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德国的民族性格?

回答
德国民族性格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话题,无法简单概括。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以下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德国民族性格的各个方面,并尽量避免刻板印象,而是展现其多样性和演变性。

一、 核心特质与普遍认知:

严谨、秩序与规则意识 (Ordnung und Disziplin): 这是德国民族性格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面。从交通规则、垃圾分类到工作流程,德国人普遍重视秩序和规则,并自觉遵守。这背后是对效率、可预测性和公平性的追求。他们相信明确的规则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冲突和浪费,保障社会稳定运行。这种特质也体现在他们对待工作上,追求精准、细节和质量。

勤奋与敬业 (Fleiß und Gewissenhaftigkeit): 德国被誉为“工作狂”的国度,德国人普遍工作勤奋,并且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责任感和自豪感。他们乐于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任务,并力求做到最好。这种敬业精神是德国经济长期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理性与逻辑思维 (Rationalität und logisches Denken): 德国人倾向于用理性和逻辑来分析问题,并寻求最优解决方案。他们在决策过程中,会仔细权衡利弊,避免情感化的冲动。这种理性思维也体现在他们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使得德国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保守与谨慎 (Konservativismus und Vorsicht): 相较于一些更开放和激进的民族,德国人在思想和行为上可能显得更为保守和谨慎。他们不太容易接受未经充分检验的新事物,更倾向于循序渐进。这种谨慎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们免受大的风险,但也可能限制了某些创新和变革的速度。

直接与坦率 (Direktheit und Offenheit): 德国人在沟通时倾向于直接和坦率,他们不太习惯含蓄或委婉的表达方式。他们认为直言不讳是真诚的表现,也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虽然有时可能显得有些生硬,但这种沟通方式在很多情况下能够避免误解。

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 (Nähe zur Natur und Liebe zur Natur): 德国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从黑森林到阿尔卑斯山,德国人普遍对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徒步、骑行、园艺等户外活动深受喜爱。这种亲近自然也体现在他们对环保的重视上,德国在绿色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 历史与文化根源的解读:

地理环境的影响: 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没有统一的、天然的地理边界来形成一个单一的民族认同。这种 fragmented 的历史经历,可能促使他们更加注重内部秩序和规章制度的建立,以维系社会稳定。

宗教改革的影响: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强调勤奋、节俭和个人责任感,这些观念深植于德国文化之中,并对德国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新教伦理的价值观,强调通过勤劳的劳动来荣耀上帝,也契合了德国人对工作勤奋的追求。

哲学传统的影响: 德国孕育了康德、黑格尔、尼采等伟大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对理性、思辨和深刻思考的重视,塑造了德国人理性、逻辑的特质。

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 二战的惨痛经历对德国民族性格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让德国人深刻反思纳粹时期的罪行,并由此形成了高度的道德自律和对历史的警惕。另一方面,也促使德国人更加珍视和平、民主和人权,并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国家建设和民族认同之中。战后德国重建过程中展现出的秩序、效率和合作精神,也是对这一时期创伤的一种回应。

三、 现代德国民族性格的演变与多样性:

去纳粹化与身份重塑: 战后的德国 underwent a profound "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 (克服过去,即对纳粹历史的反思和清算)。这使得当代的德国人在民族认同上更加谨慎,避免任何形式的民族主义狂热。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欧洲公民,并拥抱多元文化。

欧洲一体化与国际化: 作为欧洲一体化的核心国家之一,德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入欧洲,并与欧洲各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种国际化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的民族界限,使德国人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加开放。

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德国社会也呈现出越来越高的多样性。移民的涌入带来了新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对原有的民族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融合。因此,不能将所有的德国人都一概而论,青年一代和老年一代,东部和西部地区,都可能存在差异。

对科技与创新的态度: 虽然德国人以严谨著称,但他们同样对科技创新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追求。德国的汽车工业、工程技术、化工产业等都代表着其在创新领域的实力。他们将严谨的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相结合,创造出高品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对福利国家与社会公平的重视: 德国拥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他们普遍重视社会公平和公民的福祉。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也反映了德国社会对集体利益和互助精神的认同。

