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治维新之后如何处置倒幕以及佐幕的大名,西南叛乱发生地又是倒幕主力的岛津大名是如何处置的呢?

回答
明治维新之后,对于曾经的倒幕派和佐幕派大名,以及发生在西南(鹿儿岛)的西南叛乱中的岛津家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复杂的处置方式,既有奖赏也有惩罚,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而有所调整。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明治维新后对倒幕和佐幕大名的处置

明治维新的核心在于废除幕府,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政府。因此,对大名(藩主)的处置,首要目标是剥夺他们的藩地权力,将其纳入新的国家体制之下。

1. 对倒幕派大名的处置:

倒幕派大名是推动维新变革的主要力量,他们为推翻幕府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政府对他们的处置总体上是奖励和重用为主。

免除其旧有的封建义务和责任: 原本藩主对幕府负有各种义务,随着幕府的消亡,这些义务自然解除。
保留一定程度的贵族身份和财富: 大多数倒幕派大名被保留了贵族身份,并获得了一定的补偿和待遇。例如,许多大名被授予了新的华族(贵族)称号。
参与新政府的组建和管理: 这是最主要的“奖赏”。许多原倒幕藩的藩主或其家族核心成员,在明治政府成立后,被吸纳为政府的重要官员。
进入核心决策层: 例如,萨摩藩的岛津久光(虽然不直接掌权,但影响巨大)、大久保利通(原萨摩藩出身,是维新三杰之一)、西乡隆盛(原萨摩藩出身,维新三杰之一)等,都成为明治政府的核心领导人。长州藩的毛利敬亲、山县有朋、伊藤博文等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土佐藩的坂本龙马(虽然英年早逝,但影响深远)、板垣退助等也为新政府做出了贡献。
担任各级官职: 许多其他倒幕藩的大名或其代表,被任命为各省的省长、参议、内务卿、外务卿等重要官职,参与了国家制度的建设、对外事务的处理以及国内的改革。
“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的推动者: 倒幕派大名虽然自身作为藩主,但他们是推动“版籍奉还”(将土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归还给天皇)和“废藩置县”(废除藩国,建立新的府县制度)的核心力量。这可以说是一种“自我革命”和“自我牺牲”,换来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权力和影响力。
经济上的补偿: 尽管大部分大名将土地和人民归还给中央,但政府为了弥补他们的经济损失,也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例如支付固定的俸禄或年金,以及允许他们保留一部分私产。

总的来说,倒幕派大名在维新后获得了政治上的主导权和经济上的补偿,成功地从地方藩主转型为国家领导者。

2. 对佐幕派大名的处置:

佐幕派大名是维护幕府统治的势力,他们在明治维新过程中扮演了对立的角色,甚至直接参与了与新政府的军事对抗。因此,对他们的处置要复杂得多,既有政治上的清理,也有经济上的补偿。

被剥夺政治权力:
降级或革职: 大部分曾经支持幕府的大名,在维新后被解除藩主之位,其封地被收归中央。他们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地位和统治权。
流放或软禁: 部分态度顽固、对抗激烈的大名,可能会面临被流放或软禁的命运,以防止他们继续煽动反抗。
经济上的补偿与限制:
给予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 为了缓和矛盾,防止出现大规模的民间不满,政府通常会给予这些原大名家族一定的经济补偿,通常是按照其原有石高的一定比例折算成现金或土地(但数量有限)。
限制其财富和影响力: 这些补偿往往伴随着对他们未来经济活动和政治影响力的限制。
转化为华族身份: 即使是曾经的佐幕派大名,如果能够接受新政府的统治,他们的家族也可能会被授予华族身份,但其等级和待遇可能不如原倒幕派中做出突出贡献者。
部分被改造和重用: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某些佐幕派大名表现出对新政府的忠诚,或者其家族在地方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且愿意合作,政府也可能对其进行改造,并在一定范围内重用,让他们为新政府服务,例如担任一些低级别的官职,或者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但这种重用是有限制的,而且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

