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政府曾经供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后来这些人去哪了?

回答
晚清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变革的年代。在内忧外患之下,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落后之根源,并积极寻求救国图存之道。其中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便是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1872年,由李鸿章、曾国藩等人推动的“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式成立。他们深知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明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决定从中国最优秀的家庭中挑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少年,送往遥远的美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知识。

这批幼童的选拔标准极其严格,年龄大约在10至15岁之间,要求身体健康,聪明伶俐,而且家庭背景也需要有一定的约束和保障。最终,经过层层挑选,120名少年肩负起了国家的希望,踏上了前往美国的征程。

初到美国,这些中国孩子面临着巨大的文化冲击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语言不通、饮食习惯不同、教育体制迥异,一切都是陌生的。然而,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毅力。他们被安排在美国的寄宿家庭中生活,学习英语,并进入当地的学校接受教育。

在美国的几年里,他们学习了各种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学等,同时也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学习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以及社会运作方式。许多孩子在美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的甚至进入了美国著名的大学深造。

然而,正如任何改革都会遭遇阻力一样,这批幼童的留美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政府内部对于留学生政策的看法开始出现分歧。一些保守派官员认为,这些孩子长期在国外学习,可能会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甚至“西化”,不利于维护传统统治。再加上当时中国国力日渐衰弱,支持如此大规模的留学生项目,也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最终,在1881年,清政府出于各种原因,决定提前终止“幼童出洋肄业局”,召回了仍在美的幼童。这对于这些年轻的留学精英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本应在美国继续深造,学有所成后报效祖国,却不得不中断学业,匆匆回国。

那么,这120名幼童,回国后命运又如何呢?

大多数回国的幼童,虽然中断了美国的学业,但他们在美国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在那里培养出的眼界和思维方式,都让他们与同时代的中国人产生了显著的差异。他们中的许多人,凭借着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成为中国最早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 有些幼童,如詹天佑,回国后投身于中国铁路事业,成为了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他不仅参与了京张铁路的修建,还在此过程中运用了许多先进的工程技术,为中国铁路的独立自主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投身教育领域: 也有不少幼童选择回到教育界,希望将自己所学传播给更多的中国人。他们在中国创办新式学堂,推广科学教育,为培养下一代人才贡献力量。
活跃于外交和政治舞台: 一些幼童凭借着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在外事部门或政府机构任职,为中国的外交事务和政治改革贡献了力量。
部分人继续深造: 即使在被召回后,也有一些幼童凭借自身努力,或是在国内继续学习,或是有机会再次出国深造,继续在各自的领域追求卓越。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并非所有幼童回国后的命运都如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个人的才华和努力,也需要与时代的大潮相契合。有些幼童可能因为政治环境的变化,或者个人发展方向的偏差,未能完全发挥其才能。

总而言之,这120名幼童,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大规模的留学生,他们是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探路者。他们虽然经历了艰难的留学生涯和回国后的种种挑战,但他们在美国所学到的知识和先进思想,如同播撒在中国土地上的种子,在中国近代的科技、教育、外交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对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们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勇气、探索和牺牲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要直接回答题主的问题的话,最简洁的就是:“大部分都作为官吏在清政府任职了。”

主要是最近没太有时间啊,所以就不展开说了。

(小声逼逼:点个赞同又不用花钱)

这一百二十名,共分为四批,每一批三十人,但实际上并非每一名同学都能有突出建树,有不少人仅仅是名字存在于名册之上。

第一批:

1.蔡绍基

(1859年-1933年),字述堂,广东珠海拱北北岭人,1882年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同年奉召回国。回国后,曾经担任上海海关道署翻译、牛庄海关道台、天津海关道台、直隶总督府北洋洋务总办等职。他曾随袁世凯赴朝鲜征税。1895年,光绪帝钦准成立北洋大学堂,蔡绍基担任二等学堂总办。1908年至1910年,蔡绍基出任北洋大学督办。

2.锺文耀

(1861年-1945年),号紫垣,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西山村。1879年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在校期间曾任耶鲁大学划艇队舵手,1881年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水利局翻译、知府,驻菲律宾总领事,沪宁铁路帮办、总办、局长、董事会主席等职务。

