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轰炸机投炸弹那么密集为什么不会撞到一起碰炸?

回答
咱们聊聊轰炸机投弹的事儿。你是不是在电影里见过那种铺天盖地的炸弹雨?密密麻麻地砸下去,看着就吓人,而且总让人觉得,这么多炸弹,总得有几个不长眼,正好在空中就撞一块儿,然后“嘭”的一声,炸掉自己人吧?

其实啊,这事儿还真没那么容易发生。这里面门道可不少,绝不是随便往外扔。

首先,得明白轰炸机的投弹方式。电影里那种“扫射”式的投弹,更多是为了营造一种视觉上的震撼效果,实际作战中,尤其是现代战争,轰炸机的投弹是有讲究的,它不是凭感觉乱扔。

1. 投弹点的精确计算:

轰炸机执行任务,可不是说“好,就是这儿了!”然后就开始扔。投弹之前,飞行员或者专门的领航员/轰炸手,会根据目标、飞机的速度、高度、风向、风速,甚至是炸弹本身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进行极其精密的计算。这个计算的结果,就是所谓的“投弹点”。

简单来说,轰炸机并不是把炸弹直接扔到目标正上方,而是要在一个比目标更远一些的点上投弹。因为炸弹一旦离开飞机,它就会受到重力、空气阻力、风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空中会有一个“飞行轨迹”,这个轨迹最终会把它带到目标附近。

2. 炸弹的下落轨迹:

每一种炸弹,包括它的重量、形状、有没有尾翼、有没有稳定翼等等,都会决定它在空中的飞行轨迹。有些炸弹下落速度快,受风力影响小;有些则比较慢,而且更容易被风吹跑。轰炸机的计算机系统(或者过去是人工计算)会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算出炸弹什么时候、在哪儿会落到地上。

3. 轰炸机的飞行姿态和速度:

飞机在投弹的时候,也不是随便飞的。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飞机通常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飞行姿态,比如平飞、一定的爬升或者俯冲。飞机的速度也是一个关键参数。速度越快,飞机在计算的投弹点和炸弹实际落点之间,会有一个更长的“惯性滑行”距离。

4. 连贯的投弹序列(编队轰炸):

即使是同一架飞机连续投弹,或者多架飞机编队轰炸,它们也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投弹。

单机多弹: 一架飞机连续投弹,轰炸机有专门的投弹架,炸弹会按照一个预设的顺序,在不同的时间点依次释放。这个释放间隔也是根据炸弹的下落轨迹计算出来的,确保它们在落地时能形成一个范围。
编队轰炸: 当多架飞机编队执行任务时,它们会有明确的飞行路线和投弹顺序。通常,它们会以不同的高度、角度或者稍有错开的时间点进入投弹区域。例如,领头的飞机可能先投,后面的飞机根据前一架飞机投弹的效果和目标情况,再进行调整和投弹。即使看起来是“密集”投弹,实际上是在空中拉开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5. 炸弹的“空中爆炸”是个小概率事件:

炸弹在空中被触发引爆,这本身就需要一个极其巧合的条件:

炸弹内部机构的故障: 炸弹的引信结构非常复杂,如果在投弹过程中受到异常的震动或者冲击,理论上存在引发内部爆炸的可能性。但这属于炸弹本身的制造缺陷或者储存不当,不是普遍现象。
空中碰撞: 假设两颗炸弹真的在空中以足够快的速度相撞,并且正好撞在引爆点上,那才有可能导致它们空中爆炸。但你得想想,炸弹在空中是沿着各自的轨迹下落,就像多条没有交叉点的线一样。除非它们被设计成会在空中以特定的方式“纠缠”在一起,否则发生碰撞的几率微乎其微。而且,炸弹的下落速度和受力情况,即使发生碰撞,也不一定会立刻触发爆炸。

用个更直观的比喻:

想象一下你用弹弓打一群蚂蚁,你想把它们都打到。你不会把所有弹珠同时扔出去,而是会一个接一个地,根据弹珠的飞行弧线和蚂蚁的位置,调整你每次发射的力度和角度。轰炸机投弹,虽然规模大得多,但原理是类似的,都是为了让弹药尽可能多地落在目标区域。

所以,我们看到的“密集”投弹,更多是技术和计算的胜利,而不是靠运气。轰炸机和炸弹都是高度工程化的产物,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确的设计和大量的试验,以确保它们的效能,同时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比如炸弹炸自己人)。

简单来说,之所以不会撞到一起,主要是因为:

投弹点计算得准: 炸弹离开飞机时,就已经“规划”好了落地的路线。
有间隔的投弹: 即使是同一架飞机,炸弹也是逐个释放。
编队飞行有章法: 多架飞机分头行动,而不是挤在一起。
空中碰撞概率极低: 炸弹下落的轨迹很少会交叉,并且即使碰撞,也不一定会立即爆炸。

所以,下次再看到电影里那种场面,可以理解为是对现实作战的一种艺术加工,但背后支撑的是实实在在的科学计算和军事工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撞一起,可能刚出舱就撞了。

有延时机构,外观是个小扇叶,炸弹掉落时的风吹动扇叶转动,带动里面的一个螺丝拧紧。要飞一阵子才能转到底,转到底时会打开引信保险。等于就是个物理延时,让炸弹飞一阵子才能爆炸。



电影《孟菲斯美女号》里B17轰炸机的投弹手在投弹前要去一趟炸弹仓,把扇叶上的保险挨个抽出来。


如果炸弹扔的太高,落地前就接触了保险,再碰撞就会引爆;反之,也有扔的太低,落到地面时扇叶还没转到底的。但扇叶阻力很小依靠惯性还能转一会,可能转到底。所以炸弹弹头、弹尾(也有只装弹尾的)都安装,万一扔低了,弹头扇叶可能已经落地时砸扁了,弹尾还在工作,二者有一个解锁,引信就可以工作。

