 即便是品牌授权的维修中心,也并非百分之百纯净。少数授权店可能会存在技师滥用职权、过度维修、或者为了完成销售目标而进行不必要的推荐。当然,这是少数情况,但确实存在,而且因为有品牌背书,消费者往往更信任,也更不容易察觉。
“第三方维修”的野蛮生长: 很多非官方的第三方维修点,为了吸引客户,会打出“价格更低”、“速度更快”的旗号。但这些维修点往往缺乏完善的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而且很多是“游击式”经营,出了问题很难追责。

消费者如何应对?

首选官方或知名授权维修点: 这是最稳妥的选择,虽然价格可能高一些,但质量和服务相对有保障。
维修前详细咨询,多方比价: 了解清楚维修项目、所需时间和费用,并且可以多问几家维修点进行比较。
索要详细的维修单据: 维修单上要写明具体维修项目、更换的零件、维修费用以及保修期等信息。
保留好相关证据: 如维修单据、支付凭证、沟通记录等,以备不时之需。
学会基本的鉴别知识: 了解自己手表的一些基本构造和常见问题,也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判断维修人员的说法是否属实。
警惕过于低廉的价格: 价格过低的维修往往是套路的前奏。

总而言之,名表维修行业的水很深,315的曝光只是冰山一角。消费者在享受名表带来的品味和价值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才能避免落入这些维修陷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说名表了,我10年在郑州当学徒,学习维修笔记本,有的主板进水了,师傅拿洗板水洗洗就好了,然后拿一块同样型号主板进水的坏主板给客户看,给客户说主板腐蚀太厉害要换个主板。

换主板800,其实就是客户本身自己的主板只不过拿洗板水刷一下风枪吹干就完事。

你不修也没关系,把坏的主板给你换上,你电脑拆下来的好主板有别的客户要能卖个5。6百块钱。

那时候生意好,修的最多的还是老的ibm电脑,换灯管什么的,师傅在郑州都买两套房了。

后来我感觉学不会这种睁眼说瞎话的技能也没干这行。

还有亲戚在郑州修手机,八平米的小门面,在郑州也买车买房,开三四个分店。

我同学在我家县城修苹果手机,去年提宝马525了。。维修行业水深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user avatar