3.罗国瑞

(1861年-?),字嶽生,广东博罗人。中国土木工程师。他曾任浙江铁路总工程司,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位任铁路总工程师的人(第一位是詹天佑)。他于美国得乐埠伦思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Troy, NY)肄业。回到中国后,他曾任测量师、教员、验矿师、译员,曾历任江南海关道署洋务差总管,安南两广勘界事宜专管。1896年,他任汉阳铁厂译员。1898年,他参与了粤汉铁路勘路工作。1899年到1903年,他任萍醴铁路副工程师,参与该铁路的设计。1903年时,他已经担任全国铁路审查委员会主任。此后他应聘为浙江铁路总工程司,负责修建浙江省第一条铁路——江墅铁路,同年辞职。1906年滇蜀铁路准备修筑,滇蜀铁路公司聘请罗国瑞任总工程司,但他未接受。他曾勘查了吉长铁路,并在1907年指出日本工程师在吉长铁路勘路中虚报造价,为清政府挽回了损失。1908年,筹建津浦铁路时,他任津浦铁路南段总办,任职期间他抵制了英国总工程师的越权行为,坚持了中方的相关自主权。后来他被免职。1910年他负责滇桂铁路勘路工作,后因辛亥革命爆发,滇桂铁路停建。

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曾任邮电部路务议员,交通部技正、技监等职务。1914年交通部设立路电材料研究会,技监罗国瑞任会长。1916年被交通部停职。

4.欧阳庚

(1858年6月12日-1941年2月5日),字兆庭,号少白,广东省香山县得能都大岭村人,1878年,欧阳庚考入耶鲁大学雪非尔德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回国后,欧阳庚等16人被分派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82年12月结业后到“扬武”号轻巡洋舰上实习舰课,1883年4月毕业。从船政学堂毕业后,欧阳庚申请返回美国学习,后受其堂兄欧阳明推荐,在大清国驻美国纽约领事馆任勤务,曾与同是留美幼童的温秉忠和张康仁共事。1886年,欧阳庚调任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副领事。1904年,时任驻旧金山副领事的欧阳庚出任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代表团的联络官。同年,因“随使期满”,欧阳庚被清廷赏“三代一品封典”。

1909年1月,清政府在英属缅甸的仰光开设领事馆,欧阳庚被任命为首任驻仰光领事。同年7月,被调英属加拿大温哥华领事馆任领事。1910年1月16日,中国与巴拿马建立领事级外交关系,欧阳庚被任命为大清第一任驻巴拿马总领事。1910年,欧阳庚被清政府任命为驻墨西哥专案特使,办理1908年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华侨311人的索赔专案。赴墨西哥之前,王国维、罗振玉曾委托他到中美洲后,设法调查“华侨中有无殷人东迁的痕迹”。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欧阳庚仍任驻巴拿马总领事,1913年因抵制巴拿马排华法案,其领事状被巴政府撤销,后被驱逐。1914年,欧阳庚被委任为中华民国驻荷属爪哇(现印度尼西亚)总领事,1919年,改任驻英国大使馆一等秘书。1922年2月24日,任驻智利公使馆一等秘书官代办使事。从1919年4月开始,中华民国政府开始与玻利维亚政府接触,时任驻智利代办的欧阳庚直接参与跟玻利维亚政府的交涉,并于1924年12月,以驻玻利维亚条约特使的身份担任中方全权代表与玻方互换条约。1927年8月27日,卸任驻智利代办,之后在北京政府外交部任职。后因病退休,194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5.黄仲良

(1857年-1930年),广东番禺人。1879年进入美国理海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因清政府撤销留美幼童计划,黄仲良中断学习,于1882年肄业于理海大学采矿专业。回国后曾于天津机械局任职,历任汉冶萍冶铁所秘书、粤汉铁路广州段总办、沪杭甬铁路局长、津浦铁路总办等职。此外,还曾经担任中国驻旧金山领事之职。

6.邝荣光

(1860年-1962年),广东新宁人。中学毕业后,邝荣光选择了工科,后进入美国拉法叶学院攻读地矿专业。1881年,由于清政府下令召回所有留学生,邝荣光等中断学业回国。

