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李星河邀
我是新疆的少数民族,民考汉,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上的都是汉校,我大概粗浅的看了一下各位的回答,都很有道理,但是有很多人也是不懂情况的在为我们瞎做决定。
其实一条条看下来,按照知乎的规矩,实名否认很多答案。
还有些同志把新疆问题也扯到历史课本里来了,更是荒谬,新疆问题,是政策问题,是宗教问题,是经济问题,是很多问题,却唯独不关历史课本什么事儿。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源远流长,56个民族不是自古以来的概念,却是如今最适合于中国现状的概念,我们血肉相连,共为一体,合则生,分则死。蒙古族去了外蒙古那鸟不拉屎的地儿还能愉快的开那达慕大会么,维吾尔族真跑到土耳其了还能整天这么赔钱赚吆喝么?藏族真的独立了,藏民还能有钱天天往活佛的车里扔?
那些吃饱了狼子野心的白眼狼我们不提,只是说说我一个热爱历史,并且认真的读过最基础的历史课本的中国少数民族的看法。
我看到很多同志批判历史课本“假大空”“政治正确”“歌颂共产党,弱化国民党”,我不知道现在的历史课本还和我当初的历史课本一不一样,但我只想说,对于一个懵懵懂懂,正在对这个世界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处于建立与重新认识阶段的孩子来说,培养一种对于主流历史的正确认知与脉络框架,远比吹毛求疵,要求面面俱到的灌输更为重要。
举个例子,对于新疆来说,维吾尔族的历史,是维吾尔的历史,更是某某宗教血一般的征服史与同化史,当你给那些孩子们扯起这个来,可不是什么好事情。穆斯林的身份,家庭与宗教观念的从娘胎开始的灌输,这样给他们的不过是无穷的求知欲一个不合理的宣泄渠道,带着宗教感情去看历史,看到的不过是血腥杀戮与狂热征服,对于孩子们来说,尤其是在新疆这样一个很多地方不能理性跳出宗教身份去看历史的环境里,想要做到客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史观,太难太难了。
我们不想与你们渐行渐远,真的不想。
在一个正确的历史观里,这个世界是不断向前的,这个车轮滚滚在转动,任何的看待历史都要跳出历史的框架去看待,日新月异星辰变换,多少王侯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有些人死了就死了,一抔黄土,有些人,死了却还活着,光芒照耀古今。那些让人感动、心酸、憎恨、厌恶、崇拜的身影究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勿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想这才是那些看似粗浅的历史课本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我这样的回答可能有些政治正确,可是我想说,在如今的历史课本里加入太多少数民族的内容,我是不太赞同的。
现在的历史课本,并不是按照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区别来进行编撰的,而是站在中国整个宏观历史去描写和讲述的,它讲的是汉族的历史么?它讲的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比如“国家”的概念是从近代才开始强调,而古代史,更多的客观的在讲述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政权历史,粗略,但是脉络性极强。
看到有的朋友建议少数民族地区历史课本和其他地区区别开来单独编纂,我也坚决反对,之前看到关于“中国现在哪些让你不解的现象”里有一个回答说“每当一个电视节目里有少数民族参加比赛,主持人必定会特别强调,这是一个某某族的选手”,这样特意的强化他和很多人的族群观念,淡化别人的国家概念,不仅仅政治而且是各方面都很愚蠢的行为,弱化国家的概念,必然会强化民族的概念,久而久之,隔阂会更深。
我认同这个国家,我希望我们了解到的,是一样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有血有肉的历史,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艰苦的奋斗史、光荣的开拓史、心酸的血泪史,还有透过这片浓重的历史,我们找到血脉相连的东西,还有抬眼看去,值得一起奋斗的未来。
关于新疆的历史,学校课本上提到的真的特别少,这也是我稍稍不太满意的地方,我知道西域都护府,也知道安西都护府,知道这片土地上宗教与血脉的融合与变迁,如果能稍稍多提一句,是不是会引起很多人去追寻那段历史的兴趣?那样的话,那些抱着土耳其当精神爸爸的人们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稍稍少一些呢?