总的来说,佐幕派大名经历了政治上的失权和经济上的部分补偿,他们被纳入了新的国家体制,但其政治影响力被极大削弱。

二、西南叛乱及其对岛津大名的处置

西南叛乱,最著名的就是 西南战争(1877年),其核心势力正是来自九州南部的 萨摩藩,而萨摩藩的统治家族就是 岛津家族。因此,探讨西南叛乱对岛津大名的处置,实质上就是探讨对原萨摩藩及其岛津家族的处理。

1. 西南叛乱发生的原因(与岛津家族的关联):

萨摩藩在维新中的地位: 萨摩藩是倒幕运动最主要的推手之一,其藩主岛津久光虽然年事已高且不直接掌权,但其家族在明治政府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例如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都是萨摩出身的领袖人物。
不满新政府的政策: 然而,随着明治政府的推进,一些激进的改革措施触及了许多旧有势力的利益,包括萨摩藩内部的某些派别。
废刀令、士族身份待遇变化: 废除武士阶级的特权,例如禁止佩刀,降低士族的俸禄,剥夺了武士的身份认同和经济来源,引起了普遍的不满。
征韩论的失败与下野: 西乡隆盛等人提出的征韩论在政府内部被否决,导致西乡隆盛等萨摩出身的官员心灰意冷并选择下野,回到鹿児岛。
政府对鹿児岛士族的不信任和压制: 政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对鹿児岛的士族进行政治上的压制和经济上的挤压,例如转移武器、关闭军校等,这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西乡隆盛的领导作用: 西乡隆盛虽然是改革的推动者,但他也对政府的一些做法感到失望,并同情鹿児岛士族的不满。最终,他在各方压力和士族期望下,成为了西南战争的总指挥。

2. 对西南叛乱发生地(萨摩)和岛津大名的处置:

西南战争是明治维新以来最大规模的内战,其失败对萨摩地区以及岛津家族而言是毁灭性的。政府在平定叛乱后,对萨摩及其岛津家族的处置,是带有严厉惩罚性质的。

军事上的彻底镇压: 政府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西乡隆盛率领的萨摩军队。战役结束后,叛乱被残酷镇压。
对参与叛乱的士族的严厉惩罚:
大量士族被处死或监禁: 许多参与叛乱的萨摩士族被处以极刑或长期监禁。这是对反叛行为的直接报复。
失去财产和地位: 参与叛乱的士族被剥夺了财产和原有的身份地位。
对岛津家族的处置:
岛津久光(原藩主)的处境: 虽然岛津久光本人在叛乱中可能并非直接策划者,但他作为萨摩的“大家长”,其家族被视为叛乱的根源之一。在叛乱平定后,他作为原藩主,受到了政府的严厉审查和政治上的边缘化。
剥夺封地和权力: 萨摩藩被正式废除,其土地和人民被完全收归中央政府管理。岛津家族失去了其作为藩主的统治权。
经济上的惩罚和限制: 政府对岛津家族施加了经济上的惩罚,包括没收部分财产,并限制其未来的经济活动,以削弱其对地方的影响力。
从政治舞台上清除: 岛津家族的核心成员,特别是那些被认为与叛乱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被从政府和国家政治舞台上清除。他们失去了在中央政府任职的机会,其政治影响力被彻底剥夺。
“萨摩阀”的衰落与转变: 尽管西南战争是萨摩的失败,但明治维新初期以萨摩人为主导的“萨摩阀”在政府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例如大久保利通,尽管他是在维护政府权威时被暗杀的,但他是萨摩派的代表)。然而,西南战争的失败,标志着萨摩在政治上的高歌猛进的终结,尽管萨摩出身的政治家仍然存在,但其绝对主导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且政府对萨摩地区的政策也变得更加审慎和压制。
国家对萨摩地区的政策调整: 在平定叛乱后,政府对萨摩地区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管理,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例如,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任命和监督,以及在财政和军事上对该地区进行更严格的控制。

