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红楼梦》的王夫人?

回答
《红楼梦》中的王夫人,作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之一,她的形象是复杂而多面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一位大家族主母的特质,既有维护家族秩序的责任感,也有受时代局限而产生的局限性。

一、 作为封建大家族的合格主母:维护秩序与家族利益

稳定家族的支柱: 贾母是最高权威,但王夫人是日常运营的实际管理者。她负责管理家中大小事务,从日常起居、饮食,到各房的开销、人员的调度,她都要一一过问。她承载着维持贾府内部秩序的重任。
对子女的关爱(表面上): 尤其是对贾宝玉,她表现出了一定的母爱。虽然方式严厉,但她也关心宝玉的学业(虽然是按照封建礼教的要求)、身体,并在贾宝玉受到贾政责打时,会出面求情。对贾环,虽然不如对宝玉亲厚,但也给予了基本的抚养。
遵循家族规矩: 王夫人深谙封建礼教的规矩,并以此来要求自己和家人。她要求宝玉读书上进,将来考取功名,这是封建大家族对子孙的普遍期望。她也对丫鬟仆妇要求严格,维持等级制度。
维护家族声誉和利益: 当家族面临危机或荣誉受到挑战时,她也会挺身而出。例如,她对于抄检大观园的态度,虽然有其私心,但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平息贾府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传言,维护家族的体面。

二、 封建礼教的坚定维护者与受害者:虚伪、保守与狭隘

对“仕途经济”的执着: 王夫人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她认为宝玉不读书、不走仕途是“不肖”,这反映了那个时代对男子的最高评价标准。她对宝玉的“叛逆”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满。
对“情”的压抑: 她的思想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对男女之情,尤其是宝玉与黛玉、宝钗之间超出规矩的情感,表现出明显的警惕和压制。她认为这些情感是有害的,会影响宝玉的“正途”。
宗教迷信的倾向: 王夫人晚年开始信奉佛教,表现出一种逃避现实、寻求精神慰藉的态度。她放生“善业”,但这种虔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虚伪的表达,她用宗教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和对现实的无力感。
虚伪与双重标准: 她对宝玉要求严格,对宝钗则赞赏有加,因为宝钗“安分随时”。她对金钏儿的死表现出一种冷漠和推卸责任的态度,似乎只关心到她“勾引”宝玉的“坏处”。而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宝玉,她又有一丝袒护。这种双重标准是封建社会中女性权力运作的常见方式。
因循守旧,缺乏远见: 她虽然是管理者,但她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保守的。她不理解宝玉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也无法看到大观园中诗意生活的美好。她所代表的是一种即将被时代淘汰的旧观念。

三、 王夫人与她人关系中的体现

与贾母的关系: 她孝顺贾母,但内心对贾母的权威和老派作风也可能有自己的看法。她更多的是在贾母的“框架”下行事,不敢越雷池一步。
与贾政的关系: 她是贾政的贤妻良母,在贾政面前表现得顺从,但有时也会暗地里劝说他。她和贾政在教育宝玉的问题上有着共同的立场,都希望宝玉走仕途。
与宝玉的关系: 她既是母亲,又是教育者和管理者。她关心宝玉,但更重要的是想把宝玉塑造成她所期望的“好儿子”。她对宝玉的爱,是带有控制欲和功利性的。
与宝钗的关系: 她对宝钗非常喜爱,认为宝钗是理想的儿媳妇,是家族的贤内助。宝钗的“随分从时”,恰恰符合了王夫人对“好女人”的标准。她也把宝钗视为自己在家族中重要的支持者。
与黛玉的关系: 王夫人对林黛玉没有特别的好感,甚至有些排斥。黛玉的孤高清傲,与王夫人的价值观不符。她认为黛玉“小性儿”,身体又不好,不适合做宝玉的妻子。她更倾向于选择一个更能适应家族生活、更加“稳妥”的宝钗。
与丫鬟的关系: 她对待丫鬟,尤其是那些不合她心意或被认为有“不正当”关系的丫鬟(如金钏儿、晴雯),表现出冷酷和无情。这既是封建制度下主子对奴才的态度,也反映了她为了维护家族声誉而可以牺牲个人(即使是丫鬟的)的生命。

四、 总结: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复杂的人格

王夫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反面人物,她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慈母。她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塑造和局限的典型女性。

