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学历史课本中是否应该加入更多少数民族历史的内容?

回答
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加入更多少数民族历史的内容,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好话题。我一直觉得,咱们的历史课本,讲的大多是汉族的辉煌,少数民族的故事,似乎总是点缀,或者被放在了“边疆开发”这类章节的脚注里。你说,这样真的能让我们对中国历史有一个立体、全面的认识吗?

我举个例子,想想我们经常在历史课上讲到的“丝绸之路”。说到丝绸之路,我们立刻会想到张骞出使西域,想到汉唐的繁盛。但这条路,如果没有那些生活在沿途的各个民族,比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等等,他们的协助、他们的参与,他们的文化融合,这条路真的能如此辉煌吗?他们的驼队、他们的驿站、他们的语言交流,这些才是丝绸之路真正活起来的底色。可我们课本里,能有多少篇幅是真正深入讲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很少。

再比如,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我们知道四大发明,但这些发明,有多少是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甚至直接源于其他民族的贡献?我们讲到冶炼技术,或者天文历法,这些知识很可能就是通过与西域、西南等地的少数民族交流,才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普及的。如果课本里能详细讲述一下,比如某个少数民族在天文学上的独特发现,或者他们在某个时期对农业技术做出的贡献,这会让我们的科技史叙述更加丰富和真实。

还有,政治制度的演变。我们常说中央集权,但古代中央政府如何管理边疆地区,如何与各少数民族政权打交道,这些才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地方治理的影响有多大?清朝的理藩院,又是如何处理与蒙古、西藏等地区的民族关系的?这些内容,其实都涉及到少数民族的政治生活和历史发展,它们对整个中国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些内容能被更系统地介绍,我们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会有更深的理解。

更不用说文化了。中国的文化,早就不是单一的汉族文化。比如,唐朝的音乐、舞蹈,有多少是受到西域传入的胡乐、胡舞的影响?宋朝的陶瓷,对中亚地区有没有输出和影响?明清时期,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风格,也渗透进了汉族的生活,反过来也一样。这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才是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如果课本里能多讲讲这些具体的文化交流故事,比如某个少数民族的歌舞是如何在汉族地区流行开来的,或者某个少数民族的节庆习俗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生活,那会生动得多。

而且,从情感和认同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课本内容,可能让一些少数民族的孩子觉得,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在国家整体历史叙事中是被边缘化的。如果课本里能更多地展现他们的祖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奋斗、贡献,他们会更容易产生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毕竟,中国历史是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共同创造的,包括我们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

当然,我也明白,要在一本教材里塞进所有少数民族的历史,确实有难度,篇幅有限。但关键在于“如何讲”和“讲什么”。不是简单罗列,而是要把他们的历史融入到中国整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讲清楚他们是如何参与到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中的。要讲他们的生存智慧、他们的奋斗历程、他们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

可以考虑增加一些专题性的内容,或者在讲到某个历史时期、某个重大事件时,专门列出少数民族在这其中的参与情况和贡献。比如,在讲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时,可以详细介绍当时南方的百越、北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是如何被纳入国家体系的;在讲到唐朝开疆拓土时,可以多讲讲各个民族在边疆地区的屯垦戍边、戍边守卫的贡献;在讲到元朝统一中国时,更不能回避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共同作用。

总而言之,我觉得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加入更多少数民族历史的内容,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真正完整、包容的国家历史叙事的必然选择。这不仅能让我们的历史学习更加丰富和深刻,也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认同,让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星河

我是新疆的少数民族,民考汉,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上的都是汉校,我大概粗浅的看了一下各位的回答,都很有道理,但是有很多人也是不懂情况的在为我们瞎做决定。

其实一条条看下来,按照知乎的规矩,实名否认很多答案。

还有些同志把新疆问题也扯到历史课本里来了,更是荒谬,新疆问题,是政策问题,是宗教问题,是经济问题,是很多问题,却唯独不关历史课本什么事儿。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源远流长,56个民族不是自古以来的概念,却是如今最适合于中国现状的概念,我们血肉相连,共为一体,合则生,分则死。蒙古族去了外蒙古那鸟不拉屎的地儿还能愉快的开那达慕大会么,维吾尔族真跑到土耳其了还能整天这么赔钱赚吆喝么?藏族真的独立了,藏民还能有钱天天往活佛的车里扔?