总结来说,西南叛乱是萨摩藩对明治政府激进政策不满情绪的总爆发,由岛津家族的遥远影响和西乡隆盛等萨摩精英的领导所驱动。其结果是萨摩藩被彻底击溃,岛津家族作为统治集团的政治和经济权力被剥夺,其参与者遭受严厉惩罚。这是对曾经的“维新功臣”在走向中央集权过程中,一旦构成威胁时所采取的最为严酷的处置方式。

需要补充的是:

“处置”的动态性: 大名们的处置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形势的变化,政府的政策也会有所调整。例如,一些在早期被边缘化或受到限制的原佐幕派大名或其后代,在后期国家发展需要人力的时候,也可能被重新启用。
制度性改革: 最终,所有原大名及其家族都被纳入了新的华族制度(1884年),成为新时代的贵族。这种制度既是对他们原有地位的某种承认,也是将他们与过去的封建统治者区分开来,纳入统一的国家贵族体系。只是不同家族,尤其是在维新中的立场和贡献不同,其华族等级和待遇也有所差异。
岛津家族的“隐退”: 尽管岛津家族失去了政治权力,但作为日本最古老且重要的家族之一,其经济基础和地方影响力并没有完全消失。他们更多的是从政治舞台的中心退居幕后,转向经济领域或其他社会活动。

总而言之,明治维新后的处置策略是根据其在维新过程中的立场(倒幕或佐幕)、对新政府的贡献以及后续的行动(如参与叛乱)而有所区别。倒幕派因支持维新而受到重用,佐幕派则被剥夺权力,而像西南叛乱这样的武装反抗,则会面临最严厉的惩罚,特别是对主导家族——岛津家族而言,这是一次彻底的政治失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日本人来说,最直观的就是倒幕藩的名号都留在当代日本县名里面,佐幕藩的名号一般都留不到县名。

这就是所谓“赏罚之县名”。

比如倒幕F4鹿儿岛、山口、佐贺、高知,这些城池都留下了自己的城名作为县名;反观佐幕藩,比如会津城、仙台城、盛冈城,一般都从消失了。

顺便说一句,大家对倒幕F4的通常称呼——萨摩藩、长州藩、肥前藩、土佐藩,其实这些不是幕末的正式称呼,而是明治维新以后1868-1871年的称呼。这段时间,明治政府援引“天子藩屏”的概念,将所有旧时代遗留的大名称为藩。

然而,江户幕府的行文体系里不会把大名称作藩,毕竟“天子藩屏”说的又不是“将军藩屏”,你天天喊着“你们是征夷大将军的藩”,听起来总有些奇怪。

江户时代对待大名的实际称呼,是称官位,倒幕F4的正式官位(通称)是松平萨摩守家,松平长门守家,松平肥前守家,松平土佐守家。为什么都是松平呢?没错,因为都是德川家臣,就赐苗字松平了啊。

当然这些称呼实在不容易记,所以时人也选用简单方式,用主城所在地的名字代指。所以倒幕F4在江户时代的一般称呼是“鹿儿岛殿”、“萩殿(山口殿)”、“佐贺殿”、“高知殿”。

于是,明治维新以后,倒幕F4顺利变成了鹿儿岛县、山口县、佐贺县、高知县。

熟悉现代日本地名的人,应该感觉到了。实际上1871年废藩置县以后,全国一下子有了近300个县,这时候就需要归并整合,而明治维新政府对倒幕藩最大的奖赏,就是在归并整合的过程中,把你们倒幕F4的名字留下来,而尽可能消除掉佐幕藩的名字——留你条命不错了,还留什么名字。

总体来说,新政府把幕末各藩分为四类:一类是倒幕藩,以F4为首,这类一般直接保留城名;二类是德川家亲藩,无论你是倒幕还是佐幕,最终都不用你的城名,而是用城池所在地的郡名;三类是暧昧藩,也就是骑墙派,这类的处理方式,一开始用城池所在地的郡名,但过去十年左右,有一定机会可以恢复原城名;四是朝敌藩,俗称贼藩,大部分情况一棍子打死,永不超生。

