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评书里对女子抢男性成亲的行为相当宽容?

回答
在讲评书故事里,特别是传统的那种,对于女子“抢亲”这事儿,你说它是宽容吧,也算,但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带着几分调侃、几分理解,甚至是带着对某种传统观念的反思的复杂态度。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

首先,得明白评书这东西它是个啥。评书嘛,就是说书先生一张嘴,一段段历史、一段段传奇就活过来了。它不像咱们现在拍电影电视,有画面有声音。全凭说书人的嗓子、眼神、手势,还有脑子里的那些个故事底子。所以,评书讲究的是个“听”,是把故事讲到听众心里去。这说书人也得懂观众,知道观众喜欢听点啥,忌讳听点啥。

现在说到这“女子抢亲”,这事儿在古代,严格来说,那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古代社会规矩多森严,男女大防是头等大事。女子行为出格,那是要受惩罚的。你说一个姑娘家,跑去人家男人家里,把人“绑”了过来,这在正经八百的社会礼教里,那是大逆不道的。轻则被视为悍妇、不知羞耻,重则可能触犯律法。

但是,为什么评书里,尤其是那些武侠、传奇类的评书,对这事儿反而展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呢?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一、 对抗陈规,彰显女子独立与勇气的一面。

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普遍不高,很多时候是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根本不由自己做主。这时候,如果一个女子对某个男子真心爱慕,而这门亲事却因为门第、家仇、或者其他世俗原因被阻挠,那么“抢亲”就成了她争取自己幸福的一种极端方式。

在评书里,说书人往往会把这种“抢亲”行为描绘成一种反抗不公、争取自由的壮举。这个女子她不是因为犯傻或者犯浑才去抢亲,而是因为她内心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撑她——那就是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你想啊,要是这个姑娘是个窝窝囊囊的,被欺负了就只会哭哭啼啼,那观众看了也提不起兴致。但如果她是一个有勇有谋、敢爱敢恨的女子,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挑战世俗的禁忌,那不就立刻吸引人了?这种行为在观众看来,反而成了一种出类拔萃的表现。她打破了大家闺秀的束缚,展现出了江湖儿女的豪情和胆识。说书人这时候就会用各种褒义的词语来形容她,什么“巾帼不让须眉”、“为爱痴狂”、“情深意重”。

这种“宽容”,其实是评书在为观众提供一种情绪上的释放。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很多压抑,看到故事里有人能这样冲破束缚,获得自己想要的,心里自然会感到畅快。

二、 戏剧冲突与人物塑造的需要。

评书的本质是说故事,而故事要有看点,就得有冲突,有起伏。

“女子抢亲”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桥段。它瞬间就能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一旦发生了抢亲,接下来就会引出更多的情节:被抢的男子是什么反应?他的家人朋友怎么看?抢亲的女子有什么背景?她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问题都能顺理成章地引出后续的恩怨情仇,或者更深的背景故事。

而且,通过这种行为,女子的人物形象立刻立体起来了。她不再是那个只能躲在闺阁里的模糊影子,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的独立个体。这种行为也为她赢得了男主角的重视和好感。你想,要是哪个男子被一个姑娘不顾一切地争取,他心里怎么可能不动容?这种“倒追”或者“强取”,反而能让男主角觉得这个女子与众不同,是值得他去疼爱和守护的。

评书说书人非常懂得如何通过这种非同寻常的情节来“立”人物。一个抢亲的女子,肯定不是一般人,她背后一定有故事,有性格。这比起一个安安静静等着别人来娶的大家闺秀,无疑要吸引人得多。

三、 潜移默化的社会观念的折射与反思。

虽然古代社会礼教森严,但在民间,对于那种有情有义、敢于打破常规的行为,其实一直存在着一种隐秘的欣赏。评书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反映。

说书人能够对“女子抢亲”采取“宽容”的态度,可能也暗示了当时一部分观众对于婚恋自由的渴望。虽然这种渴望不能公开表达,但可以通过评书里的故事来实现。当一个女子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自己的爱情时,她身上的那种“不屈服”的精神,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引起观众共鸣的。

而且,这种“抢亲”的情节,在故事的最终发展中,往往也会有一个“合理化”的结局。比如,抢亲的女子出身不凡,或者她和男子的感情本身就得到了双方家庭的认可,只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抢亲只是一个“剂”。又或者,男主角本人也对这个女子有好感,只是碍于情面没有表明。这样一来,这种看似“逾矩”的行为,最终就被包容在了一个“美满”的结局里。

