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尽写长而无用的答案,他们知道自己的答案长而无用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很多人在信息获取和交流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困境。为什么有些人会写出那些冗长、似乎又没什么实质内容的答案?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写的东西“长而无用”吗?这背后的原因可就复杂了,绝不是简单的“故意的”或者“无意的”就能概括的。

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

一、 关于“知道”与“不知道”:认知的鸿沟

首先,最直接的答案是:有些人可能真的不知道。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无用”: 提问者问问题,往往是带着一个特定的疑问,或者想要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而回答者,可能掌握了大量相关信息,并且认为这些信息都“有用”。他可能从历史背景、相关原理、不同角度的看法,一路讲到未来发展趋势,他觉得自己是在“全面”回答,是在“深入”阐述。他认为自己提供的背景信息、旁证材料、甚至是引申的观点,都是支撑他答案的“有用”部分。但他忽略了,对于提问者来说,这些“有用”的信息,可能已经超出了他提问的范畴,或者他对这些信息的理解能力、吸收能力是有限的。简单来说,就是“我以为的有用,是你不需要的”。
自我表达的偏好: 有些人就是喜欢把事情说透,或者说得“全面”。他们可能认为,只有把所有相关的细节都讲出来,才能真正把一个问题讲清楚。这种心态下,他们可能觉得“详细”就是“有用”,而没有意识到“详”和“用”之间需要一个平衡点。他们可能不觉得答案“长”,只觉得是“完整”。
对“有用”的定义不同: 提问者期待的是一个直接、简洁、能解决问题的信息。而回答者,也许更看重知识的传递、思想的分享,他写长答案是为了“教育”对方,为了让对方“理解”更深层的东西。在他看来,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本身就是一种“有用”。

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隐约知道”或者“部分知道”。

写作习惯或思维模式: 有些人天生思维就比较发散,或者写作习惯就是喜欢铺垫、论证、层层递进。他们写着写着,可能就越写越长,自己也意识到可能有点“啰嗦”,但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一个更精炼的方式来表达,或者觉得一旦删减,就失去了很多“味道”。
信息过载的压力: 在某些平台,尤其是问答社区,回答得越详细、信息量越大,似乎越容易获得关注、点赞或者被采纳。于是,有些人就养成了“堆砌信息”的习惯,即使有些信息是重复的、不那么核心的,他们也会加上去,以期“量变引起质变”,从而获得平台的青睐。他们可能知道答案“长”,但不一定认为它“无用”,而是认为“足够多”就是“好”。
避免被追问: 写得越详细,似乎越不容易被质疑,也越不容易被追问。如果一个答案只说了关键点,那么提问者很可能还会问“为什么?”,“还有吗?”,“那具体怎么操作?”。而写得面面俱到,虽然长,但至少把各种可能性的解释都塞进去了,这样对方可能就无话可说了。这是一种“以长制短”的策略。

二、 为什么会“长而无用”?深层的原因剖析

除了认知上的问题,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1. 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输出方式:
“消化不良”式输出: 有些人可能学了很多东西,但还没能完全内化、消化,形成自己清晰的逻辑框架。当他们被问到相关问题时,就像一个刚刚学到很多新词汇的外国人,急于把所有新词都用上,结果却显得生硬、重复,而且不那么自然。他们输出的不是精炼的知识,而是原始的、未加工的信息堆积。
“理论大于实践”: 尤其是在一些学术或者专业领域,有些人更习惯于从理论层面去解释问题。他们擅长构建复杂的理论模型、引用大量的文献、分析各种抽象的概念。但当需要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时,就显得力不从心,或者用大量的理论来“包装”一个简单的结论,让答案显得晦涩难懂。

2. 社交心理与自我价值实现:
“存在感”与“价值感”的投射: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通过在网络上分享信息、回答问题来寻求认同感和价值感。写长而详细的答案,似乎更能体现自己的“学识渊博”、“乐于助人”。他们可能潜意识里认为,只有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写出“大部头”,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责任感”的过度膨胀: 有些人可能责任心非常强,他们觉得回答问题就应该“尽善尽美”,不能留有任何遗漏。这种“完美主义”心态,反而可能导致他们过度渲染、过度解释,最终写出很多“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内容。