顺便梳理一下日本46个都道府县的名称吧。

首先去掉一道(北海道)三府(东京、大阪、京都)二县(奈良、长崎),这些地方要么是新地名、要么是由来已久的古地名,都属于幕府设有官方机构的地方(比如奉行所),所以地名也跟藩名没关系。

1.青森

弘前县改名而来。戊辰战争中,东北各藩组成“奥羽越列藩同盟”,弘前藩(津轻)虽然一开始加入,但较早归顺新政府一方,并且曾经跟盛冈藩打过一仗,所以自然被认定为倒幕藩。

1871年归并整合,他留了下来。后来县厅迁到青森,他们也顺势变成青森县。

2.岩手

岩手县并不来自于任何一个藩,而是来自于岩手郡。

幕末,该县南半边属于仙台藩(伊达),北半边属于盛冈藩(南部),这俩都是“奥羽越列藩同盟”,都是贼藩,所以归并整合时候,老子一个藩名也不用,就用郡名!

3.宫城

宫城更可怕了,这一片的所有藩都是贼藩,核心地区——伊达家的仙台城更是“奥羽越列藩同盟”的核心大名。于是废藩置县以后,虽然这个县还要放在仙台,但县名就不叫仙台。

于是跟岩手一样,用了宫城郡的名字。

4.福岛

福岛就比较幸运了。福岛藩主板仓胜己先是归顺新政府军,而且打赢帮新政府回去打会津藩,结果呢,刚一回去就被“奥羽越列藩同盟”策反了,于是成了贼藩。

既然是个贼藩,那为什么名字还能留下呢?其实并没有留下福岛城的名号,新政府的福岛县用的其实是福岛县政府所在的“福岛町”,两者恰好相同而已。

而且关键的是,这一片的另一个藩更贼啊!那就是会津藩。不知道的赶紧去看《八重之樱》补补课,那是抵抗新政府军最激烈的地方。

按说从战国到幕末,会津若松城都是这一片最大的城市,但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是德川庆喜政权的支持者啊,所以贼藩怎么能留?首先,松平容保废藩,跑到弘前县那边变成斗南藩,后来被弘前县(青森县)给吃了;然后,新政府直接废掉了会津若松城的政治经济地位, 硬是把福岛变成这片地区的核心城市。

5.秋田

确实没有秋田藩,但这是因为这片地区的倒幕藩——久保田藩(佐竹)觉得“久保田”三个字太村炮了,就上书要求改成当地最古老的称呼——秋田。

久保田藩之所以是倒幕藩,是因为他们藩里19世纪出了个尊皇论的高人——平田笃胤,他的尊皇思想影响极其深远。乃至于当时仙台藩派人劝服久保田藩,都直接背尊王义士给砍了。不得不说民风彪悍。

6.山形

山形藩(水野)也比较幸运。他们其实也是“奥羽越列藩同盟”的贼藩之一,但问题是,闹事的时候,山形藩藩主父子都在京都对新政府表示归顺,藩政都掌握在藩家老手中。于是乎,新政府只是把家老干死了,山形藩的名号本身还是留了下来。

归并整合时,新政府发现这一片全是贼藩,得了,那就选一个不那么贼的吧。

7.新潟

新潟本身是幕府直辖地,所以与藩名没有关系。但之所以选择这么个幕府直辖地的名字,也是因为这一片的长冈藩(牧野)、柏崎地区(桑名藩在越后的飞地领土)都属于佐幕藩,那没办法,只能用新潟。

说起来,很多中国人刚学日语,会把“新潟”写成“新泻”,这个不丢人啊,日本人自己最早也没弄明白。随便放一个1870年日本公文信件吧。(此处感谢好友田岛川先生)

