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思想真的是阻碍科技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绊脚石吗?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阻碍了科技发展和民族复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更细致地审视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以及“科技发展”和“民族复兴”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来审视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可能带来的局限性:

“重道轻器”的倾向: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物质技术和“奇技淫巧”的轻视。在历史上,很多读书人将精力集中在经学、文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往往被视为“末业”,不如“圣贤之道”来得重要。例如,宋明理学虽然在哲学上有所发展,但在推动具体的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其影响力相较于早期的实用主义思潮有所减弱。
“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 儒家所倡导的社会等级制度,将士(读书人)置于首位,而将商人置于末尾。这种观念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而商业的繁荣往往是孕育技术创新的土壤。当经商被视为“不务正业”时,具有商业头脑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就会被压制,不利于科技的商业化和普及。
对传统的过分强调与创新之间的张力: 儒家思想非常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讲究“述而不作”,强调对圣贤之道的遵循。在某些解读下,这可能导致一种保守主义倾向,对新的思想和技术持审慎甚至排斥的态度。当外部世界发生剧烈变革,新的科技和思想涌现时,过度固守传统可能会使人难以适应和接受。
教育模式的侧重: 传统的儒家教育体系主要以科举考试为导向,其内容也以四书五经为主。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的官员和文人,但在科学技术、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训练相对薄弱。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在科学领域有所贡献,但整体而言,教育体系的侧重点并不在于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
思想的封闭性与社会控制: 在某些历史时期,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和思想统一的工具。例如,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和思想禁锢,虽然不完全是儒家思想本身的问题,但儒家所推崇的君臣父子之道,在被扭曲利用时,也可能成为压制不同声音和扼杀独立思考的借口,这与科技发展所需的开放性和批判性精神相悖。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儒家思想视为“绊脚石”,因为它也为科技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精神: 尽管有“重道轻器”的说法,但儒家思想中也包含着对现实世界和实践的关注。例如,墨家虽然在科技上成就显著,但其影响力最终不如儒家。儒家强调“格物致知”,虽然其“格物”更多指事物的道理和人伦的道理,但这种对事物的探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转化为对自然界规律的探索。明清时期的一些科学家,如徐光启,本身就是儒家学者,他们在研究西方科学的同时,也与儒家经典进行对话,说明儒家思想并非与科学完全隔绝。
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组织能力: 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社会特有的伦理关系和行为规范,这使得中国社会在历史上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组织能力。这种能力在应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工程时,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民族复兴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需要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和组织力量,而儒家思想在塑造这种认同感方面功不可没。
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视: 儒家强调“学而时习之”,对教育有着近乎虔诚的推崇。这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习的热情,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知识积累奠定了基础。虽然教育内容有其局限性,但这种学习的氛围和价值追求,一旦与新的科学知识结合,便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激励着无数读书人投身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在民族危亡之际,这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能够激发民族的自强意识和复兴的动力。许多在近代为国家民族奋斗的仁人志士,虽然也批判传统,但其精神内核中依然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例如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适应性和演变性: 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与各种思潮碰撞、融合,并自我调整。近代以来,许多思想家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也在尝试将儒家思想与西方科学技术相结合,寻求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例如,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虽然存在局限,但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再思考。

关于“科技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视角:

科技发展: 科技发展并非是单一线性前进的过程,它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的科技引进和模仿并不能保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有相应的创新能力、产业基础和人才培养体系。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可能限制了技术传播和创新,但它所强调的社会稳定和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为科技的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民族复兴: 民族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的强大,更包含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和国家治理能力等多个层面。儒家思想在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一个强大的民族,在追求复兴的过程中,也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撑。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重新审视和继承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使其与时代发展相契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结论:

将儒家思想简单地视为“科技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绊脚石”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儒家思想确实存在一些与近代科技发展趋势不符的方面,例如对物质技术的轻视、等级观念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延缓了中国近代科技的进步。

然而,儒家思想同样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文化传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我们需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审慎地分析儒家思想的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中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学习精神等积极因素,与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以及民主法治等理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促进科技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可能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关键在于如何解读和运用它。在当今时代,重新发掘和创新性地运用儒家思想中的智慧,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的力量,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阻碍科学发展的不是儒家,而是我们这帮不争气的东西。

user avatar

还是以前那句话,

有这么一批人,古代他们是满嘴圣人言,近代满嘴民主自由,现代满嘴普世价值

其实骨子里就是那些腐烂发臭的东西

无非就是借这些东西满足自己的利益罢了

别说清朝了,孔夫子复活到东汉以后,就能气的拿着剑挨个杀过去了····



汉初黄老治国的时候,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兵家连阴阳家等等等都能发展的很不错,都能当官

