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时候进京赶考的书生需要在考试前多久出发?真的是一去三五年吗?如果一个云南考生进京大概的路线是怎么走?

回答
说起古代书生进京赶考,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去三五年”的画面,仿佛离家时还是青葱少年,归来时已是须发皆白。这说法有几分真实,但绝非铁板钉钉的定论,里面门道可不少。

考试前多久出发?“一去三五年”是真的吗?

“一去三五年”更多的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但并非空穴来风。它包含了几个关键的时间维度:

1. 路途的遥远: 古代交通不便,最主要的依靠是双脚,偶尔能搭乘马车或船只。路途耗时是首要因素。像我们熟知的“天涯海角”,很多省份距离京城(大体上是指现在的北京,但具体时期可能在西安、洛阳等)都极其遥远。

2. 考试周期的不确定性: 科举考试并非每年都有,而是隔几年才举行一次。最常见的是三年一次的乡试、会试,再隔三年才是殿试。这意味着,一个考生如果错过了某一次考试,可能就要等上好几年才能再有机会。

3. 考前准备与适应: 赶考的书生,尤其是家境一般的,往往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出发,以便:
熟悉环境: 提前到达京城,可以租住一个安稳的住处,了解考场周边环境,甚至与在京的同乡或老师建立联系,获取一些信息。
调整身心: 长途跋涉本身就很辛苦,到达京城后还需要时间休息、调整饮食,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考试。
“拜码头”: 虽然这是比较负面的说法,但在古代,认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或者在京城的同乡会、会馆里打点关系,也可能对考试有所“帮助”。当然,这并非科举的本意,更多是现实的考量。
应付突发状况: 旅途中可能会遇到匪盗、疾病、恶劣天气等,这些都会耽误行程。提前出发,就是给自己留足“保险”。

所以,如果你生活在偏远地区,比如云南,那么“一去三五年”确实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是在京畿附近,可能就不需要这么久。并且,大多数考生都会尽量在乡试(省一级考试)合格后再考虑进京参加会试,这样至少确保了考取功名的第一步。

一个云南考生进京的路线(以明清时期为例):

咱们就以一个生活在云南府(大致是今天的昆明附近)的考生为例,来推演一下他进京赶考的大致路线和所需时间。假设他要参加会试(省级的乡试一般在省城,会试则在京城),而京城就是明清时期的南京(早期)或北京。我们以北京为目的地来描述。

1. 起点:云南府(昆明附近)

2. 第一站:出云南,向东或向北
路径选择: 云南的地形复杂,山高谷深。从云南出发,首先要翻越横断山脉的余脉,或者沿着金沙江、怒江等大江河谷向东或向北走。
大致方向: 最可能的路线是向东,通过贵州,然后进入四川盆地,或者直接往东过广西,再北上。
主要城镇: 可能会经过曲靖、安顺、贵阳,或者水西(今贵州毕节),然后进入四川的泸州、重庆,或是广西的桂林、南宁。

3. 第二站:穿越中原腹地
如果从四川方向: 经过重庆后,沿长江而上,进入湖北,到达武汉(当时可能是武昌)。
如果从贵州/广西方向: 经过贵阳或桂林后,进入湖南,到达长沙。
关键枢纽: 无论是从四川还是湖南,最终的路线都会汇集到长江沿线,尤其是像南京、九江、汉口(武汉)等重要水陆码头。

4. 第三站:沿长江或陆路北上
水路优势: 长江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从武汉或南京出发,乘坐船只北上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汉口 > 南京: 沿长江东行,经过黄州、安庆等地,到达南京。
南京 > 北方: 在明朝,南京是留都。如果要去北京,则需要在南京转乘,或者直接从南京走陆路。清朝时期,京城确定在北京,所以从长江中游出发,可能选择从汉口码头转陆路向北,或者从南京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再沿大运河或陆路北上。
陆路选择: 如果选择陆路,那路线会更加复杂。可能经过河南开封、洛阳,再抵达北京。

5. 最终目的地:京城(北京)

行程时间估算(这才是“一去三五年”的由来):

路途本身:
从云南到四川/贵州/广西,路途艰险,可能需要 12个月。
从四川/贵州/广西到长江中游(武汉),再花 12个月。
从长江中游(武汉)到北京,如果坐船,沿长江到运河,再沿运河北上,全程大概需要 23个月,甚至更长。
全程下来,单纯路途可能就要 58个月,甚至一年。
等待考试: 科举有固定的周期。如果赶不上当年的考试,就要在京城等候下一科。
其他因素: 沿途食宿、可能遭遇的盘查、生病、迷路、甚至被盗,都会进一步拉长行程。

