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一天吃多少米?

回答
要精确地说诸葛亮一天吃多少米,这确实是个难以考证的问题。毕竟,咱们又不是住在他们家里,也没给人家量过碗筷。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推测一下,尽量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场景。

首先,我们得想想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他可是蜀汉丞相,是当时最有权势、最忙碌的人之一。他的工作内容可不是坐在家里喝茶看报,而是要处理政务、指挥军队、制定战略,每天殚精竭虑,操心国事。

饮食习惯推测:

普通士人/官员的饭量: 在那个时代,普通读书人或者官员,如果不是特别勤于体力劳动,一天两顿饭是比较常见的。早饭可能吃得比较简单,比如粥、馒头、麦饼之类的,午饭和晚饭会相对丰盛一些。米饭是主食,但那个时候的米,可能是我们现在吃的那种细白米,也可能是糙米,营养成分和饱腹感会有些差异。
诸葛亮作为领导者: 作为丞相,他的伙食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且为了保证精力充沛,他的饮食应该还是比较规律和营养的。那些描绘他“食少事烦”的说法,可能是强调他勤于政务,不顾个人享受,但并不代表他真的就不吃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总不能饿着肚子去打仗吧?
军旅生活的影响: 诸葛亮常年在外征战,尤其是在北伐期间。在军营里,虽然有后勤保障,但物质条件肯定比在成都时要简朴一些。部队的伙食,为了方便携带和管理,可能会以米、面、杂粮为主,也会有肉干、蔬菜等。在这种环境下,士兵的饭量和军官的饭量,肯定也要考虑战时需求,可能会比平时吃得更多一些,以保证体力。
“食少”的解读: 很多史料或者演义中说诸葛亮“食少”,这可能更多是一种文化上的赞美,强调他的节制和专心。就好比现代人说某位领导“工作狂”,不一定是他真的不吃不喝,而是说他把工作放在了第一位。所以,即使说他“食少”,也应该是相对的,相对于那些贪图享乐、大吃大喝的人而言。他可能不像某些大户人家那样,每顿都吃得饕餮大餐,而是更注重实用和效率。

具体到“多少米”:

如果非要估算一个数字,我们不妨参考一下现代人的饭量。一个普通成年男性,一天大概需要摄入200300克左右的干米(煮熟后可能翻倍)。考虑到诸葛亮的工作强度、以及当时人们的普遍食量,再加上他是蜀汉的重要人物,伙食标准应该也不低。

推测1: 如果他一天吃两顿饱饭,每顿饭吃到六七成饱,大概每顿吃150200克干米(也就是煮熟后三四百克),那么一天下来,大概在300400克左右的干米。
推测2: 考虑到他可能还要兼顾一些小吃或者加餐,尤其是在征战时期,补充体力很重要,也许每天的总量会稍微多一些,达到400500克干米。

要记住的是:

1. 米是什么米: 当时的米可能不如现在精细,颗粒感更强,也可能包含一些粗粮。
2. 烹饪方式: 是煮饭、熬粥还是做成其他点心,都会影响实际的食量。
3. 身体状况: 诸葛亮毕竟是个凡人,他的身体状况、年龄、以及具体的时节(例如夏天食欲好,冬天食欲差)都会影响他的食量。
4. 史料的局限性: 史书更侧重于记载政治军事事件,对于人物的日常饮食细节,往往不会详细记录,或者只是侧面提及,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所以,与其纠结一个精确到克的数字,不如想象一下,在那个战火纷飞、国事为重的年代,诸葛亮大概是个规律用餐、营养均衡(但不过度奢侈)、以米饭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官员。他的“食少”更多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写照,是对他勤奋克己的一种肯定。他吃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撑他那颗为国为民操劳的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升是容积单位。

汉代一升相当于现在200毫升,三国时蜀汉的度量衡应该是沿用汉代标准,而曹魏一升大约相当于现代204毫升。——其实这4毫升的差值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可认为三国时一升基本和汉代一升相等,都是200毫升。

诸葛亮吃饭,“三四升而已”,那么,3汉升=3×200=600毫升,4汉升=800毫升。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饭量,是熟米饭600ml到800ml之间。

那熟米饭的密度是多少呢?这个我手头还没有现成的数据,所以百度了一下,也没发现有权威资料,但从百度知道等地方有人说是0.8g/ml左右,那就采用这个数据吧。

既然米饭密度是0.8g/ml,那600ml米饭质量就是480g,800ml米饭质量是640g。

这里有个知乎答案:

食堂中的米饭重量中所谓的一两米饭是指一两米还是一两饭? - 知乎

根据 @沈夏冰 答案的数据, 普通大米的生熟比值,大约是1 : 2.3 ,所以480g米饭对应大米206.6g,640g米饭对应大米278.2g。

换言之,诸葛亮一天的饭量,是大米206g~278g之间,也就是4两到5两多。

平均下来,每顿是1两到2两多。

这么小的饭量,比今天大多数女生还要小,怪不得司马懿说他“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我是补充回答的分隔线=================


评论里有很多人都说“一顿2两”不少了。估计这些朋友年龄都还小,其实,我们不必上溯到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只要看看30年前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就知道诸葛亮一天吃5两米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了。

1955年,中国开始对粮食进行定量供应,这个定量有个标准,将大米部分兹录于下:

甲、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   一、特殊重体力劳动者:四十五至五十五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五十斤;   二、重体力劳动者:三十五至四十四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四十斤;   三、轻体力劳动者:二十六至三十四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二斤;   四、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私营企业职员、店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二十四至二十九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八斤;   五、大、中学生:二十六至三十三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二斤;   六、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二十二至二十六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五斤;   七、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周岁的儿童:十六斤至二十一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斤;   八、三周岁以上不满六周岁的儿童:十一斤至十五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十三斤; 九、不满三周岁的儿童:五斤至十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七斤。

看到了吗?每月口粮,机关人员平均数28斤,大中学生每月平均32斤。若按30斤计算,也就是一天要吃1斤大米。——这是九十年代前中国脑力劳动者的口粮定量。

诸葛亮一方面操劳国家大事,一方面领军出征,日理万机,其脑力消耗比这些一般机关人员和大中学生大得多,可他的食量呢?