被召回国后,邝荣光被分配到河北省唐山开滦煤矿,成为采矿工程师,也是中国第一批矿冶工程师。此后他参与了许多煤矿的勘测工作,发现了湖南省湘潭煤矿。他绘制了《直隶省地质图》和《直隶省矿产图》,填补了中国矿产业的空白。他还培养了大批中国地质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后,日俄双方于1905年9月5日签订了瓜分中国东北的《朴茨茅斯条约》,长春以南的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被划入日本势力范围。乘此机会,日本人未向清政府申请便强占了本溪湖煤矿。1906年9月,清政府指令奉天省政府同日本进行外交交涉,周朝霖奉命到本溪照会日方,禁止日本人开采本溪湖煤矿。后来基于当时处境,中方提出与日方合办本溪湖煤矿。1909年,邝荣光第二次奉清政府之命到本溪湖勘察煤矿储量,与日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1910年5月,中日双方在《中日合办本溪湖煤矿合同》上正式签字,中国争回本溪湖煤矿的一半矿权。

1962年,邝荣光在天津去世,享年102岁,是120名中国留美幼童中的最长寿者。

7.张康仁

(1860年-1926年),广东香山南平乡人,曾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1881年,清朝结束幼童留学计划后,张康仁奉召回国,后在其兄资助下重新赴美继续其在耶鲁大学的学业。1883年,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学习,并于1886年毕业,获得法学士学位。

1886年,张康仁剪掉了辫子,并准备从事律师业。但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使他无法在纽约任律师。1887年4月,张康仁申请执业,并在纽约州州长大卫·希尔面前做支持该申请的申辩。1887年11月11日,纽约市普通诉讼法院判决,张康仁可入籍为美国公民。1888年5月17日,张康仁被纽约州律师协会接受为会员,并得到了律师开业执照,获准在纽约州的法庭中执业。1889年6月12日,张康仁获得由美国国务卿詹姆斯·吉莱斯皮·布莱恩签署的美国公民护照,就此完全取得纽约州执业律师资格。1890年,张康仁到华侨集中的加利福尼亚州申请在旧金山执业律师,但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庭拒绝了其申请,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裁决,张康仁的入籍证件乃非法发放,因而无效 。

1888年至1895年,他任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顾问。1897年,他和侨商余大之女余爱娣结婚,婚后他们夫妇定居旧金山。1895年起,他任职于旧金山日本横滨银行, 1907年辞职,携妻回中国。回国后,他任财务部上海分部总会计师, 并在南京官办大学讲授国际法、银行学。1908年底,他回到美国,在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国公使馆从事外交工作。1910年到1913年,他在加拿大温哥华任中国驻温哥华领事,其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到1914年, 张康仁任中国驻美使馆一等秘书、代办,其间耶鲁大学授予他在耶鲁大学1883级毕业的学位。1916年到1917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任中国海军学生监督,后因病退休。1926年,张康仁逝世。

2014年,北加利福尼亚州一批法学院校学生代表张康仁,要求加利福尼亚州律师公会为张康仁追发律师执照。为此,加利福尼亚州参议员毕尔、刘云平、刘璇卿提出了加利福尼亚州参议院46号决议案,要求为张康仁追发律师执照,以纠正张康仁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并且传达法律职业公正、多样、兼容的涵义。2015年3月16日,加州高等法院一致裁定追授张康仁律师执照。

8. 梁敦彦

(1858年-1924年),字朝璋,别字崧生,广东顺德勒流龙眼乡人。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在福建船政学堂任英文教习。光绪十年,应张之洞聘,任两广、湖广督署文案、知州府候补道,累升汉阳、天津海关道员。三十三年(1906年),梁任清政府公使出使美、德、墨、秘、古巴,累官外务部侍郎、尚书、右丞。宣统三年,任袁世凯内阁外务部大臣。民国三年(1914年),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任外务部大臣。1924年5月12日,梁敦彦病逝天津。

梁敦彦在耶鲁求学期间,与友侪组织“东方人” 棒球队,一度在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扬威,梁是球队的主力投球手。

9. 潘铭钟

(1862年-1879年),广东南海人,他是历史上中国官派留学生中首位考入美国大学者,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斯勒理工学院学习。但因学习过于刻苦,1879年不幸病逝。

在他去世后,1879年12月1日《纽约时报》曾刊文登载他的生平以纪念他。文中还刊载了他临终前写下的一首诗:


Dr. Clark has saved my heart,


Where I lie there let me die,


Where'er I be, there bury me.

