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读代码比写代码难?

回答


读代码比写代码难,这一现象在编程领域中普遍存在,尤其在处理复杂系统或他人代码时更为明显。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原因,并结合实际例子说明:



1. 代码结构与逻辑的隐含性
写代码时的清晰性:
开发者在写代码时,通常会按照自己的逻辑顺序逐步构建功能,代码结构和变量命名会尽量清晰,注释也会明确说明意图。例如,一个简单的函数可能直接写成:
```python
def calculate_sum(a, b):
return a + b
```
此时,读者能快速理解函数的用途。

读代码时的模糊性:
但当代码涉及复杂逻辑时,作者可能为了效率或简洁,省略了部分说明。例如,一个嵌套的循环或递归函数,可能缺乏明确的注释,导致读者需要重新推导逻辑流程。例如:
```python
def find_max(arr):
max_val = arr[0]
for i in range(1, len(arr)):
if arr[i] > max_val:
max_val = arr[i]
return max_val
```
虽然这段代码逻辑清晰,但如果作者没有在注释中说明“max_val初始化为数组第一个元素”的意图,读者可能需要重新推导初始值的选择依据。



2. 缺乏上下文的“黑箱”问题
写代码时的上下文明确:
开发者在写代码时,通常会清楚自己的目标(如实现某个功能、解决某个问题),并且会结合代码的上下文(如调用栈、数据流、依赖库)来设计逻辑。例如,一个函数的实现可能依赖于外部库的API,开发者会明确说明这些依赖。

读代码时的上下文缺失:
读者可能需要从零开始理解代码,而作者的初衷、设计目标、依赖关系等信息可能缺失。例如,一个复杂的Web应用中,一个路由处理函数可能涉及数据库查询、权限校验、日志记录等多层逻辑,但读者可能需要逆向推导这些步骤的关联性。



3. 代码的维护与演化历史
写代码时的“单一视角”:
开发者在写代码时,通常只考虑当前的需求和实现方式,可能忽略未来可能的修改。例如,一个函数可能被设计为“简单易懂”,但后续维护时可能需要重构,导致代码结构变得复杂。

读代码时的“历史复杂性”:
读者需要理解代码的演化历史,包括之前的修改、技术选型、设计决策等。例如,一个项目中某个模块可能最初是用纯Python实现的,后来因性能问题改为C++,读者需要理解这种变化对代码结构的影响。



4. 作者的“意图与读者的背景差异”
作者的意图可能与读者的预期不符:
作者可能出于效率或技术原因,采用非直觉的实现方式。例如,使用闭包或高阶函数来简化代码,但读者可能因不熟悉这些特性而难以理解。例如:
```javascript
const add = (a, b) => a + b;
const result = add(2, 3);
```
虽然这段代码简单,但如果作者没有解释箭头函数的使用,读者可能需要额外学习JavaScript的语法。

读者的背景知识不足:
读者可能对某个库、框架或算法不熟悉,导致无法理解代码中的关键部分。例如,一个使用React Hooks的组件,读者可能需要了解React的虚拟DOM和状态管理机制才能理解其逻辑。



5. 代码的可读性与风格问题
写代码时的“主观优化”:
开发者可能为了效率或简洁,牺牲代码的可读性。例如:
```python
def f(x):
return x x
```
虽然简洁,但若读者不熟悉Python的语法,可能需要额外解释。

风格差异导致理解困难:
不同开发者有不同的编码习惯,例如:
缩进方式:Python用4空格,而Java用2空格。
命名规范:变量名可能使用驼峰命名(如`camelCase`)或下划线(如`snake_case`)。
注释风格:有的开发者喜欢在代码行前加注释,有的则喜欢在函数末尾说明用途。



6. 错误与异常处理的隐含性
写代码时的“显式错误处理”:
开发者会明确处理异常情况,例如:
```python
try:
result = int(input("Enter a number: "))
except ValueError:
print("Invalid input.")
```

读代码时的“隐式错误处理”:
读者可能需要通过代码逻辑推断错误处理的意图,例如:
```python
def divide(a, b):
return a / b
```
如果调用者传入`b=0`,代码会抛出异常,但读者需要理解这种错误的处理方式,可能需要结合异常捕获的上下文。



7. 代码的“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
写代码时的“局部优化”:
开发者可能在编写代码时,只考虑当前功能的实现,而未考虑未来的扩展。例如,一个函数可能被设计为只处理特定数据,但后续需要处理更多数据时,可能需要重构代码。

