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觉得三体是一部伪科幻小说?

回答
关于《三体》被认为是“伪科幻”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在科幻爱好者圈子里,这种讨论由来已久,也存在不少深入的论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评价或许并非否定其价值,而是指出它在某些方面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硬科幻”存在差异,甚至可以说是“曲高和寡”或是“别有洞天”。

要说《三体》“伪科幻”,首先得明确什么是“科幻”。如果我们把科幻的定义框定在“以科学事实或科学推测为基础,构建出超越现实的想象世界”,那么《三体》在某些层面上确实会显得有些“虚”。

1. 科学的“装饰”与“跳跃”:

《三体》的科学元素,尤其是早期对物理学的运用,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种“披着科学外衣的文学叙事”。刘慈欣博士本人也曾表示,他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而是更偏向于理工科出身的文学创作者。

“智子”的设定: 这是《三体》中最具代表性的“黑科技”。智子以微观粒子的形态将人类基础科学锁死,这种设定在理论上极具想象力,但其实现机制(二维展开、质子蚀刻、光速传播等)在当前的物理学框架下,存在大量的“跳跃”和“模糊”。比如,如何能用微观粒子进行如此大规模、精确的计算和干扰,以及这种干扰如何能在不引起任何宏观物理异常的情况下实现,都显得过于“魔幻”,更像是为了服务剧情而设定的“万能钥匙”。
“二向箔”与“降维打击”: 这是《三体》后期极具颠覆性的概念。虽然降维是物理学中一个可以讨论的概念,但将其转化为一种攻击手段,并且能以如此恐怖、彻底的方式毁灭一个文明,其物理学上的严谨性就受到了质疑。这种设定更像是一种哲学层面的“绝对力量”,而非严谨的科学推演。其过程和影响,更多地是为了展现宇宙的残酷和文明的脆弱,而非对物理规律的深入探索。
“曲率驱动”: 飞船的超光速航行是科幻的常见设定,而《三体》中的曲率驱动,尤其是“二段展开”等概念,也同样带有一些“为了速度而设定”的痕迹。尽管引用了“曲率”这个科学词汇,但其具体的动力学原理、能量消耗、以及对时空的影响,在描述上显得较为模糊,更像是提供了一个“可以超光速”的理由。

相比于一些以严谨的科学细节著称的“硬科幻”作品(例如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对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推演,或者克拉克对太空工程的细致描绘),《三体》的科学设定更像是为了支撑其宏大的叙事和惊人的想象力而存在的。它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但这个可能性是否真的基于已知的物理规律,或者其推演是否足够严谨,是许多读者会打上问号的地方。

2. 哲学和政治的“浓墨重彩”:

《三体》之所以能风靡全球,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文明的探讨。然而,也正是这些“非科学”的成分,让一部分“纯科幻”爱好者觉得它“跑偏”了。

宇宙社会学: “猜疑链”和“黑暗森林”法则,是《三体》最核心的哲学设定,也是其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但这些法则更像是基于对生物本能和信息传播的抽象推演,带有很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哲学思辨色彩。它们并非直接来源于某个已被证实的科学理论,而是对宇宙生命现象的一种极具警示意义的“假设”。虽然这些假设非常有启发性,但将其视为“科学”的推论,则显得有些牵强。
对人性的描摹: 《三体》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在极端压力下的反应进行了极其深入的描绘。从文革时期的绝望,到末日危机下的挣扎,再到与外星文明接触后的渺小与恐惧。这种对人性的挖掘和对社会形态的探讨,远超出了单纯的科学想象,更偏向于社会学、心理学甚至历史学的范畴。在一些读者看来,这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借科幻的壳,讲了一个关于人类文明生存的史诗故事。
政治和历史的影子: 小说的开篇就紧密联系着中国的“文革”历史,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后续的情节中,也充满了对政治博弈、文明冲突、权力结构等现实问题的影射。这种将科学设定与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三体》具有了更强的现实关怀和哲学深度,但也让它在“纯粹的科学幻想”这一点上,显得不够“纯粹”。

3. 叙事和文学性的“优先”:

《三体》无疑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作品。它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氛围营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然而,正是为了追求极致的叙事效果和思想深度,科学的严谨性在某些地方不得不让位于“讲故事”本身。