10.刘家照

(1861年-?),字月初,广东香山县人,1880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学习,1881年因清朝结束幼童留学计划而中断学业回国。回国后,他在1907年唐绍仪出任首任奉天巡抚前后任奉天道台,1908年作为秘书随清政府特使唐绍仪秘密访问美国,此行主要是为推动中德美联盟和裁厘加税事,但未取得进展。他还曾在天津外务局任职。后他在广东逝世。

11.黄锡宝

福建同安人,1860年生人,早年病死在美国。

12.黄开甲

(1860年—1906年),又名黄炳兴,字斗南,号子元,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人,肄业于耶鲁大学。

黄开甲回国后,先后任清末洋务大臣盛宣怀秘书、轮船招商局经理、电报局总办,又助容闳译《银行法》,可见他的学识和办事能力之非凡。开甲曾经参加过1876年美国费城百年博览会。1904年开甲随溥伦贝子访美,任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中国馆副监督,直接主持开馆和展览事宜。在博览会的晚宴上,他就美国限制华人入境政策发表精彩的演说。日俄战争后,开甲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出席“波特兰和平会议”,于返国途中病故于日本。

13.陈钜溶

广东新会人,13岁成为第一批留美幼童。回国后参加领事和外交工作。曾任驻朝鲜领事,驻日本横滨总领事,驻墨西哥代办,汉口海关监督。民国二年,在墨西哥马德洛总统任上任中国代办,因墨西哥各地发生骚乱,致使108名中国公民遇害,财产受损,经交涉成功,获得墨西哥政府310万墨西哥元的赔偿。退职后居住上海。

14.曹吉福

江苏川沙人,后为律师,具体资料不详。

15.史锦庸

广东香山人,1885进入福建水师,1886年参加中法战争,后又参加甲午海战,战舰沉没,幸为渔民所救,后来去上海的水师学堂当了一段时间教练。参加了辛亥革命,当过吴淞口炮台司令。在国民党时期派驻日本、朝鲜等地做外交工作。

16.陆永泉

(1859-1909)广东香山人,字盈科,为第一批中国留美幼童,曾就读康州诺威奇自由学校和耶鲁大学。于召回后重新回到耶鲁大学完成学业,还到里海大学完成研究生课程。离开学校后招募十名技术工人回国参加津沽铁路建设。后来从事外交工作多年,1909年遭刺客枪击身亡。

17.邓士聪

广东香山人,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就读。归国后参加修建京沈铁路,曾主管天津税务局。在上海逝世。具体资料不详。

18.陈荣贵

广东新会人,从事工矿行业。具体资料不详。

19.钱文魁

上海人。回国后任中国驻法国使馆馆员,在巴黎去世。具体资料不详。

20.程大器

具体资料不详。

21.吴仰曾

(1861年-1939年),原名仲泰,字述三,广东四会人。在哥伦比亚大学矿冶学院攻读,尚未毕业便因清政府召回而奉命回国。

吴仰曾回国后进入开平矿务局。光绪十二年(1886年),吴仰曾再赴英国学习矿冶,光绪十六年毕业于伦敦皇家矿冶学院。此后,吴仰曾先后在墨西哥、瑞典、西班牙等国办理矿务。

回国后,吴仰曾成为矿冶工程师。他先后在热河、南京附近的矿区工作,并曾经赴浙江勘查矿藏。后来他在开平矿务局工作多年,曾任该局帮办、副局长兼主任验矿师。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他在该局组织自卫队保护矿产,后来矿务局自卫队还曾拒俄国军队夺取开平煤矿。开平煤矿沦为英资公司后,吴仍任要职。后吴仰曾转任鸡鸣山煤矿总办、分省补用直隶庚山道。

