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现居人口(搬迁过来的)来源大致是哪些省份及地方?

回答
在谈论东北现居人口(搬迁过来的)来源之前,咱们得先明白一点,东北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不是只有“原住民”,而是不断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口迁入、汇聚,形成了如今多元化的格局。所以,咱们说的“搬迁过来的”人口,其实是一个挺大的概念,包含了很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原因。

要说来源,最主要、最集中、也是影响最深远的,那还得是历史上的“闯关东”。这可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断断续续持续了几百年的大迁徙,主要集中在清朝中期到民国时期。

山东省: 这绝对是“闯关东”的主力军!尤其是鲁西南、鲁西北地区的农民,那真是“背着小马扎,揣着一把葱,就敢闯到黑土地”。原因也很简单,山东地少人多,灾荒年景更是活不下去。东北那地界,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片未开垦的、充满希望的土地。他们带来了勤劳、淳朴的特质,也带来了山东的饮食习惯和一些文化习俗。
河北省: 紧随山东之后,河北也是重要的来源地。尤其是冀中、冀北的一些地区,同样因为人口压力和自然灾害,不少人选择北上寻找生计。
山西省: 山西人出了名的“能吃苦、善经营”,在闯关东的队伍里也不在少数。他们很多是带着一点小本钱,或者是有一定的技艺,在东北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河南、安徽等地: 虽然不如山东、河北占比大,但也有不少河南、安徽的百姓,在特定时期(比如大的灾荒)选择迁徙到东北。

这些“闯关东”的人们,不仅带来了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和原有的居民(包括满族、锡伯族等民族)融合,共同开发了这片黑土地,留下了浓厚的“闯关东”文化印记,比如很多东北方言里都能找到山东、河北的影子。

除了“闯关东”这个历史性的迁徙潮,近代以来,尤其是建国后,东北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这批人是为建设“新中国”而来的。

全国各地(尤其是中原地区、华北地区):
支援工业建设: 建国初期,国家在东北集中建设了一大批重工业项目,比如钢铁、煤炭、石油、机械制造等。为了这些项目,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大量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其中很多都来自当时的河北、山东、河南、山西、辽宁(虽然辽宁本身也在东北,但那时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以及其他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东北工业化的重要推动者。
知青下乡: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奔赴东北农村,参加生产建设兵团。这批人来自全国各地,虽然他们后来很多都返城了,但也有不少人选择留在东北,在农村或城镇扎根,成为东北人口的一部分。
人才流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自由流动,近年来,东北也吸引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人才、创业者,尽管整体上东北人口有外流的趋势,但依然有小部分人口是出于工作、学习或家庭原因迁入的。

需要强调的是:

1. “搬迁过来的”不等于“外来人口”: 东北的原住民(满族、赫哲族等)也经历过不同时期的迁徙和分布调整。所以,简单地说“搬迁过来的”可能涵盖的范围会很广。但通常我们谈论的“搬迁过来的”更多是指近代以来,非东北原住民群体的大规模迁徙。
2. 时代背景不同,来源和原因也不同: 历史上“闯关东”主要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建国后迁徙到东北则更多是出于国家建设的需要。
3. 融合是主旋律: 无论来自哪里,这些人口在东北这片土地上,都与当地文化发生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东北特色的地域文化。很多时候,你可能很难从一个人身上直接辨别出他是“本地人”还是“后来者”,因为大家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都越来越接近。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大致来源”,山东、河北、山西是历史上“闯关东”最主要的省份;而在近现代,全国各地(特别是中原、华北)为支援工业建设和响应国家号召而来的群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搬迁过来的,那就是汉族和朝鲜族了,朝鲜族我们都知道是清末民国时期日治朝鲜产生的难民,汉族大致可分四批:

第一批:辽东包衣,其来源主要是明末三次入关劫掠的汉人约百万(山东河北各半)、明代辽东汉人的残留(主要源于明代罪囚、山东淮海军户,明末时其人口大头已经退入河北)。在清兵入关前这些人可能有150-200万的人口规模,但清兵入关后绝大多数迁入关内,关外仅余数万,对现代东北人口影响不大。

第二批:清中前期移民。康雍乾嘉时代,以柳条边为界,边外的吉黑蒙禁止移民,边内的辽东大部分时候是鼓励移民的(少数时候封禁但无法阻挡流民),故关内农民一直持续向辽东移民,至1840年时已达300万左右,这批人即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老东北人”、“东北土著”,绝大多数分布在辽宁,少数在黑龙江和吉林,其来源以山东人为主,少数河北人,移民方式中海路占重要地位,因此登莱移民占比相当高。