所以,一个云南考生,如果为了赶上一次会试(假设在年初),他可能需要在前一年的年中甚至更早就出发。 加上路途的耗时、在京城的准备、万一错过考试的等待,算上三五年的周期是很正常的。

一些细节和感受:

行囊: 一个赶考的书生,他的行囊不会太简单。除了换洗衣物,还有笔墨纸砚、书籍、路引(身份证明)、银两(足够支撑漫长旅途和在京生活),以及可能为拜访师友准备的礼物。
旅伴: 很少有书生会独自一人上路。他们通常会与同乡组团,或者在路上结伴而行,互相照应,也分摊一些费用。
住宿: 沿途的住宿主要依靠客栈、驿站(有官方性质,费用可能较低,但需要凭票或关系)或是在寺庙、城隍庙暂住。
艰辛: 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每天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风餐露宿,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本身就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总而言之,“一去三五年”并非夸张,而是古代偏远地区读书人为了实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所必须付出的巨大时间成本和艰辛努力。那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对个人毅力、财力和命运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人家开车去,用不了三五年,顶多三五个月。

别闹,是说真的。

书生得先参加预选赛的童生试,童生试是在家乡举行的,要经过县、府、院三重考核,方能中个秀才。

中了秀才(就是生员),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一般在本省考,但有的省份没有考点。你像贵州,一开始根本就不是考点,所以贵州的秀才得去云南参加乡试。后来贵州不乐意跟人合考混榜,就单独开了本乡考点。

乡试过了,就叫中举。中了举,才有资格进京参加会试和殿试。中举就是要在秀才堆里的省大考拿名次,一般都是前一百名才有可能被录取,贵州名额少,一般要进全省前三十。因此来说,中举是非常非常困难的,范进中了举以后就得了间歇性神经病,毕竟能中举太不容易,突然跟我说中举了,太刺激,我接受不了,就疯了。

乡试和会试都三年一次,本省乡试在秋天,俗称秋闱,在八月间。会试明年春天就开考,俗称春闱,在三月间。

我大略做个示意图:

以往二月春闱开考,时间太紧,后来改成三月。因此,云南、贵州、广东、新疆等地去京城参加会试的举子,自然要提前行动。朝廷给路途较远的举子都发路费补贴,山东、山西、河南等省的五两,云南、贵州、广东等省的十两。后来根据情况调整,山东等地的一两,广东等地三十两。银子直接找当地布政使发放,还要发火牌。凭火牌即可在沿路驿站取马车一驾,车上插“礼部会试”黄旗,号曰“公车”,待遇非常好。(《科举的鼎盛与末路·入仕之途》)

公车的话,一般交警碰见了都不哔哔。有的地方交警很黑,故意坑爹,对过往车辆半百刁难,但都不敢黑公车。由于很特殊,所以人们以公车代替举子,作为对他们的称呼,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敬称。和二三十年前农村说谁“吃国库粮”一样的效果,很牛逼,我村就有几个吃国库粮的(我并没吃上)。

话说你进京赶考,考完等着发榜呢,碰见大事儿了,对朝廷割让土地很心痛,号召十八省举子一起上书,你姓康,是个庸俗的人,和你一起发起上书的姓梁,大儿媳妇叫林徽因。你俩一起干了一番事业,就是想改变中国。