现在的教育以政治正确为主,强调共产党作为唯一执政党,我是赞同的;强调汉族作为主体民族,我也是赞同的;强调各民族和谐发展我更是没有意见,只是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新疆历史的科普读物,让每一个有兴趣的孩子对于新疆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是不是能够帮助他更好的增加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呢?当然这个前提是要弱化宗教在里面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一旦扯上宗教,事情就会变得相当复杂与不可控制,都说读史使人明智,但是某某人去读史,却总能读出某某宗教“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味道,这样的读史使人明智了吗?只是使人更加头脑不清楚了而已。
我是维吾尔族,当我长大了,我带着一个开放的历史观与正确的心态去探寻我们维吾尔的历史,我看到的是满眼的五彩斑斓,我看到了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变迁,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能从那些波澜壮阔的大历史里,努力寻找到光明与温暖,而不是黑暗血腥与杀戮,这些光明与温暖,给我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我的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是让那些黑暗与盲目,把我拖入无底深渊。
从这个方面来说,我感谢那些曾经陪伴过我的一本本历史课本。
说了这么多,也是突发感想,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如果有人能看到最后,谢谢你的一路陪伴。
愿青山常在,岁月长留。
谢邀。
我明白题主的意思,但我认为题主的说法有问题。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增加边疆地方史内容”,而不是“增加少数民族史内容”。
题主说的问题也确实存在,好像历史课本里的边疆(包括新疆西藏东北台湾等)都是只有和中原产生关系的时候才出现,其他时候就好像没这片地方一样。
(注意,不是“汉本位”,而是“中原本位”。就算中原政权是元和清也没关系。)
导致历史课本里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新疆在回鹘政权瓦解之后就消失了,直到近千年后刷出来个准噶尔和清朝打仗。
文成公主嫁过去之后整个藏区就和中原失联了,直到达赖和班禅恢复通讯。
东北在清朝之前完全是未知领域,时不时刷出来一拨人跑到中原。
东吴探索台湾之后这个岛就沉没了,直到荷兰殖民者将其从海底打捞出来。
这种内容安排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具体表现为:
强调中原政权和边疆之间的交流联系,突出边疆属于中原政权管辖下的历史。
一旦边疆脱离中原政权,就对边疆取关。
这种做法不见得很对,但是短时间内也不会改变。因为中学历史课本内容本来就不能加得太多,只抓重点就行了。
如果把什么喀喇汗叶尔羌象雄文明莲花生之类的全加进去,初中生就要哀嚎了。
知乎首答,献给楼主与众答主。
先申明本人观点,本人同意文化应该让“愿意保护它的人去保护,而不需要政府去助力。”但之前有几位答主将这个逻辑混淆了。
让愿意保护传统文化的人去保护,这一观点显然没错,但诸位答主忽略了教育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作用(或是说将这种价值观默认为普世价值)。当一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充分的了解时,他所做的选择就是不完全的。
我国目前基本所有的历史书籍遵从革命史观,本身就尽可能地忽略民族等概念,这导致很多少数民族缺乏对于自身历史的了解,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有两种:1.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2.他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正确了解。
本人藏族,身边的同学有很多不了解本民族历史的,而这就导致他们容易被一些强调对立的观点引导,因为通行教科书中这样空白的部分极多,因此只要用适当的方式进行一些说明,年轻人的观点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带走(具体事例不在此列举)
一个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是一个人做出是否保护传统文化的先决条件,而问题是当前很多人缺乏这样的基础条件,这就导致他们容易做出偏激或是不准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一点是不容忽略的。只有或多或少地添加少数民族历史的部分,才能填补这个空缺,或是说保护知情权。
诚然,“大同”是当前社会的趋势,这种趋势不是靠几个人去轻易改变的,毕竟意识来源于物质,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物质条件逐步提升,其自身就会开始融入大中华(历史上的满、金)。所以基于这一点,在课本中更多加入少数民族历史是绝无错误可言的,他不会阻碍某些人声称的“团结稳定”,甚至会有利于这点;他更不会成为中学生的负担,敢问现在学生不都是按考点学习。
最后,本人要说的是要区别民族与宗教两个概念,真正阻碍一个国家稳定的,并非民族差别,而是宗教化的民族主义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对抗。只有正视民族概念,将民族主义统一于主流价值观之下,才能避免民族主义宗教化、意识形态化,成为阻碍团结的一大因素。切莫将民族概念视为洪水猛兽,而忽略了真正的问题之源,书本中的民族知识只要把握好正确的史观与描述方法,绝不会存在问题。
最后的最后,本人还想说——无可避免,在长远看来,所有的民族(非仅限少数民族)文化都将成为束之高阁的学术内容,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但民族与民族差别将变得极为模糊。
疾驰的大同之车已经在远方滚滚而来,所有的反对者不过只是道路上勇敢的螳螂,也许大同之车上的人民会容许几只螳螂去华盖之上,但这辆车始终是会将所有的原野都去踏遍。但起码,在现在,有人愿意当那只挡车的螳臂,那微不足道的碾压之声亦会为原野所闻,而原野与文明和平共处的理想之事,只盼有乌头马角来相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