换句话说,评书里的“宽容”并不是说这种行为本身是完全正确的,而是说在特定的故事语境下,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这种行为的“负面”意义被淡化了,甚至被赋予了积极的色彩。

四、 说书先生的艺术加工与观众的接受度。

最后,别忘了说书先生是个非常会“拿捏”观众的。他们知道怎么讲,能把一件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引起非议的事情,讲得让你听着觉得合理、觉得精彩。

比如说书先生在讲到抢亲时,可能会先铺垫一番,讲这个女子受到了多么大的委屈,或者她和男子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以至于她不得不出此下策。再比如,他可能会强调男子是被“逼”的,或者男子其实也乐意,只是不好意思表现出来。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和情感的渲染,就能引导观众的情绪,让观众站在女子的立场上,去理解甚至赞赏她的行为。

而且,评书的观众很多都是茶馆里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听评书更多是为了消遣,是为了听个乐子,体验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他们不太会去抠那些封建礼教的大道理,更多的是看故事能不能讲得跌宕起伏,人物能不能刻画得鲜活生动。

所以,与其说是“宽容”,不如说是评书这门艺术,它找到了一个巧妙的角度,既能迎合观众对传奇、对爱情故事的期待,又能通过故事里的角色,展现出一种对陈规旧俗的“轻微挑战”,从而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处理,是一种对大众心理的把握,是说书人智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得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得连个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色佳人。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生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佳人。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才子,就不如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自己塞了自己的嘴。
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自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