优点: 她是贾府的“稳婆”,努力维持着家族的表面的体面和秩序。她有责任感,有对子女(至少是表面上的)的关怀。
缺点: 她的思想保守僵化,无法理解真挚的情感和个性的自由。她狭隘的眼界和虚伪的处事方式,是封建制度下女性生存智慧的体现,也是悲剧的根源之一。

评价王夫人,我们不能脱离她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她身上既有那个时代女性的无奈与局限,也有作为大家族主母的责任与担当。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的行为逻辑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她的悲剧在于她自己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同时她又在无意识地维护着这个制度。

她的存在,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和生存状态,以及那些看似“正统”的价值观背后,可能隐藏的冷漠与残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写过一篇《也议王夫人》。

年轻时爽利明快(刘姥姥语),天真烂漫(书中评论),也就是没有心机,没啥主见,心机城府基本没有,为人又是爽快直白,还有一些很纯粹的偏好,比如怜老惜贫,是个很合格的少女,甚至可以当做现代穿越剧女主标准人设了。

嫁给贾政后,卷入了大家族的利益缠斗中,但是老天眷顾她拿到一手好牌,贾母偏疼小儿子让二房当家,自己生的三个子女个个都是金凤凰,贾政为人正派没有太多的侍妾和庶出等等,王夫人几乎靠着家世就顺风顺水坐上了贾府当家媳妇的位置。

但王夫人没有在顺风顺水中练得一身管家本事。面对邢夫人赵姨娘等在野党以及贾府上上下下的复杂关系,眼界心机手段可以说未及凤姐万一,喜怒形于色(金钏儿事件),思虑不周全(嫌隙人有心生嫌隙、抄检大观园、要拿黛玉的生日衣服给金钏儿装裹等),手段单一(要么狠辣地赶出去,如金钏儿,晴雯等;要么拉拢得人尽皆知,如袭人),不会经营夫妻关系(贾政偏爱赵姨娘),不敢教育儿子(贾宝玉的事都是贾母和贾政说了算),在贾母面前也不过得到“老实”“木头”等考语,翻译过来基本就是“办事不中用”“没有眼力劲”。

家庭职场的常年受挫使得王夫人逐渐变得沉默,少女时没有开的窍年老时变成了死穴,少女时散发出来的人文色彩也在失望中被隐藏起来。她把自己封闭在常年的吃斋念佛中,说两句无关痛痒的场面话,一遇到大事,又难免露出她没有手腕的弱点。

“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她就像一朵长在富贵花园里的马蹄莲,贾府利益丛生的环境没有给这朵简单的花提供足够的供养,反而慢慢把她逼沉默,在沉默中慢慢枯萎死亡,像极了贾宝玉的“女人如珠”论,又何尝不是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呢。反而是乡野来的刘姥姥,大吃大玩,激起了她性格中的光华:给了宝贵的一百两银子,告诉她买田置地,不要求亲靠友。虽然仍是一贯的直白,但是一片真心解其困苦,比起其他人的点心药方衣服又显其赤诚,不负“原是天真烂漫”六字评语。

误入百花丛,百花争头红。廿年熬烛火,到头一场空。成长有时候是保持热忱,有时候是变得复杂,环境往往在逼着我们改变,初心这种事,还是自己知道就算了。

user avatar

婆婆不喜,老公不爱,心中郁闷的可怜人。

通篇感觉王夫人是那种事事不问、仁厚隐忍、一心向佛的老实人,同为王家女儿的王熙凤则言谈爽利、行动利落,深的贾母喜欢。但在第六回中,刘姥姥说当初跟女儿去过王家,这样评论当时的王家女儿也就是后来的王夫人:“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爽快,会待人,倒不拿大”,说明王夫人在未嫁人之前也是言谈爽快、能说会道的一个人。

但是后来贾母对薛宝钗评价王夫人,则是“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面前就不大显好。”可见,贾母对王夫人并不是很喜欢,而王夫人在贾母面前也是唯唯诺诺、不敢有自己的主见。

