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人即自由」?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几句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却蕴含深刻哲思的句子。它们出自存在主义哲学,是理解个体存在、自由选择和责任的钥匙。我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解释,去掉那些“AI腔”,让你感受到它们的力量。

1. 存在先于本质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这句话是存在主义的基石,尤其在萨特那里,被阐述得淋漓尽致。要理解它,我们得先弄清楚“存在”和“本质”这两个词。

本质(Essence):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事物在被创造出来之前就定好的“蓝图”或者“设计稿”。比如,一把椅子的本质就是“用来坐的”,它的设计、功能、甚至是它是什么材质,在它被制造出来之前就已经被设想好了。在传统哲学里,很多东西都被认为有“本质”,人也是。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动物”。

存在(Existence):那就是事物真实地“活在那里”,真实地被感知、被体验。

那么,“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就是说,对于人来说,我们的“存在”是发生在“本质”之前的。

这听起来有点颠覆,对吧?按照我们的常识,一件东西总是先有设计(本质),再被制造出来(存在)。一把椅子是先有了“椅子”的概念,才有了具体的椅子。

但是,存在主义者说,人不是这样。

想象一下,一块石头,它的本质是什么?也许是“坚硬的”、“不可移动的”,但这些是我们在观察它、使用它之后,赋予它的属性。石头本身没有一个预设的“石头蓝图”告诉它“你就是石头”。

人更复杂。我们不是被上帝、被自然、或者被某种固定的“人性”设计出来的。我们不是先被定义好“我是什么”,然后再去“活成那个样子”。

相反,我们是先“存在”了,然后才慢慢去“成为”我们自己。

萨特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制造一把剪刀和一个人。

剪刀:剪刀的创造者(比如工匠)在制造剪刀之前,脑子里已经有了剪刀的“概念”——它用来剪东西,它有两个刃,有把手。这个“概念”就是剪刀的“本质”。然后,他按照这个本质去制造出剪刀。所以,对于剪刀来说,它的“本质”是先于它的“存在”的。

人:萨特认为,人的创造者(如果有人类创造者的话)没有一个关于“人”的明确蓝图。人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先有了“存在”。我们没有被预设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定义。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什么都不是,然后,我们通过自己的选择、行动、经验,一点点地创造出自己的“本质”。

所以,“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

我们是被抛入存在的:我们没有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也没有选择生在哪个时代、哪个家庭、拥有什么样的基因。我们是“被投掷”到这个存在中的。
我们没有预设的命运或人性:没有一个固定的“人性”在等着你去填充。你是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我们是自由的创造者:正是因为没有预设的本质,我们才有无限的自由去定义自己。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行动,都在塑造着你的“本质”。你选择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或者一个麻木不仁的人,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是你赋予自己“本质”的方式。
责任随之而来:既然是你自己在创造你的本质,那么你就必须为你的存在负责。你不能说“我天生就是这样”,也不能把责任推给别人、社会或命运。你就是你选择的结果。

简单来说,就是:你不是先知道“你是谁”,然后才开始活;你是先开始活,然后在活的过程中,你自己定义“你是谁”。

2. 他人即地狱 (L'enfer, c'est les autres)

这句话同样来自萨特,听起来很负面,好像把所有的人都当成了灾难。但它的深层含义,其实是关于我们如何被他人“定义”和“观看”。

“地狱”在这里不是指一个物理上的地方,而是指一种精神上的煎熬、束缚和失去自主性的状态。

为什么“他人”会成为“地狱”?

被凝视的恐惧(The Gaze):萨特认为,当一个人“观看”你时,你会有一种被“物化”的感觉。你不再是那个自由自在、内心丰富的“我”,而是变成了他人眼中那个被定义、被评价的“他者”。

想象一下,你在一间屋子里,不意识到有人在看你。你可能很放松,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当你发现有一个人在窗外看着你,甚至在评价你(“你看他那个样子,真可笑!”),你立刻就会感到不自在。你的行为可能会被限制,你会开始在意别人的眼光,你不再是你自己,而成了那个被别人“看见”的“对象”。

他人就像一面镜子,但不是你想要的那种帮你认识自己的镜子,而是那种让你感到被监视、被审判的镜子。他们的目光,会无形中给你施加压力,让你按照他们期望的方式去行动。

被标签化和被预设:他人喜欢给事物,也包括人,贴标签。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聪明”还是“愚蠢”。一旦你被贴上某个标签,别人就容易用这个标签来理解你,甚至预设你的行为。