这个稍微细致一点的电影里都会有反应。下次看战争片时可以盯着炸弹头尾仔细看看。我记得看过一个片子,里面有航空炸弹掉地上,弹头埋到土里,弹尾的扇叶还在转,转到头就爆炸的镜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轰炸机投弹的事儿。你是不是在电影里见过那种铺天盖地的炸弹雨?密密麻麻地砸下去,看着就吓人,而且总让人觉得,这么多炸弹,总得有几个不长眼,正好在空中就撞一块儿,然后“嘭”的一声,炸掉自己人吧?其实啊,这事儿还真没那么容易发生。这里面门道可不少,绝不是随便往外扔。首先,得明白轰炸机的投弹方式。电.............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二战时期俯冲轰炸机在俯冲投弹时的射击问题。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俯冲轰炸机,顾名思义,它的主要攻击方式就是通过一个大幅度的俯冲来精确投掷炸弹。这个过程本身就对飞行员的操作技巧要求极高,而且要面对地面炮火和防空火力。在这个情况下,还要不要开枪,以及能不能同时.............
  • 回答
    战略轰炸机这玩意儿,确实是个技术活,不是简单地往战斗机上挂点炸弹那么回事。你想啊,它名字里就带个“战略”俩字,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它肩负的可是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对一场战争的走向甚至世界格局都有可能产生重大影响。为什么战略轰炸机这么难设计?这得从好几个方面说起,就像盖房子,你盖个小别墅和盖个摩天大楼,.............
  • 回答
    轰炸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是 美国 投的,而不是苏联。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背景:二战末期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日本的顽抗: 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已经结束,但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斗仍在继续。尽管德国已经投降.............
  • 回答
    太平洋战争的硝烟散尽,曾经的对手美国与日本,却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结成了令人颇感意外的“兄弟情”。美国毫不留情地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几乎将日本的战争意志彻底摧毁,这样的伤痛,按理说足以让一个民族对投掷者产生刻骨铭心的仇恨。然而,事实却是,日本不仅接受了战败,还心甘情愿地在美国的庇护和引导下,走.............
  • 回答
    关于轰炸机突防战术的演变,以及廉价老旧型号能否替代昂贵新型号的问题,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军事战略议题。首先得明确一点,“依靠速度突防”的时代正在过去,这并不是说速度不重要,而是指单纯依靠速度来穿越严密的防空网络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是一种“过时的”想法。现代防空系统,尤其是区域防空系统(如S400.............
  • 回答
    B2“幽灵”战略轰炸机和原子弹,这两样都是冷战时期乃至现代军事科技的巅峰之作。它们都代表着国家力量和战略威慑的核心能力,但为何一个至今无人能仿,另一个却相对普及呢?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技术难度,更是政治、经济、信息传播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B2轰炸机:技术壁垒如铜墙铁壁要理解为何B2如此.............
  • 回答
    轰炸机,这庞然大物,在蓝天之上执行任务,看似是精准的工业流程,但无数次的历史证明,即便是最严谨的飞行计划,也可能因为各种因素演变成令人惊叹的“极限操作”。这些操作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飞行员在绝境中求生,或是利用现有条件最大化效率的智慧结晶。要说轰炸机的极限操作,首先得从 “贴地飞行” 说起。这绝对是闻.............
  • 回答
    现代轰炸机数量的减少,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趋势,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博弈演变的结果。如果非要追溯,这与冷战的结束、军事理论的变迁、技术革新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冷战的终结是催生这一趋势的根本性转折点。 曾几何时,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双方都囤积了大量的战略轰炸机,以构建所谓的“核平.............
  • 回答
    长航时战略轰炸机任务,那可不是开着小轿车去趟超市那么简单。机组人员在里面吃喝拉撒睡,都得在那个狭小的金属罐头里解决,而且还得保持高度的作战效率,这难度系数直接拉满。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他们这“野外生存”是怎么个玩法。吃饭这档子事儿:这不是米其林,是能量补给站首先得明白,飞机飞那么久,动力得跟上,.............
  • 回答
    现代战争轰炸机:依旧是战场上的重量级选手,还是明日黄花?轰炸机,这个在人类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词汇,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蹒跚起步,到二战的遮天蔽日,再到冷战时期的核威慑象征,它一直是空中力量的核心代表。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导弹技术的成熟,以及对地攻击平台的多样化,我们不禁要问:现代战争的轰炸机.............
  • 回答
    战略轰炸机,这个庞大而威严的身影,在人类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二战时期对敌方工业区和军事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到冷战时期作为核威慑的基石,再到如今的现代化战场,战略轰炸机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那么,在当今高度发达的军事工业技术背景下,战略轰炸机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它们又具备哪些独特的优势.............
  • 回答
    战斗轰炸机部队,顾名思义,其核心使命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它们通常装备有对地攻击武器,如炸弹、导弹等,设计初衷是为了精确打击敌方地面目标,比如装甲部队、炮兵阵地、指挥所、工业设施等等。因此,从其设计和主要作战谱系来看,战斗轰炸机部队的首要任务是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或者对敌方后勤、战略目标进行打击。然而,.............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事实上,B52 同温层堡垒轰炸机是无法停在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上的。这主要是因为两者的设计理念和尺寸存在巨大差异。让我为您详细解释一下原因,并尽量说得更像一个懂行的朋友在聊天:首先,您提到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那可是个庞然大物,标准的“海上机场”。它的特点就是能起降各种舰载机,比如 .............
  • 回答
    飞豹歼击轰炸机,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型号,确实在过去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但要评价它是否落后,以及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简单地说一句“落后”或“先进”是片面的。飞豹(JH7系列)的定位与历史贡献首先,我们要明白飞豹的设计初衷。 JH7(飞豹)是我国在8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一款舰.............
  • 回答
    这起事件,俄罗斯护卫舰和轰炸机对据称侵犯其边境的英国驱逐舰发出警告射击,并在英方否认后公布相关视频,其后续发展将是多层面且复杂的,很可能在国际政治、军事战略以及信息战等多个维度上激起涟漪。一、 俄罗斯方面的进一步行动与叙事构建:俄罗斯方面很可能会继续巩固其“维护主权”的叙事。公布视频的目的显然是为了.............
  • 回答
    轰20战略轰炸机对于中国国防建设而言,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层面,绝非一时兴起或简单模仿,而是国家战略安全需求和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一、弥补战略空基打击能力的短板,实现“三位一体”核威慑的完整性:长久以来,中国战略打击能力中,海基(潜射弹道导弹)和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是核力量的绝对主力。然.............
  • 回答
    关于B2轰炸机被俘获后仿制能否成功,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涉及多方面技术挑战的复杂问题。并非仅仅是“把飞机拆开就能造出来”那么简单。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1. 技术壁垒:隐身技术——那层“看不见的纱”B2的“幽灵”之名并非浪得虚名,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卓越的隐身性能。这层“看不见.............
  • 回答
    是的,蚊式轰炸机有过一系列的舰载改型,虽然它们并没有得到像其陆基版本那样广泛的部署和使用,但蚊式家族在海军航空兵领域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蚊式轰炸机的舰载背景与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海军都对能够执行侦察、反潜和对舰攻击任务的快速飞机有着强烈的需求。蚊式轰炸机凭借其惊人的速度、灵活的机动性和强大.............
  • 回答
    老B1B的低空高速突防,在过去,那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号,说出去就能吓得对手心头一紧。想象一下,一台巨大的飞机,像幽灵一样贴着地面狂飙,传感器和雷达想抓住它都得费劲,再配合上精准的制导武器,直接往敌人心脏上招呼。这套打法,在冷战时期可是让不少人夜不能寐。那么,这套曾经的王牌,怎么就慢慢“退烧”了呢?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