比如在第三十八回中,史湘云邀请贾母王夫人等赏桂花,贾母因问:“哪一处好?”王夫人道:“凭老太太爱在哪一处,就在哪一处。”回话凸显了贾母的地位,是王夫人的低调与恭维,但显而易见,王夫人并未直接回答贾母的问题,反而给贾母出了难题,毕竟这是史湘云请客,而且贾母等进园的时候应该已经准备差不多了,不好再挪动。本来贾母只是问在那里赏桂花,王夫人如此回答就显得不中肯,也让贾母难以接话。而王熙凤的回答则调和了其间的分歧:“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颗桂花开的又好,河里的水又碧青,坐在河当中亭子上岂不敞亮,看着水眼也清亮。”贾母听了,说:“这话很是。”王熙凤既回答了贾母的提问,又说了选址的原因,有对主家史湘云的赞许,回话也颇有情调品味。贾母是个追求生活品质、讲究闲情雅趣的人,这一席话很对贾母的口味,用“这话很是”表达了自己的肯定。

贾母和王夫人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根本性的分歧,比如宝玉侍妾的人选,贾母看好长得漂亮、针线活好、能说会道的晴雯,王夫人则认可沉稳大方、思虑周全的袭人。所以贾母做主让大房的老二贾琏王熙凤夫妇,来二房管家,通过王夫人的侄女、贾母的宠儿王熙凤来调和二人的矛盾,维持家族的和谐稳定。

那么,王夫人在出嫁前也跟王熙凤似的爽快、有主见,在贾府多年,为何好似变了个模样呢?具体原因不知,但或许,与多年的情感压抑和受挫有关。

上文说了,贾母不喜欢王夫人,乃至于在公开场合当着王夫人的面也如此表露,可见不喜程度。而王夫人此时儿女成行、资历很老了,尚且被公开说成这个样子,在年级尚轻、做小媳妇的时候,又该遭受怎样的批评呢?这些批评又是怎样压垮了她,让她从言语爽利变成木头似的不言不语不闻不问之人呢?

婆婆不喜欢也就罢了,自己的丈夫也不喜欢自己,这让王夫人更加难过。综观全书,贾政与王夫人之间从未有家常温情时刻,最多不过客套敷衍,说些场面话。而贾政并不是那种不屑于儿女私情的人,书中就曾描写过贾政到赵姨娘房中,二人对话反倒像寻常夫妻一般。赵姨娘是个道三不着两的人,做了很多蠢事,荣国府大多数人对她嗤之以鼻,为何贾政会钟爱她呢?有个周姨娘,存在感很低,好像贾政也不是很在意。是因为赵姨娘够漂亮?探春很漂亮,说明赵姨娘应该也不差。贾环“人物猥琐”,更像是一种气质,相貌如何未正面写过。不过王夫人年轻时也不差,王熙凤很漂亮,王家基因不错,而且王夫人生的几个孩子中,元春做了贵妃,宝玉生的招人喜,应该是遗传了王夫人相貌。或者是赵姨娘年轻?探春都那么大了,赵姨娘应该也不会很年轻了。或者说,是因为从赵姨娘身上看到了自己上不得台面的阴暗面,平日里端着假正经,只能在她身上寻求安慰?平日里好像王夫人挺正儿八经的。

贾政对于宝玉和贾环的情感也很奇怪。贾环跟贾政告宝玉状的时候,称赵姨娘是“母亲”,母亲是称呼嫡母的,对自己的生身母亲,贾环只能叫姨娘,就像探春一样称呼。但贾政对此习以为常,未觉有何不妥,说明贾环这样称呼是贾政默许的,也叫了许久,成了习惯了。贾政对贾环虽然也有严厉,但多了些温情,对宝玉则没来由地厌恶。“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眼前,神采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猥琐,举止荒疏,忽又想起贾珠来,再看看王夫人只有这一个亲生的儿子,素爱如珍,自己的胡须将已苍白;因这几件上,把素日嫌恶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

贾政为何如此厌恶宝玉?宝玉不喜读书,喜欢调弄脂粉,这只是表面原因,更重要的是因母及子。宝玉犯错被打时,贾政嫌打的轻了,自己夺过板子打起来,王夫人知道后赶紧过来解劝,“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得又狠又快。”王夫人拿老太太说事劝解,说怕老太太因此不自在,结果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则说:“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

一般而言,父亲教育儿子,母亲心疼来劝,看其面子,父亲应该从轻处罚才对,如果见了母亲反而下死手,还扬言要勒死儿子,估计是对母亲甚是厌烦嫌恶,把这种情绪发泄给了儿子。