比如,如果你被贴上“内向”的标签,别人就可能认为你不擅长社交,不会主动和人打招呼,甚至会觉得你“不够热情”。你可能会因此感到压力,觉得自己必须符合这个“内向”的形象,即使你内心深处渴望与人交流,也可能因为这个标签而退缩。

缺乏真正的理解:他人很难真正完全理解你的内在世界,你的挣扎、你的动机、你的复杂情感。他们只能看到你外在的表现,然后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去解读。这种解读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误读。

当你试图向别人解释自己复杂的心情时,他们可能只会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或者根本无法理解你为什么会那样感受。这种无法被真正理解的隔阂,会让你感到孤单和疏离,仿佛置身于一个无法沟通的地狱。

他人意志的干扰: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与他人互动。他人的期望、要求、价值观,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如果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你的选择就会被他人的意志所左右,而不是源于你内心的真实渴望。

比如,你可能喜欢做某种艺术,但你的父母或朋友认为那是不务正业,劝你去做一份“稳定”的工作。如果你屈服于他们的期望,你就失去了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而活在了他人的“地狱”里。

所以,“他人即地狱”并非是说要我们与所有人隔绝,而是提醒我们:

警惕他人的评判和定义:不要轻易被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所左右,不要让自己成为他人眼中的“对象”。
保持内心的独立性: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选择,不随波逐流,不为了迎合他人而牺牲自己的自由。
理解理解的局限性:明白他人无法完全理解你的内在世界,也不强求他们理解。
为自己而活:最重要的是,要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选择负责,而不是活在他人的期望里。

3. 人即自由 (Man is condemned to be free)

这句话同样出自萨特,而且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直接推论。我们前面说了,人没有预设的本质,我们是被抛入存在,然后靠自己的选择来创造本质。

“被判处自由(Condemned to be free)”听起来非常具有戏剧性,甚至有点悲观。为什么自由会变成一种“判决”?

没有逃避的选择:正是因为没有预设的本质,人就无法推卸责任,也无法找到借口。你不能说“我生来就这样”,也不能说“我没有选择”。无论你做什么,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在选择。 即使你选择“不选择”,那也是一种选择。

比如,你可能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里,你可以选择反抗,也可以选择忍受。如果你选择忍受,你就是在选择“被压迫”的状态。你不能说“我没有选择反抗”,因为“不反抗”本身就是一种选择。

责任的重负:既然你永远在选择,那么你就要为你的每一个选择负责。这种责任是沉重的,因为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在塑造你这个人,都在影响你的人生,甚至影响他人。

你选择善待他人,你就在塑造一个善良的你;你选择冷漠,你就在塑造一个冷漠的你。你的每一个决定,无论大小,都构成了你存在的“本质”。这种责任是无法推卸的,因此,自由就变成了一种“判决”——你被判处了必须承担这份责任。

没有固定答案的迷茫:自由意味着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可以指导你的行为。你不会有一个“人生手册”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你必须自己去探索,去摸索,去犯错,去学习。这种永远在寻找正确道路的过程,可能会带来迷茫和焦虑。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没有路标,没有地图。你有无数条路可以走,但你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这种选择的可能性,虽然是自由,但也可能让你感到无所适从。

“自由”的强制性:萨特认为,我们是被“强制”拥有自由的。即使我们想摆脱自由,想把自己交给某种预设的规则或命运,我们也做不到。因为我们总是会做出选择。

比如,一个人可能觉得自己受够了做选择的压力,他想把自己完全交给宗教或某种 ideology,让别人告诉他该怎么做。但即使是“接受”这种 ideology,也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他选择了“不自由”,但这个“选择不自由”本身,却是最根本的自由的体现。

所以,“人即自由”不是说我们拥有了随心所欲的权力,而是说:

我们无法摆脱选择:我们永远都在选择,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
我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份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它塑造着我们自己。
自由伴随着焦虑和沉重:因为责任的重负和答案的缺失,自由往往不是轻松的,而是伴随着焦虑和不确定。
自由是一种生存状态:我们存在的方式就是通过自由选择来不断定义和创造自己。

总结一下这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1. 存在先于本质:这是根基。我们之所以可以自由,是因为我们没有被预设一个固定的“本质”。我们是被抛入存在,然后自己去创造。
2. 他人即地狱:这是自由在人际关系中的一个挑战。他人的目光和评价,会试图“定义”我们,限制我们的自由,让我们活在他们的预设中。
3. 人即自由:这是结果和必然。因为没有预设本质,我们不得不自由地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即使这种自由充满了焦虑和挑战。

这三句话,构成了存在主义对人的深刻洞察。它们提醒我们,作为个体,我们拥有巨大的自由去定义自己,但同时也必须承担与之相伴的沉重责任。这不是一种轻松的哲学,但它赋予了我们作为独立思考者和行动者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类的存在先于人类的本质。


没有人能想象一个人造了一把剪刀而不知道它的用途,剪刀的用途和属性即是它的本质

于是,剪刀的本质先于存在,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制造它的原因。

萨特说,我们谈论主观性的意思除了强调人比一块石头和一张桌子具有更大的尊严之外,还能有什么呢?

