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治维新的必然性有哪些方面?

回答
明治维新,这场深刻改变日本命运的变革,其发生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洪流中多种因素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它的必然性。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黑船来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背后是西方列强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以及对日本封建秩序的直接挑战。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成果使得西方国家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势力,寻求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日本作为亚洲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其锁国政策在强大的外部压力面前已难以为继。美国佩里舰队的到来,以武力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标志着日本被卷入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进程。这份压力不仅仅是“被迫开国”,更是对日本国家主权和独立生存的赤裸裸威胁。其他亚洲国家如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遭受了惨痛的失败(如鸦片战争),这无疑给日本的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敲响了警钟:不改革,就是灭亡。这种外部的强大压力,迫使日本必须做出改变以求生存和发展,否则将面临被瓜分或奴役的命运。

其次,从内部的社会经济结构来看,德川幕府的统治虽然带来了长期的和平和稳定,但其固有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经济模式已显露出衰败的迹象。

幕藩体制的僵化:幕府体制将权力高度集中在将军手中,但各地大名(藩主)仍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种分散的权力结构不利于应对全国性的危机和推行统一的国家政策。同时,大名之间的权力制衡也导致了政治上的不稳定性。
经济的滞胀与不平等:虽然商业有所发展,但经济增长的成果主要掌握在武士阶级手中,而作为主要生产力的农民却承受着沉重的税负。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阪等商业中心的繁荣,催生了新的商人阶层,他们积累了财富但社会地位低下,与幕府的统治理念格格不入。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在经济活动日益活跃的背景下显得越发不合理,抑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财政危机:幕府政府为了维持庞大的武士阶级和各种制度,常常面临财政困难。大名的财政状况也参差不齐,一些大名甚至债台高筑。这种财政上的脆弱性,使得幕府难以有效应对外部挑战和进行必要的改革。
武士阶级的没落:随着和平的持续,许多武士的军事功能被削弱,他们的生活来源和经济基础受到影响。一些武士阶层陷入贫困,对幕府的不满情绪滋生。而另一部分,特别是中下级武士,则在商业和思想领域找到了新的出路,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改革的积极推动者。

第三,思想和政治层面的动荡也是变革的重要推手。

“尊王攘夷”运动的兴起:虽然“攘夷”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军事压力的限制,但“尊王”思想却日益深入人心。它将天皇视为国家的最高象征,这为推翻幕府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基础。以长州、萨摩等西南强藩为代表的改革派,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逐步瓦解幕府的统治。
开明思想的传播:尽管锁国政策限制了信息的流通,但仍有部分学者和官员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了西方的知识和思想。兰学、汉学以及后来的英学、法学等知识的传播,让一些日本人开始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并对日本自身的落后有了清醒的认识。
政治精英的觉醒:在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的双重作用下,一部分有识之士,无论是来自改革派大名还是部分开明官员,都意识到幕府体制的弊端,并开始积极寻求改变国家制度的途径。他们看到了推翻幕府、建立一个强大中央集权国家的必要性。

最后,从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任何一个旧的政治经济体制,在经历长期的发展后,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就会面临被取代的命运。德川幕府虽然在200多年的时间里维护了和平,但其封建等级制度、闭关锁国政策以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模式,终究无法应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性变革。日本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在幕府体制下受到了压抑。明治维新正是这些内在因素与外部压力相结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爆发出来的产物,是对旧秩序的颠覆和对新时代的回应。

总而言之,明治维新的必然性体现在:外部世界日新月异的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对日本构成了生存威胁;德川幕府体制内在的僵化、经济的滞胀、财政的危机以及武士阶级的衰落,使其难以应对挑战;“尊王攘夷”思想的兴起和开明思想的传播,为变革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政治动员;更重要的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日本必须通过一次彻底的革命才能融入世界近代化进程,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这并非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日本有识之士主动选择的一条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值明治维新150周年之际,从去年开始,学术界围绕明治维新的探讨变得热闹起来。连这是否是一次成功的改革都产生了非议。关于其发生的必然性,也变得云里雾里。

通常来说,这种问题在日本历史教科书里是没人给出概括总结的(不同于苏联系历史书)。刚好手头有一本,里面只是对当时发生的事件进行了流水账般的叙述而已。(见下图)

