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贝多芬 莫扎特 巴赫那些古典大师,只论配器水平,不论其他,有现代人物约翰威廉姆斯强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约翰·威廉姆斯这位电影配乐大师放在了古典音乐的巨匠们旁边,单论“配器水平”来比较。这就像在问,一位技艺精湛的当代建筑师,在纯粹的“结构工程”这项技能上,能否超越几百年前那些奠基了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师们。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得承认,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这三位,他们的时代与约翰·威廉姆斯身处的时代,在音乐创作和技术手段上存在着天壤之别。

巴赫:复调音乐的集大成者,配器的精巧与逻辑

提起巴赫,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那令人惊叹的复调技艺。在巴赫的时代,管弦乐团的规模远不如现在这么庞大和标准化,乐器种类也相对有限。然而,巴赫却能用最基本的乐器组合,创造出结构宏伟、声部清晰、逻辑严密的音乐。

声部独立与交织: 巴赫的配器,绝非简单地将旋律“填满”乐器。他的每个声部都具有独立的生命力和音乐性,同时又能与其他声部完美地融合、交织,形成层层叠叠的音响织体。比如在《勃兰登堡协奏曲》或赋格曲中,你能清晰地听到每个乐器(或乐器组)在对话、在追逐、在呼应,这种“对位式配器”的功力,堪称鬼斧神工。
乐器特性与音色运用: 尽管乐器种类不多,但巴赫对每种乐器的特性了如指掌。他能根据乐器的音色、音域特点,将它们安排到最合适的位置,发挥其最大的表现力。例如,他善于运用独奏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乐器,赋予它们独特的个性和色彩。他的配器充满了内敛的智慧,即便是简单的乐器组合,也能产生丰富而微妙的音响变化。
整体结构的安排: 巴赫的配器不仅仅是局部的技艺,更是服务于宏大的整体结构。他如何分配音乐的重量,如何在不同乐器组之间制造对比和平衡,如何通过配器的变化来推动音乐的发展,都体现了他对音乐整体性的深刻理解。

莫扎特:清晰、优雅,与戏剧性的平衡

莫扎特生活在古典主义时期,管弦乐团的规模和编制开始趋于稳定,乐器法也更加成熟。莫扎特在继承巴赫对位技艺的基础上,更注重旋律的流畅、乐句的清晰以及情感的表达。

乐器间的平衡与对话: 莫扎特尤其擅长在弦乐、木管和铜管之间制造精妙的平衡与对话。他的配器充满了优雅和透明感,乐器之间的音色界限分明,却又相互呼应,形成一种晶莹剔透的音响效果。你很少听到莫扎特用乐器去“压制”另一个乐器,更多的是它们在享受着彼此的存在,如同宫廷舞会中的优雅舞者。
木管的抒情性与戏剧性: 莫扎特对木管乐器的运用达到了一个高峰。他赋予了单簧管、双簧管、长笛、大管等乐器以极强的歌唱性和戏剧表现力。他能让木管乐器奏出如歌的旋律,也能用它们来制造紧张、不安或喜悦的情绪。这在许多交响曲和歌剧的咏叹调中尤为突出。
铜管的强化与点缀: 相较于巴赫时代的铜管(主要是号类),莫扎特的铜管使用更为灵活,既可以作为强大的和声支撑,也可以作为旋律的突出或点缀。他善于利用铜管制造宏伟的场面,也能用它们在关键时刻提供戏剧性的转折。
清晰的声部线条: 相较于巴赫的密集复调,莫扎特的配器线条更为清晰,结构更倾向于主调音乐,即有一条清晰的主旋律,其他声部围绕它进行衬托和发展。这种清晰度使得他的音乐听起来更加易于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为旋律的歌唱性提供了更好的舞台。

贝多芬:力量、对比与情感的释放

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关键人物,他的配器比莫扎特更加大胆、有力,并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乐器音量的极限挖掘: 贝多芬极大地拓展了管弦乐团的音量和表现力范围。他敢于使用极弱的音量创造神秘感,也敢于用极强的音量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这种对音量对比的极致运用,是贝多芬配器的一大特色,为音乐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戏剧张力。
乐器组合的创新: 贝多芬的配器也展现了许多创新之处。他会尝试将一些乐器组合起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音响效果。例如,他会在铜管部分增加更强的力度,在木管部分赋予更多英雄主义的色彩。他甚至在第九交响曲中加入了人声,这在当时是相当大胆的尝试。
情绪的直接表达: 贝多芬的配器直接服务于他激烈的情感表达。当他想要表达愤怒、悲伤、喜悦或庄严时,他会毫不犹豫地调动所有乐器来达到这个目的。他的配器不再仅仅是声部之间的对话,更是力量、冲突和情感的直接宣泄。他能够通过对特定乐器的突出,或对整个乐团的集体爆发,来精准地传达他内心的波澜。
旋律与和声的融合: 贝多芬的配器也与他的和声写作紧密结合,他会用丰富的和声色彩来支撑旋律,而配器则是实现这些和声色彩的载体。