人首先是存在的——在谈得上别的一切东西之前,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并且感觉到自己在这样做。

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连理性的天堂里也没有他;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候才取得存在。

不过,如果存在先于本质的话,人就要对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负责。人在为自己做出选择时,也为所有做出选择。

因为实际上,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中,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同时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形象。因为人的相互影响,因为行为的意义,我在铸造了自己的同时,也参与了对人的铸造。


为了自己的自由而追求别人的自由。

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许的,因此人就变得孤苦伶仃了,因为他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这也是存在主义的起点,如果存在先于本质,那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感情是行为的理由,离开爱的行动是没有爱的;离开了爱的那些表现,是没有爱的潜力的。言而总之,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即懦夫可以振作起来,不再成为懦夫,而英雄也可以不再成为英雄。

从我思故我在中,我们不仅感到了自己,也发现了别人。环境的压力在于人需要拖过自己的道德选择早就自己,而他不能不做出一种道德选择。

于是,当人看出价值是靠他自己决定的,他在这种无依无靠的情况下只能决定一件事,即把自由作为一切价值的基础。这只是说,一个诚实可靠的人的行动,其最终极的意义,就是对自由本身的追求。

于是,我必须也追求别人的自由,因为我的自由完全离不开别人的自由,别人的自由也离不开我的自由。

人道主义有一种意义,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人靠把自己投出并消失在自身之外而使人存在;另一方面,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于是,这样的主观性和超越性便是叫做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了。必需反诸求己,必须投之于外,如是。​

