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公民持枪)有什么实际意义?

回答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即“一支纪律严明的民兵队伍,对于一个自由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是一项极具争议且影响深远的条款。其“实际意义”是多层面的,涉及个人权利、公共安全、政治辩论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理解其意义,需要从历史背景、法律解释、社会影响以及当前争论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历史背景与初衷:

理解第二修正案的实际意义,首先要回顾其诞生的历史背景。在18世纪末的美国,人们对政府权力的扩张充满警惕,而自由国家的安全被认为依赖于普通公民拥有武装能力,以抵御潜在的暴政或外国入侵。

抵御暴政的担忧: 当时的许多独立战争老兵对英国国王及其军队的压迫记忆犹新。他们认为,如果公民不能拥有武器,政府就更容易压迫人民,剥夺他们的自由。因此,持枪权被视为防止政府滥用权力的最后一道保障。
民兵制度的重要性: 在没有常备军的情况下,民兵是国家主要的防御力量。第二修正案明确提到了“纪律严明的民兵队伍”,意味着公民拥有武器是维持有效民兵组织的前提。这些民兵不仅用于保卫国家,也在早期承担着维护地方治安的责任。
个人自卫的传统: 在那个年代,法律和执法机构不像今天这样发达和普及。边疆地区治安混乱,野兽威胁也普遍存在,个人和家庭需要能够自卫来保护自己和财产。

二、 法律解释与最高法院的裁决:

第二修正案的解释是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在“民兵”和“持有和携带武器”之间的关系上。最高法院在此问题上曾有过几次关键性的裁决,对其实际意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期解释(集体权利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认为第二修正案主要保护的是公民在参与州民兵组织时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是一种集体权利,而非绝对的个人权利。这意味着政府可以对个人持枪进行限制。
哥伦比亚特区诉海勒案 (District of Columbia v. Heller, 2008): 这是第二修正案解释上的一个里程碑。最高法院在此案中明确裁定,第二修正案保护的是个人在家庭中使用武器进行合法目的(如自卫)的权利,而与是否参与民兵组织无关。这标志着对第二修正案的理解从集体权利转向了对个人权利的确认。
麦克唐纳诉芝加哥案 (McDonald v. City of Chicago, 2010): 此案进一步确认了个人持枪权也适用于州和地方政府的限制,通过第十四修正案的适用性条款,将第二修正案的保护延伸到了州一级。

三、 实际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基于上述历史背景和法律解释,第二修正案的实际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自卫的权利:
核心功能: 这是现代社会中第二修正案最常被引用的意义。支持者认为,宪法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权利,而枪支是实现这一权利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反制犯罪: 许多枪支拥有者相信,在遭遇抢劫、入室盗窃、家庭暴力等犯罪行为时,合法持枪可以让他们有能力反击并保护自己,而不是完全依赖于可能无法及时赶到的警察。
心理上的安全感: 拥有枪支,对于一部分人而言,能够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让他们觉得在面对危险时更有准备。

2. 对政府权力的制衡:
“最后的防线”: 尽管在现代社会,这种意义已经不像建国初期那样直接,但它仍然是许多人理解第二修正案的重要维度。理论上,如果政府试图实施暴政,武装的公民可以成为制衡力量。
威慑作用: 持枪的公民群体本身也可以被视为对政府过度干预或压迫的一种威慑。

3. 文化与身份认同:
自由的象征: 在美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南方地区,持枪是传统、文化和个人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枪文化深深植根于美国历史和身份认同之中。
乡村生活方式: 打猎、射击运动是许多美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第二修正案保障了他们进行这些活动的权利。
“拥枪者”的政治力量: 拥枪权是美国政治中最具影响力的议题之一。拥枪组织如全国步枪协会(NRA)拥有强大的政治游说能力,在选举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许多人来说,支持第二修正案是他们政治立场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4. 经济与产业:
枪支产业: 美国拥有庞大的枪支制造、销售和相关配件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和经济价值。第二修正案的存在,直接支撑了这一产业的合法性和发展。