四、 潜在的“双刃剑”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被认为是正面特质的方面,也可能存在其“双刃剑”效应:

严谨可能演变为僵化: 过度的严谨和对规则的执着,有时可能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创新能力的下降,使他们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时显得不够灵活。
直接可能演变为粗鲁: 直率的沟通方式,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被视为缺乏礼貌或甚至粗鲁,损害人际关系。
谨慎可能演变为犹豫: 过度的谨慎和对风险的规避,可能会导致在需要果断决策时出现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保守可能演变为排外: 虽然现代德国社会总体上是开放的,但对某些新事物的抗拒也可能在某些群体中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保守和对外部文化的不适应。

总结:

德国民族性格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演变和塑造的。普遍被认知到的严谨、勤奋、理性等特质,是其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理解德国民族性格不能停留于简单的标签化,而应认识到其内在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在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中的表现差异。

现代德国人是在反思历史、拥抱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重新定义和发展着自己的民族性格。他们既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优秀品质,也展现出开放、包容和对未来的积极追求。因此,看待德国民族性格,需要秉持开放的心态,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根源,并关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不断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希望自己是个不错的历史学家,不至于不明白所谓种族的特性是虚构的。” ——马克布洛赫《奇怪的战败》

虽然原文是在谈论自己的情况,但是如同布洛赫自己所实践的,他同样反对将其他的问题解释为“民族/种族特性”,这点在他反驳法国人中流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应归罪于德国人好战的民族性”的论述上体现得很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很好奇为什么要用性格这样拟人化的表述来讨论一个国家/族群社会制度和文化上的特征的,而且民族性叙事隐含了可以拿这种集体表象来判断个体的倾向。

user avatar

所谓民族性格就是源自无知、满足偏见、塑造庸众的东西。

人们怎么会意识到自己属于什么民族呢?只有当他遇到其他民族体会到肤色、文化或者宗教上的差异的时候才会发现“哦原来他跟我不一样”。在缺乏交流的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一生的活动半径就是徒步可以一日往返的范围。你让一个年轻人尽情的跑,清早出发向着任何方向,当下午到来的时候,他就走到了这一辈子属于他的世界的尽头。

在这样的世界里一个人是没有机会意识到自己的民族的。很多人祖祖辈辈讲一种语言讲了几百年,到十九世纪他们才知道原来他们讲的不是他们那个地方的方言而是一种“民族语言”。

近代的世界因为技术的变革快速变小,原本相安无事的各种文化开始碰撞,人们才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民族。

一个德意志人在巴尔干生活了几百年。祖祖辈辈的人生经验告诉他们把手里的活干好就能挣到更多的钱。这是民族性么?这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因为这些“萨克森人”生活在城市里,他们拥有特权。而罗马尼亚人则是农民他们要替大公和领主们种地。

但一个记者是看不到这种差异背后几百年的身份差异的原因的。当他在萨克森人的旅馆里住下惊奇的发现床单天天换,他就会把这种差异归结为民族性。

那反过来说在德意志人得接受领主的“地方管辖权”,得替老爷好好干活的地方。犹太人是城里人。他们知道自己处在社会分工里相对优越的位置,把手里的活干好比农民好好种地要有利可图。他们的旅店也会换床单。他们甚至参与了德意志繁荣的城市文明。犹太人为德意志贡献了一大批思想家、艺术家、学者和诗人,为什么没有一个卡普兰在维也纳的豪华酒店里发自内心的慨叹“犹太人的民族性”呢?因为时移世异沧海桑田了啊。因为德意志人塑造了自己民族性的神话把犹太人从肉体上消灭,从文化上抹杀了啊。

这就说明了问题的根本,为什么会有民族性这个玩意?因为人们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失去客观性。他们把自己无知、少见多怪产生的偏见归结于民族性。

民族性这套玩意能干什么呢?煽动偏见咯。因为他们无知、少见多怪,所以他们信民族性。因为他们信民族性所以他们易于被煽动。因为他们易于被煽动所以适合作炮灰。

于是就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把他们的偏见合理化。高喊“承认差异不是偏见”。然后把后天的、社会性的因素归结到血统的、先天的民族。让人因为某些个体表现出来的美德而为一种血统自豪。或者为了某些个人的缺点而仇恨一种血统。