如果说犯错打板子是为宝玉好,贾府也的确有下死手教育儿子的家风,但宝玉被魇魔法治得奄奄一息的时候,贾政的态度就见其冷酷了。 宝玉、王熙凤被魇魔法所困,已经“不省人事,浑身火炭一般,口内无般不说”。此时“贾赦还各处去寻僧觅道。贾政见不灵效,着实懊恼,因阻贾赦道:’儿女之数,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强者。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也只好由他们去罢。’贾赦也不理此话,仍是百般忙乱,哪里见些效验。”贾赦的做法才符合家族长辈的样子,家族中有人病至将死,合理的反应是拒不认命,四处忙乱想办法,而宝玉的亲生父亲却是漠然相对,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即便是贾政不信巫卜之论,但自己儿子病重时,也如此冷漠,还用天命作解释,就很勉强了。当听到木鱼声,有人说“南无解冤孽菩萨。有那人口不利,家宅颠倾,或逢凶险,或中邪祟者,我们善能医治。”看到一丝希望的贾母王夫人着急命人快请,贾政则是“不自在”。 因为讨厌巫卜僧道,就连宝玉生存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略过去?有点说不通。要知道,宝玉也最厌这一套,可是面对黛玉的病情,也说“阿弥陀佛,宁可好了吧。”紫鹃还说:“你也念起佛来,真是新闻。”宝玉则答:“正可谓病笃乱投医了。”这才是关心则乱。 宝玉是贾政的亲生儿子,为何会如此冷漠无情呢?除了不喜欢宝玉的性情,另一个因素或许是,宝玉是王夫人所生。因为不喜欢母亲,乃至于如此讨厌儿子,这位母亲曾经的遭遇,可见一斑了。 虽然在婆婆与丈夫跟前受冷落,有个惹人喜欢的儿子,总算一个安慰吧。不,因为这个儿子从小被养在贾母身边,吃饭睡觉都是在贾母这里的,贾母只把三个女孩儿交给王夫人。虽然宝玉晨昏定省的时候会见到王夫人,跟王夫人说说话,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贾母这里。 比如贾政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在大观园里逛了半天,出去后贾政的小厮邀功,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后来宝玉见过贾母,稍后跟黛玉闹了别扭,宝玉到黛玉房中道歉,贾母还“一片生找宝玉”,知道宝玉在跟黛玉一起玩才算了。说明老太太是时刻关注宝玉,离开片刻也要叫的。及至宝玉大了,年节时候需要人情走动,贾母也将宝玉留在身边,说是给自己作伴,除了亲舅舅家,其他地方都不去。 在宝玉的教育方面,王夫人乃至于贾政也不得插手。兴儿曾说:“他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堂。我们家从祖宗直到二爷,谁不是寒窗十载,偏他不喜读书。老太太的宝贝,老爷西安海关,如今也不敢管了。” 虽然宝玉很亲王夫人,但还是把贾母排在首位的。有一次黛玉吃醋,宝玉说“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虽然这种排序是根据家族地位和孝悌尊长,但贾母确实在宝玉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后来当贾母说王夫人“木头”“在公婆面前不显好”时,宝玉也并未察觉不妥,而是一门心思的想让贾母夸黛玉:“这就是了,我说大嫂子倒不大说话呢,老太太也是和风姐姐的一样看待。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风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王夫人总共生了三个孩子,大儿子贾珠成家后早夭,大女儿元春送入宫中,一直不得见,小儿子宝玉又为贾母养在身边,跟讨厌自己的婆婆亲,心中滋味应该很不好受。 另外,不爱说话的李纨招贾母疼,爱说话的王熙凤也招贾母疼,说明贾母先前不是因为王夫人爱说话而讨厌她,也没有因为王夫人后来不爱说话而喜欢她,总之,贾母就是不喜欢王夫人,无论她变成什么样子。而王夫人最后变成了木头似的人,一心向佛,将大部分家务交与凤姐,是为了让自己省心,少惹不痛快,还是因为孤立无助,最终灰心,失去了精气神?最可悲的是,为获得心理安慰,她将自己埋首于佛事(王熙凤不信因果,有自身原因,也有王家家风的原因,说明王家也并不笃信这些,王夫人也应该是婚后苦闷才开始礼佛的),而贾政最讨厌的就是僧道,贾政是因为王夫人向佛才讨厌僧道,还是本来就厌僧道,因为王夫人向佛,贾政更加厌恶她? 作为女人,她是个可怜人,作为母亲,她也不见得合格。 贾母疼爱宝玉,对宝玉的生活起居乃至于喜好怪癖都予以包容认可。生活上,贾母指派了袭人和晴雯来照顾他,袭人和晴雯,一个稳重妥帖,一个灵动漂亮,在生活上和精神上都可以满足宝玉需求。喜好上,宝玉不喜读书,怕挨打,贾母就纵容他逃学,管着贾政不让打宝玉,有溺爱之嫌,也确实是为宝玉考虑的。