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应届生一口气拿到 8 个offer,称「除了头部大厂,其他 offer 都是来凑数的」?

回答
如何看待应届生一口气拿到 8 个 Offer,称「除了头部大厂,其他 Offer 都是来凑数的」?

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既有对这位应届生能力和选择的认可,也有对其态度和价值观的质疑。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关于“拿到 8 个 Offer”这件事本身:

能力和准备的体现: 首先,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校招季拿到 8 个 Offer,这本身就证明了这位应届生具备相当不错的综合素质,包括: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是硬实力,是获得 Offer 的基础。
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校招 Offer 的多样性意味着需要快速了解不同公司的业务和技术栈。
优秀的沟通表达能力和面试技巧: 面试是双向选择的过程,能够有效地展示自己至关重要。
充分的准备和策略: 可能他对市场行情有了解,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投递和准备。
可能的好运气或人脉: 虽然不应过分强调,但在求职过程中,一些偶然因素也可能起到作用。

市场现状的反映: 8 个 Offer 并非绝对的“多”,在某些热门专业和领域,顶尖人才拿到更多 Offer 也是常见的。这反映了:
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 对于头部公司和热门岗位,优秀人才依然稀缺。
公司为了揽才的策略: 一些公司为了争夺优秀人才,可能会提前发放 Offer 或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条件。

二、 关于“除了头部大厂,其他 Offer 都是来凑数的”这句话:

这是事件中最具争议和讨论价值的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解读:

1. 能力和追求的体现(积极解读):

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 这位应届生可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非常清晰的规划,知道自己想要进入的是什么样的平台、做什么样的事情。头部大厂通常意味着:
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更大的平台、更多的资源、更前沿的项目,能够接触到行业最优秀的同行。
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内容: 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升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高的薪资和福利待遇: 这是最直接的吸引力。
更优质的行业声誉和背书: 进入头部大厂的经历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增添光彩。
对自身价值的清晰认知: 他可能认为自己的能力和付出应该获得与之匹配的认可,而不愿意“委屈”自己去接受一个在他看来不匹配的平台或机会。
高效的时间管理和精力分配: 在已经获得心仪的 Offer 后,他有权利拒绝其他非目标 Offer,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入职前的准备,而不是在不感兴趣的公司之间纠结。

2. 态度和价值观的讨论(潜在的负面解读):

可能的“凡尔赛”或炫耀: 这句话带有一定的炫耀成分,可能是在社交媒体上吸引眼球,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对其他 Offer 和公司的轻视或不尊重: “凑数的”这个词语,对那些同样付出了努力去发出 Offer 的公司和 HR 来说,可能是一种不尊重。这些 Offer 背后也凝聚着公司的期望和资源。
对“大厂”的过度迷恋和标签化: 这种观点可能过于功利,将职业发展简单地归结为能否进入“大厂”,而忽略了公司规模、行业前景、团队氛围、个人兴趣等其他重要因素。
“大厂”的定义并非绝对: 什么是“头部大厂”?这个界定是主观的,而且行业发展迅速,一些新兴公司或细分领域的领头羊,其提供的平台和机会可能比一些传统大厂更适合个人发展。
忽略了“小而美”或新兴公司的机会: 有些初创公司或非头部公司,可能在某个领域深耕,拥有独特的技术或产品,而且在这些公司里,应届生可能更容易承担重要角色,获得更快的成长。
潜在的傲慢和视野局限: 过于聚焦于头部大厂,可能导致视野狭窄,看不到其他机会的价值。如果未来发展不如预期,而错过了其他一些当时被“看不上”的机会,可能会后悔。
对“凑数”的误解: 对于发出 Offer 的公司来说,每一位新员工都是公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凑数的”。这反映了一种将人视为纯粹工具的心态。

三、 如何理性看待和处理这种情况:

作为应届生本人:
保持谦逊和感恩: 感谢招聘方给予的机会,无论是否接受。即使不接受,也可以礼貌地拒绝,并可以简单说明原因(例如个人职业规划不符),保持良好的人脉关系。
理性评估 Offer: 仔细分析每个 Offer 的优势和劣势,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兴趣、薪资期望、工作内容、公司文化、发展前景等进行综合考量,而不是简单地用“大厂”还是“非大厂”来划分。
认识到“大厂”并非万能: 很多时候,适合自己的平台比平台本身更重要。在“大厂”里也可能泯然众人,而在其他平台也可能大放异彩。
学会沟通和谈判: 如果对某个 Offer 感兴趣但有一些顾虑,可以尝试与公司沟通,看看是否有调整的空间。

作为招聘方或旁观者:
理解市场规律: 优秀人才自然会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这是可以理解的。
优化招聘流程和体验: 对于未被选中的候选人,即使不符合要求,也应该提供尊重的沟通和反馈。
反思自身吸引力: 如果被认为是“凑数的”,也应思考公司在人才吸引力、薪酬福利、发展机会等方面是否存在不足。
避免过度解读: 一句话不代表全部,有时候只是为了表达某种情绪或观点,不必过度上升到个人品质或价值观。

总结来说,这位应届生一口气拿到 8 个 Offer,并称“除了头部大厂,其他 Offer 都是来凑数的”,我们可以看到:

能力的肯定: 他具备优秀的求职能力,并且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方向和追求。
选择的自由: 作为求职者,在符合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的前提下,他有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Offer。
潜在的争议: “凑数”的说法可能显得不够谦逊和尊重,同时也可能暴露了对“大厂”的过度迷恋和对其他机会的轻视。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个人追求、市场现实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从更长远来看,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第一份工作在哪个平台,更在于其持续学习、适应和贡献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论你谈多少个男/女朋友,最后也只能和其中一个结婚