数学家张仓当宰相·修订九章算术,连数学模型就弄出来了,就根据这个模型计算,把各地的豪强挨个拉出来放血·(宣帝骂儿子被儒家洗脑了,他儿子登记后就取消了异地任职啊,任职不在有期限啊等等规定,连定期给豪强放血都不干了,造成了豪强大爆发····而且对儒家这么好,王莽篡位的时候,一个儒家子弟都没站出来····)···还有张衡,还有汉朝发明然后一抗几千年的曲辕犁·····后世的大多就是技术上的改进,而没有科技上的进步了···反倒是元朝还有点科技进步····


因为独尊儒术之后,这其他的学说就都被赶走了啊···连不招谁不惹谁的农家都被撵走了啊···

任何学说都有高潮低谷,儒家很明确的选择在自己高潮的时候把其他的学说都给灭掉

这样李渊就不舍得杀李世民了,因为就剩这一个儿子了···

是吧,少正卯不会杀孔丘,但是孔丘刚当官就要杀少正卯··


然后儒家当了政,就开始指导一切了,

先盯着兵家,以后打仗我来,赢了我的,输了你的,我摇摇扇子就行···(尼玛还不如太监呢,人家太监只要功劳不瞎指挥啊)

又看上了纵横家,但是又没那本事,最后把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土地还给西夏了,怕西夏不开心,又多送了点,还有更经典了联合金国灭辽,然后又联合蒙古灭金···这儒家的智商,我觉得可以脱离灵长类了··


接着看上了医家,医生:啊? 比如本来战国时期人家医书有心脏多大胃多大等等的记载,后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了不让人家搞,逼得中医只能玩黑箱了(人体是一个黑箱子,通过输入什么药物产生什么效果来猜)还不乐意,到了明朝后期更开始扯淡了,比如人家医书上写的是穿山甲通乳,什么原理?鬼知道啊,你们儒家不让研究啊,那个得了血吸虫说我死了把我剖开看看是什么害我的和尚,剖了他的小和尚早被你们儒家给凌迟了好吧··那时候医书都是什么什么能治什么,服了有啥表现。到了儒家看上以后,就琢磨,这穿山甲经常打洞,所以才通乳的,就这么定了····