四、 当前争论与争议焦点:

尽管最高法院确认了个人持枪权,但第二修正案的实际意义,尤其是在公共安全方面的权衡,仍然是激烈辩论的焦点。

枪支暴力问题: 美国是世界上枪支暴力发生率最高的发达国家之一。大规模枪击事件频发,引发了对现有枪支法律的广泛质疑。
枪支管制的辩论:
限制拥枪的呼声: 支持更严格枪支管制的人认为,第二修正案的解释不应阻碍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枪支暴力,例如禁止攻击性武器、加强背景调查、限制大容量弹匣等。他们认为,个人自卫的权利不应以牺牲公共安全为代价。
维护持枪权的呼声: 反对更严格管制的拥枪者则认为,限制守法公民的持枪权并不能阻止犯罪分子,反而会剥夺公民自卫的能力。他们认为问题在于犯罪和精神健康问题,而非枪支本身。
“合理限制”的界限: 即使承认个人持枪权,关于“什么是合理的限制”仍然是争论的核心。例如,是否应该禁止某些类型的枪支?对持枪者的背景审查应该有多严格?是否应该限制在公共场所携带枪支?

总结: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的实际意义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一条关于枪支的法律条款,更是美国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层面: 它确立了公民在一定程度上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以用于个人自卫,并对政府的枪支管制权力构成了一定的限制。
社会层面: 它支撑了美国独特的拥枪文化,是许多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并形成了强大的政治游说力量。它也与枪支产业和相关经济活动紧密相连。
安全层面: 它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公民对抗犯罪和潜在暴政的手段,但同时也因枪支暴力问题而引发了关于公共安全的深刻担忧和持续辩论。

因此,理解第二修正案的实际意义,需要认识到它在保障个人自由、维护社会安全以及塑造国家政治格局之间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其所带来的持续性的争议与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把修正案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才能理解修正案的意思。第二修正案其实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博弈的产物。如题主所说,现在的小米加步枪根本无法与飞机坦克抗衡。一个法制健全的民主政府,民众不满意政府完全可以用投票、修宪来推翻之,何必用枪。

所以第二修正案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反对其他答案。

@陈甫鸼

说修正案是要保证自卫的权利,意思基本上是对的,但没提到更重要的原因。

@姚阳

答案对英文理解错误,把“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的state翻译成了“国家”,其实在美国的语境下一般用states指国家或联邦,state是州(可以指政府,但混用容易产生歧义)。

在宪法这样严谨的法律文件中,所有“国家”的概念一律会写成 United States, Congress,州的概念写成State,大小写和单复数都不能错的。

国家档案馆的宪法全文: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不去完整了解宪法制定时的历史条件,不完整的阅读全部条文领会宪法整体精神,而是断章取义的用现在的眼光演绎一两个条文,就会陷入误区。

当时美国的各州其实都相当于一个个自治的小国家,这些小国家联合起来推翻了英王乔治三世在北美的统治。而华盛顿的武装力量正是

@陈甫鸼

提到的,各州的民兵组织(militia)。

这时候,各个州对于是否应该建立一个联邦来提供共同防御有不同意见。

联邦党人(federalist)认为,如果不建立联邦,那么英国人就会像对付欧洲大陆一样分化美国各州,最后各个击破。

反联邦党人(anti-faderalist)就说,那万一联邦变得和英国殖民政府一样乱收税怎么办?我们各个州能不能联合推翻它?

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就能理解为什么美国有“重海轻陆”的传统了,美国陆军的经费每两年都要国会通过,而海军不需要,因为海军是用来防英法的,而联邦陆军被各州认为可能会用来欺负自己。

最后,美国的宪法进行了各州公投,在13个州中有11个州通过。在几个州(比如纽约),通过的还非常勉强。

这样,虽然美国联邦已经建立了,反联邦党人也不得不加入了联邦,但这个联邦是不牢靠的。

这时反联邦党人的力量还是非常强的,他们担心联邦变成另一个殖民政府,所以一口气推动了1-10修正案来限制联邦的权利,又称为“权利法案”(bills of rights)。

我们现在看宪法1-10修正案会觉得很好笑,因为写的都是“国会”不能怎么怎么样,而不提“州议会”不能怎么怎么样。。比如第一修正案:

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 or abridging the freedom of speech, or of the press; or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peaceably to assemble, and to petition the government for a redress of grievances.