宝玉喜欢在女孩子队伍里闹,贾母也并不觉得有伤风化,而是说“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担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她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贾母此话虽然是为了驳斥王夫人,但也可看出,贾母是很理解宝玉的。宝玉尊重丫头,羡慕丫头,是因为他认为女儿纯真无暇,是上苍创造的钟灵毓秀,男人则是须眉拙物。对此,黛玉理解,宝玉的小厮茗烟理解,贾母理解,除此之外,再无旁人明白了。即便是生身母亲王夫人,也从未探究过宝玉的内心世界,反而一直认为是丫头把宝玉教坏了。 宝玉跟金钏儿调笑,王夫人勃然大怒,第一反应是金钏儿勾引爷们,把她打了一顿撵出去,导致金钏儿羞愤自杀。这是最过激、最容易给小人毁谤机会的做法,既害了一条人命,稍有不慎,更会毁了宝玉一世名声,也给了贾环告密的机会。对于犯事的宝玉,王夫人只是冷然相对,并未有规劝或者责问。后来宝玉因此被打,袭人借机建言,让宝玉搬出大观园,以防出现不才之事,遗恨终身。王夫人虽觉有理,也未采取什么行动,只是名不正言不顺地让袭人成了宝玉房中人,“果然是告诉她这话,又叫她与王夫人叩头,且不必去见贾母,倒把袭人不好意思的。” 袭人为什么不好意思?因为袭人本来是贾母的丫头,月例算在贾母房中,每月一两银子,是奉贾母之命到宝玉房中照顾宝玉,地位崇高。王夫人则将这个银子裁撤了,从自己的月例中拨出二两银子一吊钱给袭人。这是姨娘的月例,相当于王夫人将贾母的丫头变成了自己的心腹,指定给了儿子做姨娘,而且未经过贾母认可,由贾母的人变成了王夫人的人。对袭人而言,这有背主之嫌,后来贾母也的确对她不满了。名声上不明不白的,也惹得晴雯等激愤不已。袭人一心相当姨娘,希望获得王夫人认可,但并不代表希望通过这种不明不白、得罪贾母的方式。 王夫人虽然关心宝玉,但对宝玉的生活状况也不甚了解。晴雯是宝玉心间上的人,跟了宝玉很多年,甚至夜里陪侍,宝玉的很多言行也都受她影响,但王夫人甚至不清楚她是谁、长什么样子。这固然有晴雯的聪明处,故意不在王夫人面前露面,但作为宝玉之母,宝玉身边如此重要的人都不知道,可见对其了解之浅。而一旦有人告黑状,说这些丫头轻浮妖娆,则立发雷霆之怒,不顾贾母情面,把晴雯等撵出去,致使宝玉“一夜不曾安稳,睡梦之中犹唤晴雯,或魇魔惊怖,种种不宁。次日便懒进饮食,身体发热。此皆近日抄检大观园、逐晴雯、别迎春、悲晴雯等羞辱惊恐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故酿成一疾,卧床不起。”对此,王夫人的反应是什么呢?“王夫人心中自悔不合因晴雯过于逼责了他。心中虽如此,脸上却不露出。只吩咐众奶娘等好生服侍看守,一日两次带进医生来诊脉下药。” 王夫人从未真正的理解宝玉,也从未有过有效的教导,她的教导不过是发现了不对,就把怨气发到涉事的丫头奴才身上,将他们赶出去。 作为当家主母,王夫人也不及格。贾府收入一年不如一年,但支出大增,财政愈发紧张,乃至于到了典当地步。即便是不管事的黛玉也说:“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她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期间王熙凤也想了不少省检的法子,后来探春在大观园兴利除弊,但依然无法挽回贾府颓势,为何?一是贾府后继无人,二是改革遭遇重大挫折,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小打小闹,无法从根源上改变贾府靡费的风气。而改革最大的阻力,不是贾母,当属王夫人。 王夫人是当家主母,王熙凤虽然直接管理家中琐事,但大权仍在王夫人手里,王熙凤事事向王夫人汇报,要听命于王夫人的。王熙凤曾经想借绣春囊之事暗暗查访,发现大观园中有年纪大的,咬牙难缠的,都找个错儿撵出去配人,既可保不出伤风败俗之事,又可省些用度。王夫人则说:“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从公细想,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格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统共每人只有两三个丫头像个人样,余者纵有四五个小丫头子,竟是庙里的小鬼。如今还要裁革了去,不但于我心不忍,只怕老太太未必就依。虽然艰难,难不至此。我虽没受过大荣华富贵,比你们是强的。如今我宁可省些,别委屈了她们。以后要省俭先从我来倒使得。” 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说什么“难不至此”?当家人岂会不了解家族经济状况?前几天老太太生日,你没钱,急了两个月,还是王熙凤提了一嘴,卖了几箱子铜锡家伙,才凑够了。这还不够艰难吗?固然你有照顾各子女侄女外甥女的义务,为名声好听,不能委屈了他们,但还是要以家族未来前景为重呀。还天天拿老太太当幌子,一味墨守成规,对家族现状漠然以对,这当家管家的能力也太逊了吧。感觉王夫人就属于那种,只顾小细节看不到大局的人。

