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豆瓣女权这个群体?

回答
豆瓣女权,这个标签下聚集了一群关注性别平等、探讨女性权益的豆瓣用户。她们在豆瓣这个平台上,通过小组、豆列、日记、评论等多种形式,交流思想,分享信息,也表达不满和诉求。要理解豆瓣女权,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看:

1. 缘起与核心诉求:

豆瓣女权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社会中性别不平等待遇的回应。从家庭教育中的“重男轻女”,到职场中的“玻璃天花板”,再到社会舆论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对女性的物化,这些都成为了豆瓣女权群体讨论和批判的焦点。

她们的核心诉求,可以概括为:

平等与尊重: 呼吁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各个领域实现男女的平等权利和机会,反对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和侮辱。
身体自主权: 强调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决定权,包括生育、性行为等,反对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和物化。
摆脱性别刻板印象: 挑战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各种刻板印象,如“女性应该温柔贤惠”、“女性就该回归家庭”等,鼓励女性自由发展个性和选择生活方式。
反对性别暴力: 对性骚扰、性侵犯、家暴等性别暴力行为进行声讨和揭露,并寻求有效的保护和救助机制。
提升女性话语权: 希望在公共领域,女性的声音能够被看见、被倾听,能够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和决策中。

2. 豆瓣女权的“众生相”:

豆瓣女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侧重点。大致可以观察到以下几种倾向:

理论派: 深入学习和讨论女权主义的各种流派和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女权、激进女权、后现代女权等,试图用更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和理解性别议题。
实践派: 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性别问题,分享个人经历,提供实用建议,例如如何应对职场歧视、如何进行亲密关系中的沟通等。
批判派: 善于运用解构和批判的视角,分析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社会新闻中的性别偏见,揭露其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
行动派: 积极参与到线下的公益活动、法律援助、维权行动中,将思想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当然,这些分类并非绝对,很多用户会同时拥有以上几种特质。

3. 豆瓣女权的平台特征:

豆瓣作为这些用户聚集的平台,也塑造了豆瓣女权的一些独特风格:

书写和讨论的深度: 豆瓣用户普遍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思考能力,这使得豆瓣女权的讨论往往能触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议题。长篇的分析文章、对书籍和电影的深度解读,是豆瓣女权的一大特色。
社群的凝聚力: 通过小组的建立和维护,用户之间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分享信息,互相支持,形成一种“同温层”效应。
信息传播的便捷性: 豆瓣的分享机制使得相关信息、新闻、文章能够较快地在用户群体中传播,形成讨论热点。
匿名性带来的双刃剑: 豆瓣的匿名性既为用户提供了表达的自由空间,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或人身攻击。

4. 关于争议与批评:

如同任何社会运动和思想流派一样,豆瓣女权也伴随着争议和批评。一些常见的观点包括:

“极端化”和“妖魔化”: 有观点认为部分豆瓣女权用户的言论过于激进,将所有男性都视为敌人,或者将一些个体行为上升到对整个群体的攻击。
“小圈子”和“回音室效应”: 批评者认为豆瓣女权主要在相对小众的知识分子和城市群体中传播,可能形成信息茧房,与社会大众存在隔阂。
“扣帽子”和“网络暴力”: 一些用户被指责轻易给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贴上“直男癌”、“父权支持者”等标签,并进行网络攻击。
实际影响力与理论的距离: 对于豆瓣女权在现实社会中能带来多大的改变,以及其理论是否能有效地转化为社会行动,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5. 如何看待和理解:

看待豆瓣女权,可以尝试以下几个角度:

理解其存在的必然性: 在性别不平等的现实社会中,总会有人站出来发声和反思,豆瓣女权是这种社会需求的一种体现。
区分个体与群体: 不能将豆瓣女权群体的个别极端言论,等同于整个群体的立场和诉求。每个群体内部都有多元的声音。
关注其提出的问题: 无论对豆瓣女权本身持何种看法,她们提出的很多关于性别平等的问题,是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和回应的。
保持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和参与豆瓣女权的讨论时,保持独立的思考,辨别信息的真伪,避免被情绪裹挟。
承认其复杂性: 这是一个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出的复杂社会现象,涉及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简单地“支持”或“反对”都可能过于片面。