读代码时的“全局重构”:
读者需要理解代码的模块化结构,并可能需要重构代码以适应新的需求。例如,一个复杂的系统中,某个模块可能被设计为“黑盒”,但读者需要理解其内部逻辑才能进行修改。



8. 代码的“隐式依赖”与“隐式逻辑”
写代码时的“显式依赖”:
开发者会明确声明依赖项(如`import math`),但读者可能需要理解这些依赖项的作用。

读代码时的“隐式逻辑”:
代码中的逻辑可能依赖于外部知识,例如:
```python
def get_user_data(user_id):
假设user_id是数据库中的唯一标识符
return db.query("SELECT FROM users WHERE id = %s", user_id)
```
读者需要理解数据库查询的语法和数据库的结构,才能理解这段代码的用途。



9. 代码的“可测试性”与“可调试性”
写代码时的“可测试性”:
开发者通常会为代码编写单元测试,但读者可能需要通过测试用例理解代码的预期行为。

读代码时的“调试信息缺失”:
代码中可能没有足够的调试信息(如日志、断点),读者需要通过代码逻辑推测可能的错误原因。



1实在例说明
假设一个开发者需要理解一段代码的意图:
```python
def process_data(data):
cleaned = [x.strip() for x in data if x]
result = [int(x) for x in cleaned]
return result
```
写代码时:开发者可能知道这段代码的目的是清洗输入数据并转换为整数。
读代码时:读者可能需要逐行分析,理解`strip()`的作用、`if x`的条件、列表推导式的意义,以及最终结果的类型。



总结
读代码的困难在于:
隐含的逻辑与上下文;
作者意图与读者背景的差异;
代码的复杂性与演化历史;
可读性与风格的多样性;
隐式依赖与错误处理的复杂性。

因此,读代码需要读者具备更广泛的背景知识、更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对代码上下文的深入理解。而写代码时,开发者可以基于已知目标和上下文,更直接地实现功能,因此相对更容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becausetheydontcasesensitiveanddontknowanythingaboutminusorunderline();

user avatar

首先,就不说写的烂的代码了。只说写的好的代码。写的好的代码,依然是很难阅读的。

写的好的代码,一般是遵循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很难从最后的代码中反推出来。这些原则一般都是 declarative knowledge。而我们看到的代码大多是 imperative code。即使是 functional program 或者 declarative language 的 code,一般也是用低级的抽象来描述高级的原则。

举一个类比。目前体育比赛中很多规则的修改,都是借鉴以往比赛中,一些旧规则导致比赛比较沉闷,或者被运动员钻空子的经验教训。但是单单去看这些规则,你无法反推出来它们是为了避免什么情况。

