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传大象逃离西双版纳或因森林被大面积砍伐种橡胶、茶树,真实情况如何?大象北迁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近期,关于大象逃离西双版纳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大象的北迁与当地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转而种植橡胶和茶树有关。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大象的北迁又究竟是为何?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一下。

森林砍伐与橡胶茶树种植:是否是主因?

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西双版纳地区确实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其中就包括橡胶和茶树的种植。这些经济作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

橡胶种植: 橡胶树的种植需要大片土地,并且为了高效种植,通常会采用大面积、单一种植的方式。这意味着原本可能支撑多样化野生动物生存的原生森林,被改造成了单一的橡胶林。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单一的橡胶林在生物多样性上远不如原始森林,能够为大象等大型野生动物提供的食物种类和数量也会受到影响。
茶树种植: 茶树的种植同样占据了山林地带,尤其是一些坡度较大的地区。虽然茶园的生态环境可能比橡胶园稍好一些,但也改变了原有的森林植被格局。

那么,这些改变对大象有什么影响呢?

食物来源减少: 大象是食草动物,它们需要大量的植被作为食物。当原始森林被橡胶林和茶园取代后,大象赖以生存的野草、树叶、竹子等食物来源可能会相应减少,或者分布变得零散。
栖息地破碎化: 森林的砍伐和种植作物的扩张,会切断大象原有的活动通道,将它们的栖息地分割成一块块的,使得它们难以进行长距离迁徙和寻找合适的觅食地。这种栖息地破碎化对于大象这种需要广阔活动空间的动物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人象冲突加剧: 随着栖息地的缩小和食物的减少,大象可能会被迫进入人类的农田寻找食物,这自然会导致人象冲突的发生。农民的损失会引发对大象的负面情绪,有时甚至会采取驱赶甚至伤害大象的行为,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大象的生存压力。

但是,将大象北迁的原因完全归咎于森林砍伐和橡胶茶树种植,可能有些片面。

虽然这些因素确实是重要推手,但大象北迁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象北迁的真实原因——多角度解读

要理解大象的北迁,我们需要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1. 食物和水源的季节性变化与分布:
旱季的压力: 在干旱季节,野外的水源和食物会变得稀缺。如果当地的水源点被开发或污染,或者植被覆盖率下降,大象就会被迫离开原来的区域去寻找更丰富的水源和食物。
食物的更新换代: 即使有水源,如果可食用的植被生长季节已经过去,或者它们喜欢的特定植物种类减少,大象也会有迁徙的需求。

2. 栖息地质量的下降与改变:
植被的单一化: 除了前面提到的橡胶和茶树种植,一些地区为了旅游开发或其他经济活动,也可能对森林进行改造,导致原有的、适合大象生存的复杂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人为活动的干扰: 道路建设、旅游景点的扩张、甚至是过度采伐等人类活动,都会干扰大象的正常生活,迫使它们寻找更安静、更少干扰的区域。

3. 种群内部的动态与需求:
领地意识与竞争: 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的恢复和稳定,种群内部的个体数量增加,领地和资源的竞争也会变得更加激烈。年幼的雄象可能会为了争夺资源或建立自己的领地而离开原来的象群,寻找新的活动范围。
寻找新的配偶: 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大象也需要有跨区域的迁徙来寻找新的基因来源。

4. 天气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极端天气: 一些报道提到,某些年份的旱情或洪涝灾害,也可能迫使大象改变活动范围,以躲避不利的自然条件。
气候变化: 虽然具体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数据支持,但长远来看,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降雨模式的改变,也可能影响植被的生长,从而间接影响大象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5. “走失”还是“主动北迁”?——一个重要区分:
迷路或误入: 有些时候,年轻的大象,尤其是好奇心强的小象,可能会因为不熟悉环境而“迷路”,或者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误入人类聚居区。
有组织、有目的地迁徙: 而另一些情况,比如我们近期看到的“告别‘告别紫禁城’,大象群北迁记”,更倾向于是一种群体性的、有一定规律和方向的迁徙行为。它们可能是在寻找更适宜生存的环境,或者是响应某种自然信号。

关于“告别‘告别紫禁城’”事件的思考:

近期备受关注的15头亚洲象北迁事件,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事件的集中体现。象群从云南南部出发,一路向北,历时一年多,跨越了多个县市。

官方的回应与努力: 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一直在进行密切的监测和干预,努力保障象群的安全,并试图引导它们返回适宜的栖息地。这包括通过投喂食物、设置隔离带、交通管制等多种方式。
科学家的解释: 许多科学家认为,象群的北迁可能与它们在原有栖息地面临的生存压力有关,包括栖息地质量的下降、食物和水源的不足,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等。但同时,也有研究指出,象群的迁徙路径和行为也受到了一些“带领者”的引导,并且它们的迁徙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途中也经历了寻找食物和水源的困难。

结论:

网传大象逃离西双版纳与森林砍伐种植橡胶、茶树有关的说法,有其一定的事实基础,并且是造成大象生存压力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们确实改变了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减少了食物来源,并导致栖息地破碎化,加剧了人象冲突。