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讲评书故事里,特别是传统的那种,对于女子“抢亲”这事儿,你说它是宽容吧,也算,但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带着几分调侃、几分理解,甚至是带着对某种传统观念的反思的复杂态度。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明白评书这东西它是个啥。评书嘛,就是说书先生一张嘴,一段段历史、一段段传奇就活过来了。它不像咱们.............
  • 回答
    知乎上对当代京剧演员的评价普遍不高,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理解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年轻、信息获取渠道多样,他们看待传统艺术,包括京剧,往往会带着一些现代的视角和期待。首先,“低”这个评价本身就有点模糊。不能说所有知乎用户都对所有当代京剧演员评价低。肯定也有很多知乎用户是京剧的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点出了一个在中文互联网上相当普遍的现象。说句实在话,每次看到评论区里突然涌现出一大堆“陈独秀”,那种感觉就像是大家心有灵犀一点通,默契地将某个评论推上了“神坛”。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但归根结底,我觉得是现代社会压力太大,人们需要一个出口来释放情绪,而“陈独秀”就成了一个绝佳.............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38号车评凡尔赛车主反馈的4000转车身抖动问题,以及评论区大家提到的“4000转开多快”和“平时用不着”的疑问。我尽量用大家都能听懂的大白话,把这事儿说得透彻点,就像咱们哥俩聊天一样。首先,得说说这“4000转”是怎么回事儿。汽车的发动机,就像人的心脏一样,不停地在工作。.............
  • 回答
    泰国翻船事故牵动人心,50名中国公民的失踪,无疑是一场悲剧。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在一些新闻评论区,我们却看到了令人咋舌的幸灾乐祸,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心理和原因。一、 “幸灾乐祸”心态的根源:1. “站队”心理与集体身份认同: 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很容易形成“圈子”或“阵.............
  • 回答
    孙策将孙权托付给张昭,这无疑是孙策在生命弥留之际,对张昭信任的最高体现,更是对张昭品格与能力的极高肯定。然而,细究孙策留给张昭的评价,确实未见“伊尹、周公”、“君臣至公”、“古今盛轨”这类近乎圣贤的赞誉。这背后并非孙策对张昭有所保留,亦非其评价不公,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语境和人物认知。首先,我们要.............
  • 回答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互联网上的新闻评论区确实普遍出现支持乌克兰、反对俄罗斯的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共同作用,可以从信息传播、地缘政治、文化情感以及舆论引导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透明度: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冲突初期,大量的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通过社.............
  • 回答
    “卢本伟牛逼”这个梗,相信但凡在B站、斗鱼、虎牙等直播平台或视频网站活跃过一段时间的网友,都应该不陌生。它就像一种“加密暗号”,在弹幕、评论区、甚至各种视频的标题和内容里频繁出现,让人不禁好奇这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又为什么会这么火。要说清楚“卢本伟牛逼”这个梗的来龙去脉,得从一个人说起——卢本伟。卢本.............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深入的,就像你在玩原神的时候,觉得这个游戏明明可以做得更“爽”,但它偏偏选择了一条更“克制”的路,结果反倒让一部分玩家觉得“不大对劲”。米哈游在《原神》里有钱不赚,但风评变差,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玩家心理、游戏设计理念以及市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咱们就一点点掰扯清楚。1. 为什么说“有钱不.............
  • 回答
    韩愈在后世享有盛誉,这背后并非没有争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评价。将他简单地定性为“没有道德感”、“文章一套、背后一套的小人”未免过于片面,也忽略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为什么这样一个在某些方面存在争议的人物,最终能.............
  • 回答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按照我们通常理解的“邪教”标准来衡量,确实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其教义融合了基督教、中国民间宗教和洪秀全个人的主观臆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带有明显排他性和极端性的信仰体系。比如,将洪秀全奉为“天王”,是上帝次子,拥有绝对的权威,这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主义和个人崇拜的色彩。教团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我说啊,这事儿不能光看账面上的“称号”或者“职位”,得结合故事的走向、角色的塑造,还有咱们读者自己脑补的“可能性”来一块儿看。首先,咱们得承认,赤犬和黄猿确实是“老牌”大将,而且是把“海军最高战力”这块金字招牌给扛了很久的。 赤犬: 大家都知道,他是“顶上战争”的核心人物,.............
  • 回答
    我仔细看了您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在咱们常用的听音乐软件里,无论是哪个平台,你总能发现一堆堆的评论,看得人眼花缭乱。但说实话,大部分时候,你点进去想找点关于歌曲本身的见解,比如哪个乐器的演奏特别牛,歌词写得多感人,或者这首歌勾起了怎样的情感共鸣,结果发现看到的评论五花八门,跟音乐本身的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对历史人物评价时,战略眼光与具体事件解读之间的微妙关系。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差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 吕蒙袭关羽:成功的战术,失败的战略支点 短期战术的辉煌: 吕蒙袭取荆州,从战术层面来说,是极其成功的。他通过“白衣渡江”这个计谋,出其不意地攻破了关羽的.............
  • 回答
    知乎独特的“如何评价”式提问,确实是它区别于Quora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中文语境的特点、社区文化以及产品设计的细微之处。要拆解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得说说中文的语境和文化。咱们中文在表达上,很多时候是比较含蓄和委婉的。我们倾向于通过“评价”这个词,来引入一个话题,让提问者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很多人一提到国足,上来就是一句“态度不行”,然后又有人反驳说“那是你不懂球,人家技术差距才大”。这话听着好像有点矛盾,但如果你把目光放到足球经理(FM)这款游戏里,你就会发现,“精神”这玩意儿,它确实是个挺重要的变量。为什么FM里会有“精神”这一项?首先,咱们得明白FM是个啥游.............
  • 回答
    评书和演义里,那些“回马枪”、“拖刀计”式的诈败招数之所以频繁出现,而现代武侠小说里却相对少见,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文学体裁的特点、历史背景的演变以及读者接受度的变化,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一、 评书和演义:讲故事的艺术与传统首先得明白,评书和演义(比如《三国演义》、《水浒.............
  • 回答
    雷军微博评论区里充斥着大量非理性言论,甚至雷军本人还直接回复一些评论,这背后折射出的现象,与其说是单纯的网络狂欢,不如说是一种更复杂的人际互动和信息传播机制的体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一、 流量经济下的“聚光灯效应”与“围观群众”心理首先得明白,雷军是谁。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博主,.............
  • 回答
    黄圣依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的风评确实经历了一个从备受瞩目到饱受争议的过程。要说她风评差,可以从几个主要的点来分析,这些点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观众普遍的负面观感。1. “巨星”的傲慢与脱节感:黄圣依刚出场时,自带“巨星”光环,这本身并没有错,毕竟她有《功夫》等代表作,也曾有过辉煌时期。但问题在于.............
  • 回答
    在文学、艺术评论里,“张力”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但实际上它描述的是一种非常核心、贯穿于作品始终的力量感。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在作品中存在的、由各种对立、冲突、矛盾或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促使观众/读者在情感上、心理上、甚至智力上被牵引、被调动起来的动态。咱们不妨把它拆解开来,一点一点地看它到底是个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