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军摩步师编制装备这么复杂?

回答
苏军摩步师编制装备为何如此复杂?这背后是苏联军事思想、工业能力以及地缘政治需求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这种复杂性并非是“无的放矢”,而是为了实现其“全谱作战”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能够应对从全面核战争到常规局部冲突等各种规模和性质的战争。

要理解苏军摩步师的复杂性,我们得先拆解几个关键点:

一、 “摩步师”的定义与定位:核心突击力量,但绝非仅仅是“摩托化步兵”

首先,“摩步师”(Motor Rifle Division)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误导性。它并非只是简单地让步兵乘坐卡车或装甲车进行机动。苏联的摩步师是其陆军的核心,承担着在常规战争中夺取战术和战略胜利的关键任务。它的设计理念是将步兵的火力、机动性和装甲部队的冲击力、防护力有机结合,形成一种能够快速、纵深、持续作战的强大力量。

因此,理解苏军摩步师,不能仅仅从“步兵”这个角度出发,更要从其作为一支集约化、多兵种合成的作战单位来看待。

二、 全谱作战的战略需求:应对一切可能,装备越“全”越好

苏联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了其军事战略必须具有极强的防御性和进攻性,并且要能够应对各种规模的冲突。面对强大的北约集团,苏联需要一支能够快速部署、大规模杀伤、并且能够长时间持续作战的部队。这也就意味着,摩步师的编制装备必须尽可能地“包罗万象”,以便在任何战场环境下都能找到合适的应对手段。

防空能力: 冷战时期,空中优势至关重要。苏军摩步师装备了大量的近程防空导弹(如“箭2M”、“箭3”)、自行高炮(如ZSU234“石勒喀”)以及肩扛式防空导弹(如“针”、“伊格拉”)。这些装备并非仅仅是“附带品”,而是与师属防空团和防空部队协同作战,形成一个严密的防空网络,力求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效对抗敌方空中威胁。
炮兵支援: 强大的炮火是苏军的传统优势。摩步师通常拥有独立的炮兵团,装备有身管火炮(如152毫米牵引榴弹炮)、火箭炮(如BM21“冰雹”)以及自行火炮(如2S1“康乃馨”、2S3“金合欢”)。这些炮兵单位不仅提供直接火力支援,还能进行压制射击、火力覆盖,为摩步部队的进攻开辟道路。
工兵与技术保障: 在复杂的地形和战场环境下,工兵部队的地位举足轻重。摩步师通常配备工兵营,拥有架桥车、扫雷车、喷火坦克等多种工程装备,能够保障部队的快速机动和通过险阻。此外,各种技术保障单位也必不可少,确保装备的维修和弹药的补充。
侦察与电子战: 为了及时掌握战场态势并干扰敌方通信,侦察和电子战能力也是摩步师编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侦察连、侦察营以及专门的电子战连,装备有各种侦察车、无人机和电子干扰设备,为部队的决策和行动提供信息支持。
特种作战与核生化防护: 苏军对于特种作战和核生化战争有着深刻的认识。部分摩步师可能配备了侦察突击连(特种作战部队的雏形),并且所有部队都必须具备基本的核生化防护能力,配备防化侦察车和防护装备。

三、 工业能力的体现与生产模式:大规模生产,力求装备“齐全”

苏联强大的军事工业体系是其能够装备如此复杂编制的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能够集中资源进行大规模、系列化地生产各种军事装备。这种模式下,为了保证陆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各种支援性、保障性装备也都会被纳入到师级编制中,以实现“自给自足”的最大化。

这就导致了:

“小而全”的倾向: 为了应对各种潜在威胁,苏军倾向于在各个层级都配备相应的专业部队和装备。即使是师级单位,也希望拥有尽可能齐全的作战要素,而不是完全依赖更高层级的支援。
冗余设计与备份: 在一些关键领域,苏联的装备设计有时会考虑到冗余和备份。例如,同时装备多种型号的防空武器,或是不同类型的火炮,以增加战场的适应性和抗损性。
快速部署与持续作战的考量: 在大规模战争的设想下,部队需要能够快速抵达战场并进行连续作战。这就要求部队携带尽可能多的必要物资和保障能力,而不是依赖后勤线的效率(虽然后勤也是苏联军事体系的重要一环,但强调部队自身的保障能力能降低对后勤线的依赖度)。