“国会”不能限制言论自由,宗教自由,blabla,没提各州。事实上,后来南方有的州真的通过了限制人民言论自由的法案,还不违宪。

第二修正案也同理:

A well regulated Militia, being necessary 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

看懂了吧,“国会”不能限制人民持有武器是为了保证“各个州的自由”(security of free State)。这时独立战争才胜利不久,各州民兵实力很强,用来推翻联邦肯定是够的。后来南方各州就援引这一条发动了南北战争,造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巨大的损失。

有意思的是,南北战争后美国人认识到各州权力太大了,同时也为了消除奴隶制,所以通过了第13-15修正案(重建法案"reconstruction amendments")来增强国会权力,限制各州权利。比如第13修正案:

Section 1. Neither slavery nor involuntary servitude, except as a punishment for crime whereof the party shall have been duly convicted, shall exist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or any place subject to their jurisdiction.

Section 2.Congress shall have power to enforce this article by appropriate legislation.

废除奴隶制,“国会”有权通过法案保证其实施。

第14修正案:

Section 1. All persons born or naturaliz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ubject to the jurisdiction thereof, are 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of the State wherein they reside. No State shall make or enforce any law which shall abridge the privileges or immunities of 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 nor shall any State deprive any person of life, liberty, or property, without due process of law; nor deny to any person within its jurisdiction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laws.

出生于美国的人自动成为美国公民。各州不得违反。

对比bills of rights和 reconstruction amendments的措辞差异,就能理解美国政治体系的核心“权利制衡”。

---------------------------------

认真看了看别人的答案,我想谈谈对

@伯伦

的反对意见。欢迎批评。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公民持枪),对于捍卫自由和对抗暴政,不仅有实际意义,而且很重要。

我的基本观点是:政治不是对抗,而是妥协。

国家和政府本来就是个人权利的让渡的产物,

人们为了集体中每个个体的利益,

让渡部分个人权利给政府(比如把外交国防安全铸币社会保障),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这是社会契约的精神。

正如

@Siyu Yang

答案所说,在美国持枪问题是很难被理性讨论的,

因为很容易被上纲上线到意识形态高度。

一个理性的讨论应该谈“让渡持枪权对集体中每个人的利益是好处大还是坏处大”,

而不是上来就扛起“捍卫自由对抗暴政”大旗。

注意一点,任何政策都是有正反面的,无论多好的政策你肯定能找到一个缺点。

那么持枪权对集体利益好处大还是坏处大呢?我的浅见如下:

首先,在人烟稀少的地区持枪不危害公共安全,没必要让渡持枪权。

一个开放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的,总有些人会拒斥主流文化,或者希望远离都市喧嚣,去寻找自己的乐土和所向往的生活方式,但如果没有持枪权,这么做的难度就很大。

这我完全同意,所以北欧持枪率很高。

这种国家走在路上搞不好碰见两头棕熊,

而且地广人稀,建立警察局的成本太高了,

不如你们自己照顾自己,别花全国人民的钱。

但是,当你考虑城市时,情况完全反转。

让渡持枪权,建立警局的成本,远远低于依靠人人持枪保护自己的成本。

像加州这种美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枪支管理恰恰是最严格的。


枪支持有量不一定导致犯罪率升高,但导致单次犯罪带来的后果更严重。

总有人很多人拿北欧持枪率高但犯罪率低来说事。

这不是废话吗,北欧是全世界收入不平等最低的地区,犯罪率高才有鬼。

但是持枪犯罪和非持枪犯罪造成的后果相同吗?

