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罪犯为何发配边疆?不就近坐牢?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刑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代罪犯发配边疆,绝对不是简单地“不就近坐牢”这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着一套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考量。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发配边疆:一种“不杀你,但让你生不如死”的绝户计

首先得明白,古代的牢狱,尤其是关押重刑犯的监狱,环境极其恶劣。但即便如此,对于一些被判处死刑但又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皇帝心软、大赦、罪不至死但情节严重等)免于一死,或者一些本就可以判处长期徒刑的罪犯来说,发配边疆就成了更好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你想啊,把一个罪犯扔进家门口的县衙大牢,他可能在那里吃吃喝喝,说不定还有亲戚朋友送点东西,日子虽然苦,但终究在熟悉的环境里,还有个盼头。而发配边疆,那是真的把他丢到“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一个鸟不拉屎、民风彪悍、条件艰苦的地方。

发配边疆,到底有多“绝”?

1. 地理上的“流放”: 这是最直接的目的。发配就是要罪犯离开他熟悉的环境,到遥远、陌生的地区。这首先就切断了他与故乡、亲友的联系。家人探望困难,想回来也几乎不可能。这种与故土的隔绝,对人心理上的打击是巨大的。

2. 生存上的“残酷”: 边疆地区往往开发程度低,气候恶劣,生存条件比内地差得多。罪犯到了那里,往往要从零开始,靠自己的劳力吃饭。而且,他们往往会被安排从事最艰苦的劳动,比如屯垦、修路、开荒、采矿等,这些工作极其危险和劳累。运气不好,在恶劣的环境和繁重的劳动下,身体很快就被拖垮,客死他乡是常事。

3. 社会上的“歧视”: 发配的罪犯,在当地人的眼中,就是“罪犯”的标签。他们会受到歧视,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也难以获得公平的对待。很多人甚至在到达流放地之前,就已经因为旅途的劳顿、疾病或盘剥而死亡。

4. 经济上的“消耗”: 罪犯在发配过程中,往往需要自带路费和初期生活费,而且路途中还要应付各种层级的官吏的“规费”。有些时候,罪犯还会被官府强行征发,在路上完成一些劳役,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剥削。

为什么不就近坐牢?发配边疆的“深层逻辑”

你问得对,为什么不就在家门口的牢里关着?这就要上升到更宏观的层面了。

1. 政治和军事考量:
充实边疆、戍边劳役: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古代边疆地区往往是帝国防御的前线,也是开发相对滞后的地区。将罪犯发配过去,等于用人力去充实这些地区。他们被派去屯田、修筑边墙、充当士兵(有些时候甚至直接编入军队,成为“罪犯部队”),这既减轻了国家在边疆驻军和建设上的财政负担,又起到了一定的军事防御作用。你可以想象,把一群罪犯派去戍守长城,和派一些官兵去,效果和成本都不同。
“以罪养边”: 有时候,发配到某些资源丰富的边疆地区,罪犯的劳动成果还能为当地官府或国家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比如开矿、盐业等。这是一种“以罪养边”的策略。
控制和震慑: 将危险的罪犯送到远离权力中心的边疆,也减少了他们在内地制造麻烦的可能性。同时,发配本身就是一种严厉的刑罚,对内地百姓有极大的震慑作用,让他们不敢轻易犯罪。

2. 经济上的“转移支付”:
减轻内地负担: 关押大量的重刑犯需要相当的经济和人力投入,包括牢狱的修建和维护、狱卒的工资、囚犯的粮食等。将罪犯发配到边疆,相当于把这个“包袱”转移到了地方,由地方官府来管理和安置,减轻了中央和内地省份的财政压力。
带动边疆开发: 罪犯的到来,虽然是强制性的,但他们的劳动也客观上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虽然是被动的,但效果是存在的。

3. 社会控制和意识形态:
“流放”的羞辱感: 发配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流放,更是一种社会身份的剥夺和羞辱。罪犯被贴上“流犯”的标签,在古代社会,这是一种难以洗刷的污点。这是一种将“罪恶”隔离出“文明社会”的象征。
“化外之地”的概念: 在一些朝代,“化外之地”往往被视为不那么“文明”的区域,将罪犯发配到那里,也带有一定的“将其放逐到文明秩序之外”的意味。

4. 刑罚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避免死刑造成的社会恐慌: 任何一个王朝都不可能把所有的重罪犯都砍头,那样会引起社会的恐慌和动荡。发配提供了一种折衷的选择,既能惩罚罪犯,又能将其“社会化”或者说是“劳动化”,而不是简单地消灭。
“改过自新”的理论空间: 理论上,发配也为罪犯提供了一个“改过自新”的可能性。如果他们在流放地表现良好,通过劳动获得赦免,是有机会回到原籍的(尽管实际操作中非常困难)。

举个例子:

你想啊,一个在京城犯了重罪的官员,如果被判处杖责二十,然后发配到岭南。他不仅要忍受皮肉之苦,还要跋涉数千里,到达那个瘴气弥漫、语言不通、生存艰难的地方。他在那里可能要为当地的军事工事添砖加瓦,或者参与艰苦的屯垦。相比之下,如果只是关在京城旁边的监狱,虽然也苦,但至少生活环境更熟悉,亲友探望也方便得多。