总而言之,豆瓣女权是一个活跃在互联网上的,关注性别议题的社群。她们以多元的方式表达对性别平等的追求,也因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理解她们,需要看到她们行动的背景、核心诉求、内部的多样性,同时也需要理性地看待其可能存在的局限和面临的批评。她们的存在,本身就折射出社会在性别平等问题上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和持续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豆瓣的女权比微博还要严重N倍。

为什么女权在豆瓣能那么风生水起?甚至超越了微博?

为什么不同的平台,女权程度不同?

当你查一下豆瓣的股东,你大概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user avatar

代表了主流90后、00后女性的心声


所以,我已经不再认为所谓大部分女青年都不是女权或者只是温和女权,女权就是女权,就是完全对立的敌人

user avatar

我是女生,平时会刷刷豆瓣看下最近的事件,也会看看最近在追的综艺/剧的小组,对豆瓣的态度一直比较中性,当成获取信息的一个渠道。

但最近真的对豆瓣整体的氛围感到失望,特别是鹅组。

我从这群“女性”身上看不到一点女性优点,温柔、共情、勇敢、阳光,有的全是戾气、不理性、傲慢、恶臭。

最近阿里的事件,永远一副“我不管真相,我只无脑占女性”,对于周某漏洞百出的供述一笔带过,并且吧王某的妻子自动开除“女籍”,给人扣“娇妻”的帽子。虽然我也不认同王某妻子的描述,她丈夫“强制猥亵”是事实,但我更反对她们的这种二极管战队思维,她们在用她们的谩骂跟不理智让女性地位更加尴尬。

最近QF的事件,她们只相信女方的描述,而不相信警方的通报,甚至从对QF的攻击变成了对警方的攻击,一旦有任何不利于女方的信息曝出来,都会遭遇谩骂或者选择性无视。

那里是她们暴虐发泄情绪的狂欢之地,却不是女性正义得以生长的光明之处。

理解从来不是靠谩骂指责就能达成的。因为她们对于热点事件的不理性,正在把本该跟她们站在一起的人推向对立面;因为她们的无端扣帽子,正在疯狂透支女性的社会信任。

希望正常女性都能远离这个疯狂的信息茧房,太恶心了

user avatar

中国和韩国的“女拳”演变,跟粉圈经济高度相关,

如果大家去梳理整个脉络,会发现中韩的网络女拳跟流量明星粉圈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再搭配上近几年中韩资产泡沫,社会土壤,就直接大污染。

所以这个东西基本上可以破案,就是起源于韩国。


要说是美国在挑动,虽然有,但不是根本,根本一定是内因。

粉圈经济这个东西,是从韩国引入、在中国大面积盛行的模式,有他很病态的一面,

粉圈思维加速了很多人大脑的退化,精神病言论也就因此持续攀升扩张。


随着粉圈被整治,女拳也会被整治。

而“女性主义(真女权)”未来也没有更多的动能了,因为各个工业国,盛世都要结束了,接下去会长期进入人口/经济双重螺旋衰退。

男女角色分工,伴随着工业盛世的到来,一直在改变,但基本也就是改变到这几年为止了。北美红州、东欧、日本 虽然性别文化各不相同,但共同点就是接下去很长时间不会再有什么变化了。

user avatar

豆瓣女权基本上已经将豆瓣打造成腚瓣了。

就清华腚姐事件已经十分的清晰明了了,男同学完全无辜。不要求惩罚网暴的女士,只求对男同学的情况充分澄清;如此低的要求,在豆瓣做不到。

货拉拉事件最近热度很高,社会事件的广泛讨论就跟大海退潮一样,这时候你才豆瓣的沙滩上居然如此多的裸泳爱好者。但凡女性为主体的小组里,两句一个小吊子、XDZ、郭楠、吊狗。