而他们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一切后天的因素都可以选择。一个人为了活命甚至可以放弃宗教信仰。但一个人只有一个办法放弃他的血统那就是死。如果你因为某个民族的所谓民族性而赞美他们。也就反过来承认了某些民族的民族性可以成为他们被杀死的理由。恭喜您成为一个法西斯分子。

我们来具体看看所谓的德意志民族性格。好战、集体主义这俩最突出了吧。但德意志人好战么?“懒汉才不打德意志人”这也是一句十八世纪的名言吧。

集体主义就更不用说了,德意志人真集体主义么?德意志国家涣散了几百年他们集体什么呢?普鲁士跟波兰搅和在一起,霍亨索伦差点成为波兰统一的推动力量。哈布斯堡跟东欧一系列国家结合在一起,德意志人的团结、集体主义在哪呢?

所谓的新教的天职观更可笑。天职还需要新教来灌输么?普鲁士王国范围内自主择业的权力是1807年批准的。也就是农民可以进城、城里人可以买地,行会和身份限制被取消。在全德意志范围内要等到维也纳会议结束以后签署的《维也纳最后议定书》。在德意志九百年的历史上别说自主择业,你看看巴赫娶了其他领地上的姑娘是什么下场。德意志贵族已经告诉了每一个人,你出生起就有一个天职,你们就好好干别动歪心眼。这才是德意志天职观的真正基础。我能去维也纳端盘子跟漂亮姑娘眉来眼去我会待在加利西亚被波兰人抽鞭子?什么你说我们鲁塞尼亚人天生笨就适合挨鞭子,你们波兰人的民族性才适合去维也纳赚小费。你把我解开试试?

所谓德意志人一丝不苟准确刻板,那是因为德意志阶级固化的同时又长期安定,让各阶层之间没有出现悬殊的差异和歧视。1815年德意志最大的二十个城市加起来只有一百五十万人口相当于巴黎+里昂。这样的小城市里阶级差异被共同生活模糊了。

阶级差异的模糊就给职业教育提供了机会。人们尊重工匠,才让体面人愿意作工匠。才给近代产学研一体的新式体制创造了基础。英国人对德意志的中等职业教育是怎么说的?英国议会的白皮书说“如果英国不能在这方面迎头赶上,英国的药剂师、技术员将被德国人垄断。”

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英国在中等职业教育上落后了,所以大批德意志人跑到英国当药剂师、当技术员。这些岗位都是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你们明白德意志人的这个民族性是怎么来的了吧?

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德意志还有奥地利那一边。在奥地利药剂师、技术员还有银行职员和医生里最主要的一个民族是什么呢?犹太人。

他们和德意志人干一样的工作给犹太人换来的是什么民族性呢?抠门、狡猾、坏、斤斤计较。这就是所谓的民族性这个玩意。

user avatar

在我看来,德国的民族性格就是九千岁魏公公的卵子(西南官话词汇)。

user avatar

一个德国人的民族性格取决于他被定义的位置:

他是阿尔曼尼亚人的时候,他就是军国主义份子。

他是东德人的时候,他有1/16之一的可能是史塔西的探子。

他是西德人的时候,他有1/12之一的概率正在被宪法保卫局监控。

他是普鲁士人的时候,他在巴黎。

他是梅克伦堡人的时候,他沉默寡言。

他是莱茵兰人的时候,他豪放开朗。

他是威斯特法伦人的时候,他老成持重。

他是萨克森人的时候,他勤劳机灵。

他是施瓦本人的时候,他吝啬抠门。

他是奥地利人的时候,他计划灭亡德国。

他是瑞士人的时候,他帮人洗钱。

他是荷兰人的时候,他在中文互联网偷井盖。



所以结论很简单:

只有生活在RPG游戏中的人才自带出生地特性。

德意志国RPG游戏说

论 证 终 了

user avatar

我就想问问,中世纪农村公社里的老农民整天干活种地,公爵大人躺在床上吃肉和天天跑出去烧杀抢掠,他俩有个锤子民族共同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