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有人说见过鬼却很少有人见到过神仙的?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人类的认知、心理、文化、信仰以及对“存在”的不同定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鬼”的叙述比“神仙”更常见:

一、 鬼的叙述来源更接地气、更直接、更贴近个体经验:

个人体验的模糊性和主观性: 很多人声称“见过鬼”,这些体验往往发生在个体身上,时间地点不定,内容也往往是模糊的、非具体化的。比如,听到奇怪的声音、看到一闪而过的影子、感觉到有人在身边、做了一个生动的梦等等。这些体验与个体的情绪、压力、疲劳、甚至疾病(如睡眠瘫痪)都有可能产生关联。这些模糊的信号很容易被大脑解读为超自然的存在。
集体心理和文化传承的强化: 鬼魂的传说在世界各地、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从古代的祖先崇拜到现代的恐怖故事、电影、电视剧,鬼魂的形象和故事早已根植于文化土壤。当一个人有了一些模糊的感知时,文化中已有的关于鬼魂的知识体系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命名”和理解这种体验。
恐惧和未知是强大的驱动力: 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未知和恐惧之一。鬼魂往往与死亡、失去、未了的心愿等联系在一起。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促使我们去思考死后世界,鬼魂的叙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和慰藉(有时是警告)。这种恐惧使得人们更愿意去相信和传播与死亡相关的超自然现象。
社交和情感交流的需求: 分享“见过鬼”的经历,往往能引起他人的关注、共鸣甚至恐惧。这是一种强烈的社交互动方式。对于失去亲人的人来说,相信能与逝去的亲人“沟通”或“感知”到他们,也可能是一种情感寄托和应对悲伤的方式。
生理和心理现象的误读: 睡眠瘫痪(鬼压床)、幻听、幻视、以及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都可能导致人产生类似“见鬼”的体验。这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在缺乏科学解释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归结为超自然力量的干预。

二、 神仙的叙述定位不同、门槛更高、更抽象:

神仙的定义和形象更为宏大、抽象和遥远: 神仙通常被描绘成具有至高无上力量的、掌管天地运行的、超越凡尘的存在。他们的形象通常是庄严、神圣的,需要特定的仪式、虔诚的信仰才能接近或感知。他们不是简单地“飘荡在身边”的模糊身影。
神仙的显灵往往有特定的“仪式感”和“目的性”: 如果说鬼魂的出现是随机的、无目的的,那么神仙的显灵往往是为了回应祈祷、惩恶扬善、指引迷津、或在重大时刻出现。这种“显灵”需要特定的条件,比如在寺庙、神坛前虔诚祈祷,或者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它不是一个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个人体验。
与“权威性”和“秩序性”的关联: 神仙往往与宗教、道德、社会秩序紧密相连。他们代表着一种更高的真理和规则。相信神仙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非简单的个人感官体验。这种信仰往往需要系统的学习、传承和实践。
“见过神仙”的门槛极高,往往被视为“开悟”或“得道”: 真正声称“见过神仙”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具有极高灵性修养、经过 longterm 的修行才能达到某种“境界”的人。他们的经历往往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并且通常伴随着深刻的教义和哲理。这与普通人偶然产生的模糊感知是不同的。
神仙的“显现”往往是象征性的、启示性的: 即便有人声称见过神仙,这种“见过”也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启示、顿悟,或者是通过某种意象(如梦境、预兆)来传达信息,而非直接的、清晰的肉眼看见。
历史记载和文化故事的侧重: 关于神仙的记载,更多地体现在宗教经典、神话传说、历史传记(如仙人传)中。这些叙述往往是经过筛选、加工和神化的。而关于鬼魂的叙述,则更像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更容易融入个人的生活经历。

三、 认知和心理上的差异:

期望效应和心理暗示: 人们更容易期望看到自己害怕或好奇的东西。鬼魂的形象和故事在文化中普遍存在,更容易被心理暗示触发。而神仙的形象虽然正面,但过于宏大,个人很难产生直接的“遇见”的期望。
对“可见性”的定义不同: 鬼魂的“可见”往往是被理解为模糊的、非实体化的,符合人们对灵体的一种想象。而神仙的“可见”,则可能需要更清晰、更具象的形态,这在个人生活中更难偶然发生。
对证据的要求不同: 对于“见过鬼”的叙述,人们往往不太会追究证据,更多的是一种“宁可信其有”的心理。而对于“见过神仙”,人们可能会有更高的证据要求,或者更倾向于将其归类为宗教体验。