昆明暴恐,5名恐怖分子使用刀具造成约30平民死亡。

咱看看美国,

Virginia Tech shooting

, 一个神经病拿把枪冲进校园杀死33人。

2012 Aurora shooting

电影院枪击,12人死亡。

Sandy Hook Elementary School shooting

,校园枪击,28人死亡。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是5个持枪恐怖分子出现在昆明火车站,那画面简直了。。。

别跟我说公民持枪可以保护自己跟恐怖分子枪战,

我宁可让渡持枪权来保证恐怖分子拿的是刀而不是枪。

(楼下说这个例子有逻辑问题。恐怖分子用的刀具也应该是被管制的。

有道理,这里只做参考吧)


更重要的是,社会不应该依靠个人持枪来对抗公权力。

这个观点估计要刺激不少人的玻璃心了。

分三种不同社会来说。

(i)在理想状态下,一个文明法治的社会里,

人民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可以通过充分公开的讨论达成共识,

通过立法规定政府职能,通过司法系统监督政府权力。

遇到了不平等可以和平游行抗议,可以起诉政府,可以制造舆论。

何必通过枪支这种野蛮手段。

(ii)在不够理想的状态下,可能会发生下面的情况。

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暴力拆迁,政府命令禁止警察和军队参与,但他们完全可以封锁外围,然后让雇佣的流氓和民工进行突袭,正规执法者根本不用动手,就可以达到目的;在执行各种缺少合法性、执行者自己也觉得心虚的规章条令时,雇佣代理人和“临时工”是常见手法,一旦事情闹得不可收拾,遭遇舆论抗议谴责,当局就会抛出代理人做替罪羊。而这种时候,持枪权就是有效对抗手段,因为既然执行当局政策的人不是合法正规的执法者,个人武力对抗其强制措施便是合法自卫。

但我认为这种例子不足以支持个人持枪对抗政府的观点。

这个例子的潜台词是,我们要通过人人持枪制造一种恐怖的平衡,这样政府就不敢乱来了。

黑人在美国历史上是被歧视的,没有投票权,没有平等教育权。

而这些歧视是政府用法律确定下来的,执行种族隔离的警察可是正规执法者哦。

按照上面的思路,马丁路德金根本没必要非暴力不合作,

直接黑人每人发把枪谁不让我坐公车、谁不让我上学、哪个议员反对平权法案我就毙了谁好了。

在这样的社会政府权力确实存在失控,

但我们是应该通过制造恐怖平衡的方式改变,

还是推动立法、规范程序、舆论监督、改变人民观念?

有人说在天朝你还那么想太幼稚。

其实不然,这几年暴力强拆比起10年前少得多。

天朝的社会改革恰恰是按照这个流程逐步推进的。

难道美国一个法制如此健全的国家居然沦落到不靠持枪无法对抗政府的地步了?

法治问题让我们用法治解决。我相信时间的力量。

(iii)再其次,完全没有文明法治的社会。

啥都不想说了,参考文革武斗。


最后,持枪权有时候不仅不能对抗公权力,反而会被私权拿来对抗更多人的合法权力。

这是个例,我本来不想用个例说明整体。

但是,在美国强拆也是个例,还不是大把人用美国强拆做例子?

加州参议院余胤良曾推动禁枪法案。

我之前也说过,在加州禁枪其实更符合公民利益。

但是,余胤良收到了死亡威胁,威胁着还声称“受过狙击枪训练”。

奥巴马也遇到过类似的事。

这是用持枪对抗公权吗?还是在用持枪危害多数人的权力呢?





结论,在美国第二修正案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user avatar

.