早前也和在日本担任高中历史教员的同学交流过类似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是,这种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历史考试也很少会出,出了也是在考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想法的都算对。

——说了一堆废话。

回到主问题。改革的根源是经济出了问题。从幕府时期的经济入手,还是可以导出明治维新的必然性的。

第一,“米本位”的问题

石高制意味着各大名的财政收入是与米的产量及米价挂钩的。先天地理条件好的大名可以通过开垦新田、培育新品种让米的产量飙升。相对的地理先天条件不好,也没有钱进行开发和培育的大名的领地内,大量农民弃耕从事其他行业(如手工业、物流业等)。这样富国越富,穷国越穷

但即便早期如此,随着粮食作物的多样化,和富国大名的连年丰收,米价就会下滑,即使是富国大名也会遭遇运营困难,除非各地出现饥荒,米价上涨,大名的日子才会好过些。

第二,税收问题

幕府作为中央政权,存在先天体质不良——幕府没有全国性的征税权。

这样,面对富国越富,穷国越穷。幕府没有办法利用税收制度调整。

第三, 汇率问题

随着幕府“开国”,日本接入了世界市场,幕府没能解决汇率问题,国内的货币量激增。

在日本4枚墨西哥银币可以兑换3枚天保“金三两”,然而三枚金三两在上海可以兑换12枚墨西哥银元。也就是说我只要从长崎去趟上海,什么生意不做,单单靠兑换,就可以把钱翻三倍。这么玩儿造成日本国内的通货膨胀,物价飞腾,大名和百姓身陷经济危机。

综上,米本位和税收制度不健全导致日本国内贫富差距加大,开国后汇率的问题进一步造成国内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这个时候需要一个新政权或新政策来解决经济和民生问题。

至于国家改革为什么会是萨长藩站了出来,原因可以列举很多。

但从经济方面来看,之前经营危机重重的萨摩藩和长州藩强硬的修改了贷款偿还协议(长洲藩声称37年还清,萨摩藩简直不要脸,单方面通知金主还清需要250年)。两家通过拉低每年的偿还率,手上攒下了大量的“活钱儿”。干革命,没钱不行!