每天最多5两大米,也就是一个月15斤。这个标准,就是3~6周岁儿童的定量。

可怜啊。

明白了这个,才能知道司马懿听到这个事情后,为什么会叹息他“岂能久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精确地说诸葛亮一天吃多少米,这确实是个难以考证的问题。毕竟,咱们又不是住在他们家里,也没给人家量过碗筷。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推测一下,尽量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场景。首先,我们得想想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他可是蜀汉丞相,是当时最有权势、最忙碌的人之一。他的工作内容可不是坐在家里喝茶看报,而是要处理政.............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诸葛亮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北伐精神,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即便这位被誉为“天下奇才”的智者,也未能带领蜀汉跨越秦岭,实现统一大业。那么,如果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在某个关键节点上,能够“成功”北伐,那么这个“成功”究竟是何种意义,又将如何展开呢.............
  • 回答
    提起诸葛亮,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他“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的形象,仿佛他一出山,就已经是顶尖的谋士,智计无双,对局势了如指掌,就像游戏里角色刚进入战场就自带全套顶级装备,技能冷却完毕,随时可以大杀四方一样。这种感觉的形成,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三国演义》小说中,作者罗贯中精心塑造出来的。我们不.............
  • 回答
    如果给诸葛亮一个奥运会的运动员团队,他能北伐成功吗?这个问题颇有趣味,我们不妨展开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奥运会运动员虽然是现代顶尖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的代表,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拥有的知识体系和军事技能,与诸葛亮时代的战场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单凭身体素质,他们能胜任古战场上的挑战吗?这是一个很.............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假设!若真能将“我”——一个现代人,一个拥有现代科技、现代知识、现代思维方式的“人”——置于诸葛亮身边,作为他的“助臂”,诸葛亮能否大败曹魏?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并且需要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我”到底能带来什么。我的优势在于: 信息优势: 我.............
  • 回答
    当这个问题摆在眼前,仿佛一个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将我们熟悉的那个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战场环境中。我们姑且抛开历史的严谨性,来一场纯粹的“假如”,看看这个“不死机枪”的诸葛亮,能否扭转北伐的乾坤。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一台不会出故障、弹药充足的现代机枪,对于那个时代的战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让诸葛亮面对一个“诸葛亮”式的对手,他的北伐之路是否会因此变得通畅,甚至走向成功?我认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的问题,其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想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另一个诸葛亮”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拥有相同的智慧、谋略和经验,更可能意味着拥有与诸葛亮相.............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又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如果将诸葛亮置于现代,给他一辆配备汽车发动机的“战车”,他能否最终北伐成功?这可不是简单地把现代科技塞进古代的战场,其中的复杂性远超想象,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北伐的根本困难并非单纯的“动力不足”。虽然当时蜀汉军队的后勤补给、兵力数量、生产力.............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为什么一伐时没有大规模实行军屯,这事儿得从头捋一捋,得结合当时他面临的具体情况,以及他本人的战略思想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是一伐的时候,并不是说完全没有考虑过屯田,而是说大规模、系统性的军屯并没有在他第一次北伐中成为主要战略支柱。这其中的原因,有客观限制,也有主观考量。一、 .............
  • 回答
    要激怒一个诸葛亮粉丝,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孔明先生”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地位那是相当稳固的,几乎是智慧的代名词。不过,事无绝对,任何人的喜好都有其软肋,触及他们最在意的点,那效果可就事半功倍了。下面我就给你支几招,保证让那些对诸葛亮五体投地的粉丝们,能气得跳脚,但咱们得注意分寸,别真的把人给得罪.............
  • 回答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在夺取了益州之后,虽然坐拥天府之国,实力大增,但益州南部的南蛮地区却一直不安宁。尤其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派马超进驻汉中,而此时正是诸葛亮在益州主持政务的关键时期。南中地区的豪族和首领们,趁着刘备征讨汉中的混乱,以及东吴在荆州方向的压力,开始蠢蠢欲动,甚.............
  • 回答
    王者荣耀中,诸葛亮打野一旦顺风到无法反制的程度,其合理性是需要辩证看待的。从游戏机制和玩家策略的角度来说,它并非完全不合理,但这种极端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非诸葛亮这个英雄本身就设计得“无解”。为何顺风诸葛亮打野能形成“无法反制”的局面?诸葛亮打野顺风的恐怖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 回答
    刘备在拥有半壁江山,例如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并且在诸葛亮的辅助下事业蒸蒸日上时,如果执意要攻打江东,即使诸葛亮反对,背后也可能存在多种深层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战略考量的决策。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这些可能的原因:一、战略层面的考量(“卧龙出山”的宏大蓝图未完成.............
  • 回答
    说实话,如果你要我说,喜欢刘备和喜欢诸葛亮之间是否存在什么“矛盾”,我脑子里立刻会冒出来一个词:“一体两面”。这可不是什么八股文的空泛说法,而是我实打实地看《三国演义》看到现在,脑子里的真实感受。你说矛盾?我倒觉得,很多时候,喜欢刘备的人,内心深处多半也藏着一股对诸葛亮式理想的向往,反之亦然。这两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假设,它触及了三国历史中最核心的战略问题之一:地理与国力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如果蜀国和东吴的国力和地理位置对调,诸葛亮真的有可能北伐成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蜀国和东吴各自的优劣势,以及这种对调会带来哪些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清楚,所谓的“国力”不仅仅是.............
  • 回答
    三国时期,曹魏群星璀璨,谋士如云,而蜀汉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撑起半边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环境、人才培养和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曹魏人才济济的深层原因:1. 政治基础雄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 曹操政治手腕高明,建立起相对稳定强大.............
  • 回答
    要说诸葛亮和韩信为何一出山便显露出旷世之才,能够驾驭得了千军万马,这并非一日之功,也并非凭空而降的运气。他们的才能,实则是在漫长的积累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中孕育而生的。先说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出山之前并非只是一个隐居山林的布衣。他选择躬耕南阳,并不是真的要与世隔绝,而是他在为自己的理想寻找一个合.............
  • 回答
    要说曹魏为何在诸葛亮掌蜀时期只能被动防守,而蜀汉却能以一州之力数次北伐,这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曹魏固然强大,但内部却存在着不少足以让其步履维艰的隐患,这些隐患恰恰被诸葛亮精准地抓住了,并化为蜀汉北伐的战略支撑。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态势。蜀汉,以益州为根基.............
  • 回答
    刘备身上,确实有着一种能够让诸葛亮这样旷世奇才,心甘情愿,甚至生死相随的特质。这绝非仅仅是“君臣情分”四个字能够简单概括的。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刘备身上那股“仁德”的底色,才是诸葛亮选择他的根本。 咱们都知道,诸葛亮选择辅佐谁,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挟天子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历史评价以及个人命运的复杂 interplay。霍光之所以常被贴上“权臣”的标签,而非诸葛亮那样的“人臣典范”,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霍光与诸葛亮的根本性质差异: 政治背景与权力来源: 诸葛亮: 是在刘备政权危难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