8.富山、石川(加贺藩)

这俩必须放在一起说,因为幕府时期两个县都属于加贺百万石前田家。

加贺藩虽然实力强大,但在戊辰战争的表现比较逗比。一开始宣布佐幕,结果听说伏见鸟羽之战幕府军败了,就急急忙忙把出城的军队再拉回来,转为支持新政府,于是顺利逃脱。

面对这种两面派,新政府也不驳你的面子,一开始确实用了你的主城名字,就叫金泽藩。但没过几年,县厅就挪到距离金泽城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县名也改名石川。再到1883年,再把你的东边一部分切割出去,用加贺藩支藩——富山藩的名字命名,一切也就妥了。

9.福井

福井藩(松平)就是幕末俗称越前藩,藩主是幕末四贤侯之一的松平春岳。这么一位老人家当然是好人,虽然福井县被切割分划过好多次,但最终福井县的名字还是留了下来。

10.茨城(感谢 @剿灭男同千会长 指出错误)

按道理来说,这一片应该叫做水户县才对,因为现代茨城县境内的所有藩都是小藩,只有水户藩,地盘不小,名气也大,幕末尊王论也是由水户藩宣传出去的,茨城县县厅也设在水户。

但出人意料,这一片最终没有用水户的名称。原因不明,但想来,水户德川家毕竟是御三藩之一,还从血统上贡献了德川庆喜这位末代将军。虽然水户藩确实有尊王思想传出来,但从实际上确实没起到什么作用。

11.关八州、甲信越、东海道

这三片地方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距离江户城(东京)近,为了维护江户城的安全,基本只把谱代藩、旗本领地放在江户附近的各大关键要地,实在没人可用了,就干脆设立幕府直辖地。明治维新以后,这一片地区瞬间冒出上百个小型县或者大片大片的政府直辖领地,所以归并整合的时候,取名就一般根据县厅所在地来起,实在找不到好的,就新造一个也行。

古郡名比如茨城、千叶、埼玉、群马(原本是“车郡”,车kuruma转成群马gunma)、山梨、爱知,最初的县厅所在地比如栃木(虽然后来县厅迁往宇都宫,但县名还是叫栃木,因为宇都宫藩是佐幕藩)、长野、神奈川。

这里面最有趣的要数“静冈县”,完全是新造地名。德川庆喜政治死亡以后,转至德川家康安度晚年的骏府城,这一片的地名叫做“府中”,所以也就叫做“府中藩”。但“府中”与“不忠”谐音,为了避免谐音梗引来杀身之祸,引用该城附近“賤ヶ丘”(贱机山)称呼,改同音字以后命名为“静冈”。

12.岐阜

没什么可说的,美浓、飞驒合并,那么最响亮的名字自然是织田信长主城名。

13.三重

三重县的主体是当地规模最大的津藩(藤堂)。鸟羽伏见之战爆发前后,津藩的态度是严守中立,随后看到新政府占优势,立刻归顺,成为东海道先锋部队的一员,像极了他们老祖宗藤堂高虎所说的“武士要更换七次主君才是真武士(确信)”。

明治维新以后论功行赏,这一片最早叫做安浓津县。但津藩武士对于论功行赏的结果不满意,于是新政府干脆把县厅迁到现址,县名借用三重郡的名字。津藩武士就踏实下来了。

14.滋贺

说到近江了,这片最大的藩自然是彦根藩(井伊),但新政府当然不能表彰这么个幕府贼藩,所以最初近江最初被拆分为南北两部分,南边是大津县、北边是长滨县。后来两边都按照郡名改成滋贺县、犬上县(县厅移至彦根,但要取郡名哟)。

最终大笔一挥,合并回近江国,于是就有了滋贺县。

15.兵库

兵库是神户港口的早称,是幕末对外开港问题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距离京都又近,一直有着严重的政治争端。所以明治维新以后,这个地方最先有的不是兵库县,而是兵库镇台,后来改为兵库法院,再更改为兵库县。兵库县还吸收了诸如姬路藩(酒井)这种幕府死忠,所以历史名城姬路城也属于兵库管辖范围。