补充说明:德川幕府在200多年中并不是傻小子一样等着政权垮台,针对税收和货币的改革还是有过的,也有过见成效的例子,但根本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本人并非经济专业,对该问题的解释只能尽力而为。如果题主有一定的日语基础,推荐上念司《経済で読み解く明治維新の概略》这本书。经济学者一旦杀进历史学界,是拥有上帝视角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治维新,这场深刻改变日本命运的变革,其发生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洪流中多种因素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它的必然性。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黑船来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背后是西方列强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以及对日本封建秩序的直接挑战。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成果使得西方国家.............
  • 回答
    的确,从鸦片战争失败的1840年到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朝似乎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来“觉醒”。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时间差?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反应迟钝”,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鸦片战争的失败对清朝上层统治者而言,与其说是“亡国”之痛,.............
  • 回答
    您提到的关于“弗洛贝奇照片”和“天涯上明治维新的黑幕”的说法,涉及到一段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但其真实性存疑的历史叙事。为了更好地回答您的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首先,关于“弗洛贝奇照片”:经过查证,在关于明治维新历史的严肃学术研究和可靠史料中,并没有找到任何证据指向存在一个叫做“弗洛贝奇”(Fl.............
  • 回答
    稻妻的故事,从其一开始就透露出的压抑气氛、锁国政策以及对权力的绝对掌控,确实让人联想到近代日本历史上那段剧烈变革的时期。特别是倒幕运动与明治维新,这两股力量的交织与碰撞,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史的奠基石。那么,稻妻的故事是否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地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先捋一捋稻妻.............
  • 回答
    天皇的日本:从神坛到战犯,再到民族象征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天皇的极端推崇,以及战后美国为何保留天皇,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脉络。一、 明治维新:天皇的“复活”与神化明治维新并非对日本社会的颠覆,而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以应对西.............
  • 回答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社会无疑是暗流涌动的,新旧观念、利益集团的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尖锐矛盾,几乎要将这个刚刚摆脱锁国、踏上现代化征程的国家撕裂。在处理这些盘根错节的矛盾,尤其是在巩固明治政府统治,并朝着建立强大国家的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伊藤博文无疑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要理解伊藤博文是如何“消除”这.............
  • 回答
    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被普遍认为是“自上而下”发动的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场维新运动的 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主要来自于封建统治阶层内部的改革派力量,而非广泛的社会民众自发组织的反抗运动。 这种“自上而下”的特征,体现在了这场变革的 酝酿、决策、执行 等各个关键环节。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
  • 回答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改革运动,它们在目标上有着相似之处,都旨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技术来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然而,一个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另一个却以失败告终。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改革的背景与外部环境的差异 明治维新(1868年起):.............
  • 回答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都是亚洲国家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为了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然而,这两场运动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日本浴火重生,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中国则依旧积贫积弱,步履维艰。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两句能够道尽。一、 改革的内在动力与目标清晰度日本明治维新,其最根本.............
  • 回答
    明治维新前,日本国民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由多重因素潜移默化地塑造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江户时代,甚至是更早的时期。首先,封建体制下的等级秩序在塑造国民行为模式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武士阶层作为统治者,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如忠诚、荣誉、武艺、严于律己等,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确实是很多中国人心中长久以来都想弄明白的。同样都是在近代化浪潮中,学习西方,但结果却是天差地别。日本的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东方强国,而我们的洋务运动,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终究未能挽救晚清的颓势,甚至被认为是“雷声大,雨点小”。要讲清楚这个原因,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
  • 回答
    李自成的大顺若能成功取代明朝,中国是否会迎来一场“明治维新”式的变革,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历史推演。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AI痕迹”,以一种更具人性化、更侧重于历史逻辑和人情世故的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明治维新”的核心是什么。它不是一次简单的皇权更迭,而是一场由上而.............
  • 回答
    要说清洋务运动的“饮恨”与明治维新的“高歌猛进”,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政策本身,更像是两个国家在历史关键节点上,对自身定位、社会肌理以及应对外部压力的理解差异。洋务运动,说到底,是晚清统治者在西方列强炮火下,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一场改革。他们的出发点是“保卫”为主,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保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大清是一个汉人政权,那么出现“中国版明治维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具体能否成功、以何种形式出现,则需要深入分析大清作为一个汉人政权可能具备的特质,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明治维新”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后期通.............
  • 回答
    明治维新,一个让日本社会翻天覆地的变革时期,在这股时代的洪流中,平民妇女的生活也经历了难以言说的变迁,她们不再是只能在阴影中默默奉献的角色,而是开始尝试在新的社会舞台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战争刚刚结束,很多家庭的经济支柱要么战死沙场,要么身体受伤,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于是,许多原本被视为家庭主妇的女性,.............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深刻改变日本历史进程的变革,其三大政策——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如同三条并行不悖的河流,共同汇入了日本近代化的洪流。其中,“富国强兵”无疑是那条最汹涌澎湃、也最引人侧目的主流,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是日本迅速崛起的基石,也最终将这个岛国推向了军国主义的深渊。要理解富国强兵何以导致.............
  • 回答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虽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国家的快速现代化,但最终却走向了军国主义的道路,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要详细解释其原因,需要深入剖析明治维新本身的内在逻辑、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以及日本社会思潮的变化。一、明治维新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与潜在隐患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
  • 回答
    在审视当今中国与明治维新至二战间日本的对照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差异,这些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历史进程与社会转型中独特的印记。谈到经济发展,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以惊人的速度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从纺织业到重工业,再到军事工业,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间完成了西方国家耗.............
  • 回答
    明治维新之后,对于曾经的倒幕派和佐幕派大名,以及发生在西南(鹿儿岛)的西南叛乱中的岛津家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复杂的处置方式,既有奖赏也有惩罚,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而有所调整。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明治维新后对倒幕和佐幕大名的处置明治维新的核心在于废除幕府,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政府。因.............
  • 回答
    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形成鲜明对比,其深层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机遇的垂青,也有内部制度的差异,更有决策者对时代脉搏的把握。简单地说,明治维新是日本一次成功的、自上而下的、全面的国家转型,而中国晚清的近代化则步履维艰,屡屡受挫。一、 变革的内在驱动力与外部环境:日本: 被逼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