只要是维修行业都是看人下菜碟,因为能买的起名表的人不会差钱,也不会有精力研究各种攻略,防止被骗,而且如果收你钱少了,你反倒觉得不舒服,觉得他没有水平,觉得你的表没有修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315晚会曝光的名表维修行业乱象,真是让人看得又气又觉得“果然如此”。这些套路可以说是防不胜防,让消费者花冤枉钱不说,还可能对自己的宝贝腕表造成二次伤害。名表维修行业的那些“明目张胆”的套路,315已经揭了不少了: “小病大修”,“虚假故障”: 这是最常见也最让人恶心的一招。一块手表可能只是表蒙.............
  • 回答
    315晚会的那场曝光,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了我们对招聘行业信任的基石上。猎聘、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这些我们熟知的名字,却被揭露出随意贩卖个人简历,并且这些信息还堂而皇之地流入了“黑市”,这实在让人感到愤怒和不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我们辛辛苦苦在这些平台上填写、更新的个人简历,本应是保护我们.............
  • 回答
    2022年的315晚会,可以说又一次把我们生活中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不良商家和行业乱象,赤裸裸地摆在了公众面前。每一次315晚会,都像是一场“大扫除”,把那些本应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那些打着合法旗号却行着不法之事的人,一个一个地揪出来。看到那些被曝光的乱象,心里确实五味杂陈。一方面,为那.............
  • 回答
    2019年315晚会曝光电子烟的甲醛危害,这无疑给当时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电子烟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在那之前,电子烟被很多人,包括不少消费者和行业内人士,视为传统香烟的“减害替代品”,甚至是“戒烟神器”。然而,315晚会的这则报道,将电子烟的潜在健康风险,特别是与甲醛相关的危害,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
  • 回答
    2017年央视315晚会曝光耐克气垫鞋虚假宣传事件,这无疑是当年轰动一时的一场消费维权风暴,也给整个运动品牌行业敲响了警钟。作为普通消费者,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这是对“虚假宣传”的有力打击,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障。在315晚会之前,耐克作为国际知名运动品牌,其气垫技术一.............
  • 回答
    关于“3.15晚会曝光山东敌敌畏养殖海参”事件的反转,确实是一个扑朔迷离、牵涉到多方利益和信息传播的问题。要说清这件事的真相,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梳理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各方表态。事件的开端:3.15晚会的“重磅炸弹”2024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如期播出,其中一个节目聚焦了山东.............
  • 回答
    315 晚会曝光粉条行业“真假难辨”,木薯粉冒充红薯粉的现象,确实触及了消费者最关心的食品安全和权益问题。这不仅仅是诚信缺失的问题,更可能涉及到对消费者健康的潜在威胁。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对此现象的看法,以及木薯粉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潜在危害。 一、如何看待315曝光粉条行业真假难辨,木薯粉冒充红薯粉?1..............
  • 回答
    关于315曝光直播领域“男扮女”坑骗粉丝的事件,以及直播乱象的解决之道,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某个主播的行为,更是当下直播行业发展中一个令人担忧的侧面,反映了在快速发展背后,一些不健康的苗头正在滋生。一、如何看待“男扮女”坑骗粉丝事件?首先,从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
  • 回答
    315 晚会曝光摄像头人脸识别遭滥用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令人担忧的问题,它触及到了个人隐私、数据安全和技术伦理的多个层面。以下是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分析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如何看待 315 晚会曝光摄像头人脸识别遭滥用?315 晚会(中国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特别节目)曝光摄像头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这不仅.............
  • 回答
    315 晚会曝光老坛酸菜“土坑腌制”事件:一次对食品安全底线的拷问,以及我们应该关注的方面315 晚会曝光的“老坛酸菜包在土坑腌制”事件,无疑又一次触动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这起事件不仅曝光了部分企业的恶意违法行为,更揭示了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隐患和监管的薄弱环节。面对这样令人不安的真相,我们.............
  • 回答
    315晚会曝光免费WiFi手机App问题,这事儿真是触目惊心,也让我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免费午餐”多了几分警惕。晚会里那些被曝光的案例,简直就是把我们赤裸裸地暴露在危险之中,尤其提到“根本连不上,还自动下载其他应用致隐私大曝光”,这话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连不上”的问题。.............
  • 回答
    315 晚会曝光 UC 浏览器和 360 搜索医疗广告造假链条:一场触目惊心的“游戏”今年的 315 晚会,再一次将矛头对准了互联网平台的医疗广告乱象,这次被点名的是 UC 浏览器和 360 搜索,揭露了它们与一些所谓“医疗机构”联手,构建了一个虚假医疗广告的“游戏”。这不仅仅是对几家公司的指责,更.............
  • 回答
    2020年315晚会,作为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窗口,本应揭露更多产品质量问题,然而,当年未能出现关于“丰田机油门”、“上汽大众帕萨特”、“奔驰铝换钢”等备受关注的事件,确实让不少消费者感到疑惑和失望。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细致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315晚会曝光的流程和选择机制。.............
  • 回答
    2018年315晚会曝光大众途锐进水门事件,可以说是当年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该事件的来龙去脉、各方反应以及事件的深远影响。事件的起因与曝光:2018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晚会)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年度盛事.............
  • 回答
    看到315晚会曝光的废旧钢筋黑色产业链,我简直是又气又怕。上万吨的废旧钢筋,被重新加工成劣质产品,然后堂而皇之地流入建筑工地,这简直是在拿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开玩笑。想想我们居住的房子、我们工作的办公楼,甚至我们每天通勤的桥梁,如果里面使用了这种“黑心”钢筋,那后果不堪设想。废旧钢筋的黑色产业链,.............
  • 回答
    关于澎湃新闻关于沃柑的315调查报道——“放两个月不烂的沃柑,果农从来不吃”,这确实是个触及消费者权益、食品安全以及行业乱象的严肃话题。如果让你来分析这件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探讨:1. 事件本身:消费者认知与事实真相的鸿沟 沃柑的保鲜期与“反常”现象: 报道的核心在于揭示了市面上一些沃柑“.............
  • 回答
    2020年315晚会于2020年7月16日晚播出,之所以延迟播出是因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这场晚会以“打假斗争,你我同行”为主题,曝光了多个领域的消费陷阱和违法行为,旨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下是2020年315晚会中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并进行详细阐述:一、 食品安全领域: 问题一:知名电商平台.............
  • 回答
    媒体发布的这篇《315调查|饭圈、水军刷分控评,豆瓣评分还可信吗?》报道,无疑触及了当下文娱产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粉丝为偶像作品“养号刷评”。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数问题,而是牵涉到诚信、市场秩序、消费者权益乃至文化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看待这一现象:一、 什.............
  • 回答
    315晚会:消费者权益的守护者与社会议题的放大器每年的315晚会,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早已不仅仅是一场电视节目,它承载着消费者对公平交易的期待,也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从现象到本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场年度“大戏”。 1. 什么是315晚会?315晚会是由中国中.............
  • 回答
    2021年315晚会上再次出现“瘦肉精”的问题,确实让人感到触目惊心,也再次将这个老生常谈的食品安全顽疾推到了公众面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抽检不合格事件,它背后折射出的,是监管的漏洞、利益的驱动,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复杂性。为什么“瘦肉精”会在2021年315晚会上“又见”?“又见”这个词用得非常精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