所以,发配边疆绝不是简单的不坐牢,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刑罚策略,它在古代社会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控制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一种既能惩罚罪犯,又能为国家服务(甚至间接盈利)的“实用刑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近不是更节约人力资源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刑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代罪犯发配边疆,绝对不是简单地“不就近坐牢”这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着一套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考量。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发配边疆:一种“不杀你,但让你生不如死”的绝户计首先得明白,古代的牢狱,尤其是关押重刑犯的监狱,环境极其恶.............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放在古代,一旦沾上“诛九族”这等灭顶之灾,别说是一般臣子,就算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也得捏着一把汗。皇帝要不要杀这位大将军,这事儿可没个绝对的定论,得看具体情况,也得看当时皇帝的心思和朝堂上的形势。咱们一条条地说:首先,亲戚犯了诛九族的罪,这有多严重?“诛九族”顾名思义,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代律法的角度来掰扯掰扯。在那个时代,人命如草芥,诛九族更是极刑中的极刑,说白了就是要把你家所有沾亲带故的亲戚都给连根拔起。首先,诛九族这个罪名,它的核心是“族”,也就是血缘关系。古代的法律看重血脉传承,对家族的责任和牵连看得非常重。九族怎么算的,说法比较多,比较普遍的说法是: .............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古代军事中,散兵坑(或散兵坑)作为防御工事,确实存在,但其在对抗骑兵时的局限性主要源于骑兵的机动性、战术适应性以及地形和资源的限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散兵坑的定义与作用散兵坑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通常指在阵地战中设置的分散、隐蔽的防御位置,用于掩护步兵或弓箭手,或作为伏击点。其特点包括: 分散布.............
  • 回答
    古代大规模军队行军时,排泄物处理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关键的问题。由于军队规模庞大(如数十万兵力),每人每天产生的排泄物(假设每人每天约5001000克粪便)在长期行军中会形成巨大的污染源,对环境、士兵健康及战争后勤构成严重威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排泄物总量与污染规模1. 数量级计.............
  • 回答
    古代的“屠城”是指在战争或政治冲突中,对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或毁灭的行为,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结果因历史背景、目的、执行者等因素而异,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要被处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屠城的定义与目的1. 战争报复 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可能被彻底毁灭,以消除敌方的军事或政治存在.............
  • 回答
    古代女子在清白被毁后是否还能嫁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受到 时代、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毁坏清白的原因、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要求极为严苛,清白被毁对女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直接影响其婚嫁的可能。 但并非所有.............
  • 回答
    古代士兵的伙食,可以说是战争年代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影响士气、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士兵的体能、精神状态,甚至是整个战役的走向。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军队、不同战役时期的士兵伙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了解:一、 主食:填饱肚子是关键 谷物为主: 这是.............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和亲的公主,她们的命运充满了复杂性,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难以言说的辛酸。她们是政治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肩负着维系和平、巩固联盟的重任。因此,她们的遭遇和结局,往往与她们所嫁的民族、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性格和命运紧密相连。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和亲公主的遭遇和结局:一、 和亲的背.............
  • 回答
    古代人算出一年 365 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它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观察、记录和推算,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渐精确化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文明贡献:一、 最初的观察与朴素的认识.............
  • 回答
    古代中举,尤其是考中进士,其欣喜若狂的程度,放在今天任何一种成就上来看,都显得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体会到当时人们那种“飞上枝头变凤凰”般的狂喜。一、 改变命运的终极跳板: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都被出身和阶层所束缚。寒门子弟想要改变命运,.............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 回答
    古代官员退休后,选择回老家安度晚年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虽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似乎更为“方便”或“有益”,但这些选择往往伴随着种种限制和不确定性,使得回老家成为一种更符合当时社会逻辑的选择。下面将详细阐述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何一定要回老家,以及留在京城或就任地的弊.............
  • 回答
    古代女人容忍丈夫纳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容忍”,其中包含了多重因素,既有社会制度、经济基础,也有个人的情感、价值观和生存策略。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社会制度与文化观念的根基1. 宗法制度与传宗接代的重要性: 血脉延续的绝对优先: 在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宗法社会中.............
  • 回答
    在古代,城池往往是无法轻易绕过去的,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详细探讨。1. 军事防御的核心: 战略要地与控制点: 城池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们通常建立在交通要道、河流交汇处、易守难攻的山丘或平原的关键位置。一座城池的存在,是为了控制周边.............
  • 回答
    古代弓箭当然可以射死人,而且在历史上,弓箭一直是战场上极其重要的远程杀伤武器。它能够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弓箭的杀伤力来源:1. 穿透力: 这是弓箭最直接的杀伤方式。 箭头的材质与形状: 古代箭头的材质多种多样,从最初的石器、骨器,到后来的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古代法律、社会习俗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简单来说,梁山好汉们能在酒馆点牛肉吃,并非他们无视法律,而是因为:1. 古代律法并非一概禁止宰杀牛只,而是有特定限制和背景。2. 梁山好汉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有所不同。3. 《水浒传》作为文学作品,有其艺术创作.............
  • 回答
    古代的状元,普遍来说,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这些考试不仅考察了深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个人才德、品行、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核。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状元绝大多数是真正有水平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古代状元的水平”:一、 考试的难度与选拔的严格性:科举制度是中国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