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列舰为什么不能像坦克那样装备炮射导弹?

回答
战列舰之所以不能像坦克那样装备炮射导弹,这背后涉及一系列根深蒂固的工程、设计、战术以及历史原因,远非简单的技术限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

一、 根本性的设计理念差异:坦克是陆地作战,战列舰是海上巨兽

首先,坦克和战列舰所处的作战环境和任务目标就截然不同。

坦克: 坦克是陆地近距离、中距离的地面压制和突破兵器。它的主要目标是摧毁敌方装甲目标、步兵以及固守工事。在坦克的设计中,强调的是火炮的直接命中能力、坦克的机动性(虽然相对有限)、以及抵御地面炮火和反坦克武器的能力。弹药的装载量和选择也围绕着这些需求展开。
战列舰: 战列舰则是在广阔海洋上执行制海权争夺的巨型平台。它的主要目标是摧毁敌方舰艇(尤其是敌方战列舰),为登陆作战提供支援火力,以及实施对岸炮击。战列舰的火炮,特别是其主炮,被设计成拥有极远的射程(数十乃至上百公里),能够以巨大的弹丸在远距离上对敌方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同时,战列舰还需要承受敌方舰炮、航空炸弹、鱼雷等攻击,因此其装甲防护是首要考虑。

二、 弹道与制导的物理原理差异:炮射导弹并非“什么都能装”

坦克和战列舰的主炮虽然都是“炮”,但它们发射的弹药在设计上是完全不同的,这也直接影响了能否集成炮射导弹。

坦克的炮: 坦克炮通常是滑膛炮或线膛炮,发射的是尾翼稳定的炮弹(如APFSDS穿甲弹、高爆弹等)或破甲弹。这些弹药的尺寸和形状相对规整,可以适应炮膛的膛压和旋转。
战列舰的主炮: 战列舰的主炮,特别是二战时期及之前装备的,通常是身管长达几十米的巨型线膛炮,发射的是重达数百公斤乃至上吨的实心穿甲弹、高爆弹等。这些炮弹的尺寸和重量巨大,内部空间有限,而且发射时承受的膛压极高,炮弹本身的设计是以承受这种极端压力和确保弹道稳定性为首要考虑的。

为何不能像坦克那样装备炮射导弹?具体原因如下:

1. 弹体尺寸与内部空间限制:
战列舰主炮弹的庞大体积: 战列舰的主炮弹(例如16英寸炮弹)直径可能达到400毫米以上,重量接近1吨。它们的内部空间虽然大,但主要用于装填炸药、引信和稳定结构。要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集成一套完整的导弹制导系统(包括制导单元、控制舵面、动力源、点火装置等)是极其困难的。导弹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这些部件,并且还需要考虑弹体的结构强度,以便承受炮膛内的膛压。
坦克炮弹的相对“精致”: 相较之下,坦克炮发射的炮弹尺寸要小得多,虽然也很大,但相比战列舰的主炮弹,其设计可以更灵活地考虑集成一些额外的功能。例如,一些现代坦克炮正在发展炮射导弹(如RPG29的炮射版本),这些导弹通常是专门设计的,发射药和弹体都与普通炮弹不同,或者可以从炮口直接装填,而不是通过炮塔内的自动装弹机。

2. 制导系统的集成难度与兼容性:
极高的膛压和炮口冲击: 战列舰主炮发射时的膛压非常高,炮弹在出膛时的加速度和冲击力是巨大的。导弹的制导系统非常精密,对震动和过载非常敏感。要设计一种能够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生存下来,并且在出膛后能够立即启动制导程序的导弹,其技术挑战是巨大的。想象一下,一个价值不菲的制导头在炮膛内就可能被压碎或损坏。
炮口发射与制导启动: 坦克炮射导弹,通常是发射出去后,导弹在空中展开弹翼或尾翼,然后启动发动机并开始搜索目标。战列舰主炮炮弹从炮口发射出去后,其飞行弹道是抛物线形的,而且速度极快。如何在炮口发射瞬间,将导弹与炮弹分离,然后导弹立刻获得目标信息并开始制导,这是个难题。坦克的炮射导弹通常是依靠炮口发射出去的“助推器”将导弹送到空中一定距离后,再由导弹自身的发动机启动,制导系统也在此后激活。这种分离和启动机制在战列舰巨型炮弹的发射过程中,如何实现与炮弹的可靠分离并启动制导,技术难度很高。
目标指示与信息传输: 无论是坦克还是战列舰,目标指示和信息传输都是制导导弹的关键。战列舰作战的海洋环境复杂,信息传递可能面临干扰和延迟。要将目标信息实时传输给炮射导弹,需要一个可靠的通信链路,这在炮弹的发射和飞行过程中如何实现也是一个问题。