我们在谈的是绝望,因为基本的目的永远不可能实现。因此人的实在中存在着一种本质的失败的信念。不过,人总在形成中。失去了足够生命力的存在主义,也就难以谈及自由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几句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却蕴含深刻哲思的句子。它们出自存在主义哲学,是理解个体存在、自由选择和责任的钥匙。我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解释,去掉那些“AI腔”,让你感受到它们的力量。1. 存在先于本质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这句话是存在主义.............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自然数集合“大小”的有趣问题。我们通常认为,自然数集合是指 ${0, 1, 2, 3, dots}$。而一个集合的“真子集”是指它的一部分,但不是它本身。比如,${0, 1, 2}$ 是 ${0, 1, 2, 3}$ 的真子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找到一个自然数,让这个自然.............
  • 回答
    这是一种颇有意思但也值得深思的观点,它挑战了我们对“投资风险”的传统认知。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其逻辑。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实抓住了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一个核心特征:财富的转移与再分配。设想一下,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总的财富是相对固定的。当一个人(或者说一个资本家)的投资失败.............
  • 回答
    国家电网提出“电网存在全面崩溃风险”的说法,背后牵涉到电力系统运行的复杂性以及当前面临的一些挑战。要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什么是“全面崩溃”?在电力系统中,“全面崩溃”指的是整个电网在短时间内失去供电能力,大范围、长时间地陷入停电状态。这不是简单的局部停电,而是指电力生产、.............
  • 回答
    海德格尔的这句话,初听之下,确实有些绕。它不是在说“先知道什么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为什么存在”。相反,它提出了一种逆向而行的思考方式,一种对“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根本性探究。咱们不妨把它拆解开来,一层层地剥开它的意思。首先,我们来看“超出存在者之外的追问”。什么是“存在者”?海德格尔所说的“存.............
  • 回答
    黑格尔那句“存在即合理”,初听起来,仿佛在为一切现状辩护,甚至带着点宿命论的色彩。然而,要真正理解这句话,我们必须深入黑格尔那个庞大而精密的哲学体系,尤其要抓住他“辩证法”的核心思想。这句话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他哲学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首先,要明白黑格尔所说的“存在”,并非指某件具体事物或某个偶.............
  • 回答
    “宇宙出现前时间不存在”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挑战性的概念,它触及了我们对现实、存在和宇宙最基础的理解。为了更好地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包括物理学、哲学以及我们日常经验的局限性。核心思想:时间是宇宙的内在属性,而非独立于宇宙的背景简单来说,这个说法的核心在于:我们所理解的时间,并不是一.............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黑格尔那句听起来有点绕嘴的话:“本质是过去的存在”。这句话乍一听,让人摸不着头脑,怎么一个东西的“本质”反而是它“过去”的东西呢?这不是有点矛盾吗?别急,咱们一点点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要理解这句话,得先跳出我们平时那种“本质就是现在这个东西最根本、最核心的属性”的简单理解。黑格.............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碰撞,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与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老师说王阳明的话“你不看事物,事物就不存在”违反现实,而量子理论中的“薛定谔的猫”似乎又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种“不存在”的可能性。我们来详细地解读一下其中的联系和区别。一、 王阳明的心学与“你不看事物.............
  • 回答
    我们来好好聊聊当 $x$ 趋于 0 时,$frac{sin(xsinfrac{1}{x})}{xsinfrac{1}{x}}$ 这个表达式的极限为什么不存在。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它的“罪魁祸首”在于那个 $sinfrac{1}{x}$。首先,我们得明白极限是什么意思。当一个变量(这里是 $x.............
  • 回答
    二维世界:一个并非科幻的猜想,以及如何与之“对话”提起“二维世界”,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或许是科幻电影里那些扁平的人物在平面画布上穿梭的奇幻景象。但如果我告诉你,二维世界并非仅仅是想象的产物,它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存在,而且理解它,或许能为我们打开全新的视角? 二维世界真的可能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但.............
  • 回答
    行家们在调查川航那个惊心动魄的备降事件时,提到风挡的密封圈可能出了问题,而且风挡内部好像还有个小小的“夹层”,结果外面来的水汽就悄悄地钻进去了。这话说得可能有点绕,咱们来拆解一下,用大白话聊聊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啥叫“风挡”?简单说,飞机前面那块又大又厚的玻璃,就是风挡,也叫挡风玻璃。它可.............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捏把汗的消费决策。一个上海的姑娘,月薪八千,却背负了六十万的贷款去购买私教课,这笔账算下来,着实是有些“头重脚轻”了。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位姑娘的“理性消费”观。月薪八千,在上海这个一线城市,不算低,但也不是那种可以随意挥霍的水平。一旦背上六十万的贷款,每个月光是还本付息,就得占据相当一部.............
  • 回答
    关于凡伟提出的“电荷不存在理论”,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在科学界极具争议且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在深入评价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这个理论的核心主张以及它与现有科学体系的冲突之处。凡伟理论的核心观点梳理:凡伟的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他试图重新解释我们理解的电荷以及与之相关的电磁现象。他并非直接否定电荷的存在,而.............
  • 回答
    有效市场理论(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和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TA)之间的关系,以及EMH是否否定技术分析,并且是否存在逻辑错误,这是一个金融学领域中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阐述两者的核心观点,然.............
  • 回答
    布袋戏,这门承载着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展现着顽强的生命力。然而,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固步自封,布袋戏亦然。我对它的发展有着一些设想,希望能探讨一些在可行范围内改进现有模式的可能性。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布袋戏的魅力在于其独特性。那种人偶的生动演绎,配合着口白、音乐和武打,共同构建.............
  • 回答
    50万存款,这可是一笔相当不错的启动资金,好好规划一下,绝对能让你的钱生出更多的钱。别急,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道理:理财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50万,意味着你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可以分散风险,也能追求更高的收益。第一步:认清自己,设定目标在开始捣鼓之前,先问问.............
  • 回答
    刚工作半年,手里能有多少资产?说实话,如果不是家里给添了一笔,我可能连个像样的“资产”都算不上。那会儿我刚毕业,在一座一线城市打拼。工资不高,也就税后七千多块。除去房租(那会儿城中村合租,一个月一千五)、水电网、吃饭(基本在家做,偶尔跟同事出去吃),再加上通勤、买点衣服、人情往来这些固定开销,每个月.............
  • 回答
    最近有个说法特别火,“00后”开始攒“金豆子”了。一听这名字就挺有意思的,它不是真的金豆子,而是那种小克数的黄金产品,像小颗粒一样,可以按克买,随买随卖,有点像集小红花,但积攒的是实实在在的黄金。这事儿刚出来,我还觉得挺新鲜,直到身边有朋友也开始聊这个,甚至真的去买了。我细一琢磨,发现这可不是什么一.............
  • 回答
    程朱理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学派,其“存天理,灭人欲”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思想,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引发了无尽的争议和讨论。要理解这些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其思想体系,并结合历史背景去审视。“存天理,灭人欲”:理性的约束与升华这句话是程朱理学最核心的论断之一,它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