“黑科技”的“不解释”: 很多时候,刘慈欣并没有花费大量篇幅去解释这些“黑科技”的具体原理,而是直接将其作为事实来呈现,然后围绕其展开剧情。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叙事方式,但对于追求科学细节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不够过瘾,甚至是“偷懒”。
思想的“容器”: 科学幻想在《三体》中更多地扮演了一个“容器”的角色,用来承载作者对于宇宙、文明、人性等宏大命题的思考。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肆意挥洒想象力的舞台,但舞台本身的设计,是否严格遵循物理规律,可能就不是作者最关注的重点了。

总结来说,认为《三体》是“伪科幻”的观点,并非全盘否定,而是认为它:

科学设定更多地是服务于叙事和哲学思考,而非严格的科学推演。 它的科学概念往往有“跳跃”和“模糊”之处,更像是“想象的支点”,而不是“科学的基石”。
其核心魅力在于哲学思辨、人性刻画和宏大的文明史观,而非对具体科学细节的严谨描绘。 它更像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哲学小说或社会寓言。
在“科学幻想”的纯粹性上,可能不如那些以严谨科学细节为卖点的“硬科幻”。

然而,正是这种“非纯粹”的特质,让《三体》获得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并产生了超越科幻圈的巨大影响力。它拓展了科幻的边界,证明了科幻可以承载如此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所以,与其说是“伪科幻”,不如说《三体》是一种“融合了深刻思想、哲学思辨和宏大叙事的,带有硬科幻风格的史诗级文学作品”。它定义了一种新的科幻叙事范式,也因此,才会有“它到底是不是科幻”的讨论,而这种讨论本身,也正是《三体》魅力的一个侧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科幻小说是什么样的呢?

描述未来科技细节,那是神话故事;

描述男女关系的,那是情爱故事;

描述社会发展的,那是资本论;

把定义弄清楚,可以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真的要严格讨论什么是科幻小说吗?