3. 战术需求与成本效益:
战列舰的战术定位: 战列舰是“巨舰巨炮”时代的产物,其核心是利用远程、大口径火炮的强大威力,在远距离上压制和摧毁敌方舰队和岸上目标。其战术价值在于火力密度和单发毁伤能力。发展炮射导弹并非其核心需求。
成本与效率的权衡: 制造一枚能够集成先进制导系统,同时又能承受战列舰主炮发射冲击的“导弹化炮弹”,其成本将是天文数字。相比之下,战列舰的主炮本来就可以发射经过改良的“智能炮弹”(如激光制导炮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直射的精度不足,而且成本相对较低。
海军武器系统演进的路线: 海军武器系统的发展路径与陆军有所不同。在战列舰时代之后,海军发展出了专门的导弹驱逐舰、巡洋舰等平台,它们装备的是专门设计的、独立发射的舰载导弹,这些导弹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反舰、防空、对陆)进行优化设计,并且拥有更完善的制导和目标搜索能力,也更容易实现诸如巡航制导之类的功能。战列舰的平台本身就难以承载大量制导武器,而其主炮的设计哲学也不同。

4. 弹药装载与供给问题:
装弹效率: 战列舰的主炮装弹非常复杂,尤其是在需要装填特殊弹药时。如果弹药本身是集成了制导系统的“导弹化”弹药,那么装弹和维护的复杂性会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装弹效率,影响作战节奏。
弹药携带量: 战列舰的主炮弹药舱通常装载的是大量的普通炮弹。如果将其中一部分弹药更换为昂贵且复杂的“导弹化”炮弹,会显著降低弹药总携带量,影响持续作战能力。

五、 历史的视角: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回顾战列舰的历史,它们代表了“巨炮制海”的巅峰。然而,随着航空母舰和导弹技术的崛起,战列舰的优势逐渐被削弱。航空武器可以从空中发起攻击,打击范围和灵活性远超战列舰的火炮;而导弹则提供了更远的射程、更高的精度和更强的隐蔽性。

战列舰的设计理念决定了它是一款以强大火炮为核心的平台。在那个时代,发展能够从巨炮中发射的精确制导武器,在技术和战术上都并非最优解。海军的发展方向迅速转向了更灵活、更现代化的导弹武器平台。

总结来说,战列舰不能像坦克那样装备炮射导弹,主要原因在于:

弹体设计与内部空间限制: 战列舰巨型炮弹难以集成复杂的制导系统。
承受极端冲击的技术难题: 炮膛内的超高膛压和冲击对制导系统是毁灭性的。
发射与制导启动的复杂性: 如何让导弹在炮口瞬间可靠分离并开始制导是巨大挑战。
战术需求与成本效益的考量: 其战术定位和发展方向与炮射导弹需求不符,成本过高。
海军武器系统的整体发展趋势: 海军转向了专门的导弹平台,而非将导弹集成到炮弹中。

这并非否定炮射导弹的潜力,而是说明在不同的武器平台和作战环境中,武器的设计和集成方式是根据其核心任务和技术可行性来确定的。战列舰,作为那个时代的巨兽,它有它独特的辉煌,但它的设计哲学注定了它与炮射导弹的“联姻”并非一条现实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坦克:我地方不够,又想射导弹,又想射炮弹。

军工:好,你炮射。

战列舰:我地方不够,话音未落,军工上去就是一个大嘴巴。

user avatar

战列舰没有,但ddg1000有啊!

由于电磁炮技术不成熟的替代产物,

只是每一发都价比导弹。再考虑舰炮的射速,炮管成本。壕如美帝一等人都吃不消啊!