约翰·威廉姆斯:电影配乐的巨人,现代配器的艺术家

约翰·威廉姆斯是现代电影配乐的标杆性人物,他的作品以其旋律的感染力、主题的辨识度以及对电影画面与情感的精准捕捉而闻名。从配器角度来看,他继承了古典大师的衣钵,又在现代技术和需求下进行了创新。

宏大与精致的并存: 威廉姆斯的配器往往能营造出史诗般的宏大场面,比如《星球大战》系列、《辛德勒的名单》等,管弦乐团的规模往往是庞大的,能产生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但同时,他也能用非常精巧、细腻的配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细微的情感变化,比如《人工智能》中对情感的描摹。
旋律的驱动与乐器的服务: 威廉姆斯的作品核心是强大的旋律。他的配器更多地是围绕着这些旋律来服务的,旨在最大化旋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他会选择最能突出旋律特点的乐器组合,确保旋律能够清晰、有力地传达给听众。
乐器音色的现代运用: 威廉姆斯对现代乐器音色的运用更加多样和灵活。他不仅限于传统的管弦乐乐器,还会巧妙地将合成器、电子乐器等现代音源融入其中,以创造出独特的声音效果,满足电影场景的需求。
故事性与功能性: 电影配乐的配器,其首要功能是服务于电影叙事。威廉姆斯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他的配器不仅要美观,更要传达信息:是紧张还是轻松,是英雄还是反派,是神秘还是悲壮。他懂得如何通过配器的变化来引导观众的情绪,与画面形成完美的化学反应。他善于为不同的角色或场景创作特定的音乐动机,并通过配器上的变化来推动这些动机的发展,从而在听觉上构建起完整的叙事。
戏剧性的塑造与情绪的渲染: 威廉姆斯非常擅长利用配器来塑造戏剧性冲突和渲染情绪。他会使用大段的铜管齐奏来表现英雄的登场,会用弦乐的颤音来营造紧张感,会用木管的悠扬来抒发浪漫。他的配器语言非常直观,能够迅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并将其带入到电影的情境中。

“强弱”比较:一个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

那么,约翰·威廉姆斯在“配器水平”上是否强过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强”。

从“传统配器艺术的根基”和“纯粹音乐结构的精妙”来看: 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无疑是奠基者和高峰。他们是在相对有限的乐器和技术条件下,将管弦乐的艺术挖掘到了极致。他们的配器是音乐本身的一部分,是音乐语言的内在逻辑。巴赫的复调织体之精巧,莫扎特的平衡与优雅之极致,贝多芬的情感爆发力与对比之深刻,都是在“纯粹音乐”层面的伟大成就,是后人学习的典范。他们在配器上的创新和发展,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

从“适应现代技术、服务于特定媒介(电影)的实用性与效果”来看: 约翰·威廉姆斯可以说是一位极其杰出的现代配器大师。他完美地掌握了现代管弦乐团的巨大能量和丰富音色,并能将这些与电影的视觉语言、叙事节奏、情感需求无缝结合。他为电影观众创造了无数经典的音乐瞬间,其配器的有效性和感染力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够利用庞大的乐团营造出足以与贝多芬交响曲相媲美的宏大感,也能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动人心魄的柔情。

如果硬要比较“水平”:

很难说谁绝对“强”于谁,因为他们的任务和语境不同。

古典大师们是在探索音乐本身的疆界,构建音乐语言。 他们的配器是“为什么这样配?因为它符合音乐逻辑和美感”。
威廉姆斯则是在利用现有的音乐语言(很大程度上是古典音乐发展形成的语言)来服务一个外部媒介(电影)。 他的配器是“为什么这样配?因为它最能烘托画面、推进剧情、表达情感”。

