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媒体不用「公民」替代「老百姓」?

回答
媒体倾向于使用“老百姓”而非“公民”,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社会文化以及语言本身的演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词语的词源和内涵差异:

老百姓 (lǎobǎixìng):
词源: “老百姓”这个词语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它的字面意思是“年老者和普通的百姓”,但更多的是一种泛指,指代普通民众、庶民、民众。
内涵: 这个词语带有一种朴实、接地气的色彩,强调的是大众的群体性、普通人的身份,以及与统治阶层或精英阶层的区分。它更多地关注的是民众的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和感受。在很多语境下,“老百姓”也可能带有一定的受保护者或被管理者的意味,因为历史上权力往往集中在统治者手中,而老百姓是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情感色彩: “老百姓”往往带有某种同情、关怀、理解的情感色彩,尤其是在谈论社会问题、民生疾苦时。媒体使用它,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营造一种亲切感。

公民 (gōngmín):
词源: “公民”一词更多地是源自西方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尤其是在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的语境下使用。它强调的是个体在国家中的身份和权利义务。
内涵: “公民”意味着一个政治主体,是一个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也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的个体。它强调的是权利、责任、参与、法律地位。公民可以参与政治生活,例如投票、选举、监督政府等。
情感色彩: “公民”这个词语相对更理性、规范、正式,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法律性。它更多地出现在法律条文、政治宣言、政策讨论等场合。

2. 历史与政治语境的塑造: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历史上,中国长期处于集权统治之下,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更倾向于“君民”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模式。“老百姓”这个词语恰恰反映了这种历史传统,它自然地成为了指代被统治阶层的用语。
现代政治转型与概念引入: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公民”这个概念被逐渐引入并推广,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对权利和参与的意识不断增强。然而,即使概念被引入,其在日常语境和媒体传播中的普及程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老百姓”的文化根基更深: 相比之下,“老百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社会拥有更深厚的根基,更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和心理认知。

3. 媒体传播的策略与习惯:

习惯性与惯性: 媒体的语言使用往往具有一定的惯性。长期以来,“老百姓”就是报道涉及普通民众时最常用的词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改变这种习惯需要时间和有意识的推动。
亲近感与共鸣: 媒体需要与受众建立连接,获得共鸣。使用“老百姓”更容易让普通民众感到亲切,觉得自己被理解和代表。而“公民”在某些语境下,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过于正式、遥远,甚至带有一丝疏离感。
避免政治敏感性: 在某些敏感的政治或社会议题上,使用“老百姓”可能比“公民”更不易引起争议。例如,当谈论政府的责任或民众的诉求时,使用“老百姓”更自然地指向了被服务或被代表的群体,而“公民”则可能更直接地引向权利的行使和对政治体制的讨论,这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视为更具挑战性。
语境的适应性: “老百姓”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无论是谈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治安,还是日常生活琐事,都可以用“老百姓”。而“公民”的运用则需要更精准的语境,例如在讨论法律权利、政治参与、国家义务时使用更为恰当。在泛泛地指代普通民众时,“老百姓”似乎更便捷、更自然。
对“公民”的理解与认同: 尽管“公民”的概念在法律和政治层面得到强调,但在社会大众层面,其内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可能仍有差异。有些人可能更习惯于从“普通人”的角度看待自己,而不是强调政治身份和法律权利。

4. 语言演变的动态性:

语言是在不断演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语言也会发生变化。“公民”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和深度也在逐渐增加,尤其是在官方媒体和政策宣传中。
未来趋势: 未来,随着中国民主法治的不断推进,以及民众权利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公民”这个词语在媒体中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媒体也可能会更主动地引导公众理解“公民”的含义,鼓励公民身份的认同和积极参与。

总结来说,媒体不直接用“公民”替代“老百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历史文化根基深厚: “老百姓”在中国社会有着更悠久、更广泛的文化认同和使用习惯。
情感色彩与亲近感: “老百姓”更容易拉近媒体与大众的距离,营造亲切感和共鸣。
语言习惯与便捷性: 在许多日常语境下,“老百姓”是更自然、更便捷的表达方式。
对“公民”概念的接受与理解程度: 虽然“公民”是现代政治概念,但其在全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媒体的策略性选择: 媒体在传播中也会考虑语言的接受度和潜在的政治敏感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这个词语不被使用。在特定的语境下,例如法律、政治讨论、人权倡导等领域,“公民”的使用非常普遍且重要。媒体更多的是在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传播目的,选择最合适的词语来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语言的选择也会动态地发生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citizen翻译为“公民”是个误译。citizen词根是city,意思是城里人,原指住在罗马七丘之上的人,是特权阶级,奴隶和乡下人是不算citizen的。