证明第一修正案不好使。

这个加上这个才好使。

.

user avatar

很多人在谈到美国的枪支问题时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美国并不是世界上仅有的不禁枪国家, 恰恰相反,除了荷兰, 欧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没有完全禁枪。由上图可以看出, 法, 德, 北欧三国等欧陆诸国的枪支保有量甚至高于加拿大, 哥伦比亚, 瑞士以及拉美诸国等普遍印象中的枪支自由国度。 而禁枪的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 除了日韩, 这些禁枪的国家反而普遍不被认为是"好地方"。 美国的枪支犯罪到底有多严重? 除去占他杀枪案总数超过90%的黑人对黑人的犯罪, 美国其实是个枪支犯罪率很低的国家, 与英国差不多。 所以, 美国枪击案“频发”到底种族问题还是枪支问题,其实是很难孤立地说清楚的。

为了支撑我的立场、抹黑我的对手,按照媒体们的一贯做法,我其实可以这样说:“在美国最积极推动限枪的是哪些人? 说出来会有些让人难以置信 — 犯罪率较高的族裔, 黑帮和贩私枪者. 这些人有非常显而易见的限枪动机, 其实当年在禁酒令后期最支持禁酒的也有这些人。 不妨Google一下Leland Yee(余胤良)。 此人乃中国1.5代移民, 曾代表民主党参选过旧金山市长却不幸惜败,后来成功当选加州参议员, 一直在加州积极的推动各种限枪法案。 直到去年年末在其参议员任内被FBI突然逮捕, 起诉罪名包括嫖娼、 受贿、 参与和组织黑帮活动、 贩卖私枪, 甚至包括向伊斯兰极端组织走私自动武器和火箭筒”。严格来讲,作为一起“个案”,这并不足以证明“在美国推动禁枪就等于黑社会或者军火贩子”。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媒体们无论立场几乎都是这么操纵民意的,因为这样就是有效。


附一张谋杀率分布图


不难发现,公民持枪率与谋杀率并无相关关系。高度持枪的德国、瑞典、瑞士比严格限枪的澳大利亚、完全禁枪的中国谋杀率更低。澳大利亚自1996年通过限枪法案以来,至2009年,谋杀率下降了约10%,强奸率甚至不降反升了50%,而同期枪支管控远比澳大利亚宽松的美国谋杀率竟然下降了50%之多。当然,这些数据并不足以证明“枪支管理越宽松,谋杀率下降越快”,只是希望我们不再被用数据玩弄民意的媒体和政客们所轻易地欺骗。再次强调,无论立场如何,我们都无法仅凭这些数据得出限枪和治安的相关关系。


-------------------------------------------


鉴于一部分人坚信NRA(步枪协会)的捐款主要来自于军火商,我想我还是应该再补充一段。众所周知的是,NRA来自不到500万个人会员的年费占到总经费的约50%,其他主要来源则包括零售商来自每笔销售的分成捐款。 thenation.com/blog/1717),从2005年到2012年,8年间美国轻武器商共向NRA捐款3890万美元。而仅仅2012年这一年,NRA的营收就达到了22780万美元,也就是说NRA来自于轻武器商的经费只有区区2%(粗略计算)- 这简直是九牛一毛。至于为何轻武器商如此小气,不妨看一下此表。

Defense News (链接里是Top 100) 图为2014年排名前10的美国防务承包商,包括著名的洛马、波音、雷神、诺斯洛普、空客等等,都是飞机导弹,没有一家轻武器商。事实上,我在前100里都没有发现一家轻武器商。热衷射击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与飞机导弹相比,枪支制造实在是太没技术含量了。欧美生产的自动步枪中的一大部分甚至出自尤金-斯通纳(Eugene Stoner)1957年的一张设计图,各家、各型号之间也仅仅是材料、配件、尺寸、导气还是活塞这种细枝末节上的差别,在美国境内几乎没有技术门槛和专利门槛,这也就意味着普遍利润不会太高。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轻武器在军火业中的地位差不多相当于IT行业中造手机壳的那伙人-业内充斥着无数半死不活的老店和一战成名的小作坊。打个比方,如果你说BAT、联想、华为甚至小米可以影响中南海的政策,那我尚且可以认为合理的;如果你说深圳造手机壳的那伙人能决定政治局人选,这可教我如何相信?




步枪协会到底捐了多少钱?

不仅仅是中国的阴谋论者们,即便你随意在美国的大街上问行人“你认为步枪协会每年给政客们捐多少钱”,他们都很有较高概率高估其数额。 但是事实到底是多少呢?