宣统元年(1909年)他获赐进士出身,赏花翎二品衔。

中华民国建立后,他曾任国民政府工矿厅工程师。民国9年退休后,他又在天津、汉口等地兴办实业。民国28年,吴仰曾在北平去世,终年78岁。

22.容尚谦(1863年-1954年),族名征兰,号辉珊,广东香山县南屏乡人。容闳侄子。清同治十一年(1872),容尚谦入选为中国首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学习采矿。回国后,被分配到马尾福建船政学堂驾驶班学习,之后进入广东海军、南洋海军。在福建船政学堂同期同学有詹天佑、欧阳赓、陈巨镛、陆永泉、邓士聪、吴应科、苏锐钊、宋文翔、邓桂廷、邝咏钟、徐振鹏、薛佑福、杨兆楠、黄李良、吴其藻等。这16名留美学生被单独组成一个班,即驾驶班第八届,其中有陆永泉、邓桂廷两人未毕业,因故离校,剩下14名学习直至毕业。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爆发时,他担任清政府五品海军军官,在炮舰扬威号无防护巡洋舰上参与作战。扬威舰的右舷中鱼雷受了重伤,容尚谦潜入水中,游至海岸,他与吴其藻二人幸免于难。在参加海战的六名中国留美幼童中,有四人恪尽职守,为国捐躯。光绪二十年,他担任寰泰号无防护巡洋舰舰长,率舰参加1894年中日战争。之后,他担任多年航船经理,后任京奉铁路交通经理。1954年5月,在上海家中去世,终年91岁。

23.蔡锦章

广东香山人,回国后任职于京沪铁路,其后经商,卒于上海。

24.牛尚周

(1862年-1917年),字文卿,江苏嘉定人,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期间,他与表兄温秉忠(第二批留美幼童)和宋嘉澍结为好友。1880年(光绪六年),清政府下令中止了幼童留美计划。他与温秉忠被迫回到中国。回国后,他们二人分别与传教士倪韫山之女倪桂清、倪桂姝成婚。同时,他进入上海电报局工作。后出任江南制造总局帮办。1886年(光绪十二年)宋嘉澍被美国监理会派往中国传教,牛尚周便撮合了妻妹倪桂珍与宋嘉澍相识,并由此成为了宋嘉澍的连襟。

25.詹天佑

过于知名,不做过多介绍。

26.何廷梁

(1859-?)回国后先分配于天津医学堂,毕业后做了海军军医,后退居广东,早亡。具体资料不详。

27.谭耀勋

(1859年-1883年),广东香山人,当年“留美幼童”被召回时,有两人抗旨不遵。谭耀勋是其中之一。他秘密逃跑后,“留美幼童”同学们集体凑钱帮助他。1883年,谭耀勋完成了他在耶鲁大学的学业,获得了在纽约的中国领馆的一个职位。同年秋因健康原因回到库布鲁克镇。很快因肺病死亡。葬于库布鲁克。