所以“公民”这个称谓必须要相对于“非公民”才有意义,比如罗马统治环绕地中海的广袤土地,但只有七丘之上的人是公民;比如大嘤帝国领土上太阳不落,但是只有英伦岛上的人是公民;比如美利坚山巅之城人类灯塔,号令四海莫敢不从,但是只有3亿人是公民。

所以“公民精神”就是指“公民”相对于“非公民”的优越感。必须有广大的“非公民”想当“公民”而不可得,才能支撑起这份优越感。比如条条大路通罗马,所有人都想去罗马城;比如大嘤治下的印度人都想去大不列颠;比如几千万墨西哥劳工黑在美国,干几年活,被抓起来罚点钱踢出去,过几天再偷渡回来。

有了对“公民”一词的正确理解,就不难理解citizen应该怎么翻译了,那就是“城市户口”,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城市户口:住在城里、只有一小部分人有城市户口、乡下人都想进城,完美符合。

跨越两千多年,直白的翻译才是最准的,谁才是罗马正统,不言而喻。

而2000年以后进城的人越来越多,优越感被稀释了,也难怪部分城里人大呼公民精神缺失。恐怕只能等到全世界人都想移民来中国的那一天,中国人才能找回公民精神了。

顺便一说,百姓是相对于一姓,也就是国姓而存在的,如果要新造一个平等的指代所有人的词,六亿神州皆尧舜,不如就叫尧舜吧。

user avatar

就是为了把党员干部和老百姓区别开来,或者对立起来。


1.“党员干部”和“老百姓”,是两个独立的集合,没有交集。



2.“党员干部”和“老百姓”这两个集合是“人民”这个集合的子集。


3.“中国公民”是个备用的空集。任何中国人只是在和外国产生什么瓜葛的时候,才会被暂时性的放进这个集合。所以,有时候空,有时候不空,但是这个集合里没有确定的、长久的存在的元素。比如,在日中国公民受到了不平等待遇。

