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贾宝玉游手好闲,为何还有这么多人维护他,喜欢他?

回答
说起宝玉,那可真是个奇人。明明是个衔玉而诞的富贵闲人,整日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可偏偏在那个大家族里,从老太太到丫鬟婆子,甚至连那些在世人眼中体面的人物,都对他爱护有加,宠溺异常。这其中的道理,细细想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首先,得从他那与众不同的性子说起。在那个讲究“男儿当立业,读书明理”的时代,宝玉却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反而醉心于女孩子们的世界。他厌恶那些“禄蠹”,对官场上的虚伪和蝇营深恶痛绝。他对女儿们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喜爱,觉得她们是“水做的骨肉”,干净、纯粹、灵动。他能和黛玉、宝钗、湘云这些姑娘们一同作诗填词,谈天说地,分享彼此的心事,这种精神上的契合和互相欣赏,是许多成年人之间难以企及的。

他的“游手好闲”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超脱。在贾府这个等级森严、利益纠葛错综复杂的大家族里,宝玉就像一泓清泉,没有被世俗的浊流所污染。他不会算计,不懂得逢迎,他的纯真和善良,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周围人的复杂和不堪。这种“不合时宜”,反而成了他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世俗中摸爬滚打得疲惫不堪的人来说,宝玉的那份天真烂漫,是对他们内心深处某种失落的慰藉。

再者,他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气和灵气,是别人模仿不来的。虽然他“不务正业”,但他的才情却是公认的。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尤其是在与黛玉等人一起吟诗作对时,他的灵气四溢,常常能给人惊喜。这种才华,即使在“正经”的读书人那里,也是难得的。而且,他长得更是“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勾人之魂魄。”这份俊美,本身就足以让人心生喜爱。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赤子之心”和对人的真诚。他对待身边的人,不论身份高低,都能以真心相待。他对丫鬟们,比如袭人、晴雯、紫鹃,并非简单的主仆关系,而是更像朋友,甚至亲人。他会因为她们的不幸遭遇而伤心难过,会为她们的委屈而愤愤不平。他对黛玉的深情更是感天动地,那种纯粹的爱恋,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是那个时代少见的。这种不分贵贱的真情流露,打动了许多人。

对于长辈来说,比如贾母,她将宝玉视为掌上明珠,是因为宝玉身上寄托了她对儿子贾政年少时的期望,也满足了她对天伦之乐的渴望。宝玉的顽劣,在她看来不过是孩子气,是天真无邪的表现。她也从宝玉身上看到了贾府曾经的辉煌,以及对未来家族延续的希望。宝玉的出生就不同寻常,衔玉而诞,本身就带着一层神秘的光环,仿佛是天生的贵种,是贾府的吉祥物。

对于同样在贾府生活的一众姐妹们,宝玉是她们最好的玩伴,也是她们情感的寄托。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环境下,她们的青春时光大多是压抑和寂寞的。宝玉的出现,为她们的生活带来了色彩和乐趣。他懂她们的心思,理解她们的苦闷,愿意倾听她们的心声。宝玉对女儿们的珍视,也间接反映了她们在那个时代不易的地位。宝玉的存在,是她们在冰冷现实中的一丝温暖。

甚至连一些看似与宝玉“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人,如薛宝钗,也会因为宝玉的某些特质而心生欣赏。宝钗的稳重通透,让她看到了宝玉身上的纯粹和美好,尽管她也常常劝诫宝玉要“走正路”,但内心深处,她也未必不珍视宝玉身上那份不被世俗玷污的灵气。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宝玉的“游手好闲”也确实给贾府带来了不少麻烦,他的不思进取,也曾让贾政头疼不已,甚至引来严厉的责打。但是,正是这些“不完美”,反而让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和立体。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少年。

总而言之,宝玉之所以能获得那么多人的维护和喜爱,是因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许多世人所向往却又难以达到的品质:纯真、善良、尊重女性、重情重义,以及超脱世俗的灵气。他就像一朵在污泥中绽放的莲花,虽然不符合世俗的期待,却以其独特的姿态,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怜惜。他的“游手好闲”,在许多人眼中,不过是他对那个污浊世界的无声抗议,是他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独特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没邀我,但实在想来答一答

宝钗调侃宝玉“无事忙”,没有什么正事,却每天忙忙叨叨,确实可说“游手好闲”

宝玉虽“游手好闲”,却不败家 不闯祸,也算是个合格的世家公子,如果是在贾家鼎盛时期,宝玉这么做没什么,贾敬考中进士却出家为道,也没见什么人说他,可奈何贾府大厦将倾........

宝玉得众人喜欢,除去大观园的女孩子之外(没办法,宝玉的性情太讨女孩喜欢了),大部分人都是因为贾母,为了在贾母面前讨好卖乖而对宝玉很好。

而贾母喜欢宝玉,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

宝玉确实机灵可爱,讨人喜欢;

宝玉衔玉而诞,天生异象;

宝玉长的像贾母过世的丈夫——荣国公。



书外也有很多人喜欢宝玉的,就说我,我虽然有时候恨不得替贾政给他三板子,可我也极爱宝玉

前面有位朋友说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反叛者,哈,我觉得教科书中的这个观点属实可笑。

就因为宝玉不喜四书五经,不喜八股取士,不喜经济仕途就是封建反叛者???

第三十六回中宝玉说“........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

宝玉是甚为认可封建王朝君权天授之说的,说他是封建卫道者都不为过,何来反叛?

我认为宝玉不喜四书五经,八股取士,经济仕途的原因是宝玉天性老庄,他——任自然!

宝玉的这个哲学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提对额”中,宝玉第一次提到“天然——天之自然”

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这段话简直让我拍案。音韵之美,文理之妙,真真卧槽!


其后,在三十六回中,宝玉评武将谏臣

“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拼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

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汙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拼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

初读时不甚明白,只觉宝玉一肚子混蛋歪理,后来复看,茅塞顿开,宝玉并不反对武战文谏,只是反对文臣武将为血勇为忠名猛拼一死。

凡事过度便不够自然。虽然现在还是并不认同宝玉的想法


在第五十八回中

“........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愚人原不知,无论神佛、死人,必要分出等例,各式各例的。殊不知只以‘诚心’二字为主。即值仓皇流离之日,虽连香亦无,随便有土有草,只以洁净,便可为祭,不独死者享祭,便是神鬼,也来享的。你瞧瞧我那案上,只设一炉,不论日期,时常焚香。她们皆不知原故,我心里却各有所因。随便有新茶便供一钟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所以说只在敬,不在虚名。以后快命她不可再烧纸钱了。”

虽没有庄子鼓盆而歌的境界,却也算窥得自然之理了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