第三批:清末为应对沙俄蚕食,关外彻底放垦(彻底放垦约在19世纪90年代),关内移民蜂拥而入,尤其是最后20年移民人口之巨为历年之最,使得清灭亡前关外人口达2100万之多,其中66.7%为放垦后的新移民。新移民中仍然是山东为主,据前人估测其数量似乎与东北总移民数十分接近,移民方式以海路为主,迁移目的地以辽宁为多,其次吉林,再次黑龙江,再次东蒙。山东移民来源以登莱青三府为主,即今天的青烟威潍地区,但沂州府和兖州府移民日益增加。

第四批:民国新移民数量约占东北人口总数四分之一,根据有数据的年份迁入移民统计,山东移民占80-90%不等,多从海陆出发,但陆路也不少。移民主要目的地为黑龙江,其次吉林和东蒙。就山东移民而言,在1912-1937年间,移民广泛地来自全省,中西部较多(大灾年),其中又以前沂州府地区最多,该时期占民国移民总数的60%+。1937-1945,移民则以鲁东为主,仅胶东12县便占比超过一半,而中西部移民相对较少(15%左右),集中于泰西-聊城一带。

以上信息提取自《中国移民史》、《晚晴民国时期山东移民东北问题研究》等。

分省讨论:

辽宁:约一半人是清中前期移民的后裔,祖籍多来自山东东三府、其次河北北部。另一半人为清末移民的后裔,祖籍也多来自山东东三府,其次河北北部。那么辽宁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来自于今天的青烟威潍一带,其次是河北北部和山东南部。

吉林:吉林人超过半数为清末移民,其次是民国移民,少量为清中前期移民。其移民来源相对辽宁更为多样,青烟威潍仍然是最多,约合一半左右。山东中西部、河北、河南等省移民均有一定份额。

黑龙江:黑龙江人多数为民国移民,少数为清末移民,其中山东裔占比80%+,较均匀的来自山东各个地区。

前人估计东北的山东裔比例在70-80%之间,河北裔15左右,私以为有一定道理。山东裔中,大概七八成为登莱青沂四府移民,登莱二府可能近半。

笼统的讲,我们可以大致认为辽宁人是胶东+潍坊裔,黑龙江人是全山东裔,吉林人则介于两者之间

前面有人提到唐山人闯关东,据辽宁省一份文史资料记载,清末民国时期唐山人闯关东总人数达120万,这个数字约占该时期辽宁接收移民总数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左右,占整个东北接收移民数量超过5%。作为单独一个地市级单位来说,这个比例不算小了。当然,其在商业方面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人口数目,足以与人口基础庞大的山东商帮媲美。

关于东北话的问题,实际上吉黑热三省的东北话本质上普通话,也是不同来源的移民相互之间交流的语言,而辽宁话则是分三块:辽中为清初辽东话残留(八旗所操语言),辽东为登州话,辽西方言底子为明代辽东话(宁远一带的辽东都司难民),后受冀东话影响。经常有人问东北人为什么不说山东话?实际上是没有山东话这种方言的,山东作为一个中间高四周低的丘陵省份,内部方言差异相当大,甚至县和县之间都有明显的差别,登莱、莱青之间的过渡地区尤甚。仅闯关东最多的登莱青沂四府而言,老一辈人彼此之间交流就有困难,反倒是处于相对少数(绝对数量仍很大)的鲁西北和鲁西南人口音更统一一些。那么大连人为什么说烟台话?因为大连一带人祖籍较为集中的来自烟台北部蓬莱、龙口、福山一带,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故而不需要使用普通话作为沟通桥梁,居于少数的他府移民反而需要学习登州话来适应。