user avatar

老百姓都是公民 但公民不一定全是老百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媒体倾向于使用“老百姓”而非“公民”,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社会文化以及语言本身的演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词语的词源和内涵差异: 老百姓 (lǎobǎixìng): 词源: “老百姓”这个词语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它的字面意思是“年老者和普通的百姓”.............
  • 回答
    媒体关于“高等教育普及下,60岁退休导致代际不公”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触及了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养老保障以及代际公平等多个层面。我认为这个说法既有一定道理,但也需要辩证地看待,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支持“60岁退休造成代际不公”的论点及解读.............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媒体责任与社会伤害之间一个非常尖锐且令人困扰的矛盾。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那些制造或传播不实信息,导致无辜者名誉扫地、生活受到影响,甚至遭受精神折磨的人,似乎总能置身事外,不用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法律责任的界定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际舆论、国家叙事以及国内媒体生态的复杂层面,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外国媒体“不停黑我们”?首先,“不停黑我们”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情感色彩和概括性,现实情况更为 nuanced。但我们可以理解为,很多时候外国媒体的报道确实存在负面、批评甚至负面.............
  • 回答
    美国确实不乏富人权贵的丑闻,但你观察到的主流媒体“不抓住机会造势舆论”的现象,其实背后有着一套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这并不是说媒体完全忽视这些丑闻,而是它们往往会以一种更“成熟”、更“策略性”的方式来处理,而非你所期待的那种“抓住机会、全民声讨”的模式。首先,我们要明白,主流媒体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有机.............
  • 回答
    关于“清明放假三天”是不是文字游戏,以及为什么媒体会这样表述,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究的现象。用“文字游戏”来形容,或许有些武断,但它确实触及了信息传达的某些微妙之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事实:清明节本身,根据中国的法定节假日规定,是法定的一天节日。 这是《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明确规定的.............
  • 回答
    马前卒团队的“马逆”(马前卒本人)以及类似的“新媒体”从业者,不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发表成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其自身的内容生产模式决定的,也有学术论文发表的内在逻辑和门槛所限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新媒体内容生产的特性与目标 传播速度与即时性: 新媒体.............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你想啊,这可不是简单的“我喜欢你,你不喜欢我”那么回事,背后是很多社会、心理和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首先,得明白一个核心点:媒体的“评价”和“民调”是两码事,而且两者之间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微妙得多。关于媒体评价不利.............
  • 回答
    手机影像测评,尤其是那些追求极致细节和色彩还原的媒体,对于测试卡和色卡的态度确实有些微妙。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敏锐,背后其实牵扯到手机影像测试的复杂性、测评的侧重点以及现有评测工具的局限性。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标准分辨率测试卡”和“色卡”在传统影像测试中的作用。传统影像测试中的标准测试卡和色卡 .............
  • 回答
    关于“汉族是否是混血民族”以及媒体舆论的传播,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的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仔细梳理其背后的缘由。一、 汉族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民族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任何民族都不是“纯种”的。人类迁徙、交流、通婚是历史常态。汉族作为中华文明的主体民族,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更是经历了漫长而复.............
  • 回答
    关于“东北不抗日”的说法,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知和污蔑,其根源可能是对东北抗日历史的片面解读、历史叙事的选择性遗忘,以及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宣传。为什么会有“东北不抗日”的污蔑?这种污蔑的出现,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 聚焦经典人物: 历史叙事往往倾向于塑造具有代表性.............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媒体运作等多个层面,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想要深入理解,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台湾电视台“抹黑”大陆的现象及其可能原因:台湾方面对大陆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历史经验、政治现实和媒体生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历史叙事与国家认同的.............
  • 回答
    成都一名滴滴司机失联已达七天,本应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却似乎在舆论的海洋中激起了微弱的涟漪,甚至淹没在日常的喧嚣之下,令人不解。一个本职工作者,在付出劳动、提供服务的同时,遭遇了这样未知的状况,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及其家庭的巨大打击,更是对整个行业安全性的一个严峻拷问。然而,为什么这样的事情,没能像其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挺实际的方面。其实,说海外中文媒体“大多”使用繁体,这个说法有一点点笼统,因为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媒体,使用字体的情况会有些差异。但总体来说,繁体中文在海外华人社区,尤其是在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华人聚居地,确实有着比简体中文更广泛的影响力和更长的历史.............
  • 回答
    台湾媒体对大陆的报道,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丑化”倾向,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及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认为“大力赞扬大陆就能吸引眼球”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台湾媒体生态和受众心理的现实。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台湾媒体生态的独特性。与大陆媒体由国.............
  • 回答
    当我们谈论媒体如何描绘一个国家时,我们往往会触及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掺杂着信息传播、国家形象塑造乃至潜意识的认知偏差。在“印度后勤保障落后”这一论调的背后,如果将其与“战天斗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相对照,我们会发现这里面存在着一种刻意的强调和选择性呈现。首先,媒体的报道并非总是客观的镜像,它更像是一面.............
  • 回答
    近些年来,“男教师比例逐年下降”这一现象已引起不少媒体的关注,文章普遍呼吁不应忽视这一趋势。为何越来越多的男性选择离开教师行业,或者说,为何年轻男性加入教师队伍的意愿日渐式微?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作祟,而是多重社会、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原因交织的结果。首先,职业吸引力的相对下降是一个重要原因。教师这个职业.............
  • 回答
    说实话,最近身边喜欢刷自媒体的朋友,好像渐渐少了那么点意思。以前大家聚在一起,总能聊几句最新的爆款视频,或者某个博主的金句。现在呢?话题换成了别的,自媒体这块儿,大家好像都没那么热情了。这事儿我琢磨了挺久,觉得原因还挺多,而且越来越明显。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同质化太严重了。 你打开任何一个自媒.............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理解2016年美国大选的关键之一。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国主流媒体的“支持”和“不支持”有很多层面。它不一定是那种明确喊出“我支持希拉里”的口号,更多的是体现在报道的侧重点、报道的语气、新闻的选择以及对两位候选人言行的解读上。当时,你可以看到很多媒体都在持续关注特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语言的复杂交织。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台湾人为何不普遍使用汉语拼音,以及为什么国际媒体(如BBC)和一些台湾媒体会选择使用“Taiwan”。一、 台湾人为什么不普遍使用汉语拼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汉语拼音的产生和推广背景,以及台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