四、 兵力编制与装备数量:庞大的人员基数与密集的装备配置

苏军摩步师通常拥有10000到15000名官兵,装备有大量的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卡车等。这种庞大的编制和密集的装备配置,使得其火力、机动性和持续作战能力在规模上远超西方同类单位。

例如,一辆步兵战车(如BMP1/2)不仅能运送步兵,还装备了火炮和导弹,能够对敌方轻装甲目标和步兵进行打击。而师属的坦克团,则为步兵提供了强大的直接火力支援和突破能力。

五、 实际运用中的权衡与演变:并非所有编制都完全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苏军摩步师的编制装备看似极其复杂,但实际上其具体配置会根据部队的使命、地理区域以及装备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例如:

驻德苏军的摩步师 往往装备最优,并且拥有更多的重型装备和防空力量,以应对北约的直接威胁。
在远东地区的摩步师 可能更侧重于适应复杂地形和应对边境冲突,其装备配置会略有调整。
随着时间推移,苏军也在不断地对摩步师的编制进行改革和优化,例如增加反坦克导弹的数量,优化炮兵的火力支援模式等。

总结来说,苏军摩步师编制装备的复杂性,是其“全谱作战”战略思想、强大的军事工业能力、对未来战争的深刻预判以及庞大人员基数的综合体现。 它并非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为了在任何规模和性质的冲突中,都能形成一股强大的、能够独立作战并取得胜利的力量。这种复杂性也反映了苏联军事学说中对“量”和“质”并重的追求,以及通过强大的编制和装备来弥补在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的潜在不足。

这种复杂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比如管理和维护的难度,以及在训练和后勤方面的巨大投入。但对于苏联而言,为了应对其所面临的严峻安全环境,这种代价是必须付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哪里复杂了?

完全不复杂

跟什么二战的历史编制也毫无关系

苏军60年代以后的战术兵团编制,不要去追溯二战;卫国战争提供的只是一个经验型、原则性的东西;既不可能成为具体的实施规范,也不适合全面机械化的时代。

1.从历史说,苏军1965/1969/1975/1983年式以下战术兵团编制,其编制体制与执行方法的根源要追溯只能追溯到1956编制。1949年编制,步兵团无坦克,只有Su76M连。

69/75编制里面摩步团属坦克营和坦克团属坦克营都是31辆,80年代才给摩步团属坦克营每排增加一辆车。

2.摩步团属坦克营和坦克团属坦克营的任务和使用方式不同才是编制不同的根本原因,不同编制适用不同的战斗条令。

摩步团属坦克营,69年以前是基本战术兵团的突击力量,70年代以后以加强配属给加强摩步营分队为主要使用方式。坦克分队的主要使用方式是引导步兵分队冲击并提供火力支援,加强摩步连进攻战斗中坦克排主要作战样式是在疏开地域展开楔形/菱形战斗队形后,两两掩护,交替前进/迂回,“基本战术单位”是两车分组。