王夫人驭下能力也不行。按理说,赵姨娘是王夫人的下属,自己有责骂和管教的权利,但王夫人震慑不住赵姨娘。固然这有贾政纵容的缘故,可王夫人你是主母呀,赵姨娘只能算得上半个主子,你可打可骂可罚的。结果呢,赵姨娘时不时地来王夫人上房捣个乱啥的,连宝玉房中的丫头都知道,“老太太屋里还罢了,太太屋里人多手杂。别人还可以,赵姨奶奶一伙的人见是这屋里的东西,又该使黑心弄坏了才罢。太太也不大管这些,不如早些收来是正经。”如此纵容,是为了宽厚的好名声,还是无能? 赵姨娘的儿子贾环跟贾政告状,导致宝玉被打。赵姨娘自知理亏,推说有病不敢见王夫人。后来呢,后来赵姨娘居然找了个好久以前的事——自己丫头的月钱被扣,借机转移注意力。王夫人也真上套,立马询问王熙凤缘由,唯恐落了个刻薄姨娘的恶名。王熙凤赶紧用大道理解释了一通,还说了一大串子什么宝玉跟贾环公道均匀的话。拜托,赵姨娘的儿子害的你儿子挨打,还想用热油弄瞎你儿的眼睛,赵姨娘还想害死你儿子谋夺家产,这时候你还顾忌着宽厚、不偏不倚的贤良名儿吗?如果是我,下属时时找茬闹事,还想害死我儿谋夺财产,这时候发现得力心腹给她穿了小鞋,明面上训斥一番,背地里不应该鼓励鼓励嘛!作为领导,你有倾向性,下属才会根据你的意愿做事,你的所有政策才会不打折扣的执行下去。你这样不偏不倚,下属怎么做事?对那些搅屎棍子怎么处理?一句话,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好人的伤害。 但是,从当时王熙凤的解释,以及后来的言行来看,王夫人并没有这种倾向性,而这种贤良仁厚或者软弱无能,或许就是赵姨娘能够不时地找个茬、闹个事的重要原因。做了坏事,收益不小但后果不大,有坏心的人可不就撸起袖子干起来? 而讨厌赵姨娘的王熙凤是怎么做的呢?王熙凤出来后,挽了袖子,跐着门槛,直接开骂:“我从今以后倒要干几样刻薄的事了。抱怨给太太听,我也不怕。糊涂油蒙了心,烂了舌头,不得好死的下作东西,别做娘的春梦!明儿一裹脑子扣得日子还有呢。如今裁了丫头的钱,就抱怨了咱们。也不想一想自己可配使两三个丫头!”这才是对心怀叵测之人应有的态度。 观察力不够敏锐。金钏儿是自己的贴身丫鬟,时不时跟自己的儿子调笑,也只是在抓现行的时候才发现。责问晴雯,居然被晴雯一席话骗住了,以为宝玉身边里三层外三层的,晴雯确实近不了宝玉身。你儿子的生活起居以及下人的照顾方式,你居然一点也不知道吗?被晴雯三言两语就糊弄住了? 绣春囊事件,王夫人本来同意了王熙凤暗地访拿的方案,结果另有用心的邢夫人陪房,三言两语的就勾起了她的火,同意了奴才的方案,将暗查变为大规模抄检,把各方暗戳戳的的较劲变成了公开的内斗,这种决断力,也是服了。邢夫人陪房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争取权利,找茬发泄情绪,你作为当家主母你最需要的是稳定是团结是名声呀,你咋这么没主见呢。如此一抄检,打了邢夫人脸,惹得探春等人怨声载道,后续撵人伤了宝玉的情,大观园乃至于贾府的名声大受影响,宝钗也因此搬出了大观园,你还专门给她解释,让她再搬进来。自己办的啥事不清楚?贾母贾政知道此事,明面上不发作,心里会怎么看你?真正的亲者痛仇者快。 综上,王夫人是个可怜人,也是个看着厉害,实则不作为没决断的绣花枕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中的王夫人,作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之一,她的形象是复杂而多面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一位大家族主母的特质,既有维护家族秩序的责任感,也有受时代局限而产生的局限性。一、 作为封建大家族的合格主母:维护秩序与家族利益 稳定家族的支柱: 贾母是最高权威,.............
  • 回答
    王蒙先生“中国大学生读不下《红楼梦》是耻辱”的说法,确实触动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争论。要评价这句话,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王蒙先生作为一位资深的文学家、评论家,他对《红楼梦》的推崇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其出发点是高度值得尊重和理解的。他将《红楼梦》视为中国古.............
  • 回答