3. 平台机制与内容生态的影响:
算法的导向: 很多内容平台都有自己的算法,这些算法往往会倾向于推荐那些“高互动”、“长停留”的内容。为了迎合算法,有些人就会刻意把答案写得更长,加入更多的细节,甚至是为了凑字数而添加一些不太相关的段落。他们不是为了“有用”,而是为了“被看见”。
“内容为王”的误读: 很多时候,“内容为王”被解读为“信息量为王”。但实际上,有价值的内容,更多的是在于其“精准性”、“时效性”、“可理解性”和“实用性”,而不仅仅是“信息量”。

三、 如何区分“长”与“有用”?

一个“长”但“有用”的答案,和“长而无用”的答案,是有本质区别的:

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有用的长答案,即使篇幅很长,也一定有清晰的结构,分点论述,层层递进,读者容易跟随其思路。
信息密度高,少有废话: 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为理解和解决问题服务。没有不必要的铺垫、重复的口头禅、或者与主题无关的个人经历。
针对性强,解决了提问者的痛点: 即使背景信息丰富,也是围绕着提问的核心问题展开,帮助提问者打消疑虑,找到答案。
提供了多种角度或解决方案: 在一个复杂的问题面前,深入的分析往往需要多方面的解读,但这些解读都是有建设性的,而不是原地打转。

而“长而无用”的答案,往往是:

结构混乱,跳跃性强。
信息冗余,废话连篇。
缺乏针对性,答非所问,或者过于泛泛而谈。
充斥着空洞的理论,或者与问题无关的细节。

总而言之, 那些写出“长而无用”答案的人,背后原因多种多样,从认知偏差、表达习惯,到社交心理、平台影响,都可能在其中扮演角色。有些人是真的不自知,有些人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人则是为了迎合某种机制。我们作为信息接收者,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辨别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被那些“信息噪音”所淹没。而作为信息提供者,也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表达方式,力求将知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传递出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凡是我不喜欢不需要的都是该消失的】