在2014年,NRA向各级议会候选人捐款共98万美元,在所有捐款人和组织中排名289。游说政府共花费336万美元,排名151。开销最大的是Outside Spending, 主要用来力挺共和党议员和反对民主党议员,不过其中大部分都被用来反对总统奥巴马(2012年占到25M中的18M,参考The NRA's Political Spending)。


那么每位议员能获得多少直接捐款呢?



这三张图分别是拿钱最多的三位,中位数的三位和最少的三位。每人最高9900,中位数2000,最低250。假如您是国会/州议会议员,您会不会因为有人每年帮您交半个月的房租就成为其政治傀儡呢?

另外,请不要因为NRA游说政府就认为其邪恶无耻。美国所有的利益群体,能源集团、金融集团、保险集团、医师协会,以及白左们热爱的工会、硅谷科技集团、好莱坞和各种NGO等等没有一家不聘请说客进行利益博弈,这是美国政治的基本玩法。游说制度自然有其有点和弊端,但它至少陪伴这个国家走过了这么长时间并且登上了世界之巅,它起码给各方提供了一个相对现代的、相对非暴力的博弈平台,它至少不是世界上最坏的制度。


附一个Harvard Journal of Law and Policy上的论文,这里有较为专业的论述。 law.harvard.edu/student

参考和引用:

Gun homicides and gun ownership listed by country Comparing murder rates and gun ownership across countries Gun homicides and gun ownership by country Gun suicide and homicide: statistics shaped by race

(这是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很少有媒体会告诉你尽管死于枪支的白人和黑人数量差不多,但是白人多是自杀,而黑人多是他杀)