28.石锦堂

山东济宁人,早年病逝于美国,具体资料不详。

29.钟俊成

广东香山人。回国后参加美国领事工作。在广州、香港、厦门和重庆等地工作。最终在上海逝世。

30.曾笃恭

广东海阳人,后从事报纸编辑,具体资料不详。

→_→第二批等以后什么时候有机会再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晚清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变革的年代。在内忧外患之下,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落后之根源,并积极寻求救国图存之道。其中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便是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1872年,由李鸿章、曾国藩等人推动的“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式成立。他们深知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明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
  • 回答
    关于1987年底是否发生针对全斗焕政府的未遂军事政变,根据我所掌握的公开资料和历史记载,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在1987年底发生过一次直接针对全斗焕政府的、已经被官方定性为“未遂军事政变”的事件。然而,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韩国政治和社会背景,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个问题。1987年的韩国,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份.............
  • 回答
    台湾原住民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与四川大凉山彝族的情况确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异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台湾原住民问题的解决之道及其效果。相似之处:历史的烙印与边缘化台湾原住民,如泰雅族、排湾族、阿美族等,在历史上都曾经历过被外部力量统治和边缘化的时期。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519.............
  • 回答
    关于网传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高一教师曾素清要求补(加)发收入22万元,但同时不要求取消教师寒暑假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可能涉及多方面因素的事件。要理解这个事情,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审视:一、 事件的可能背景与驱动因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教师的收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一些地区,教师的工资.............
  • 回答
    要说哪部电影曾引起阿富汗政府的抗议,我想最突出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得是那部引发了轩然大波的——《穆斯林的无知》(Innocence of Muslims)。这事儿发生在2012年,当时一部叫做《穆斯林的无知》的美国独立制作的短片电影,悄悄地在网上流传开来。片子本身制作极其粗糙,剧情也相当拙劣,但它.............
  • 回答
    拜登政府决定禁用“中国病毒”(China Virus)等可能助推排外情绪的表述,并承认美国此前曾助推排外情绪,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转变,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理解这一举动的背后逻辑和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政策背景:为何禁用“中国病毒”表述?1. 源于特朗普政府的言论及其后果: 在.............
  • 回答
    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决策,向来是金融市场的风向标。这一次,当“股神”以惊人的魄力,将巨额资金重新投入曾在他眼中“不再性感”的石油行业,而且是押注在那些曾在2020年因他大幅减持而备受关注的石油巨头身上,这其中传递出的信息,绝非仅仅是简单的一笔交易那么简单。触角敏锐的“价值投资者”:捕捉周期拐点首先,这.............
  • 回答
    你说得对,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能力。但要说“打不过洋人”,这说法有些笼统,咱们得细掰扯掰扯。 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了,可不是一个“战斗力”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得承认,清朝的军事力量在那个时代是经历了变化的。镇压太平天国,尤其是后期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湘军、淮军,确.............
  • 回答
    清政府并没有“拒绝工业化”的说法,而是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其未能成功地、全面地推行工业化,并最终在现代化浪潮中落后于西方列强。 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中既有主观上的认知局限,也有客观上的制度障碍和外部压力。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观念与认知上的滞后: .............
  • 回答
    1. 清政府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原因清政府在19世纪末面对外国侵略时,一再败北,其原因复杂且多方面,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历史图景:一、政治腐朽与制度僵化:王朝的内在病灶首先,清政府的政治体制已经走向了极度的僵化和腐朽,这成为了其对外战争失败的根本性原.............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新军”这个概念在清末的特殊背景。新军并非铁板一块,它的构成、训练方式、思想来源都与旧式军队截然不同。因此,要“防止”新军造反,策略也必须是多维度、深层次的,而不是简单的压制或收买。以下是一些清政府可以尝试的、更贴近历史实际的设想,尽量避免说教和空洞的建议:一、 思想的源头.............
  • 回答
    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于民国时期乃至今天的中国,其影响和法律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绝大多数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民国建立后,其效力是受到质疑、挑战,并在事实上被逐步废除或修改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阐述:一、 “不平等条约”的性质与民国的立场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清政府“不努力”就能概括的。事实上,清政府在面对八国联军入侵时,其“努力”的性质、方式以及最终效果,都与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国内国际形势以及统治者的决策紧密相关。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清政府的“努力”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清政府在某些层.............
  • 回答
    清政府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屡屡选择谈判议和,并付出割地赔款的代价,而非孤注一掷地决战到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军事和思想根源。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软弱”或“没有决心”来概括,而是需要理解当时清廷的处境和其决策逻辑。一、军事实力与战略认知上的局限 军事技术与训练的落后: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已经.............
  • 回答
    这个问题是个非常引人深思的“假设性历史”议题。如果清政府能够避免签订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绝非一句简单的“中国会更好”就能概括的,其中牵扯到太多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哪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我们讨论的核心。 通常我们指的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回答
    清政府末期的改革失败,而当代中国的改革能够成功,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两者在历史背景、改革的性质、目标、推动力、阻力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清政府末期改革失败的原因清政府末期的改革,通常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些改革的失败.............
  • 回答
    倘若,那一年,那个阴雨绵绵的春日,大清朝廷的代表能够拒绝在马关条约的文本上落下那一笔,历史的轨迹,或许会变得截然不同, ripple effect 的波澜会是怎样一副景象,不妨细细思量一番。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政治上的僵局与国际关系的重塑。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彻底战败,割地.............
  • 回答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个关键点:清政府的对错,和满族同胞是不是一个整体,这是两码事。话说回来,因为清政府当年的一些做法不对,就去骂所有满族同胞,这事儿说实话,挺站不住脚的。为啥这么说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首先,历史是个大染缸,谁也不能保证一个朝代的所有决策都是对的。清朝统治中国两.............
  • 回答
    推翻一个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的王朝,这绝非易事。清政府,尤其是在它进入晚期,就像一艘庞大的旧船,虽然破旧不堪,但其惯性和庞大的身躯依然让任何想要将其撞翻的力量都感到沉重。要理解推翻清政府的难度,我们得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清政府拥有强大的镇压力量。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清政府手里掌握着军队、警察系.............
  • 回答
    问到为什么清政府会割让如此之多的土地给沙俄,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个简单的“卖国”二字就能概括。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看看清政府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这个境地的。一、 积贫积弱的王朝底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清朝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已经不再是那个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