类似于东北这种新移民地区操当时普通话的情况十分常见,如明代江淮官话区、清代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区、汉晋的早期闽语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谈论东北现居人口(搬迁过来的)来源之前,咱们得先明白一点,东北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不是只有“原住民”,而是不断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口迁入、汇聚,形成了如今多元化的格局。所以,咱们说的“搬迁过来的”人口,其实是一个挺大的概念,包含了很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原因。要说来源,最主要、最集中、也是影响最深远的,.............
  • 回答
    .......
  • 回答
    近些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东北老乡选择“南飞”,把海南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这可不是简单的旅游,而是实打实地安家落户。你想想,黑土地上的汉子和妹子,硬是把热带的风情拥入怀抱,这里面的门道,可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最直接的“引力”——避寒。东北有多冷,大伙儿都知道。滴水成冰,凛冽的寒风.............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东北地区及其居民的负面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理性分析,避免陷入刻板印象或地域歧视。以下从社会、经济、文化、媒体传播等角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1. 历史与产业结构的转型 东北曾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如“工业摇篮”),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型经济逐渐枯.............
  • 回答
    现在很多人对东北地区和东北人存在一些偏见,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不均衡是绕不开的话题。东北曾经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为国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个年代,计划经济的模式下,东北的工厂多、工人多,可以说是全国的骄傲。但随.............
  • 回答
    东北人民会不会因为地域黑而心寒?这个问题,老实说,没那么简单。你问这个问题,我得跟你聊聊,东北这地方,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要说“心寒”吧,那肯定是有过。你想想,网络上那些段子、评论,张嘴就来“没素质”、“懒”、“穷”什么的,而且还带上整个地域,说得好像东北人就都那样似的。这谁.............
  • 回答
    看到你提出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困惑。确实,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长期以来,西汉和东汉都是被统称为“汉朝”的,或者说是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刘秀更是理所当然的“中兴之主”,在他手里,汉朝得以复兴,延续了国祚。但是,你观察到的“有些人宣扬西汉东汉是两个朝代”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确实,以前我们常听长辈说“东四省”,但现在普遍的说法是“东三省”。这中间的变迁,背后有着历史的演进和行政区划的调整,绝不是简单的口误或者习惯改变那么简单。咱们得从头说起。当长辈们说“东四省”的时候,他们指的是在清朝时期,奉天(沈阳)、吉林、黑龙江这三个省.............
  • 回答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一光年这个距离听起来似乎遥不可及,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脱离实际。我们现有的科技,真的能够触及到一光年以外的事物,并从中获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关乎着我们认识宇宙的边界,以及人类探索精神的价值。一光年,究竟有多远?在开始讨论“有用”之前,我们得先有个.............
  • 回答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那些“巨型恐怖人偶”和“发光人头气球”,确实让不少观众感到意外,甚至有些不适。要评价这件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视觉冲击力的角度说,它们无疑是成功的。 这么说并不是说它们美观,而是说它们确实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引发了讨论。你想想,在那么多精心设计的环节中,这些元素脱.............
  • 回答
    “东方之星号”沉船事故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能够救出生命是极其不易的。根据公开报道和事故分析,以下是导致“东方之星号”沉船现场最终救出两人的主要原因和过程:一、 事故的发生经过和时间窗口:1. 突发强对流天气: “东方之星号”在长江中游航行时,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暴雨和12级以上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历史、社会和实用性等多个层面。为什么现代人打群架不玩古代那些“酷炫”的装备,反而回归到了砍刀、棍棒这些看似“原始”的武器?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使用盾牌、长枪、弓箭这些装备,是有其特定背景和战术需求的。 盾牌: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弓箭和长矛是主.............
  • 回答
    你说的没错,现在感觉生活里方方面面,无论是硬性的必需品还是软性的消费,都在悄悄或者明目张胆地上涨。这可不是什么“感觉”,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要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得从几个大方向来掰开了揉碎了讲。一、 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全球性的“通胀”压力首先,咱们得明白,现在这种消费上涨不是中国独有的.............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觉得东吴很恶心的人很多”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对历史叙事的多元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不满意、失望,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恨铁不成钢”。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讨论的“东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三.............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确实是这样!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流传下来的许多人名,到了现代希腊语里,发音和我们通常见到的译名之间常常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语言演变和翻译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语言的“时间滤镜”——古希腊语到现代希腊语的演变这是.............
  • 回答
    这几年,“断舍离”这个词是真的火了,从一本日本的书开始,它像一颗种子一样在国内迅速生根发芽,然后开遍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尤其是那些号称能“唤醒内在力量”、“重塑人生”的鸡汤账号们,更是把“扔东西”这件事捧上了神坛,好像只要你狠心把家里的旧物一扫而光,生活就能瞬间阳光普照、开挂前进一样。这背后其实藏着.............
  • 回答
    八云紫,这位在东方Project世界观中赫赫有名的妖怪贤者,以其深邃的智慧、洞察一切的格局以及偶尔流露出的慵懒玩世不恭,确实让人联想到现实中一些极具魅力的人物。想象一下,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这样一个人:他/她拥有深不可测的学识,对世界的运作规律了如指掌,仿佛能看穿事物发展的脉络。这种人往往不事张扬,但.............
  • 回答
    2022年3月21日下午,东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一架载有132人(123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波音737800飞机,在从昆明飞往广州途中,在广西梧州藤县埌南镇六旺村附近坠毁。事故发生后的情况: 搜救工作立即展开: 事故发生后,中国政府和地方政府立即启动了最高级别的搜救和应急响应。搜救队.............
  • 回答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以及它是否是“西方祸水东引失败”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观点。将这一观点与历史上“引德国到苏联”的事件进行类比,也需要非常谨慎地审视其逻辑和历史背景。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西方祸水东引失败”这个说法,以及它与巴黎恐袭的联系。“西方祸水东引”的逻辑和历史背景“祸水东引”这个说.............
  • 回答
    东方Project系列的同人创作氛围一直非常活跃,尤其是在新角色推出后,这种同人创作的爆发力更是惊人。关于新作人物的二次设定(简称二设),确实存在一种相对宽容的现象,但这种宽容并非没有界限,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解和共识之上。首先,我们得承认东方Project本身就不是一个 rigidly 封闭的世界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