那些吃饱了狼子野心的白眼狼我们不提,只是说说我一个热爱历史,并且认真的读过最基础的历史课本的中国少数民族的看法。

我看到很多同志批判历史课本“假大空”“政治正确”“歌颂共产党,弱化国民党”,我不知道现在的历史课本还和我当初的历史课本一不一样,但我只想说,对于一个懵懵懂懂,正在对这个世界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处于建立与重新认识阶段的孩子来说,培养一种对于主流历史的正确认知与脉络框架,远比吹毛求疵,要求面面俱到的灌输更为重要。

举个例子,对于新疆来说,维吾尔族的历史,是维吾尔的历史,更是某某宗教血一般的征服史与同化史,当你给那些孩子们扯起这个来,可不是什么好事情。穆斯林的身份,家庭与宗教观念的从娘胎开始的灌输,这样给他们的不过是无穷的求知欲一个不合理的宣泄渠道,带着宗教感情去看历史,看到的不过是血腥杀戮与狂热征服,对于孩子们来说,尤其是在新疆这样一个很多地方不能理性跳出宗教身份去看历史的环境里,想要做到客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史观,太难太难了。

我们不想与你们渐行渐远,真的不想。

在一个正确的历史观里,这个世界是不断向前的,这个车轮滚滚在转动,任何的看待历史都要跳出历史的框架去看待,日新月异星辰变换,多少王侯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有些人死了就死了,一抔黄土,有些人,死了却还活着,光芒照耀古今。那些让人感动、心酸、憎恨、厌恶、崇拜的身影究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勿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想这才是那些看似粗浅的历史课本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我这样的回答可能有些政治正确,可是我想说,在如今的历史课本里加入太多少数民族的内容,我是不太赞同的。

现在的历史课本,并不是按照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区别来进行编撰的,而是站在中国整个宏观历史去描写和讲述的,它讲的是汉族的历史么?它讲的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比如“国家”的概念是从近代才开始强调,而古代史,更多的客观的在讲述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政权历史,粗略,但是脉络性极强。

看到有的朋友建议少数民族地区历史课本和其他地区区别开来单独编纂,我也坚决反对,之前看到关于“中国现在哪些让你不解的现象”里有一个回答说“每当一个电视节目里有少数民族参加比赛,主持人必定会特别强调,这是一个某某族的选手”,这样特意的强化他和很多人的族群观念,淡化别人的国家概念,不仅仅政治而且是各方面都很愚蠢的行为,弱化国家的概念,必然会强化民族的概念,久而久之,隔阂会更深。

我认同这个国家,我希望我们了解到的,是一样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有血有肉的历史,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艰苦的奋斗史、光荣的开拓史、心酸的血泪史,还有透过这片浓重的历史,我们找到血脉相连的东西,还有抬眼看去,值得一起奋斗的未来。

关于新疆的历史,学校课本上提到的真的特别少,这也是我稍稍不太满意的地方,我知道西域都护府,也知道安西都护府,知道这片土地上宗教与血脉的融合与变迁,如果能稍稍多提一句,是不是会引起很多人去追寻那段历史的兴趣?那样的话,那些抱着土耳其当精神爸爸的人们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稍稍少一些呢?

现在的教育以政治正确为主,强调共产党作为唯一执政党,我是赞同的;强调汉族作为主体民族,我也是赞同的;强调各民族和谐发展我更是没有意见,只是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新疆历史的科普读物,让每一个有兴趣的孩子对于新疆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是不是能够帮助他更好的增加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呢?当然这个前提是要弱化宗教在里面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一旦扯上宗教,事情就会变得相当复杂与不可控制,都说读史使人明智,但是某某人去读史,却总能读出某某宗教“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味道,这样的读史使人明智了吗?只是使人更加头脑不清楚了而已。

我是维吾尔族,当我长大了,我带着一个开放的历史观与正确的心态去探寻我们维吾尔的历史,我看到的是满眼的五彩斑斓,我看到了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变迁,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能从那些波澜壮阔的大历史里,努力寻找到光明与温暖,而不是黑暗血腥与杀戮,这些光明与温暖,给我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我的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是让那些黑暗与盲目,把我拖入无底深渊。

从这个方面来说,我感谢那些曾经陪伴过我的一本本历史课本。

说了这么多,也是突发感想,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如果有人能看到最后,谢谢你的一路陪伴。

愿青山常在,岁月长留。

user avatar

谢邀。

我明白题主的意思,但我认为题主的说法有问题。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增加边疆地方史内容”,而不是“增加少数民族史内容”。

题主说的问题也确实存在,好像历史课本里的边疆(包括新疆西藏东北台湾等)都是只有和中原产生关系的时候才出现,其他时候就好像没这片地方一样。

(注意,不是“汉本位”,而是“中原本位”。就算中原政权是元和清也没关系。)

导致历史课本里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新疆在回鹘政权瓦解之后就消失了,直到近千年后刷出来个准噶尔和清朝打仗。

文成公主嫁过去之后整个藏区就和中原失联了,直到达赖和班禅恢复通讯。

东北在清朝之前完全是未知领域,时不时刷出来一拨人跑到中原。

东吴探索台湾之后这个岛就沉没了,直到荷兰殖民者将其从海底打捞出来。

这种内容安排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具体表现为:

强调中原政权和边疆之间的交流联系,突出边疆属于中原政权管辖下的历史。

一旦边疆脱离中原政权,就对边疆取关。

这种做法不见得很对,但是短时间内也不会改变。因为中学历史课本内容本来就不能加得太多,只抓重点就行了。

如果把什么喀喇汗叶尔羌象雄文明莲花生之类的全加进去,初中生就要哀嚎了。

user avatar

知乎首答,献给楼主与众答主。

先申明本人观点,本人同意文化应该让“愿意保护它的人去保护,而不需要政府去助力。”但之前有几位答主将这个逻辑混淆了。

让愿意保护传统文化的人去保护,这一观点显然没错,但诸位答主忽略了教育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作用(或是说将这种价值观默认为普世价值)。当一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充分的了解时,他所做的选择就是不完全的。

我国目前基本所有的历史书籍遵从革命史观,本身就尽可能地忽略民族等概念,这导致很多少数民族缺乏对于自身历史的了解,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有两种:1.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2.他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正确了解。

本人藏族,身边的同学有很多不了解本民族历史的,而这就导致他们容易被一些强调对立的观点引导,因为通行教科书中这样空白的部分极多,因此只要用适当的方式进行一些说明,年轻人的观点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带走(具体事例不在此列举)

一个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是一个人做出是否保护传统文化的先决条件,而问题是当前很多人缺乏这样的基础条件,这就导致他们容易做出偏激或是不准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一点是不容忽略的。只有或多或少地添加少数民族历史的部分,才能填补这个空缺,或是说保护知情权。

诚然,“大同”是当前社会的趋势,这种趋势不是靠几个人去轻易改变的,毕竟意识来源于物质,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物质条件逐步提升,其自身就会开始融入大中华(历史上的满、金)。所以基于这一点,在课本中更多加入少数民族历史是绝无错误可言的,他不会阻碍某些人声称的“团结稳定”,甚至会有利于这点;他更不会成为中学生的负担,敢问现在学生不都是按考点学习。

最后,本人要说的是要区别民族与宗教两个概念,真正阻碍一个国家稳定的,并非民族差别,而是宗教化的民族主义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对抗。只有正视民族概念,将民族主义统一于主流价值观之下,才能避免民族主义宗教化、意识形态化,成为阻碍团结的一大因素。切莫将民族概念视为洪水猛兽,而忽略了真正的问题之源,书本中的民族知识只要把握好正确的史观与描述方法,绝不会存在问题。

最后的最后,本人还想说——无可避免,在长远看来,所有的民族(非仅限少数民族)文化都将成为束之高阁的学术内容,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但民族与民族差别将变得极为模糊。