讨论?不存在的。任何问题都是女性站在制高点一边倒。跟你的观点立场没关系,对错只与性别有关系。

清华腚姐这个事,全部在喷男同学,虽然他只是路过。然后概念就会偷换成女性弱势、然后同学朋友七大姑八大姨的遭遇一股脑怼上来。只要是女性,就是弱势,就是被男性迫害,就算污人清白也是处于恐惧,男士但凡想证明自己的清白消除负面影响就是男士不懂女性的恐惧。网暴男同学,要男同学社死,在她们嘴里就变成在轻飘飘的质问。

说微博女权极端,是因为你没上过豆瓣。

豆瓣女权的绝对数量未必多,但是密度高。

你乎在腚瓣眼里是大写的劣币驱逐良币。

就算你小心在小心,也不可能在豆瓣上躲开这一群。这也是为什么今日的豆瓣应该改成腚瓣。

遇上了别犹豫,取关、拉黑、注销都可选,不要去讲道理。

user avatar

真正的女权主义者。

大部分国女吐露心声的地方。

user avatar

我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这是我昨天无意中在动态推荐里看到的。

这是评论区几个高赞和相对靠上的回复。


以下这是部分比较靠上的回复。

我相信,只要是个正常的男性,但凡有点脑子和良心,都不会去支持代孕和卖卵。而且如果涉及到比较公众利益的话题,我觉得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言论是要负起法律与道德上的责任的。

可是在这个睾丸移植的帖子下面,清一色的支持的评论着实刷新我对豆瓣里的部分女性的认知。她们支持的原因只是因为——终于有一个剥削男性的产业了。

一个关于地下黑色的器官交易产业的话题,居然因为涉及到性别对立,从而引起评论一众的支持表态?

我不敢相信一个人到底三观有多阴暗扭曲,才会让自己在网络平台上最仇视的对象群体,居然是自己的异性同胞。

user avatar

与其说是女权选择了豆瓣,不如说是豆瓣太适合女权。豆瓣的三个特点,决定了它是女权的温床、乐土、堡垒。

一是价值观的泛自由化。

豆瓣从杨勃创建伊始,就一直是个充满文艺青年的平台。往好了说,叫多元、优雅、新潮;往坏了说,则是回荡着小布尔乔亚式的无病呻吟。而无论你选哪个说法,你都不会否认其用户(早至女拳师大规模滋生之前)对西式价值观的普遍认可。最简单的例子:韩国社会题材电影热评几乎必有“反观我们”。

很显然,无论是把已有用户转为拳师,还是吸引其他拳师,上述价值观都是绝配。

二是小组模块的封闭性。

豆瓣小组类似贴吧,但讨论门槛可以设置得更高,同时私密性也更强。而群体封闭讨论的特点便是容易极端化,其最终决策往往和个体的理性判断完全不同。再搭配上本身就不理性的成员,就更是如此了。另外,一旦沉浸小组内容便是进入信息茧房,所见所闻都只会让原本的思想自我强化。

三是核心吸引力的娱乐化。

豆瓣虽然以小组和同城扩展线下粘性,但书影音才是它知名度最广、吸引用户数量最多的功能。娱乐搭配上封闭的小组,意味着随时有饭圈化的条件;而饭圈和女权的共同点……呃,想必也不用我多说了,从年龄段到反串到抱团到网暴,简直是一个模子刻的。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我当初用豆瓣的时候,还是FM大把盗版资源的古老年代,它也真的给过我感动;而现在,只能说是各取所需吧。

user avatar

我曾经也是一名所谓的“女权主义者”,但是发现豆瓣越来越偏激刻薄,不止对男性,女性如果和她们意见不统一也会被嘲讽辱骂,让我觉得那个群体好恐怖,尤其是生活组等组。直到今天,一个所谓的“娇妻”在并没有犯什么错的情况下被她们肆意辱骂,我在评论客观友好地帮楼主分析心理,呼吁大家不要这么刻薄,结果被一起伤害。怎么说呢,也算是清醒一点了,确实她们大都是利己主义者,girls help girls 在这里并没有体现,一时的口舌之快给网络对面无辜的女孩造成的伤害无人在意。