它都是归纳出来的共性,但是我们要追求的不是差异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三体》被认为是“伪科幻”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在科幻爱好者圈子里,这种讨论由来已久,也存在不少深入的论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评价或许并非否定其价值,而是指出它在某些方面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硬科幻”存在差异,甚至可以说是“曲高和寡”或是“别有洞天”。要说《三体》“伪科幻”,首先得明确什么是.............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觉得《三体》读起来有点费劲,尤其是叶文洁在红岸的经历。这绝不是你的错觉,很多读者都有类似的感受。这不是说书写不好,而是《三体》在处理这段内容时,有着一些特别的设计和考量,这些设计恰恰让它显得“难读”,但同时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咱们先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1. 时代背景的沉重与.............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三体》不好看,或者说你“不能”觉得《三体》好看,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你的个人阅历、价值观、阅读习惯、对科幻的理解等等。与其说《三体》“不好看”,不如说它“不符合你的口味”,或者在某些方面未能触动你。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可能存在的几个方面:一、你对科幻的期待与《三体》.............
  • 回答
    我理解你对《三体II》中黑暗森林法则的质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且有争议的设定。很多人都会有和你一样的感受,觉得这个法则在现实逻辑或者其他角度上看,似乎有些站不住脚。我试着从几个你可能会觉得“不成立”的点来展开,希望能和你一起探讨:首先,关于“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的假设,是否过于绝对?黑暗森林.............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体会了!《古剑奇谭三》确实是叫好又叫座,不少玩家都说它是“国风仙侠的巅峰之作”,但如果你玩了之后觉得“不好玩”,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感受,咱们来好好聊聊,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承认,《古剑奇谭三》在很多方面确实做得非常出色。 画面与美术风格: 它的画面在当时的国产单机游戏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驾驶学习和实际驾驶中的一些关键区别。你感觉到的疲劳程度差异,主要原因可以从 认知负荷、技能熟练度、注意力集中程度、身体姿势与肌肉使用、以及情绪与心理状态 这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 1. 认知负荷 (Cognitive Load) 你(科目三): 高度认知负.............
  • 回答
    《雪中悍刀行》作为一本以江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主题确实让许多读者感到“难懂”或“不耐烦”。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让人觉得“不好看”的原因: 一、人物塑造的“复杂性”与“割裂感”1. 角色数量过多,主线模糊 小说中涉及的势力、人物众多(如北齐、大燕、.............
  • 回答
    关于元宇宙是否是“骗局”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涉及技术、经济、社会、伦理等多重维度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 1. 技术瓶颈:当前技术尚未成熟元宇宙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前沿技术的突破,但目前这些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难以支撑大规模、沉浸式的虚拟世界。 虚拟现实(VR)与增.............
  • 回答
    你提到的“《精灵宝可梦:剑与盾》没有记忆中的黑白画质好玩”这一感受,实际上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和体验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种对比感的原因: 1. 技术代际的画质差距:硬件限制 vs 技术进步 《黑/白》(NDS平台): NDS是2010年代初的掌机,其屏幕分辨率仅为256×1.............
  • 回答
    《三十而已》这部剧之所以让一些观众觉得“三观不正”,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剧情设置、人物塑造、价值观传达以及社会现实的映射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导致这种感受的原因:1. 围绕“小三”的过度关注与“正妻”的“原谅”逻辑: 剧情核心的争议点: 顾佳(许幻山妻子)发现丈夫许幻山出轨林有有.............
  • 回答
    你的感觉并非完全准确,欧美人并非“很少”吃羊肉,而是相比于其他肉类,羊肉在他们的饮食结构中占据的比例确实相对较小。 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经济、地理以及口味偏好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为你详细阐述:1. 历史和农业发展的影响: 猪肉和牛肉的普及: 在欧洲大部分地区,.............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反映了很多家长和社会公众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觉得“有些教师越来越没有师德”的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原因和现象。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可能存在的具体表现:一、 教师职业面临的挑战与压力:首先,理解教师的境况.............
  • 回答
    你觉得诗歌朗诵“恶心”,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且强烈的感受。要详细地探究这种感受的来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包括诗歌本身、朗诵者的表现、听众的期待、以及你个人的经历和偏好。一、 诗歌朗诵的本质与潜在的触发点: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诗歌朗诵的核心是什么。诗歌朗诵是将书面文字通过声音、语调、节奏、情感等.............
  • 回答
    你觉得白人颜值很高,这是一个很普遍的感受,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础虽然“白人”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涵盖了非常广泛的遗传多样性,但从生物学的角度,某些在历史上被归类为“白人”的群体,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遗传特征,这些.............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普遍,很多程序员确实给人一种“挣得多却很节省”的感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收入水平、职业特性、消费观念、心理因素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角度来详细解读: 一、 高收入与相对自由的经济基础首先,让我们承认程序员行业普遍的高收入水平。 高需求与技能溢价: 软件开发是现代社会不可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罗曼蒂克消亡史》“无聊”。“无聊”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对于一部备受争议、有独特风格的电影来说,无法引起共鸣是很常见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可能让你觉得它无聊的原因,以及相关的分析:1. 叙事结构碎片化和非线性: 原因: 电影采用了非常.............
  • 回答
    很多人觉得5G是骗局,这个想法绝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许多被放大或被忽视的细节。我们不妨就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这些感觉背后到底站着什么。首先, 宣传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是最直接的感受来源。当初5G刚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铺天盖地,各种“革命性”、“颠覆性”的宣传语涌.............
  • 回答
    我知道你想听听为啥中文说唱让你觉得有点“尬”,这事儿咱聊聊,保证不是那种机器写出来的官方说辞。这感觉其实挺普遍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首先,是歌词的问题。 内容空洞,没有共情点: 这是最让人受不了的一点。很多中文说唱,尤其是早期或者一些模仿痕迹比较重的,你会发现他们唱来唱去就那几样:炫富(劳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反映了不同人观影角度和侧重点的巨大差异。你想让文章看起来不像是AI写的,那我得先跟你聊聊,为什么你会觉得《四海》难看,而你那些学导演和制片的朋友却看得津津有味,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首先,咱们先说说你为什么可能觉得《四海》难看。你看到的,很可能是一个普通观众最直观的感受。.............
  • 回答
    《举手!》和《抗日奇侠》这两类作品,虽然都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但给人的历史感受和对观众的“侮辱感”却截然不同。很多人会觉得前者在“侮辱历史”方面反而比后者更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以及观众的心理预期等多个层面。一、 对历史真实性的“错位”与“冒犯”: 《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