16.和歌山

和歌山自然是来源于纪州藩和歌山城,德川御三家之一。鸟羽伏见之战后,纪州藩主德川茂承突然发病,想了想还是别抵抗了,于是干脆投了新政府。

不仅如此,还担任了京都警卫工作。新政府想了想,德川家的谱代大名可以都打掉,但这么大的藩主还是留个名吧,于是和歌山就留了下来。

17.骑墙派四小只:冈山、鸟取、岛根、德岛

严格来说,这四个的最终判定并不都是暧昧派。比如冈山与鸟取就是倒幕藩、岛根县的松江藩被列为贼藩,而德岛县才是暧昧藩。之所以放在一起讲,是因为这四小只有着相似的砌墙经历,但结果却不尽相同。

首先与冈山藩(池田)与鸟取藩(池田)。两位藩主池田茂正、池田庆德其实都是德川庆喜的亲兄弟、也是前水户藩主德川齐昭的儿子,所以两藩的态度也很坚定,那就是探讨天皇政权与幕府政权的写作,即所谓公武合体。鸟羽伏见之战后,两藩最终都投奔了新政府,顺利保存藩名。

同样是想要明哲保身,但位于现在岛根县的松江藩(松平)就没有这么好运了。松江藩的策略是自己拉起一支队伍,无论跟谁都有的谈,但拉队伍的过程中就触动了隐歧岛(就是以前老流放天皇的那个地方)老百姓的利益,导致出现民变,松江藩也因为处理隐歧骚乱不力让新政府的不满,最后隐歧岛干脆交给旁边的鸟取藩管理。

不过隐歧岛毕竟跟松江藩还是更近一些,那怎么说服隐歧老百姓,再把两个地方合在一起呢?那就别叫松江了,改用松江城所在地的郡名,就叫岛根县了。

第三个是德岛藩,他们虽然苗字是蜂须贺,但藩主却是德川将军家的血脉,所以幕末面对尊王、佐幕两派的矛盾,他们光荣选择成为一名坚定的尊王佐幕派,也就是又一个骑墙派。

对于他们,新政府依然很不满意,整个德岛藩领地被肢解为3份,香川、兵库一边一部分,仅剩的德岛城附近领地也被冠以当地郡名“名东县”。之后更惨,名东县整体并入高知县(土佐),直到1880年才重新独立出来。经历过悲惨的历程以后,新政府对这个幕末没什么大动静的藩还是网开一面,允许他们重新叫做“德岛县”。

18.西南各县:未用藩名的县

第一个要说“四贤侯”的构成,这是幕末第一波要求加入国政讨论的大名,这个四人组分别是萨摩、土佐、越前、宇和岛四藩。这里面陌生的就是四国岛西南部的宇和岛藩。

宇和岛藩幕末一直是倒幕派这边,所以明治维新以后,他的宇和岛城一开始统辖了伊予国南部地盘。只是问题在于,伊予国的纵深太大,其他地方还有资助了坂本龙马的大洲藩,再加上宇和岛藩也没起到那么重要的作用。最终为了调和,新政府干脆不用任何一个藩名,而是从《古事记》神话中找到一句“伊予国谓爱比卖”,将“爱比卖”的谐音“爱媛”作为县名。

香川县比较特殊,这一片最大的藩是高松藩(松平),然而这是个贼藩啊。所以采用宫城县一样的做法,用了你的高松城做主城,但县名用所在地郡名。

宫崎县也比较奇怪。这个县是1873年统合美美津县、都城县而存在,所以选用郡名(宫崎郡)。但实际上,美美津县、都城县也是各自统合的一大堆小藩而组建起来的缝合怪,名称也用了县政府所在地的町名。

