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军事家诸葛亮到底打下过多少地盘?

回答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其军事生涯虽然以辅佐刘备为主,但他也亲自指挥了多次重要的战役,并对蜀汉疆域的巩固和扩张做出了巨大贡献。要精确计算诸葛亮“打下”了多少地盘,需要区分几个概念:

直接通过军事征服获得的地盘: 这是诸葛亮亲临前线指挥,通过攻城略地而获得的领土。
通过战略部署和外交手段间接控制的地盘: 这类地盘虽然可能不是直接通过战场攻克,但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下,其战略地位得到巩固或得以纳入蜀汉势力范围。
巩固和保卫已有的地盘: 蜀汉本身就并非大国,诸葛亮很大一部分军事精力用于防御和稳定现有领土,防止被曹魏和东吴蚕食。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详细梳理诸葛亮军事生涯中涉及到的地盘和区域:

一、早期辅佐刘备阶段(约公元207年 公元223年)

在这个阶段,诸葛亮虽然是军师和谋士,但他的战略思想和军事建议对刘备的军事行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赤壁之战后的荆州南部:
具体地盘: 零陵、桂阳、长沙、武陵(今湖南大部分地区),以及江夏(今湖北西部)。
过程: 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谋划下,趁机夺取了曹操在荆州的残余势力控制的南郡。随后,通过外交和武力手段,刘备集团顺利占据了荆州南部四郡。虽然不是诸葛亮亲自指挥每场战斗,但整个战略布局和后续的安抚民心都是在诸葛亮的主导下进行的。例如,对桂阳太守赵范的招降,对武陵太守郝普的策略等,都体现了诸葛亮的谋略。
重要性: 荆州南部是刘备集团立足的根本,为后来的西川攻略提供了重要的屏障和人力物力资源。

2. 益州攻略(公元214年):
具体地盘: 益州全境,包括汉中郡、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武都郡、金城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今四川大部、陕西汉中地区,以及陇西部分地区)。
过程: 这是诸葛亮战略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从公元212年开始,刘备在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指导下,率军入川攻打刘璋。诸葛亮在刘备率主力进攻的同时,负责坐镇巴西,安抚后方,筹集粮草,并指挥刘备的后续部队进攻。在围攻成都的战役中,诸葛亮指挥若定,最终迫使刘璋投降。在击败汉中张鲁后,益州大部收入囊中。
重要性: 益州攻略是刘备集团从寄人篱下走向独立建国的关键一步,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地理优势。诸葛亮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总策划和重要指挥的角色,虽然不是在前线刀刀见血,但其指挥的间接效果是巨大的。

二、三国鼎立后的稳定与扩张阶段(公元223年 公元234年)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他一方面致力于内政改革,发展生产,稳定国家,另一方面也积极北伐,试图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

1. 平定南方叛乱(公元225年):
具体地盘: 蜀汉统治下的南部地区,包括越嶲郡、益州郡、永昌郡、朱提郡、建宁郡等(今四川南部、云南大部、贵州西部)。
过程: 在刘备去世后,益州南部地区的一些郡县发生了叛乱,主要是少数民族首领趁机作乱,如南蛮首领孟获。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最终使南方各部臣服。
重要性: 这次南征成功地巩固了蜀汉的南部疆域,消除了后顾之忧,为后来的北伐创造了有利条件。这部分地盘虽然在蜀汉建国之初就已经名义上属于益州,但诸葛亮的南征才真正实现了有效统治和稳定。

2. 汉中地区的防御与巩固:
具体地盘: 汉中郡(今陕西南部汉江流域)。
过程: 汉中在刘备时期就已经攻下,但在诸葛亮执政期间,汉中成为蜀汉抵御曹魏北伐的最前线和最重要的战略要地。诸葛亮在此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建设,修筑城池,储备粮草,加强防御部署。每一次北伐,汉中都是出师之港和退守之基。诸葛亮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调动和防御工事的修建,成功地阻止了曹魏对蜀汉腹地的入侵。可以说,汉中地盘的“守住”就是诸葛亮军事能力的重要体现。