很多人满嘴自由平等,其实骨子里长的是专制的灵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很多人在信息获取和交流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困境。为什么有些人会写出那些冗长、似乎又没什么实质内容的答案?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写的东西“长而无用”吗?这背后的原因可就复杂了,绝不是简单的“故意的”或者“无意的”就能概括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一、 关于“知道”与“不知道”:.............
  • 回答
    《冰汽时代》(This War of Mine: The Little Ones)是一款以战时平民生存为题材的策略模拟游戏,其核心玩法围绕资源管理、道德抉择和人性挣扎展开。部分玩家认为游戏中“人民非常矫情”,这一批评主要源于角色塑造与叙事方式的独特性,以及游戏对人性复杂性的呈现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
  • 回答
    怀念苏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原因复杂多样,并非所有人都怀念苏联的同一个方面,有些人可能怀念的是特定时期,有些人怀念的是某种理想,有些人则是对现实不满的投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些常见的原因:1. 经济稳定和保障感: 普遍的就业保障和低失业率: 在苏联时期,几乎每个人都有工作,失业被认为是经济.............
  • 回答
    有些人不会烧菜,甚至不愿意学烧菜,这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感受,并且常常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缺乏兴趣和成就感: 烹饪的枯燥和重复性: 对一些人来说,备菜、切菜、调味、烹煮的过程可能显得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缺乏吸引力。他们可能.............
  • 回答
    有些人崇拜蒋介石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和个人情感等诸多层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贡献与政治遗产 领导国民革命和统一中国(部分): 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作为国民党军事领导人,成功地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尽管并未完全控制全国).............
  • 回答
    “不要跟律师谈恋爱”这句话虽然带着一丝玩笑的色彩,但背后隐藏着许多关于律师职业特质和生活方式与恋爱关系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点。理解这些原因,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1. 职业特质带来的挑战: 辩论和争论的习惯: 律师最核心的职业技能之一就是辩论。他们经过专业训练,擅长.............
  • 回答
    人们选择华为而不是小米,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不仅是简单的品牌偏好,更是对产品定位、技术实力、品牌文化、生态系统以及个人需求等多维度考量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技术实力与研发投入:华为长期以来在通信技术领域的深厚积淀 5G技术的先发优势与领导地位: 华为是全球公认的5G技.............
  • 回答
    胡锡进先生作为一个长期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媒体人物,其观点和言论自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中也包括批评和指责的声音。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骂胡锡进,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1. 观点和立场引发争议: 强硬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言论: 胡锡进的言论风格往往被认为是强硬和激进的。他常常在国际.............
  • 回答
    有些人理直气壮地中途退出学生组织,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原因,而且“理直气壮”本身也包含了当事人的主观判断和合理化。理解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标签化。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可能的原因:一、 现实利益的评估与权衡(最常见的原因) 学业压力骤增,时间冲突严重: 专业.............
  • 回答
    有些人对刘备的评价是“假仁义的伪君子”,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刘备一生中一些行为和决策的解读,以及对“仁义”本身定义的不同理解。要详细地讲述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对“仁义”的解读和刘备行为的“不符”之处: “仁义”的理想化与现实的政治斗争: 理想化的“仁.............
  • 回答
    “为什么有些人心里默认女生做不了程序员?”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沮丧的性别刻板印象问题。要详细解释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其根源和表现。核心原因:历史、社会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刻板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个长期的、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建构,它将技术和理性思维与男性特质联系起来,而将感性、照顾和非技术.............
  • 回答
    有些人不愿意相信主流的科学理论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现象。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认知和心理因素 (Cognitive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这是最普遍也最关键的因.............
  • 回答
    “无缘无故”这个词其实不太准确,因为它暗示了癌症的发生没有任何原因,这与我们目前对癌症的科学认识是相悖的。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一个人被诊断出癌症,而他自己或周围的人感觉“无缘无故”,这通常是因为:1. 潜在的已知或未知风险因素长期存在但未被识别。2.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到了癌症发病机制的复杂性。这涉及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以及随机性等多个层面的因素。简单来说,癌症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 为什么有些人抽一辈子烟都不得癌症,而有些人不抽烟却得了癌症?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中餐征服了全世界”这句话,虽然带着一些夸张和主观色彩,但它背后确实反映了中餐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普及度和受欢迎程度。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普遍存在的“中国餐厅”以及其渗透性: 无处不在的存在感: 无论你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从纽约、.............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的复杂情感和价值判断。确实,很多人在谈及南京大屠杀时会感到强烈的悲愤,认为日本人的行为极其残忍,而在谈及广岛原子弹时,一部分人则会认为美国的做法是必要的,甚至是为了结束战争而做出的正确选择。这种感受的差异,在很多人看来,确实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双重.............
  • 回答
    “八十年代是中国新中国的黄金年代”这一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背后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而积极的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普遍性的希望和活力。详细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怀念并称那个年代为“黄金年代”:一、 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活力迸发: 破除思想禁锢,鼓励.............
  • 回答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年那兔》)能够触动许多观众,让他们在观看时流下眼泪,这绝非偶然,而是因为这部作品深刻地捕捉到了许多人心中最柔软、最复杂的情感,并在叙事和情感表达上做得非常出色。以下我将详细分析观众在观看这部作品时可能被触动的原因,并列举一些具体的方面:一、 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
  • 回答
    有些人愿意花几千元去听一场音乐会,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层次的需求和体验,绝非简单地“听个响”这么肤浅。这是一种融合了艺术欣赏、情感共鸣、社交体验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多维度追求。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理由,是对音乐艺术的极致追求。对于真正的音乐爱好者来说,音乐会提供的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一种全方位的.............
  • 回答
    想必你也有过这样的观察,身边有些人,明明年纪不小了,行为举止却依然像个孩子,而有些人则年少老成,早早就能扛起责任。这种“心智成熟度”的差异,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到底是什么让一些人的成长“慢半拍”呢?我觉得这背后是个挺复杂的故事,不只是单一原因能解释的。一、成长的土壤:原生家庭和早期经历的影响这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