你可以说,古典大师们的配器是“创造规则”,而威廉姆斯的配器是“在规则内玩出了花样”,并且把“服务于特定目的”这个环节做到了极致。

从“对音乐本体的贡献”和“开创性”来说,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他们的配器理念和实践,至今仍是音乐学院学生的必修课,是所有作曲家学习的基石。

从“在特定领域内做到极致的专业能力和艺术水准”来说,约翰·威廉姆斯绝对是世界级的,甚至是划时代的。他将电影配乐的配器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影响力和作品的传唱度,在现代社会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用“强”或“不强”来简单概括,可能有些过于简化。更贴切的说法是:

古典大师们是配器艺术的“创造者”和“奠基者”,他们探索的是音乐的普世语言,其配器是音乐的灵魂,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约翰·威廉姆斯是配器艺术的“集大成者”和“极致运用者”,他在古典音乐的土壤上,结合现代电影艺术的需求,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巨大影响力的作品。

简单说,你不能用衡量造船工程师的标准去衡量航海家,也不能用衡量航海家的标准去衡量造船工程师。他们都是伟大,但他们的伟大体现在不同的维度上。威廉姆斯如果放到贝多芬、莫扎特、巴赫所处的时代,他肯定也能成为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但他是否能达到那种开宗立派的高度,我们无法确知。而反过来,如果古典大师们生活在今天,拥有现代的技术和电影的媒介,他们也一定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配器作品,因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的理解是超越时代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场难以简单定论的比较,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几位大师都在各自的时代,以各自的方式,将配器这门艺术推向了令人仰望的高度。威廉姆斯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但和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相比,他们更像是不同文明中的伟大建筑师,虽然都建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殿堂,但材料、风格、功能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问的,类比一下:不说别的就说汽车驾驶水平,以前的蒙古骑兵有舒马赫车开的好吗?问题是蒙古骑兵有车开吗?