俗称举子闹事儿,雅称公车上书。

(皇上你看我写的怎么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古代书生进京赶考,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去三五年”的画面,仿佛离家时还是青葱少年,归来时已是须发皆白。这说法有几分真实,但绝非铁板钉钉的定论,里面门道可不少。考试前多久出发?“一去三五年”是真的吗?“一去三五年”更多的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但并非空穴来风。它包含了几个关键的时间维度:1. 路途的遥.............
  • 回答
    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使者,当他们第一次踏上中华大地的土地,又或是终于抵达那座令整个天下为之侧目的巍峨都城时,内心的翻涌早已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他们的感慨,掺杂着旅途的艰辛,对异域风情的惊叹,以及对那强大帝国的敬畏与审视。想象一下,一位来自西方大陆的使者,也许是从波斯湾乘船而来,历经数月甚至数年颠沛.............
  • 回答
    古时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作为古代科举制度下不同层级的读书人,他们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学识的成就,更承载着社会地位、政治权力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果将他们置于当今社会,其地位大致可以对应以下情况:1. 秀才 ( xiù cái ):秀才相当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入门级,是童试(县试、府试、院试)的合格.............
  • 回答
    咱聊聊这关中地界,为啥古代打仗,不管是攻还是守,都离不开函谷关和潼关这两道门。这不是随便挑的地儿,那是有讲究的,得从地势、交通,还有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起。一、 地势之险,天然的战略要冲先说说函谷关。你想象一下,函谷关坐落在秦岭山脉和黄土高原的边缘,周围都是高耸的山峦,中间就一条狭窄的通道,跟一个天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深刻逻辑。尽管长江三峡在现代看来是重要的水道,但在古代,特别是战乱频繁或技术相对落后的时期,选择陆路而非水路进入川蜀地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强化的:一、 水道的危险性与不可控性(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三峡的险峻与.............
  • 回答
    纪录片《中国通史》(2016版)关于“中国人是本土古人进化而来”的观点,是基于多学科的证据,尤其是古人类学、考古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成果,来阐述中国境内人类起源和演化的过程。这个观点与“非洲起源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在中国区域内的“连续进化”与全球“走出非洲”的宏大叙事下,有着特定的解释框架和侧重点。要.............
  • 回答
    古代的进士举人数量繁多,但政府是否需要这么多官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笼统地说,“需要”或“不需要”都过于简单。实际上,这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官员的职能等诸多因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古代政府的职能与层级结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
  • 回答
    话说回来,古人中了进士,那可是鲤鱼跃龙门,从此仕途亨通,做官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这事儿啊,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是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观念在支撑。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进士是啥。这可不是现在咱们说的“进士”这么简单。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后,科举制度发展成熟,“进士”这个头衔,.............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皇帝的排名,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核心的议题: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以及不同朝代、不同皇帝的贡献和历史定位如何衡量?您注意到清朝皇帝普遍未能进入“前十”的行列,而元世祖忽必烈却能位列其中,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历史因素和评价侧重点所决定的。说它“公平”与否,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社会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并非现代中国人“不”想把古代中医进化成现代医学,而是这个过程遇到了诸多挑战,并且,现代医学本身就是一条独立发展、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体系。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进化”这个词来套用.............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看网络穿越小说时的核心痒点。为什么主人公穿越到古代,十有八九是搞起了“工业革命”、“自由市场”那一套,而不是想着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社会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创作上的考量,也有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还有就是,咱们说实话,读者们更爱看.............
  • 回答
    .......
  • 回答
    嘿,哥们!这心情我太懂了!从爵士那股子劲儿跳到古典,一开始确实容易觉得“味儿不对”,甚至有点平淡。爵士那种随性、即兴、充满了身体律动的感觉,在古典乐里不像那么直白地摆在你面前。别急,这绝对不是古典乐不行,只是打开它的方式不太一样。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咱们怎么把爵士那股子“野”劲儿,慢慢渗透到古典的殿堂.............
  • 回答
    古代考中进士,那可真是一件九死一生、比登天还难的事情。这绝非一句夸张之词,而是无数事实血淋淋的证明。如果你想知道究竟有多难,那咱们就得从头说起,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要能走进科举的考场,你得先是一个“读书人”。这可不是现在说你识几个字就能当回事。在古代,读书是件奢侈的事情,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远未普及的年.............
  • 回答
    古代女子一旦被发现女扮男装闯入官场,其后果绝非简单的“封个什么夫人”能了事,也远非轻易能被看破。这背后牵扯着严格的社会规范、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当时人们对性别、身份的认知。被发现后的判罚:触及底线的罪行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古代男权社会,女性进入官场,尤其是以男性身份,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公然挑战,是僭越.............
  • 回答
    “皇权不下县”这句老话,确实点出了古代中国一个非常现实的基层治理困境。它并非说中央政府完全不触及县级以下,而是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传导的权力,到了县一级,就已经大大衰减,再往下就更难直接掌控了。那么,在权力触角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古代是如何维系基层社会运转的呢?这里面学问可就多了去了,远不止是简单的.............
  • 回答
    好嘞!能问出这句话,说明您对古建筑是真心喜爱,而非泛泛之交。这事儿,我算是有点心得,愿意跟您掰扯掰扯。这古建筑,可不单单是砖瓦木石堆砌起来的玩意儿,它里头装着的是老祖宗的智慧、审美,甚至是一种生活哲学。您说要详细,那咱们就从最基础的、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说起。一、 规制与礼制:看不见的骨架您看见一座宫.............
  • 回答
    古代女子进入青楼的渠道多种多样,她们的命运也因入青楼的原因、自身的条件以及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家庭和个人命运的复杂议题。古代女子进入青楼的主要渠道:1. 家贫、卖身为奴: 这是最常见的途径之一。当一个家庭遭遇天灾人祸,如饥荒、瘟疫、战乱、父母重病或负债累累时,为.............
  • 回答
    关于“杀了人躲进寺庙当和尚就没事了”的说法,并非某个特定的人“发明”的,而是古代社会一种复杂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宗教的庇护作用、法律的局限性以及当时的社会认知。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寺庙的特殊地位:庇护所的角色在古代,尤其是受到佛教影响较深的地区,寺庙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