跟着航母舰队太浪费隐身。

独立在岸边玩火力压制吊打小破国,但那么贵的火力投射成本?

于是ddg1000凉了。

user avatar

首先要明确一点:坦克之所以装备炮射导弹,主要是为了解决坦克炮远距离反装甲能力不足的问题。

坦克由于内部空间狭窄,「被击穿」就等于「被击毁」,所以坦克追求「首发摧毁」,不给对手还击的机会。

二战及二战之前,坦克炮本身固然威力有限,但限制其发挥作用的,更主要的是坦克的观瞄火控能力:野战环境下,白天1000米之外基本上就看不到对手、即使发现对手也难以打中对手,晚上就更不用提了。

二战以来,随着观瞄火控技术的进步,上述问题逐渐得以解决,现代MBT普遍号称「可以一发命中2000米外的一个油桶」。但是,与此同时,装甲技术也在进步。在2000米、3000米、4000乃至更远距离上,面对现代MBT的正面装甲,受到弹道本身的物理法则限制,坦克炮(或者说某些坦克炮)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于是需要炮射导弹来弥补。

(关于现代MBT作战,推荐阅读@野狼獾 的《国家意志》,里面有很有趣的描写。)

而战列舰则不需要解决「远距离反装甲能力不足」之类的问题:今日地球之上,在战列舰主炮有效射程之内,不存在什么能抵挡它轰击的东西。战列舰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炮射导弹,甚至连精确制导炮弹都没必要——对一发能够炸出一个足球场的炮弹而言,完全没必要去修正它那几十米的圆误差。

至于题主所说的「即便是传统大炮不方便发射导弹,也可换装电磁炮啊」——魂淡啊!说得好像电磁炮已经研制成功实用化一样!我也想早点用上电磁炮重振我多炮塔圣教之荣光啊!奈何这玩意儿还没开发出实用款啊!

题主对多炮塔的强烈追求,我是十分支持的;但是,圣教不是意淫,而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是唯物主义的真理。圣教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不必急于一时。

多铆蒸刚,炮塔至大!

亿万星辰,亿万炮塔!

多铆蒸刚,炮塔至上!

亿万炮塔,亿万荣光!

user avatar

导弹这类制导武器出现意味着大舰巨炮的没落,就题主的问题就好似问投石车为什么不投炸药包一样没有意义。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现代坦克上所使用的次口径弹药最早是从战列舰主炮弹药起步的。并且,最早进行这类尝试的还是毛子。

引用一段瓦姐翻译的资料:

1923年“机构”收到革命军事委员会的请求,前往考察在亚罗斯拉夫附近的伏尔加河畔发现的巨大金属结构。

事情是这样的,当地人在那里发现了这些结构,并报告了OGPU(国家政治保卫总局),起初人们还不相信,直到抵达现场确认。但无论是当地人,还是莫斯科来的安全部门人员都不清楚这些结构的用途。

直到最终调查搞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18年,春季洪水将马林斯基运河上的驳船冲到下游几十公里的伏尔加河,随后浮冰打破了木制驳船,而金属结构则留在了河岸上。在亚罗斯拉夫静静地度过了几个冬夏。确切地说,这些东西被遗忘在了河岸边。

本来打算将这设备运往靶场报废,但炮兵部门对超远程射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计划以1/4-1/2口径的小口径炮弹(76、122、152毫米炮弹)进行实弹射击实验,毫无疑问这些实验都离不开靶场的设施和356毫米火炮身管。

早在1918年,特种火炮试验委员会,就为52倍口径356毫米炮设计了一种全新的远程炮弹,这种炮弹被称为“组合体”,后来则被称为次口径弹,它由弹托和“活动”的弹丸组成。整个结构重236公斤,弹丸重110公斤,直径203毫米。

在1919年的测试中,膛压每平方厘米2450公斤(发射常规弹丸膛压为每平方厘米2120公斤)时初速达到1291米/秒。

其后经过几年的测试和改进,到1924年6月,质量为110公斤203毫米弹丸初速提高了120米/秒,获得48.5公里射程。然而与此同时这些射击实验亦存在散布过大的问题。