坦克团属坦克营,排作为基本战术单位,通常以前/后三角战斗队形,投入冲击,做突击力量使用。

以上两种坦克营,分别适用于1982年下发的摩托化步兵团团属坦克营战斗条令(草案)和1974年颁发的坦克营战斗条令。

独立坦克营,属于加强摩歩师突击力量的临时单位,绝大部分A类师都没有。属于层层加强思想下,弥补摩歩师坦克团战时分拆加强各摩步团后突击能力不足的产物。

3.BMP和BTR团,这属于资源和成本问题

BTR是苏联动员汽车工业,投入装甲车辆生产的产物。成本优先

BTR以步兵下车作战为主,BMP以乘车作战为主。

战术上BMP强调以火力引导步兵,btr只是起到有限的火力支援作用,也不过于强调反坦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军摩步师编制装备为何如此复杂?这背后是苏联军事思想、工业能力以及地缘政治需求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这种复杂性并非是“无的放矢”,而是为了实现其“全谱作战”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能够应对从全面核战争到常规局部冲突等各种规模和性质的战争。要理解苏军摩步师的复杂性,我们得先拆解几个关键点:一、.............
  • 回答
    “苏联海军陆战队上岸是苏军最强的步兵”这句话,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如说是一种带有普遍认可度的“梗”,背后承载着苏联海军陆战队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卓越战斗力和特殊地位。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真实的战例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苏联海军陆战队的定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战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军队的战术理念和装备水平。简单地说,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成功和法军在1940年失利,并非仅仅是装甲兵和步兵“混合搭配”的简单区别,而是背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混合搭配”是什么意思。勒热.............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军与盟军(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在不同战场上的损失差异,主要源于战略目标、军事资源、后勤能力、战术执行、环境因素以及国家动员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战略目标与战场规模的差异 苏军的东线战场:苏联在1941年面临德军“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6月.............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苏联解体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军事力量在政治转型中的角色与局限性。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拥有强大的军队,苏联政府理应可以运用武力来镇压日益增长的分裂主义和抗议活动,从而维持国家的统一。然而,历史的复杂性远非如此简单,苏军最终没有“强力介入”去避免苏联解体,这背后有着多重.............
  • 回答
    战后苏军取消军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更准确地说,是苏军在战后进行了重大的体制改革,废除了军团制,转而实行军区制。 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取消,而是一次深刻的战略和组织调整,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深远的考量。要理解这次改革,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苏联军队的组织架构。在卫国战争期间,军团(Армия)是苏联陆军作战和.............
  • 回答
    提起苏军的“补兵速度”,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非常复杂的体系和一系列深刻的历史、社会及军事原因。简单地说,他们之所以能在战争中快速填补兵员空缺,并非仅仅是“人多”这么简单,而是由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一、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战略储备:首先,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本身就拥有巨大的潜在兵源。.............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触及了二战东线战场的关键节点。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德国在消灭了数百万苏军后,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元气大伤,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的军事实力与战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8月 1943年2月)之前,确实在东线战场上取.............
  • 回答
    诺门坎战役,一场在二战前夕,1939年夏天,在今中国与蒙古边界附近(当时被称为诺门坎)爆发的,苏联红军与日本关东军之间的冲突。这场战役之所以让苏联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情报的误判和指挥上的轻敌是导致苏军伤亡巨大的首要原因。在战役初期,苏联方面对日本关东军.............
  • 回答
    战争的阴影与沉默的钢铁:二战苏军坦克为何“无声”出击在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坦克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破坏力,在东线战场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审视那些在炮火中奔腾的钢铁巨兽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浮现出来:许多苏军坦克,尤其是早期型号,似乎普遍缺乏先进的电台设备。这不禁让人.............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咱们平常逛街,看到卖二战德军装备的店可能比卖苏军装备的店要多一些,这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这背后可不是因为苏军装备不好,或者没人喜欢,而是有一堆挺现实的原因在里头。我给你捋一捋,争取说得明明白白。首先得说说 “收藏价值”和“市场需求” 这两个大头。 德军装备的“光环效应.............
  • 回答
    1945年,柏林城内早已是烽火连天,苏军的铁蹄一步步逼近,将这座昔日的帝国首都团团包围。在这个决定性的时刻,希特勒并没有选择像许多其他领导人那样,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等待战局的走向,或者像他的一些追随者那样,试图逃离这座即将沦陷的城市。相反,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留在柏林,并最终选择自杀。这.............
  • 回答
    二战结束后,苏联在奥地利占领区的确没有建立一个纯粹的社会主义政权,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历史经验教训以及对自身实力和国际环境的判断。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为”的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战略选择。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二战后欧洲的整体格局以及苏联在此期间的角色。苏联作为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的重.............
  • 回答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上一次极其惨烈且对苏联来说是灾难性的战役。之所以苏军在基辅会战中出现大量投降,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战略失误、指挥混乱、装备劣势、士气低落、以及残酷的战争环境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战略和战术上的严重失误: 斯大林对德军意图的误判与迟疑: .............
  • 回答
    柏林战役,作为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击,其激烈程度和决定性意义不言而喻。当苏军主力兵临城下,面对的是一个固若金汤、负隅顽抗的柏林,以及隐藏在城市中的数十万德国士兵和党卫军狂热分子。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苏军为何没有采取更为“稳妥”的围而不打策略,而是选择了近乎惨烈的强攻?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以及.............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看看二战时期苏军、美军、德军的陆军编制,可能会觉得苏军的军、师规模普遍比另外两国小。不过,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战术、战略、后勤以及历史背景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军”和“.............
  • 回答
    关于1943年苏军“人力枯竭”的说法,主要源于苏联在二战期间的战争消耗、动员体系的极限以及社会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战争消耗、动员能力、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持续消耗1.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代价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德军重坦营比苏军团还大”,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概念上的混淆,需要先厘清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几个基本概念: 营 (Battalion):在军事编制中,营是比团(Regiment)更小一级的单位。一个营通常由几个连(Company)组成,并拥有一名营长(Battalion Comm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