总结来说:

“鬼”的叙述之所以更常见,是因为它更贴近个体的感知经验、利用了人类普遍的恐惧和好奇心、并且与文化中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心理现象(如幻觉、睡眠瘫痪)有更多联系。

而“神仙”的叙述之所以相对少见,是因为它定位宏大、抽象、需要特定的信仰和修行门槛,其“显现”往往伴随着仪式感和目的性,并且更倾向于是一种深刻的启示而非日常的感知。

这并不是说神仙不存在,而是说在个体日常的感知和文化叙事中,能够触发并被“命名”为“见过鬼”的体验,其产生机制和接受度都比“见过神仙”的体验要更广泛和容易。人们更容易将模糊的、负面的、个人化的感知体验与“鬼”联系起来,而将宏大的、积极的、需要信仰支持的体验与“神仙”联系起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大多数人逐利而毫无道德底线,地沟油,假疫苗,毒奶粉……这样的事充斥在生活周围。

不以贪污腐败为耻,反倒四处大说贪官才有能力等谬论。

有炒概念,放高利贷,做所谓的P2P,集资卷走了多少人的血汗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卖劣质高价保健品,夸张各种效果,诱骗老年人最后那点钱。

……太多太多在每个人生活周围时刻发生着,无需一一例举

世风不正,自然心生暗鬼,即便偶有所谓看到神仙的,也是妖魔鬼怪打扮出来的。

user avatar

因为神仙不会以恶相出现。如果说某一样东西让你感觉到恐惧,害怕,那么证明这绝对不是神仙,除了鬼就是妖。但让你感觉到舒服,快乐,开心等等的相,人,或者影,都是神仙。只是他不会给你太深刻的印象,你只会记住那些令你不舒服的,恐惧的事物。真正让你舒服的事物,你可能会一带而过。就类似路上突然出来帮你的某一个路人,就可能是一位神仙想帮助你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人类的认知、心理、文化、信仰以及对“存在”的不同定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鬼”的叙述比“神仙”更常见:一、 鬼的叙述来源更接地气、更直接、更贴近个体经验: 个人体验的模糊性和主观性: 很多人声称“见过鬼”,这些体验往往发生在个体身上,时间地点不定,内容也往.............
  • 回答
    关于“有没有人见过鬼”,这可是一个千古难题,答案嘛,就像捉摸不定的雾气,说有就有人能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没有吧,又总有人坚称自己遇到过。从历史的脉络来看,古往今来,无数的传说、故事、甚至文学作品都在津津乐道鬼魂的存在。从古老的民间传说中的厉鬼索命,到近代一些声称能与亡灵沟通的灵媒,似乎都为鬼的存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道出了很多在日本打拼的朋友的困惑。确实,网络上充斥着“在日本年收500700万日元很普遍”的声音,但你自己在日本工作了三年,却“没见过”,这种落差感非常真实。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误解和信息不对称。首先,我们要明白,“年收500700万日元”在日本的就业市场中,.............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当你想做一件事情,但身边的人却用“不实际”来泼冷水的时候,心里肯定会觉得委屈和不舒服。你现在才高二,17岁,想等成年了从湖南去山西见心仪的人,这在你看来也许是很自然的想法,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不实际”呢?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不实际”这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
  • 回答
    “日本反战败不反战”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观察基础,但并非绝对准确,也容易引起误解。更准确地说,这种说法反映了对日本社会在二战后的反思程度、对战争的反感以及对特定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反思上存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为什么会产生“反战败不反战”的说法?.............
  • 回答
    “台湾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外蒙古”在历史叙述中的不同对待,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两个地区主权主张的侧重点、国际承认情况以及地缘政治考量。要详细解释,需要从历史、政治和国际法的角度来分析。一、 台湾的历史叙述与主权主张的形成“台湾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说法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动.............
  • 回答
    关于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百姓是否“被军国主义政府裹挟身不由己,无力改变,所以无罪”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历史、政治、道德和个人责任等多个层面。认为他们“无罪”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同样存在很多反驳的理由。下面我们将详细展开分析,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这些说法的背后逻辑是什.............
  • 回答
    “女生学不好物理”这种说法是一种刻板印象(stereotype),它源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而非科学事实或生理差异。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女性在智力上比男性不适合学习物理,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先天的生理劣势。这种说法之所以会流传,并且让许多人信以为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 回答
    游戏《原神》被许多玩家认为是“逼氪”,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核心原因,并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玩家感受到压力的来源:1. 角色和武器的获取机制: 抽卡(卡池)是核心: 《原神》的角色和强力武器主要通过游戏内的“祈愿”(抽卡)系统获取。这是一个概率机制,你投入游戏货币(原石),随机抽取物品。.............