3. 北伐战争中的战略目标区域(未完全打下但争夺激烈):
祁山、陇右地区:
具体地盘: 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今甘肃东南部,包括武威、张掖等部分地区)。
过程: 诸葛亮一生进行了五次北伐(不计他最后的第一次汉中之战)。其中,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和第四次北伐(公元229年)都曾一度攻下陇右三郡(南安、天水、安定),将战线向前推进至渭水流域。然而,由于马谡失街亭、粮草供应问题以及曹魏的快速反应,蜀汉军队最终被迫撤退,这部分地区未能长期占据。诸葛亮在此期的军事行动,虽然没有长期巩固地盘,但确实将蜀汉的势力范围一度扩张到这个区域。
陈仓(公元228年):
具体地盘: 陈仓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
过程: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曾派赵云和邓芝出散关,佯攻陈仓,以分散曹魏主力。诸葛亮主力则出斜谷(或子午谷),进攻郿县和雍州。在攻打街亭失利后,主力撤退,但赵云和邓芝的部队也未能攻下陈仓。这次围攻陈仓虽然失败,但也是对该区域的军事行动。
五丈原(公元234年):
具体地盘: 渭水流域的战略要地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
过程: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岸。蜀军在五丈原构筑了营垒,与魏军相持。诸葛亮最终在此地病逝,蜀军因此撤退。虽然这次战役没有占领任何新地盘,但诸葛亮在此地的军事存在和战略部署,对关中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总结诸葛亮“打下”的地盘:

直接征服并巩固的: 荆州南部四郡(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益州全境。
通过军事行动有效控制的: 南部叛乱地区的稳定。
短暂军事占领或激烈争夺的: 陇右三郡(南安、天水、安定)在北伐初期曾短暂被蜀军攻占。

数量上的估计:

很难用一个具体的“多少平方公里”来量化诸葛亮打下的地盘,因为当时的疆域概念与现在不同,且很多区域属于羁縻统治或争夺区域。但从战略和政治影响来看:

荆州南部: 约占今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
益州: 包括今四川省大部分地区以及陕西省汉中盆地。这是蜀汉政权的核心区域,也是诸葛亮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南部地区: 包括今云南省大部和贵州省西部,这部分地盘的有效巩固,使得蜀汉的疆域得以稳定。

诸葛亮的军事贡献在于:

1. 奠定蜀汉基业: 通过对荆州和益州的经营和征服,为刘备集团提供了立足之地,使其从一个流亡集团发展成为三国鼎立的重要势力。
2. 巩固国家疆域: 通过南征平叛,稳定了西南边陲,确保了蜀汉后方的安全。
3. 战略防御的典范: 在与强大的曹魏对抗中,诸葛亮通过汉中等地的严密防守,以及有效的战略部署,极大地迟滞了曹魏的进攻,守护了蜀汉的存在。
4. 积极拓展战略空间: 尽管北伐未能成功实现“兴复汉室”的宏伟目标,但诸葛亮数次北伐,将蜀汉的势力范围一度向前推进,对曹魏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和心理压力,也为后来的姜维等人的北伐积累了经验。

总而言之,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其贡献更多体现在战略规划、政权建设、国家巩固和防御体系的构建上。他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为蜀汉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并努力拓展和维护了蜀汉的疆土,虽然未能实现最终的统一,但其军事才能和历史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如果非要说“打下”了多少地盘,那么益州和荆州南部是他在政治和军事上最核心的成就,而他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巩固和防御,也同样是其卓越军事才能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细数起来,诸葛村夫率军入蜀,南征北战,圈过的地盘委实不少,但问题不在这里。

首先,村夫踩不动白起和韩信,毕竟都在武庙十哲班子混冷猪头吃,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哥莫说二哥。

其次,题主应该先去查查《辞海》军事家条,再查查诸葛亮条,免得明黑实吹,把某乎捧到知识权威的高度。

其三,题主至少该读读《孙子兵法》,理解理解什么叫“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左右战争胜负的首先是客观条件,主观能动性不过其次。如果忽略这一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白起能团灭赵军主力,居然喘了口气就认为搞不定邯郸那点残兵败将,拒绝出任主帅,果然有阴谋,果然有二心,昭襄王宰了丫真是英明神武。冤?冤个大头鬼!

曹操建安十三年前攻城略地,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后十来年占着偌大地盘几乎一事无成,末了还被打得丢城失地,几欲迁都,靠着孙十万助拳才续了一波。看样子建安十三年前的曹操是军事家,十三年后的曹操已丧失军事家资格。

很惨的诸如汉尼拔、拿破仑辈,干脆被人灭了,估计个个都罹患了中年痴呆症。

当然,常公凯申领兵北伐,鼎定中原,一桶姜山(雾),论打地盘比白起之流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早早点去见上帝,估计题主评新武庙,十哲都放不下常公,必须封个武成王啊(^_^)

思维停留在个人英雄主义,抑或斗兽棋阶段,只能说连历史的门槛都没摸到,看看故事会挺合适。

user avatar

知乎上吹诸葛亮确实过了。

相对于其军事能力。其国家运营能力更值得吹。

诸葛亮平南中是实力碾压。毕竟,汉以强亡,一汉五胡。公孙吊打高句丽。渣权找奴隶找到台湾。而诸葛亮打南中这种地方,水土不服,疫病远比作战损失更严重(渣权就因这种原因放弃台湾,南中因为地处高原条件好一点。),政治策反也比一场战胜更重要。