然而,大象的北迁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食物和水源的季节性变化、栖息地质量的整体下降、种群内部的动态以及潜在的气候变化等,都可能促使大象改变它们的活动范围。

理解大象的迁徙,需要我们跳出单一的因果链条,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去审视。这不仅是对大象命运的关注,更是对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反思。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切归咎于某一种经济作物,而是要思考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为野生动物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减少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长不看版:亚洲象数量增多了,但是亚洲象喜爱的竹阔混交林面积并没有相应的增多,为了食物和栖息地,象群向外扩散是大概率事件。

-

我国亚洲象的数量从70年代开始到现在,数量翻了一倍。

而且由于周边国家的偷猎现象,一些亚洲象进入我国,再加上保育工作出色,人们也知道大象是濒危动物,我国亚洲象的数量不断提升。


亚洲象在野外都吃些什么?

在野外有多达240种植物可以作为亚洲象的食物,其中主要以禾本科和豆科为主。禾本科占食物种的20%。

举个例子:玉米,甘蔗,象草[1],都是它们的广泛食谱中的一部分。


在云南,亚洲象的栖息地是否正在减少?

是的,亚洲象喜欢待在竹林,森林,竹阔混交林。在雨季的时候,竹林能为亚洲象提供大量的食物。现在新增的一个地方,农田。

201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野象的最适栖息地减少了约500平方千米。而排除了农地干扰下的亚洲象总栖息地面积减少了多达约2600平方千米[2]

而高速公路,一定程度上将各个保护区切割成了“孤岛”

在景洪市勐养子保护区内,高速公路从保护区 中部穿越,高速公路的出现一方面减少了保护区内 野生亚洲象固有迁移通道的数量,使象群在穿越高速公路前为选择合适的通道而在公路周边停留较长时间 ( Pan et al. ,2009) ;

另一方面高速公路沿线 种植的绿化植物多为亚洲象喜爱的食物,常吸引象 群冒险闯入高速公路取食,不仅对高速公路的绿化 和防护设施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易引发交通事 故,给过往车辆和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威胁 和精神压力 ( 林柳,2009) 。

而在勐腊县,昆曼高速公路从勐腊和尚勇子保护区间穿过,阻断了象群在两个子保护区之间的迁移通道 ( 孙戈,2009) , 使勐腊子保护区内的象群成为隔离小种群。


而这次火出圈的“断鼻”家族就是来自勐养子保护区。


为了防止象损,人为建立供大象的食物基地是否有用?

在西双版纳,一些保护区尝试在一些地区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供野象采食,以减少野象对周边地区群众农作物的损失。

但是这很可能是治标不治本的,这样的行为,在短时间内缓解了农民的压力,但是在长期看来,很可能是在让野象养成采食农作物的习惯,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出路是通过商业保险给予受到危害的农民一定赔付。同时将那些园子的植物种植品种改变,模仿野象天然食谱,断掉它们学习采食农作物的路。


橡胶林、茶树林对野象的影响?

橡胶林生物多样性低,在云南种植了橡胶的地方,连蚂蚁的数量和种类都会减少。相比于天然林,橡胶林的鸟类减少了70%以上,哺乳类动物会减少80%以上。

吸水能力强的橡胶树,会让这片橡胶林里的湿度降低,储水能力变低,从而导致其余植物死亡。我们印象中西双版纳的“云雾缭绕”,是由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形成的。而种植橡胶林的地区,相对不容易出现雾。以“天无三日晴”著称的西双版纳,到了近些年竟然会开始缺水,这和以前大规模种植的橡胶树,很难说不存在联系。



而茶树林也是密集种植的,而且是种植在台地,虽然茶树林并不能给大象带来食物,但台地是野象认为“好走的路”,所以一旦象群踏入茶树林,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中新网上还可以搜到去年的新闻“西双版纳部分村民为提高茶叶产量 一度毁坏林木”,但这样的事情终究个例,未见大规模毁坏林木的报导。


如果橡胶林的大面积种植是历史原因,那茶树林就是经济原因,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

至于这次事件是否和种植橡胶和茶树有关系呢?不好说。因为目前橡胶价格不高,种植效益低,而茶树也未见有大规模种植的报导。


如何让亚洲象回到它们生存的环境里?

亚洲象并不倾向于与人正面接触,有的选的情况下还是会倾向于远离。

首先需要保护现有的天然林,严禁之后的滥砍滥伐。

恢复天然林的面积,结合科学研究,对农田的位置进行重新的规划。我曾看见一篇研究报告,云南某保护区的野象家族有三条活动路线,总计共60km左右。如果它们选择北上,那势必会遇到居民村庄里农田。慢慢的它们就会每年在固定的时间来农田里吃自助餐了....

如果想长期解决人象冲突,合理的重新规划布局,将各个象群栖息地连起来,将它们食用的野生植物种植上,增加天然食物资源。并规划农田位置。

其次是岛屿化的栖息地之间需要打通,无论是建立生态廊道,还是从国家公园的角度考虑。村民长期和野象相处,势必会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

参考

  1. ^ 中国亚洲象取食植物种类统计与分析
  2. ^ 西双版纳亚洲象的栖息地评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