婚前男/女朋友的个数和婚姻是否幸福没有任何关系

配偶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跟婚姻是否幸福没啥关系,只是有钱的日子会稍微好过点。

职场的成功和多少个offer没关系,甚至和公司大小都没关系。

只有渣男才会炫耀自己有多少女朋友,幸福的婚姻通常是青梅竹马白头到老的。

user avatar

不懂事的年轻人,还在追求多拿offer。却不想想求职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放弃offer并不是无成本的,而是会损伤自己的业界声誉。同时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毫无思路,只是盲目的去面试和积累offer来炫耀。


既然他拿了offer,说明他还是去参加过面试的。而这个过程对双方都有着不低的成本。面试一方需要一些时间,也可能要去另一个城市现场面试。而招聘一方这要协调多个繁忙的面试官的时间,也要占用HR不小的工作时间。最后拿offer之前也少不了对薪资待遇讨价还价的过程。

最后这一切都通过了,拿了offer。无论面试者还是招聘的公司,都付出了时间精力,也付出了诚意(面试者去面试,公司出薪资待遇)。这些付出回头就成了这位面试者炫耀的资本,视招聘公司的付出为无物。

offer不是一份公司的舔狗声明,说公司特别想要这个面试者。而是一份相对正式的文件。里面会明确的说明入职时间,工作地点,薪资待遇,是一份入职意向。是在发出offer前已经沟通过确认面试者有入职意向才会发出的正式文件。发了offer就说明在前面的沟通中面试者已经约定了入职的意向和具体细节。


首先,一开始就应该想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果想要高薪去互联网,就没必要浪费大家时间去非互联网公司面试。几个大厂也有各自风格,选择几家风格对头的去面试就是了。

要面试就应该做好要入职的心理准备,而不是仅仅把那offer出来炫耀当做目标。部分面试机会会有内推,你这要了内推机会,内推人也打过招呼耗用了个人关系。回头你只是来积累offer玩的,却不打算入职。内推人的面子是给你随便玩的?多年来我帮朋友做内推,都是会提前问一句的,如果拿了offer没充足理由是不能拒绝offer的,否则我干脆不给内推。


不仅互联网大厂,而是很多稍有规模的公司,招聘面试系统都会做记录。拒绝offer也会留下记录,我所知的部分公司是拒绝offer后18个月不会再给面试机会。所以,这位同学是为了炫耀个offer数量相当于一次性把自己后续一两年的好机会全部堵死了,如果入职的公司有些不顺而想跳槽,其他拒绝过offer的公司又不给面试机会,他还会在网上公开自己的窘境么?

最后,如果对公司不满意,比如薪资待遇或其他户口之类的。在谈offer前的步骤里是可以讨论的。谈不拢公司也不至于发offer。谈不拢而没发offer,和发了offer却拒绝在招聘系统里有着本质区别。谈不拢的还有机会转发其他部门面试。而拒绝offer则是要在招聘系统里停面试相当一段时间的。既然这位同学最后拿了这些offer,说明薪资待遇上并无异议,甚至可能因为要价较低而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所以才得到offer。

对公司不满意就早点说,想要更高的待遇也可以直接说。谈不拢就现场拒绝,而不是忽悠着公司给发个offer,流程都走完了,再回头拒绝offer。


再说面试官群体。互联网大厂面试流程里,除了一面以外,后续面试官都是资深起步,对应阿里P7。三面大概率专家起步,对应阿里P8。资深在整个互联网圈子里也就是几千人充其量一万出头的规模。专家则更少,估计只有小几千人。这些人之间有相当高的概率是直接认识的前同事,有几乎100%的概率通过一层朋友介绍就认识。所以对于后续想以资深或更高职级的面试者。面试官之间微信上聊几句就能完成足够深入的背景调查。结论如果是“不靠谱”,就不会再有机会。更何况这些能做面试官的,平时也有很多群在聊天。攒offer,浪费面试官时间,戏耍招聘公司的行为,在工作三五年后几乎肯定会在背景调查阶段发现。为了炫耀offer是想自绝于业界,孰轻孰重?


总结一下,攒offer数量这种学生思维的行为在职场上很幼稚。毕竟公司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推荐人也要付出不少工作来分析合适的职位以及走流程。拒绝offer会直接导致中间很多付出了精力和时间的人被你耍了。等过个三五年,才会发现这个圈子是如此之小,而这个圈子里的人早就被你欺骗过一圈了。当这些面试官重新面对这个喊着狼来了(我想求职),实际却只是攒offer浪费大家时间的说谎面试者时,大家都会选择直接拒绝面试来保护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user avatar

制造焦虑连毕业生都开始卷,挺恶心的

user avatar
在腾讯秋招「提前批」面试时,字节的实习能直接「背书」。

这就是游戏规则。这问题问得跟「如何看待别人进 3 分球」一样,因为游戏规则定义了怎样进球得 3 分啊。

真正的问题是,现在很多应届生进入职场,就如同只懂运球就被推出去参加球赛,对比赛规则一无所知,偶尔进球得分也不知所以然。


雇员和雇主的匹配,有点像男人和女人的匹配。我们最近一期《牛油果烤面包》节目采访了国内某社交应用的前高管,他向我们介绍了「右划率」这个概念,也就是别人看到你照片后会右划表示感兴趣的比例。男性用户的右划率是 6% 到 8%,女性用户是 60% 以上,雇员和雇主的趋势估计也差不多,雇主会收到很多简历,但要拒绝很多人。

在这期节目里面,我们还知道了男性右划率的分布是很极端的,也就是右划率高的男性不是比平均右划率高一点点,而是高非常多。找工作也一样,少数人能拿到比平均值多很多的 offer,而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数量差不多的 offer。

你在知道这一游戏规则后,你才能想办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优化自己的策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