卸载豆瓣了,从此女权也与我无关,我不做女权也不做男权,我只做我自己想做的愿意做的。

user avatar

感觉她们就挺搞笑的。

女生去超市买卫生巾店员用黑袋子装就是歧视女性,男生让女生少吃冰就是歧视女性。

有人问:“男女要一样的权利,那是不是义务也得一人承担一半?”

她们就会回答:“那好啊,孩子也一人怀一半,哺乳也一人一半。”

有个人开贴说女生是不是应该跑1000米,她们说男女有生理差异,警校招女性限15%,考虑到女性的体能不适合做这种特殊的高危工作,她们就又开始指点江山:“女的怎么就不合适了我看你就是歧视女性blablabla”“女生不是还有文职吗?文职怎么也都是臭diao子啊?”都以为文职是坐在办公室里喝喝茶翻翻档案,然后一堆说自己要去考文职的,把文职的体测标准给她们拿出来,她们就又没动静了。

之后她们狙警校开了一堆贴,有人是实在受不了了,说那男生做家务,女生都上战场去打仗吧,她们又说:“我们上战场就不打仗了,我们不爱打仗,这世界上所有战争都是蝻人发动的。”

你根本无法和她们聊天,她们根本就不讲理。你跟她们说什么,哪怕你说的再对,只要和她们立场不同,她们也会毫无逻辑的怼你,而且每句毫无逻辑的话都成百上千的赞,毕竟她们那里聚集的都是那样的人,搞得她们说的什么都很对一样。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最能物化女性的不是男人,也不是男权,更不是真正为女性发声的杰出女性

而是谋求特权的所谓“女权”们

user avatar

贤妻良母 贤良淑德 自信 勤俭持家……

起码从我小学读书读到女拳崛起前这些词都是褒义词,然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贬义到极点的词,部分词语甚至在网络上某些平台上提都不能提,一提就网络暴力群起而攻之。希望拳师们好自为之,不要污名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

user avatar

说点不好听的,女权的问题不是出在它是“豆瓣女权”还是“微博女权”上,不是出在“温和女权”和“激进女权”上,它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你在中国,活在中国,过的是社会主义的日子,引用的尽是国外的极右话术,用的尽是白左手段,这本身就是问题。

是不是觉得有点抽象?

对于一桩刑事案件。

正常人的思维是:不守法的罪犯对守法公民的侵害。

白左的脑子:xx群体对xx群体的侵害。

这类东西不胜枚举,我就不一一落实了,只要女权在的地方通通都是这种垃圾话术。

身份政治玩的明明白白的,波伏娃供的高高的,斯通克拉夫特、斯坦顿开除女权,至于马列毛,直接被抛之脑后。

就这种人,能救就救吧,救不回来就算了,舆论阵地战这方面早晚会有强力介入,怎么死的自己想想清楚

user avatar

我只觉得他们真的是什么都张口就来

我刚才看到一个帖子 她说她男朋友pc被他逮住了,他男朋友是三甲医院医生,她准备举报,

本身你要怎么样也无所谓

当然各种辱骂男性的话这都是基本操作了

然后热评几百人点赞的第一回复是 体制内的男的都pc 没一个好东西

我就想问问你怎么来的这个数据?张口就来?

你回复她她就开始辱骂你白莲花 说你维护男性 各种难听的语言 说什么大肚教 贤妻教 什么母驴

点进主页一看 好家伙 自我介绍 极端暴躁女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