    王思聪和孙一宁的“爱恨情仇”,说白了就是一段围绕着中国首富儿子和一位网红展开的、充满戏剧性、充斥着网络暴力和个人恩怨的公共事件。这场闹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轰动性和争议性,而最终的结局,也让很多人跌破了眼镜。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2021年的夏天。当时,王思聪在微博上公开“手撕”孙一宁,.............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我总觉得她是一个让人很难用简单好恶去评价的人物。她不是黛玉那种锋芒毕露、情感激烈的,也不是晴雯那样率真泼辣、敢爱敢恨的。宝钗就像一块温润的玉,看着是无瑕的,仔细摩挲,却又能感受到她内里蕴含的某种坚韧和深沉。初见宝钗,她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妥帖,那么周到。她刚进贾府,就懂得“随.............
  • 回答
    在浩瀚的《红楼梦》群像中,李纨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如同一株被精心栽培却被囿于庭院中的素净栀子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同时也承载着那个时代女性的局限与无奈。要评价李纨,我们需要从她的身世背景、性格特点、在家族中的地位、她的人生选择以及其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意义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身世背景:命.............
  • 回答
    谈到《红楼梦》里的贾探春,我心里总有那么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她不是林黛玉那样灵气逼人,也不是薛宝钗那样圆融周全,可她身上那股子“明辨是非”、“精明果敢”的劲儿,在那个大观园里,简直像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又让人暗暗叹息。探春身上最鲜明的底色,我觉得是她的“才干与志气”。她不像宝玉那样,把大.............
  • 回答
    贾珍,作为《红楼梦》中宁国府的当家人,是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要评价他,得从他身上撕扯出几个截然不同的面向,然后看它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最终塑造出这么一个荒唐又可悲的封建大家族掌舵人。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封建礼教的框架下,贾珍“顶天立地”地扮演着一个家族的“宗主”角色。他是宁国府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承担.............
  • 回答
    贾政这个人物,在《红楼梦》这部包罗万象的巨著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关键节点,而且还是那种特别有意思、能让人品出很多味道来的节点。要评价他,可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个“好人”或者“坏人”,因为他的复杂性,恰恰是曹雪芹艺术功力的体现。首先,我们得承认,贾政身上有那个时代士大夫的典型烙印。他是个正统的读书人,信奉.............
  • 回答
    在浩瀚的《红楼梦》人物群像中,雪雁或许不像宝黛钗那样光芒四射,也不像王熙凤那样叱咤风云,但她却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存在感,成为读者心中一股温暖而坚韧的力量。评价雪雁,不能简单地用“丫鬟”二字概括,她更像是一位低调的守护者,一位心思细腻的旁观者,在曹公细腻的笔触下,勾勒出了一个鲜活而富有层次的灵魂。初见雪.............
  • 回答
    《红楼梦》里的焦大,那可真是个奇葩中的奇葩,活脱脱的社会百态缩影。别看他是个老仆人,但在这红楼大观园里,他可不是个简单的“背景板”,而是自带 BGM 的狠角色。首先,咱们得说他那张嘴,简直是浑不吝的典范。平日里,他醉醺醺地在石头上坐着,手里拿着酒壶,张嘴就骂街。这可不是一般小人物的撒泼打滚,他骂的是.............
  • 回答
    要评价《红楼梦》里的芳官,得先摆正一个心态:她不是林黛玉,不是薛宝钗,不是王熙凤,甚至也不是袭人晴雯那样在主子身边举足轻重、命运与主人紧密相连的丫鬟。芳官更像是一抹亮丽却也带着一丝孤寂的色彩,点缀在贾府这座庞大而华丽的戏班子里,她的命运,更像是那个时代底层女性普遍命运的一个缩影,只不过她多了一层在戏.............
  • 回答