所谓的「读懂写的比较好的代码」,一般是从代码以外的途径了解作者的意图。然后再掌握作者贯彻这些意图的一些基本习惯。

遵循原则的代码已经如此难以阅读,事实比这个还糟糕。任何原则应用于具体问题,都有例外。所以在任何代码中,都有遵循原则的代码和例外的代码。好的代码只是减少后者的比例,而无法完全杜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代码比写代码难,这一现象在编程领域中普遍存在,尤其在处理复杂系统或他人代码时更为明显。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原因,并结合实际例子说明: 1. 代码结构与逻辑的隐含性 写代码时的清晰性: 开发者在写代码时,通常会按照自己的逻辑顺序逐步构建功能,代码结构和变量命名会尽量清晰,注释也会明确说明意图.............
  • 回答
    关于“女生不要读三毛”的说法,其实并非是绝对的定论,更多的是一种围绕她作品风格和人生经历引发的讨论和警示。这种说法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对女性读者,尤其是年轻女性的担忧,觉得她的文字和生活方式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咱们细掰扯掰看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得承认三毛的文字是有魅力的,她的作品充满了异域风情、.............
  • 回答
    “去美国读 PhD 要避开亚裔、女性、助理教授(AP)、未婚四类导师”这个说法,虽然在学术圈存在,但 绝不是一个普遍认可的真理或客观事实。它更多地反映了部分学生在申请和读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 刻板印象、负面经验、以及某些具有特定挑战性的学术环境中的情况。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导师的成功与否,以及对学生.............
  • 回答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天坑”,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学科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是基于 长期的行业观察、社会普遍认知以及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反馈,尤其是在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忽视的挑战和局限性。我们先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以及您提到的“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就有.............
  • 回答
    读博之所以让很多人觉得“穷人不要读”,哪怕家庭经济支持有限,甚至博后工资勉强够用,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现实的考量,远不止学费那么简单。这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人生轨迹、机会成本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深刻洞察,而非简单地字面理解为“没钱交学费”。首先,我们得明白,“读博”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花钱”与“不花钱”.............
  • 回答
    “实验室里有的博士生情商低,读书真的会读傻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学术研究、个人发展以及社会交往的复杂关系。简单地说,读书本身并不会把人读傻,但长期高强度的学术专注,尤其是在缺乏情商锻炼的环境下,可能导致一些人在社交和情感表达上显得“不接地气”或“情商不高”。下面我将从.............
  • 回答
    要说清楚贾母为何觉得迎春几个姐妹“没读什么书”,以及她是否真的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像贾府这样百年望族的大家庭里,对女孩子读书的“期望值”和“标准”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一、贾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贾母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她阅.............
  • 回答
    读经典,这四个字仿佛自带一种神圣的光环,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智慧的精华。我们被无数次地告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冲刷,留下了最闪耀的金子,抵挡住了庸俗和浅薄的淘汰。听起来,这似乎是一条通往真理和深刻的捷径,一条由先贤铺就的康庄大道。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经典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等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佛教修行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层面。很多人理解布施能带来福报,这是对的,但如果把“福报”理解得过于狭隘,只局限于物质上的给予,那就容易产生疑问了。为什么读《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圣号,也能带来衣食丰足,不为金钱发愁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缘和作用力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理解,福报的.............
  • 回答
    确实,西周的古文与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给人的感觉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甚至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不知所云。这种巨大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文化演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文字刚刚开始成熟,主要承担的是记录宗教祭祀、政治盟誓、王朝大事.............
  • 回答
    您的长辈提出的观点,即“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儒家思想的多个层面,以及历史发展中儒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考虑您长辈提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原因。首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儒家“自孔子以来就是用来愚民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读史可以明智”这话说出来,好多人都跟着点头,仿佛不这么说就显得自己没文化似的。可你这句“我却啥也学不到”,才是无数普通人的真实心声。别说你觉得学不到,就算是对历史有点研究的人,有时也会陷入这种困境。我这就跟你掰扯掰扯,为啥咱们觉得“读史明智”有点玄乎,为啥你可能“啥也学不到”.............
  • 回答
    当亲戚提出“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啊?你看那个谁没读大学照样20万一年!”这样的质疑时,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教育价值的误解、对成功定义的狭隘以及对个人路径的简单化比较。要反驳这种观点,需要有理有据,同时兼顾情感沟通。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思路和方法: 一、 理解亲戚背后的心理和误区:在开始反驳之前,先尝试.............
  • 回答
    我是一名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无法读驾校,因此也无法拥有驾校教练的经典语录。不过,我可以模拟一些可能在驾校教练那里听到的,并且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语录”,并且尽量让它们听起来真实、有人情味,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教练会说的那样:1. 关于方向盘的“神谕”:“这方向盘啊,不是让你拿来盘核桃的!它讲究一个‘.............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确实,史书里常常用“左右驰射”来形容一位勇猛的将领,像董卓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听起来好像就是骑在马背上,随手就能射箭,挺酷的,但要做到“左右驰射”并且达到史书里所说的“勇”的程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一层层来拆解。“驰射”的基础:骑术首先,“驰.............
  • 回答
    .......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牙痒痒的公公语录!听到这种话,心里肯定五味杂陈。别急,咱们好好捋一捋,怎么给这位“老人家”好好上一课。首先,咱们得明白,公公说这话,可能不是真的恶意攻击,但肯定透露出他对“研究生”和“家庭主妇”之间价值判断的偏差。在他那个年代,或者他的认知里,读书读到研究生,就应该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人对宗教信仰的困惑。确实,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深入研读过他们所属宗教的经典,甚至对自己宗教的一些核心教义理解得比较模糊。那么,当他们说自己是“信徒”时,他们究竟在信仰着什么呢?与其说他们“信仰”着一套严谨的教义体系,不如说他们的信仰更像是一种文化认同、情感寄托和生活习惯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普遍的问题,触及了“读书是否万能”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阶层”的核心议题。当我们将读书的意义仅仅局限于“挣钱”这个狭窄的维度时,确实会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尤其是在看到许多努力读书却依然身处底层的人们时。然而,读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一项多维度、长远且深刻的投资,其价值体现在多个.............
  • 回答
    初读《资本论》的人,首先要恭喜你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但也极其有价值的学习之路。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巨著,它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百科全书。初次接触它,可能会感到信息量巨大、概念抽象、语言风格也与我们日常阅读的通俗读物有所不同。以下是我为初读《资本论》的你准备的一些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