而对魏作战,若是仅魏国的西部军团确实能取胜,但若其中央机动部队一来,出现兵力劣势要么兵败而退,要么陷入对峙缺粮撤退。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吴国疲楚,兵多路敌进我退,使楚军疲于奔命,最后一波捅至其都。(战略上的奇)

越国吞吴,笠泽之战,左右两翼派遣少量部队吸引敌左右两翼,化劣势兵力为优势兵力合击其中阵。(战术上的奇)

楚汉争霸,为何刘邦总是被项羽吊打,项羽却难以扩大战果?因为其背后有个彭越玩游击战。疯狂的骚扰其补给线。(两千年后同样有个悲惨结局的彭老总,用游击战术为正面奋战的友军减轻压力。鬼子调集大量围剿部队试图打通豫湘桂,接壤东南亚。结果,华北军队全区战略反攻,打的鬼子就剩铁路沿线。而正面军队败退之后也基本收复了广西)

而诸葛亮,正有余而奇不足。能在战术上以奇胜之,但难以在战略上扩大战果。最后因粮而退。

虽说诸葛亮军事上没知乎大佬们吹的那么神乎。但其治国能力真的可以再捧一捧。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中确实富裕,但蜀道难行,蜀中的粮食很难运输至北伐前线。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没有兵站的情况下)三个民夫为一个士兵提高补给,也就只能远征到三十一日外(优良道路上,一日一舍三十里)。

这就是为何刘邦定都汉中而非富裕的蜀中的原因。

那么,刘备为何不定都汉中。

没办法啊!原本汉中由于没多大战争,还算富庶。结果汉中争夺战。被魏蜀两军祸害了两年,侥幸活命的人,又大多被曹操移民到了,关中冀州司隶。剩下来就没多少人。根本养不活刘备集团的中央与直辖军队。

这时,诸葛亮使蜀中与汉中提供大量粮草支持北伐的能力。相当值得称赞。

user avatar

诸葛亮被后世热捧得多本来就是因为打地盘多,按照上面部分答主的总结,率兵入蜀、平定南中、北伐取两郡,直接攻下的郡数就不下十个、县数上百,而战国的城数指的也是县。也就是说村夫虽自比管仲乐毅,攻城略地其实已经远在管仲乐毅及很多战国名将之上。

可以看看文人领袖杜甫、苏轼对诸葛亮的评价,甚至基本上都是军事,比如苏轼就说:“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杜甫更是可以说专注于打地盘的方面,都是“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之类的,甚至治蜀理政,忠义情怀之类的都不怎么提。

其实不难看出,杜甫认为诸葛亮核心功绩就是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其余都可以放一边,因为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刘备就1个县,曹操都快统一了,最后却三分天下,甚至一度跨有荆益。所以当时把之后刘备集团扩张全归功于诸葛亮的文人(当然文人自然也会比较推崇智将)绝不止罗贯中一人。后世大概也就老毛敢说我行我上了,所以老毛就敢说隆中对千里迢迢分散兵力。

打下多少地盘本来就是评价军事家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尤其对于古人而言)。因为运筹帷幄长算远略的难度更胜于披坚执锐,否则马尔伯勒、威灵顿一生几乎无败绩,是不是远胜拿破仑了?(连英国人利德尔-哈特都不这样认为,而是拿他自己认为奠定了罗马基业的大西庇阿来比拿破仑)拿破仑打得烂仗可不少,但后人只看到了拿皇一度征服欧洲,名字成了时代的代言人。

有人说论攻城略地汉尼拔排不上号,以现在的资料其实可以推翻这个观点了。汉尼拔一度打下了几乎整个南意大利,曾经从卡普亚出兵直逼罗马城。在罗马崛起之后,能在意大利本土攻城略地的,似乎也就只有他了(再往后得到什么时候了?阿拉里克?)。汉尼拔曾逼降南意大利大城卡普亚、克罗敦,攻占他林敦,此外还攻陷了培提利亚(Petilia)、条立爱(Thurii)、梅塔彭图姆(Metapontum)、赫拉克利亚(Heraclea)等重要城市。真不会攻城的那是辛布里国王波伊奥里克斯,在阿劳西奥灭了罗马军12万,末了连米兰都没打下来,此外辛布里人别说在意大利有什么韬略远虑(打进波河平原之后就直接住下来了),就连罗马的老死敌高卢人都是照打不误,所以蒙森认为波伊奥里克斯高于汉尼拔之说确实参杂了太多民族感情。


这也是为什么打过不少败仗的曹操能被称为“超世之杰”,后世的李世民朱元璋之类的确实打地盘更多,但陈寿那时候哪有唐宗宋祖,与曹操直接比较的也就剩下秦皇高祖光武等少数几人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