    要评价《红楼梦》里的晴雯,这绝对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因为晴雯这个角色,用现在的话说,太“扎眼”了,太不走寻常路了,太有那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感了。她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尖锐”,像是藏在棉布里的一根刺,不小心碰着了,就会疼一下,但仔细想想,又觉得这刺扎得有道理。首先,咱们得说晴雯这个人,她就是一副“天.............
  • 回答
    要评价刘心武先生的《红楼梦》续作,这绝对是个绕不开,也值得细细说道的话题。毕竟,原著《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及,曹雪芹的笔触留下了太多未竟的谜团和想象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部续作,无论写得如何,都会自带光环,也自带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刘心武先生的续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试图.............
  • 回答
    作为一部深入人心的经典,《红楼梦》87版电视剧的结局,至今仍是无数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它并非简单地照搬原著的悲凉,而是以一种含蓄而富有张力的方式,将那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绝望,渲染得淋漓尽致,也为整部剧画上了一个既忠实于精神内核又充满艺术感染力的句号。首先,我们要理解87版《红楼梦》的.............
  • 回答
    小戏骨栏目翻拍87版《红楼梦》这件事儿,真真是搅得网络上腥风血雨,口碑两极分化,让人一边倒地觉得不过瘾,又一边倒地觉得触目惊心。要说评价,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定性。首先,从“致敬”和“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87版的《红楼梦》在很多人心.............
  • 回答
    李少红导演的2010版《红楼梦》,说实话,在我心里一直是个挺复杂的存在。它就像一道摆在你面前的大菜,食材都是顶级的,烹饪手法也算别出心裁,但吃下去的味道,却有人赞不绝口,有人皱眉摇头,甚至还有人觉得寡淡无味。这大概也是这部作品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咱们先从好处说起,因为李少红毕竟是.............
  • 回答
    评价网上流传的癸酉本《红楼梦》:一份详细的梳理与探讨“癸酉本”《红楼梦》是近年来在红学界和爱好者中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脂砚斋评点本,因其在庚申本、甲戌本等早期抄本之外,提供了更多关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评点信息,以及一些前所未见的异文、篇章结构调整等,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要评价癸酉本,需要从多.............
  • 回答
    评烽火戏诸侯摘抄《红楼梦》描写事物之句说起烽火戏诸侯,这位网络文学界的“大神”,他的作品,尤其是《雪中悍刀行》,以其宏大的格局、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赢得了无数读者,也让他在网文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他偶尔在微博等平台,分享自己对《红楼梦》中描写事物句子的摘抄,这一行为,在我看来,颇有趣味.............
  • 回答
    《红楼梦》中贾兰的结局,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死亡”或“功成名就”的落幕,但通过多处细节的暗示和作者的笔调,我们可以勾勒出他最终的人生轨迹。要评价贾兰,则需要将其置于那个时代背景下,审视他的性格、成长经历以及他身上所承载的家族命运。贾兰的结局:在风雨飘摇中寻得一线生机贾兰,作为贾赦之子,贾母的.............
  • 回答
    网络上对《红楼梦》等名著的评价,确实五花八门,有些观点虽然听起来振振有词,但细究起来却站不住脚,甚至有些偏激。面对这类评价,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不对”来回应。要有效反驳,关键在于理解对方评价的出发点,然后用更深厚的知识、更宏观的视角以及更细腻的解读去“以理服人”。下面,我将针对一些常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