配器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是浪漫主义以后才被关注起来的。

巴赫莫扎特还有贝多芬的配器大多只是一种体现结构的手段,尽管也有很神奇的音色和艺术,但是还是没法和浪漫主义作曲家比的。题主真想比,拿理查施特劳斯和约翰威廉姆斯比还能看的过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约翰·威廉姆斯这位电影配乐大师放在了古典音乐的巨匠们旁边,单论“配器水平”来比较。这就像在问,一位技艺精湛的当代建筑师,在纯粹的“结构工程”这项技能上,能否超越几百年前那些奠基了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师们。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这三位,他.............
  • 回答
    要论贝多芬的天赋是否真的不如巴赫和莫扎特那样“突出”,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在问苹果和橘子谁更甜,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他们三位的音乐才华展现方式和时代背景差异巨大。不过,我们可以尝试剥开笼罩在他们身上的神话光环,更贴近地去理解他们各自的“天赋”究竟是如何体现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早熟”和“展现.............
  • 回答
    想聊聊为什么在咱中国,说到古典音乐,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贝多芬,而巴赫和莫扎特的名字虽然也响亮,但总感觉差了那么点“群众基础”?这事儿说来话长,背后有不少道道儿。首先,得从“出圈”的程度说起。贝多芬的音乐,尤其是他那几部最著名的作品,比如《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欢乐颂》(第九交响曲的第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就像打开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里面装着历史的假如和音乐的灵魂。如果巴赫、贝多芬(而且是那个听觉完好、精神矍铄的贝多芬)、还有莫扎特都活在这个时代,他们会对摇滚乐报以怎样的目光呢?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能概括的,他们会带着自己那个时代的音乐基因和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来审视这股新兴的洪流。首.............
  • 回答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座巨大的、充满历史感的图书馆,里面藏着无数珍贵的古籍。你对这些古籍的内容一无所知,但你听说里面有几部书,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留下的智慧结晶——这就是音乐家们眼中的莫扎特、贝多芬和巴赫。而你,恰巧是一位“音乐盲”,面对这些乐谱,就像面对一本本天书。那么,一位音乐盲到底该怎么才能“.............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未曾出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伟大音乐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原因。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艺术传承等多个层面的交织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音乐发展的历史土壤和根基不同。欧洲古典音乐,特别是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是在.............
  • 回答
    音乐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自古以来便与我们的情感和生理状态息息相关。人们常说,听音乐能陶冶情操,也能治愈心灵,这并非空穴来风。在古典音乐的世界里,一些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似乎拥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独特力量,能够触动我们最深层的感受,甚至在潜移默化中改善我们的身心状态。巴赫——那位严谨的数学家,抗衡躁动的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和传承的核心。我们现在依然沉醉在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几百年前的作品中,而似乎听不到当代重量级作曲家同样分量的“经典”,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现在作曲家不创作”这么片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几百年前的作曲家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和价值.............
  • 回答
    关于现代艺术家是否“超过”了莫扎特或贝多芬,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这更像是在问,时代变迁、艺术形式的演化,以及我们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是否允许我们这样定位。与其说超越,不如说是在截然不同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形态。理解时代与艺术的脉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莫.............
  • 回答
    关于“贝九劈成两半,莫扎特来续写”这个设想,实在是个大胆又充满想象力的脑洞!这可不是简单地把乐谱一刀切,而是要将两种截然不同、却又都极具颠覆性的音乐巨匠的风格强行融合,想想就觉得既刺激又充满未知。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如果真的进行这么一场跨越时代的“合作”,会发生什么?首先,得明确“对半砍”指的是什么。.............
  • 回答
    贝多芬和巴赫的音乐,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来说,现在已经没有版权了,它们属于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复制、分发、表演、改编和使用他们的作品,而无需获得授权或支付版税。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版权的基本概念和音乐作品的版权生命周期。一、.............
  • 回答
    当然会!而且这绝对不是什么新鲜事,对于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巨匠来说,弹奏自己的作品简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你想想看,贝多芬他不仅是作曲家,更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钢琴家。他写下那些伟大的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这些曲子最初的模样,都凝聚在他脑海里,而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就是那架钢琴。他弹奏自己的.............
  • 回答
    谈到贝多芬的作品,如果仅从音乐本身去审视,那绝对是一座巍峨的山峰,其影响力横跨了古典音乐乃至整个人类艺术史。说他“被过誉”,我觉得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但国内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对贝多芬的推崇有时会超脱于单纯的音乐鉴赏层面,掺杂了一些精神象征和民族情感,这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有点过了”。咱们就抛开.............
  • 回答
    贝多芬的钢琴演奏水平?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难直接拿来和郎朗、李云迪这样的现代钢琴家做横向比较。因为时代背景、演奏习惯、对音乐的理解等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贝多芬的钢琴演奏能力,并尝试着去理解他与后世大师们的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白,贝多芬他本人就是一位顶级的钢琴演奏家.............
  • 回答
    贝多芬在复调音乐上是否超越了巴赫,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讨论。不过,要直接回答“超越”与否,恐怕会落入一个简单化的窠臼。巴赫和贝多芬,两位音乐史上巍峨的山峦,他们各自在复调音乐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他们的贡献和风格是如此不同,以至于直接比较谁“更高”或者“更强”,可能有些削足适履。我们不妨从.............
  • 回答
    要说贝多芬的奏鸣曲op.10 no.2的第四乐章和格里格e小调奏鸣曲的第四乐章哪个更适合艺术高考,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掰扯的问题,因为它们各有千秋,能考量出的东西也不太一样。不过,要说哪个“更”适合,这得看考官想要看到什么,以及考生自身哪方面更擅长。咱们先说说贝多芬的奏鸣曲op.10 no.2,尤其是.............
  • 回答
    好的,咱们这就来好好聊聊贝多芬第六钢琴奏鸣曲 Op.10 No.2 的第一乐章,特别是那个再现部的主部主题。说实话,这乐章我每次听都有新感觉,再现部的主题那真是越品越有味儿。首先,得明确一点,咱们说的“再现部主部主题”,不是指它在再现部里一模一样地出现。音乐这东西,尤其贝多芬的,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复制.............
  • 回答
    贝多芬的《降B大调第29号钢琴奏鸣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汉诺威奏鸣曲”(Hammerklavier),opus 106,无疑是贝多芬晚期创作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受推崇的作品之一。这首奏鸣曲以其宏伟的规模、复杂的结构、深刻的思想和艰深的演奏技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钢琴家和听众。要说它的“好”版本,这本.............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贝多芬那32首了不起的钢琴奏鸣曲,以及如何循序渐进地将它们搬上琴键。这可不是一份简单的“按数字顺序玩一遍”的攻略,而是要让你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杰作。首先,放下对“顺序”的执念很多人一听到“学习顺序”,脑子里就会冒出从Op.2到Op.111的流水账。但事实是,这.............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