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候的技术水平,能完全抛弃战列舰吗?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期的技术水平是否允许“完全抛弃”战列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主要技术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海军战略和舰艇设计。简而言之,答案是:不能,至少在意识形态和战略层面,二战时期完全抛弃战列舰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问题。

战列舰的“王牌”地位:为什么它那么重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战列舰是无可争议的海上霸主。它的设计理念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无与伦比的火力: 战列舰装备着直径巨大的主炮(如14英寸、15英寸、16英寸甚至18英寸),能够发射重达数百公斤的炮弹,其射程远、破坏力惊人。在当时,这是唯一能够有效摧毁敌方大型水面舰艇(包括其他战列舰)的武器。
坚固的防护: 为了在炮战中生存,战列舰拥有厚重的装甲带、炮塔和甲板。它们被设计成能够在对方的炮火下承受多次直接命中而不沉没。这种“装甲盾”的形象深入人心。
海上力量的象征: 战列舰不仅仅是武器,更是国家海军实力、工业能力和国家意志的象征。拥有强大的战列舰舰队,意味着一个国家拥有在全球海域投射力量的能力,也能威慑潜在的敌人。

新技术对战列舰的挑战,但并未构成“完全抛弃”的理由:

二战催生并加速了许多军事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确实对战列舰的地位构成了挑战,但从当时的视角来看,它们更多的是作为战列舰的“补充”或“支援”,而非“替代”。

1. 航空母舰的崛起与“一击致命”的威胁:
技术基础: 飞机在二战期间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性能更佳的战斗机、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能够携带足以摧毁或重创大型舰艇的炸弹和鱼雷。航空母舰作为搭载这些飞机的平台,其作战半径和攻击能力迅速提升。
战列舰的脆弱性暴露: 珍珠港事件是最好的证明。数架日军飞机就能让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舰(大部分是战列舰)遭受毁灭性打击。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更是标志着海战的中心从炮战转向了舰载航空兵的对抗。战列舰厚重的侧面和甲板装甲,在面对来自空中的俯冲轰炸和精确鱼雷攻击时,显得相对脆弱。
为什么没“完全抛弃”?
技术限制: 虽然航空母舰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其舰载航空兵的作战能力并非没有局限。飞机在恶劣天气下的作战能力受限,侦察能力和远距离打击的精度也并非完美。航母本身也比战列舰脆弱,更容易被驱逐舰、潜艇甚至陆基航空兵攻击。
战列舰的“防空堡垒”作用: 随着航空威胁的增加,战列舰的设计也开始强调防空能力。它们被装备了大量中小型高射炮(如5英寸、40毫米博福斯炮、20毫米厄利孔炮),成为航空母舰编队的重要防空屏障。在缺乏足够护航舰艇的情况下,战列舰的厚重装甲和强大火力,还能为航母提供一定的近距离防御。
战略惯性: 即便技术显示出新的方向,海军战略的转变是缓慢的。许多国家和海军将领仍然认为,在决定性的海战中,拥有能够与敌方战列舰进行正面炮战的强大战列舰仍然是核心力量。航空母舰被视为一种新的、强大的“武器”,但它并未完全取代旧的“力量象征”。
成本与时间: 建造一艘现代化的战列舰需要巨额的资金和漫长的时间。各国海军在战前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建造战列舰,不可能在战争爆发后立即将其全部放弃,转而建立一个全新的航空母舰舰队。

2. 潜艇的威胁:
技术基础: 潜艇在二战期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在续航能力、隐蔽性和鱼雷攻击效率方面。潜艇能够悄无声息地接近敌舰,从水下发动致命的鱼雷攻击。
战列舰的弱点: 战列舰庞大的体积和相对较低的航速,使其成为潜艇的绝佳目标。水下防护虽然存在,但一旦被命中要害部位,同样难以幸免。
为什么没“完全抛弃”?
反潜技术同步发展: 随着潜艇威胁的增大,反潜技术(如声纳、反潜巡逻机、护卫舰的深水炸弹和反潜火箭)也在同步发展。反潜战(ASW)成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列舰的伴随作用: 战列舰在进行海上封锁、炮击岸上目标或支援登陆作战时,也需要潜艇的支援,但其本身并不是被潜艇克制到完全无法使用的地步。

3. 海军航空兵的侦察与引导:
技术基础: 舰载侦察机和水上飞机可以用于远距离侦察敌方舰队位置,甚至为战列舰的主炮提供目标指示(如“弹着点修正”)。
战列舰的射程优势: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不依赖航空侦察,战列舰的超视距炮战能力仍然具有优势,尤其是在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