大分县与宫崎县类似,1871年合并八个县的时候,只能用县政府所在地的郡名。

19.西南各县:用了藩名的县

接下来,基本上进入到各大倒幕藩的地界了。

先前说了倒幕F4(萨长土肥),这四个就不多说了,说点其他跟着闹的。

就拿王政复古来说吧,直接参与的是萨摩藩、尾张藩、艺州藩、越前藩、土佐藩。或许奇怪,为什么尾张藩这么个御三家笔头也要跟着造反,不得不说尾张藩常年对纪州藩系统把持将军之位有点看法,而且他们也不满意幕府中央被谱代大名所控制,所以站到推翻幕府的一侧。

剩下的生面孔就是艺州藩,用当时的说法,也就是广岛殿。没错,现在广岛县就这么继承下来了。

熊本藩。幕末表现相对比较骑墙,藩主一方面对于尊王攘夷不是很热衷,但另一方面用容纳热衷于尊王攘夷的熊本藩士掌握政权。鸟羽伏见之战中,熊本藩末代藩主细川喜廷还专程参加保卫京都,最终还是留了熊本的名号。感谢细川喜廷这一招吧,要不然你们就看不到熊本熊了。

福冈藩。福冈的尊王与佐幕两派争斗极其白热化,藩主一方面遭到幕府的斥责,另一边险些遭到尊王派的软禁,形势极其严峻。福冈藩还搞出一出乙丑之狱,干掉所有尊王派人士。不过后来,福冈藩成为萨摩、长州两藩的联络人,乃至于代替两藩向幕府申诉很多事情,最终福冈藩被判定为倒幕藩。