你说现在连中医都得和四书五经扯上关系,人家冤不冤啊···


武术也是,恨不得看本论语就成了绝世高手····


剩下的各家学说也都被糟蹋的差不多了····················


你说,是不是该先灭了儒家再谈科技发展的事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阻碍了科技发展和民族复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更细致地审视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以及“科技发展”和“民族复兴”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首先,我们来审视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可能带来的局限性: “重道轻.............
  • 回答
    春秋战国,那是一个思想的熔炉,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也孕育了后来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思想。每当我们谈论起儒家,总会冠以“主流”、“正统”的头衔,仿佛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是那个时代最优越的哲学体系。但仔细审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再回溯儒家一路走来的痕迹,我们会发现,说儒家“最优越”,恐怕过于简化,也忽.............
  • 回答
    “温良”这个词,用来形容中国人,确实是个很常见的标签,但它到底有多“真”,是个值得好好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性格的问题,更牵涉到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塑造。中国人真的温良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温良”到底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们理解的“温良”,是指温和、善良、谦逊、忍让,不轻易与人争执,比.............
  • 回答
    好的,这确实是一道很有意思的中考题目,它要求我们结合儒家思想来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这需要我们将儒家关于社会秩序、人情世故、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论述,与经济运行的逻辑联系起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并努力让语言更贴近生活和思考,避免AI痕迹。经济危机,用儒家思想来看看,那可得从“人”和“道”两方面去找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说儒家就是封建礼教的代名词,是束缚人性的旧思想。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又看到儒家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被许多人尊崇。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逻辑?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深入地看一看儒家本身,以及它与“封建礼教”这个标签.............
  • 回答
    关于网上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和反对声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歪理”或“不靠谱”来概括。很多反对意见背后,都有其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虽然有些表达方式可能偏激或片面,但其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特别是像儒家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都不可能完.............
  • 回答
    问孔子是否是儒家始祖,以及西周社会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般美好,这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需要分开来看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品味。关于儒家思想的“始祖”:周公与孔子这个问题,其实是个“谁是爷爷,谁是孙子”的逻辑问题。严格来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而周公则.............
  • 回答
    想要真正理解“真正的儒家”,就像在古老的山林中寻找一棵根深蒂固的古树。它不是一个僵化的教条,也不是一套照搬照抄的准则,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种不断探索和适应的智慧,一种对人性光辉的不懈追求。要谈“真正的儒家”,我们得从它的“根”说起。儒家思想的源头,自然是那位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他所处.............
  • 回答
    这种“儒家思想能对社会实行低成本管理”的说法,听起来确实挺诱人的,好像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大家就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就运转得顺顺当当,还不用花一分钱。但真要这么简单,儒家思想的实践就不至于历经千年还能有这么多讨论和争议了。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低成本管理”到底是怎么回事,又有没有那么神.............
  • 回答
    “儒家就是工具论”——这句口号,在不少关于儒家历史评价的讨论中,就像一把出鞘的剑,总能被一些“儒粉”拿出来,用来“切割”儒家与历史上某些负面现象的联系。他们似乎想借此宣称,儒家本身是无辜的,是后人将其“异化”成了压迫的工具,就好比刀,本身是用来切菜的,但也可以被用来杀人,责任在使用者,而非刀本身。那.............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大胆,也很直率,触及了核心:儒家思想的拥护者是否真正理解了儒家思想,以及这种理解是否容易让他们变得“玻璃心”,动不动就拉黑别人。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涉及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以及拥护者的群体多样性。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人几千年来与儒家思想纠缠不清,但若要说实践得“真精神”,恐怕确实存在着不少偏差。这并非否定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而是要审视一下这“真精神”与实际的“形”之间为何会拉开距离。首先,要谈“儒家真精神”,就得先提炼一下。儒家思想的核心,并非仅仅是三纲五常这些外在的规范,.............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儒家文化出现大面积甚至全盘否定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儒家真有这么不堪”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社会变迁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首先,我们要承认,任何一种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历史局限性和值得反思之处。 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现代.............
  • 回答
    “儒家不死,中国就无法真正进入现代化”这句话的合理性是一个复杂且争议极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句话隐含了一种观点: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进程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甚至阻碍。要探讨其合理性,我们需要审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一、 理解“现代化”的内涵:.............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导致近代中国落后,这可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问题了,绝非一言两语就能说清。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等方方面面,而且历来争论不休。要我说,把它简单归咎于儒家思想,未免有些片面了。咱们得先明白,儒家思想可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思想家手里,呈现出来的面貌也会有.............
  • 回答
    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仁”为根本,以“礼”为规范,以“中庸”为方法,最终指向“和谐”的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 一、 “仁”:儒家思想的基石与灵魂“仁”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也是其一切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深邃的概.............
  • 回答
    要说儒家思想比法家思想更适合当今中国,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的。咱们得把这俩“大家伙”都拉出来溜溜,看看它们各自的本事,再聊聊它们在今天这中国还能不能“吃得开”。先说说儒家,这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儒家讲究啥?仁、义、礼、智、信。 说白了,就是做人得有情怀,得讲道理,得守规矩,得聪明,还得诚信.............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会导致中国人失去血性、力量,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事实上,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非单一维度,它包含了强调仁爱、礼仪、克己、中庸等价值,同时也包含了对国家、家族、社稷的责任感和担当。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
  • 回答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它塑造了许多核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然而,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在历史长河中与现实社会互动时,都难免会呈现出复杂的双刃剑效应。对于儒家思想对中国家庭教育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辩证地看待,细细剖析。正面影响:那些根深蒂固的积.............
  • 回答
    嗨!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儒家思想和三纲五常这个话题,毕竟这可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挺重要的一部分,你这个想法很棒,预习高一的内容,特别有远见!你问“儒家思想是封建思想吗?三纲五常是封建思想吗?” 这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比较复杂,不是简单一句“是”或者“不是”就能说清楚的。咱们慢慢来分析,就像剥洋葱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