二战后期战列舰角色的演变:

到了二战后期,战列舰的作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主力舰的地位让渡: 许多海军已经认识到航空母舰才是海战的决定性力量。新服役的战列舰数量锐减,而航空母舰的数量则急剧增加。
炮击支援的“重型支援舰”: 战列舰最主要的任务变成了炮击登陆区域的海岸防御工事、火力支援和掩护登陆作战,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对抗日本陆地据点时。它们的“终极火力”在轰炸混凝土工事和掩体时发挥了巨大作用。
防空平台: 如前所述,许多战列舰被改装或设计成强大的防空平台,保护航空母舰编队免受空中打击。

总结:

在二战时期,技术发展确实 极大地削弱了战列舰的绝对优势,并将其从海战的绝对核心位置拉下,推向了辅助性的角色。航空母舰及其舰载航空兵成为了新的海上主宰。

但是,“完全抛弃”是一个非常绝对的词。考虑到当时的技术局限性、战略思维的惯性、已有的舰队基础以及战列舰在炮击支援和防空方面的独特价值,完全抛弃战列舰在二战时期是不可能、也不被认为可行的。各国海军仍然投入资源维护和使用战列舰,因为它们在特定作战环境下仍然能发挥关键作用。

更准确的说法是,二战标志着战列舰时代的黄昏,而不是瞬间的灭亡。航空母舰的崛起迫使战列舰从战场上的“绝对主角”变成了“重要配角”,但它们的时代直到战后一段时间才算真正终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怒答!

显然不能!

别说「二战期间」,就是二战之后,战列舰也有无可取代的作用——英国为啥一定要把前卫造好?法国为啥一定要让让•巴尔竣工?美国为啥保存衣阿华四姐妹还一再对其进行改装?——不仅仅是因为她们能一炮炸出一个足球场,而更是因为,她们是「海权」最直观的象征,她们能为一支海军注入真正的、崇高的灵魂!

没有战列舰的舰队,无论有多少平顶船,都不配叫作海军!

多铆蒸刚,炮塔至大!

亿万星辰,亿万炮塔!

多铆蒸刚,炮塔至上!

亿万炮塔,亿万荣光!

user avatar

谢邀。

很明显不能放弃。美军的舰队航母造了几十艘,还是新造了不少高速战列舰编入特混舰队执行护卫与对地支援的任务。

航母在二战中虽然已经成为了绝对主力,但是大大小小的炮战依然很多,比如丹麦海峡战役,北角海战,第一次和第三次所罗门海战等等。由于飞机的使用受限比较多,比如海况不好,或是天气不好都无法起飞执行任务,所以仍然需要战列舰来担负航母无法行动时执行部分任务。比如对岸炮轰。

再者就是一国海军政策的惯性,在二战开始之前,谁都没有想到航母会如此之快的夺取海军主力战舰的位置,因此在开战之前的各国造舰计划中,战列舰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在开战前也开工建造了很多,因此突然停止建造战列舰而转去全部建造航空母舰是不现实的,就算是开战后也是如此,谁能断言在战争中战列舰彻底无用了?各国海军高层的决策者不会如此武断的突然放弃所有战列舰的制造来承担未知的风险。

而且后来的实战证明,战列舰在很多方面还是比较好用的,比如对地支援。从二战的实际情况来看,类似于乔治五世级,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他级这种高速战列舰,不论是参与舰队炮战还是进行对地支援,还是编入特混舰队担任航母护卫都是非常好用的,直到衣阿华级退役前,同型舰四艘一直都是被编入航母编队随行作战。


1987年的中途岛号航母战斗群,前方的领舰就是衣阿华号。

倒是美国国会对于战列舰也挺执着的,威斯康辛号退役除籍之后,国会忧虑海军将在四艘衣阿华级退役后丧失舰炮火力支援能力,故通过法案,限令海军至少保留两艘衣阿华级于船籍之内。威斯康辛号因此在1996年重新列入船籍。在2001年威斯康辛号变成博物馆后,海军仍然拥有舰体的控制权。2006年,当时美国海军部长以行政权力将威斯康辛号除籍,使其可用作捐赠。然而国会仍欲保留战列舰,限令海军必须继续保养威斯康辛号,并在必要时将其迅速复修,重返现役。这件事一直拖到2009年,才被正式捐献成为博物馆。

当我写完上述文字的时候,发现战列舰担负最多的任务就是对地支援,想想也是心塞。

最后,让我们高喊,大舰巨炮,万岁,万岁,万万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