最后说一句,西南战争的问题。

整个西南战争之中,岛津久光并没有参与,所以事后不涉及对他的处理。

但有一点是真的,岛津久光对于明治维新以后的西化政策非常不满。甚至早在1873年4月曾经率领200多名武士来东京抗议。

没错,2003年《最后的武士》这一幕就是这么来的。

旧士族势力虽然不再强大,但依然可以掀起暴乱,于是明治政府只能加速建设以农民为主的军队,最终压垮这些“最后的武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治维新之后,对于曾经的倒幕派和佐幕派大名,以及发生在西南(鹿儿岛)的西南叛乱中的岛津家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复杂的处置方式,既有奖赏也有惩罚,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而有所调整。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明治维新后对倒幕和佐幕大名的处置明治维新的核心在于废除幕府,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政府。因.............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将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国家推向了现代化的轨道。然而,在这看似翻天覆地的巨变之下,旧有的封建势力,尤其是那些手握大量土地的地主阶层,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更为隐蔽却同样深刻的方式,影响着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一、 土地改革前的“封建大地主”:权力与财富的继承者需要明确.............
  • 回答
    日本国民的严谨认真、守规矩、尊礼数(即“礼仪”)的特质,可以追溯到自古有之,但明治维新之后得到了极大的强化、系统化和国家层面的推广。这是一个复杂且演进的过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时间点。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自古有之的土壤:宗教、社会结构与文化基石日本自古以来就孕.............
  • 回答
    天皇的日本:从神坛到战犯,再到民族象征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天皇的极端推崇,以及战后美国为何保留天皇,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脉络。一、 明治维新:天皇的“复活”与神化明治维新并非对日本社会的颠覆,而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以应对西.............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是否就此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当时那些主导维新的人物是否能代表“资产阶级”,这个问题,其实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得多,需要我们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明治维新(1868年)后,日本确实走上了资本主义化的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这是毫无疑问的。维新派推翻了德.............
  • 回答
    明治维新时期,将东京的语音定为标准音,这在日本语言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然而,如同任何一项重大改革一样,这一决策并非没有反对声音,尽管这些声音在历史的洪流中可能没有被放大,但其存在本身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内部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明治维新是一场以“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为核心的社会.............
  • 回答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之所以能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其人才的培养和涌现,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细致解读:一、旧幕府末期积蓄的社会能量与矛盾的催化作用: 士农工商的阶级固化下的不满情绪: 江户时代长期的和平以及德川.............
  • 回答
    明治维新,这场深刻改变日本命运的变革,其发生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洪流中多种因素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它的必然性。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黑船来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背后是西方列强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以及对日本封建秩序的直接挑战。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成果使得西方国家.............
  • 回答
    明治维新,一个让日本社会翻天覆地的变革时期,在这股时代的洪流中,平民妇女的生活也经历了难以言说的变迁,她们不再是只能在阴影中默默奉献的角色,而是开始尝试在新的社会舞台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战争刚刚结束,很多家庭的经济支柱要么战死沙场,要么身体受伤,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于是,许多原本被视为家庭主妇的女性,.............
  • 回答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社会无疑是暗流涌动的,新旧观念、利益集团的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尖锐矛盾,几乎要将这个刚刚摆脱锁国、踏上现代化征程的国家撕裂。在处理这些盘根错节的矛盾,尤其是在巩固明治政府统治,并朝着建立强大国家的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伊藤博文无疑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要理解伊藤博文是如何“消除”这.............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深刻改变日本历史进程的变革,其三大政策——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如同三条并行不悖的河流,共同汇入了日本近代化的洪流。其中,“富国强兵”无疑是那条最汹涌澎湃、也最引人侧目的主流,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是日本迅速崛起的基石,也最终将这个岛国推向了军国主义的深渊。要理解富国强兵何以导致.............
  • 回答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虽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国家的快速现代化,但最终却走向了军国主义的道路,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要详细解释其原因,需要深入剖析明治维新本身的内在逻辑、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以及日本社会思潮的变化。一、明治维新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与潜在隐患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
  • 回答
    日本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有的社会结构。然而,认为它“惠及上千万农民”的说法,以及由此推断农民“不领情”进而举行大规模起义的逻辑,需要更细致的辨析。事实上,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生简单归因于明治维新“未惠及农民”的逻辑并不完全准确,农民起义的.............
  • 回答
    要说明治维新成功而百日维新失败,这事儿可说来话长,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打发得了的。简单来说,这两场改革,虽然目标都挺相似——想让国家强大起来,摆脱内忧外患——但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参与者的决心、改革的深度以及抵制力量的强弱,那可都是天差地别。咱们先说说明治维新,那可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用现在的话说,.............
  • 回答
    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形成鲜明对比,其深层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机遇的垂青,也有内部制度的差异,更有决策者对时代脉搏的把握。简单地说,明治维新是日本一次成功的、自上而下的、全面的国家转型,而中国晚清的近代化则步履维艰,屡屡受挫。一、 变革的内在驱动力与外部环境:日本: 被逼到.............
  • 回答
    明治维新,这场深刻改变日本历史的伟大变革,确实在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和 pragmatism。而谈到沙俄,虽然日本在维新初期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英法等西方强国,但不能否认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过程中,也确实从沙俄那里吸取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尽管这些学习并非全面和主导性的。要详细地探.............
  • 回答
    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武家阶层来说,无疑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场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而在此过程中,曾经在日本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武士阶层,其生活方式和阶层地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上有天堂,下有地狱”,下降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复杂的转型和.............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大名制度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在日本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大名家族,例如毛利家和岛津家,并没有“消亡”得那么简单粗暴,而是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型,他们原有的权力基础被瓦解,家族成员也以新的身份融入了新的日本社会。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节点和角度来细说:1. 大名时代的落幕:废.............
  • 回答
    明治维新前,日本国民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由多重因素潜移默化地塑造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江户时代,甚至是更早的时期。首先,封建体制下的等级秩序在塑造国民行为模式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武士阶层作为统治者,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如忠诚、荣誉、武艺、严于律己等,通.............
  • 回答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能够顺利完成削藩,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举措。这其中既有政治上的高明手腕,也离不开社会经济层面的深刻变革,更重要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赢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魄力。他们深知,要建立一个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