nytimes.com/2015/10/09/

Firearm Homicide Rates Among Males Ages 10 https://www.opensecrets.org/orgs/summary.php?id=D000000082&cycle=201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即“一支纪律严明的民兵队伍,对于一个自由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是一项极具争议且影响深远的条款。其“实际意义”是多层面的,涉及个人权利、公共安全、政治辩论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理解其意义,需要从历史背景、法律解释、社会影响以及当前争论等方面进行详细阐.............
  • 回答
    试想一下,如果詹姆斯·麦迪逊——《权利法案》的主要起草者,也是第二修正案的核心奠基人——突然从18世纪末穿越到今天,置身于美国一场喧嚣而悲伤的枪击案现场,那该是怎样一番光景?他的表情,想必会随着周遭的景象一点点凝固,从最初的好奇、警惕,转变为深深的震惊,乃至可能是一种混合着困惑、遗憾与愤怒的复杂情绪.............
  • 回答
    美国的第五修正案,是美国宪法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的一部分,它如同一个沉默的守护者,在许多公民面临法律挑战时,为他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护。要理解第五修正案,需要从它的几个核心条款入手,每个条款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实践意义。正当法律程序(Due Process of Law)首先.............
  • 回答
    在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中,“不能自证其罪”(selfincrimination)原则,也被俗称为“沉默权”,是保护公民免受国家强制性逼供的一项核心权利。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权利,它贯穿于刑事司法程序的各个环节,旨在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强迫个人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证词。“不能自证其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简单来说.............
  • 回答
    维基解密以及其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的言论是否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这是一个复杂且仍在激烈辩论中的法律问题,并且与之前的五角大楼泄密案有着显著的区别。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第一修正案的原则、过往的判例以及这些案例的独特之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与言论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了言论自由,其原文.............
  • 回答
    美国宪法自1787年诞生以来,一共经历了27次修正。这些修正案就像是给这部古老的“根本大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变迁,保障人民的权利。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细数这些修正案,看看它们都说了些啥,又为美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前十条修正案: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这十条修正案是在1.............
  • 回答
    美国1787年宪法之所以能沿用至今,并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稳定的成文宪法之一,是一个复杂但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其精心设计的结构、对核心原则的坚持、以及历经考验的适应性。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一、 奠定坚实的原则基础:1787年宪法并非凭空出现,.............
  • 回答
    美利坚合众国没有像欧洲那样走向分裂,而是通过一部联邦宪法实现了统一,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政治思想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美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独特情境,并与欧洲的长期发展轨迹进行对比。一、 独特的历史起点:从殖民地到国家的跨越欧洲大陆拥有数千年的国家发展史,各个.............
  • 回答
    各位先生,此刻,我们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仿佛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手中紧握着新生共和国的未来。作为这里的一份子,我深感责任重大,更渴望能够集思广益,制定一部能够让子孙后代引以为傲,真正保障自由与繁荣的宪法。我所期望的这部宪法,首先必须是一个“限制政府、保障人民”的契约。我们刚刚摆脱了一个我们认为压迫.............
  • 回答
    一些学者和评论家确实指出,英国的议会制在某些方面可能比美国宪制更为灵活和有效。例如,英国的“议会至上”原则意味着立法者可以更容易地通过和修改法律,而美国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体系,虽然旨在防止滥用权力,但也可能导致立法进程缓慢,甚至出现政治僵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任何方面都“不如”英国。美国在许.............
  • 回答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OHCHR)的一位特别报告员,阿莱娜·莱内(Alena Douhan),在2020年8月,也就是美国击杀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高级将领卡西姆·苏莱曼尼之后,对这一事件的合法性发表了看法。她的观点是,美国此举可能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特别是关于使用武力的原则。要理解这一认定,.............
  • 回答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100架“弹簧刀”(Spring Attack)爆炸性无人机的军援行动,释放了多重战略信号,涉及地缘政治、军事平衡、国际关系及乌克兰战争的长期走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潜在含义: 1. 美国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战略定力与军事援助的升级 强化对乌克兰的“不撤离”承诺:美国通.............
  • 回答
    美国是否能够再次“伟大”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当前现实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上的“美国伟大”:多维定义与阶段性特征1. 经济与工业崛起(19世纪20世纪初) 工业革命:美国通过技术革新(如铁路、钢铁)和资本积累成为全球工业霸主,19.............
  • 回答
    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是基于历史和政治共识,而非可以通过单一国家或组织的决定来剥夺的。以下从法律、政治和国际关系角度分析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一、联合国宪章的法律基础1. 宪章第23条 《联合国宪章》第23条明确规定,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
  • 回答
    美国宣布重新豁免352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的政策调整,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一次重要动态,涉及多方面背景和深远影响。以下从背景、政策逻辑、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以及潜在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策背景与逻辑1. 关税调整的周期性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政策并非一次性事件,而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20.............
  • 回答
    如果美国未来借故冻结中国持有的美债,这将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金融和政治事件。中国需要从经济、外交、法律、政治和战略等多个层面综合应对,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地位。以下是可能的应对策略和思路: 一、立即采取的应对措施1. 评估和应对冻结风险 分析冻结的合法性:根据国际法(如《联合国宪章》《.............
  • 回答
    关于美国在2022年是否通过“收割国家”来度过经济问题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收割国家”这一表述的含义,可能涉及经济政策、国际关系或资源获取等方面。以下从经济政策、国际关系、历史背景和现实可能性四个层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美国2022年经济背景1. 通胀高企与经济放缓 .............
  • 回答
    美国通过《美国竞争法案》(U.S. Competition Act)拨款520亿美元“刺激芯片生产”,这是美国政府在半导体领域的一次重大战略举措,旨在提升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竞争力。该法案的影响涉及技术、经济、国际关系、供应链等多个维度,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案的核心内容与目标1. 资金用途 .............
  • 回答
    关于美国海军在南海打捞坠毁的F35C战斗机的传闻,以及“美军怕中国抢先”的分析,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以下从事件真实性、军事技术、地缘政治、国际法和战略博弈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一、事件真实性与背景分析1. F35C坠毁事件是否存在? 目前公开信息中,没有权威报道显示F35C战斗机在南海.............
  • 回答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对俄罗斯的警告,是美国对俄乌局势及美俄关系的立场表达,其背景、含义及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直接语境1. 俄乌冲突的升级 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军事行动,导致乌克兰陷入危机。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