负责测试的工程师对此解释是,356毫米52倍口径炮的膛线缠度为30倍口径,这无法赋予新炮弹足够的弹道稳定性。对此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火炮扩镗至368毫米口径,在此基础上重新加工20倍口径缠度的膛线。对几种改进方案进行计算后,最终决定了采用20倍口径缠度。

编号为1号的368毫米炮管1934年在“布尔什维克工厂”(前身奥布霍夫斯基工厂)制造完成。当年12月1号炮管开始测试,但由于炮弹加工质量较差测试结果并不理想。


305和356毫米次口径远程弹

1935年初,布尔什维克工厂根据3217和3218号图纸开始生产新的220/368毫米次口径弹(弹丸直径220MM,弹托直径368MM)。新生产的炮弹在1935年6-8月间进行了测试。新型次口径弹弹体重262公斤,220毫米弹丸重142公斤,发射药重255公斤。在试验中获得1254-1265米/秒初速,1935年8月2日以50度仰角发射弹丸测得88.7千米平均射程,射击横向散布100-150米。为了进一步提高射程,决定进一步减少弹托重量。


1935年底,测试了采用前后串联弹托的6125型设计,其弹丸重142公斤,弹托重120公斤,采用42度仰角发射射程达到97.27千米。四像限平均散布:横向55米,纵向935米。预计50度仰角发射可达110千米射程,弹托在炮弹出膛后3-5千米距离与弹丸分离。总共生产了47发6125型炮弹。进一步的改进目标是将弹托重量减到112公斤(6314型)。

接下来的时间里工厂完成了第二门356毫米炮的改造,2号368毫米炮在1936年至1937年初投入6314型次口径弹的测试,实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在此基础上,1937年3月编制出了6314型次口径弹的射表。

6314型次口径弹总重254公斤,其中弹托重112.1公斤,弹丸重140公斤。弹丸直径220毫米,长度为5倍直径,内装填7公斤梯恩梯装药。使用220公斤发射药时初速为1390米/秒,最大射程120.5公里。