疾驰的大同之车已经在远方滚滚而来,所有的反对者不过只是道路上勇敢的螳螂,也许大同之车上的人民会容许几只螳螂去华盖之上,但这辆车始终是会将所有的原野都去踏遍。但起码,在现在,有人愿意当那只挡车的螳臂,那微不足道的碾压之声亦会为原野所闻,而原野与文明和平共处的理想之事,只盼有乌头马角来相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加入更多少数民族历史的内容,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好话题。我一直觉得,咱们的历史课本,讲的大多是汉族的辉煌,少数民族的故事,似乎总是点缀,或者被放在了“边疆开发”这类章节的脚注里。你说,这样真的能让我们对中国历史有一个立体、全面的认识吗?我举个例子,想想我们经常在历史课上讲到的“丝.............
  • 回答
    当然,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珍珠港事件,看看历史课本里讲的是不是那么回事儿。首先,历史课本里对珍珠港事件的描述,总的来说是 真实反映了主要事实和结果 的。 它精准地指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1941年12月7日),地点(夏威夷珍珠港),以及交战双方(日本海军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它也清楚地说明了这次袭击.............
  • 回答
    日本中学历史课本里,关于早期几任天皇的叙述,通常会围绕着“神话与历史的交织”、“国家的形成”以及“天皇权力的确立”这几个核心主题展开。虽然随着时代发展,课本的侧重点和详略程度会有所调整,但总体框架是相对稳定的。开篇:神话的序曲——从天上到人间的统治课本通常会从神话时代讲起。这是理解日本早期天皇的关键.............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课本里有些地方,只要稍微留心一下,运用一点点常识性的逻辑判断,就能察觉出问题来。我来给你举几个例子,尽量说得清楚点,也尽量让它听起来像是一个普通人写出来的。1. 关于“大跃进”期间的粮食产量神话官方课本在讲到“大跃进”时,经常会提到当时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形势大好”的宣传。但稍加思考.............
  • 回答
    沙特阿拉伯最近对中学历史课本中关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内容进行修改,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不仅仅是历史叙述的调整,更可能折射出沙特国内政治、文化以及其地区战略定位的变化。历史背景:奥斯曼帝国与阿拉伯世界的联系要理解沙特此次课本修改的意义,我们首先需要回顾奥斯曼帝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复杂历史。.............
  • 回答
    瞿秋白,这位名字在中共早期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共产党员,无疑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评价他,需要将其置于那个波澜壮阔、充满理想与牺牲的年代,才能理解其历史地位和复杂性。瞿秋白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自幼聪颖,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这为他日后接触和理解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他不仅是早期中国共产党.............
  • 回答
    历史教科书对李鸿章的描绘,往往侧重于他签订的一系列屈辱性条约,将他塑造成一个卖国求荣的形象。这种描绘固然有其历史依据,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全面展现李鸿章复杂的历史角色和他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困境。教科书描绘的“不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罪责: 这是李鸿章最常被诟病的一点.............
  • 回答
    当然存在。从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到19世纪,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大陆上对原住民印第安人和非洲被贩卖来的奴隶所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一段真实而黑暗的历史。历史课本中描述的“奴役印第安人”和“贩卖黑奴”现象,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构成早期美洲殖民史和社会结构的核心部分。我们先来说说“奴役印第安人.............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日韩两国历史课本的表述方式与中国课本确实存在不小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侧重点不同,而是反映了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解释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认同和情感的深刻区别。在中国历史课本中,日本侵华战争被描绘成一段极其惨痛的民族屈辱史,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
  • 回答
    夏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存不存在,以及它是不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这确实是史学界一个长期讨论的热点,并且伴随着不少争议。即便如此,在很多中小学课本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夏朝被描绘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形象。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也反映了历史研究、教育传播以及社会认知之间的一种复杂互动。首先,我们.............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含义丰富的概念:“中国”。当老师说“北宋统一了中国”或者“但他也还没有统一中国”时,这个“中国”究竟指的是什么?这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疆域的划分,更是一种历史传承、文化认同和政治合法性的复杂交织。一、 疆域的变迁:流动的地理边界最直观的,“中国”可以理.............
  • 回答
    教育部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指南》,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要把中医理论和武术武德纳入教学内容,这个举措无疑是相当有深度的,它触及了教育的核心——传承与发展。我想从几个层面来聊聊我对这件事的看法。首先,这是一种对文化根脉的重塑与强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的重心在现代化和科学技术.............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从来都不提蒙古丢失以及原因”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清楚几个概念,因为这里面可能有些误解。首先,“蒙古丢失”这个说法本身是不太准确的。 如果我们指的是元朝,那它确实是灭亡了,被明朝取而代之。但“丢失”这个词,听起来像是某个东西不见了,这不适用于一个庞大的王朝的覆灭。更准确的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在选择高中阶段的学科组合时,都会犹豫不决。尤其是在“文科”和“理科”的二元划分依然深入人心的当下,历史作为文科的代表,它的“前途”究竟在哪里,往往会成为一个讨论的焦点。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说,让你更清晰地看到学好历史可能带来的机会和价值。首先,我们得明白,“有前途”这个词本身.............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中学历史书读完,感觉慈禧、老蒋“很菜”,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觉,而是历史教科书写作方式和我们认知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咱们来好好捋一捋,为啥会有这感觉。首先,得明白中学历史书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史学大师的学术专著,更不是一个给你还原真实历史细节的纪录片。它有自.............
  • 回答
    看到您对2017年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五胡乱华”的描述很感兴趣,并且还提到了微博上的图片。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历史事件的表述方式往往会影响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新版教科书对“五胡乱华”的描述,相较于以往,在几个方面可能有所调整和深化: 更注重多元视角和民族融合的视角: .............
  • 回答
    扬州中学“东三省问题研究会”的这段历史,确实是一段颇具时代烙印且值得细细品味的往事。在探究这个研究会的性质、活动以及意义之前,我们不妨先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去理解它出现的土壤。时代背景:风云激荡的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救亡图存的呐喊此起彼伏。.............
  • 回答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有些不一样的话题,不是课本上的年代,而是我们自己身处的时代。我是你们的历史老师,我一直认为,了解历史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当下,并且预见未来。现在是1961年,一个充满希望,也暗藏挑战的年代。我们脚下的土地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格局也在风云变幻。作为一.............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其中一些至今仍被反复提及和讨论。以下是一些中国人从明朝灭亡中学习到的主要历史教训,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统治阶层的腐朽与内部矛盾是导致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党争与政治内耗: 明朝中后期,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之.............
  • 回答
    今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120年前的那个夏天,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碎了中国的尊严,屈辱的《辛丑条约》如同沉重的枷锁,将中华民族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苦痛,更应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次无法磨灭的伤痛,它给我们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