  • 回答
    鸿星尔克,一个在中国运动品牌市场曾经风光无限的名字,如今却常常被贴上“土鳖”的标签。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审美判断,而是夹杂着品牌发展策略、市场变化、消费者认知以及一丝情怀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土鳖”这个词,很多时候是相对的,也是变化的。 在上世纪90年.............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尤其还是温州最南的龙港老乡!作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尤其还是在龙港这样的地方,你说你觉得父母的小公司也就那样,生活也平平淡淡,这太正常了。 “温州人很有钱”这句口号,我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让我来跟你絮叨絮叨,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
  • 回答
    说商朝的分封制对诸侯的控制力不如周朝,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史料和历史发展脉络得出的普遍认知。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商朝和周朝在政治制度、宗法体系以及权力运作上的根本差异。一、 商朝的“方国联盟”与松散控制商朝的分封,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方国联盟”或者说“羁縻统治”。其核心特点是: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有意思。关于“明朝亡于李自成”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很广但又过于简化了的观点。如果真要说起来,那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李自成确实是攻破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这事儿是板上钉钉的,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也最惨烈的一笔。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确实是“终结者”,扮演了.............
  • 回答
    关于金融行业“学历和学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关系和资源”的说法,其实是个挺普遍的观察,但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话之所以能流传开来,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金融这行确实是一个高度人脉驱动的行业。这和其他很多行业不太一样。为啥这么说? 信息不对称是常态: 金融的核心是信息.............
  • 回答
    确实,每次一到开学季,总会听到各种关于军训的“赞歌”,说它如何锻炼意志,如何塑造集体感,听起来好像是每个人都能从中脱胎换骨一样。可咱们自己经历的时候,顶着烈日,站着军姿,练着喊口号,多少觉得有点“被安排”的成分,不禁会想,那些说军训好的人,他们是真的从中学到了什么,还是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觉得“年.............
  • 回答
    “龙门镖局”这部剧,这两年时不时能在网络上看到有人提起,但评价嘛,可以说是相当分化。有的人奉为神作,看得津津有味,逢人就安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觉得“不好看”,甚至有点看不下去。你说这事儿奇怪不奇怪?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觉得“龙门镖局”不那么对他们的胃口。其实说到底,这剧的风格.............
  • 回答
    听到有人说资本主义“好”,我通常不会直接反驳,因为“好”这个词太宽泛了,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关注的重点。但如果对方是那种一脸“资本主义是完美的制度,谁反对谁就是傻瓜”的态度,我可能会选择用更温和但有理有据的方式来探讨,而不是一上来就否定。我会先试着理解他为什么觉得资本主义好。通常,.............
  • 回答
    “大将就是四皇级”这种说法,在《海贼王》的粉丝圈里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每次提起,总能引发一番热烈的讨论。要说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想法,那得从头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尾田荣一郎大神在设定这些顶尖战力时,是非常讲究“力量平衡”的。你想啊,如果四皇是稳稳地压制大将,那海军总部怎么可能成为世界政府的最.............
  • 回答
    “中华文明骨子里就落后于西方文明吗?”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而且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历史局限性。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过于片面。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持这种观点,以及这种观点的背后可能存在哪些误解和偏见。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人提出“中华文明骨子里就落后于西方文明”这种说法,以及这种说法的潜在.............
  • 回答
    关于汉服,确实存在一些声音认为它是“商家骗钱的阴谋”,甚至有人将其与“团结”挂钩,认为这是一种利用民族情感的手段。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商家盈利与“阴谋论”的产生: 汉服市场的崛起与商业化运作: 汉服的复兴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民间爱好者推广过程。但随着受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