完成测试任务后,杜尔雅霍夫装置在1936-1941年期间被闲置了,但这些测试成果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其参数成为了之后设计新型火炮和炮弹的重要参考依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列舰之所以不能像坦克那样装备炮射导弹,这背后涉及一系列根深蒂固的工程、设计、战术以及历史原因,远非简单的技术限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根本性的设计理念差异:坦克是陆地作战,战列舰是海上巨兽首先,坦克和战列舰所处的作战环境和任务目标就截然不同。 坦克: 坦克是陆地近距.............
  • 回答
    在《战舰世界》这类海战游戏中,船只的“扭”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规避手段,玩家可以通过快速改变航向和航速来让敌方炮弹的弹道计算失效,从而躲避致命的打击。然而,在真实的近代海战中,这种“扭”的效用却大大受限,甚至可以说,它并非现代海战中主要的规避方式。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物理学和工程学原理的考量。为什么游戏中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火箭直冲云霄,那叫一个壮观!但战斗机不行,它得在跑道上跑一段距离,然后才能腾空而起。这其中的原因,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说。首先,得从它们最根本的工作方式上讲起。火箭,它的名字就已经说明了一切:它依靠“火箭发动机”来工作。 火箭发动机的核心原理是“反作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
  • 回答
    战列舰的炮口径确实经常是406毫米,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技术原因。至于为什么不能直接把像“古斯塔夫”这样规模的列车炮搬到战列舰上,那更是涉及到几个关键的限制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战列舰的设计哲学和实际能力。为什么战列舰的炮口径多为406毫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习惯”问题,而是经过实战检验和技术.............
  • 回答
    不少看过《刃牙》的朋友都会有一个相似的感受:这系列漫画,越往后看,越觉得劲儿足,搞笑也比前期来得更到位、更放飞。这跟很多战斗漫画“后期必崩”的套路似乎完全相反,也让人好奇,到底是什么让《刃牙》在保持高强度打斗的同时,还能把搞笑玩得越来越溜,并且越发精彩?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刃牙》系列的几个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这些奇幻设定中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的设定点——“神祇为何不直接插手俗世?”。不同于我们现实中对神明的想象,这几个体系里的“神”或者说更强大的存在,他们的行动逻辑和限制是截然不同的。我试着从这三个领域各自的角度,详细地解释一下。 战锤亚空间的神:情感的涟漪,力量的具象化在.............
  • 回答
    战列舰,特别是“无畏舰”之后那种强调火力至上的巨兽,主炮数量的配置,尤其低于六门的情况,确实是非常少见的,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存在的“主流设计”。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限制,而是牵涉到海战理论、技术发展、经济成本以及战场效能的综合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头说起。无畏舰革命:火力至上的开端在“无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历史记忆的形成机制,确实值得深入探讨。我们之所以对族人内部的惨烈屠杀(如长平之战、太平天国)的愤怒程度,常常不如对异族入侵造成的屠戮(如清朝入关、蒙元屠城)那么普遍和强烈,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认同感与“我者”与“他者”的界限这是最核心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它触及了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化转型中一个核心的困境,也正是这个困境,让中国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屡屡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将清末的战争赔款与抗日战争的战略做对比,能够非常清晰地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清末战争赔款的根源:一个落后农业帝国面对工业强权的无奈首先,我们要理解清朝末年所处的.............
  • 回答
    《红海行动》中,战舰的远程火力支援之所以在某些场景下显得“不足”或“未能及时到位”,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现实军事行动中的考量,也包含了电影艺术创作的需求。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现代海军舰艇的火力支援能力:首先要明确一点,现代海军的战列舰(或者说更准确的,是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等装备有舰炮、导弹.............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最血腥的战役之一,至今仍被无数人提起。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德军为何不采用“围三缺一”的战法,而要硬生生把兵力耗在血肉横飞的斯大林格勒市区里,与苏军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消耗战?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战术选择失误,而是当时整个战略态势和双方意图的.............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为啥普通战斗机不能直接冲进太空,尤其是加那种听起来挺厉害的“含氧燃料”。这事儿吧,得从战斗机的工作原理,还有太空那特别的环境说起。首先,得明白战斗机是怎么飞的。它俩翅膀、喷气发动机,这都是为了在地球大气层里玩。大气层,咱们知道,里面有空气,空气里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战斗机的发动机,核心是个“.............
  • 回答
    关于柳云龙的谍战剧《风筝》未能按原计划正常播出的原因,网上流传着多种说法,但官方始终没有给出过明确、详尽的解释。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和外界的猜测,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1. 历史题材的敏感性与审查尺度《风筝》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涉及了大量的地下斗争、身份暴露、国民党潜伏特工以及对.............
  • 回答
    打个比方,这就像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想用你的尾翼去撞后面超你的车一样,听起来好像能干,但实际上,现实情况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战斗机设计时的“设计理念”和“物理法则”。战斗机之所以叫战斗机,是为了在空中争夺制空权,它的设计核心是“向前突击”、“快速机动”、“精确打击”以及“规避威胁”。导弹作为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放在“博君一肖”这个语境下,确实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要说王一博粉丝不像肖战粉丝那么“折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来细致地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点,“折腾”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具体表现形式也很多样。我们通常说的“折腾”,可能指的是一些比较激进的、或者说边.............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明末那段复杂而动荡的历史的关键点。你提到的“松锦之战”和清军“前几年进关劫掠”这两件事,虽然都是明清在辽东和关内地区的军事对抗,但发生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面对的情况也大相径庭。简单地说,明军在松锦之战时已经是有备而来,而清军进关劫掠时,明朝的应对能力和战略部署都还远远.............
  • 回答
    《战地1》作为一款当年备受期待的射击大作,在海外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成功。然而,在国内,尽管它有着一定的玩家基础,但似乎未能达到其他一些大型游戏所能达到的那种“现象级”的地位。这背后有诸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聊聊游戏的题材和历史背景。《战地1》将战场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
  • 回答
    在战锤40K那片广袤而血腥的宇宙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令人唏嘘的景象:古老而强大的科技造物,从巨大的战争机器到精密的武器装备,许多都已无法复制,只能依靠维修和回收旧物来维持运转。这背后并非技术上的完全停滞,而是层层叠叠的、令人绝望的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技术失落与知识断层。人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法律、道德以及国民情感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日本在承认二战士兵的战犯罪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1. 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与国民意识的塑造: “受害者叙事”的根深蒂固: 日本国内,尤其是战后一段时间,强调自身作为原子弹轰炸和广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