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洲疾控中心称「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均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原因是什么?这会对疫情防控造成哪些影响?

回答
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多为无症状或轻症:原因探究与防控影响分析

近期,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发布的报告指出,多数感染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的个体表现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对全球的疫情防控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奥密克戎毒株的感染者多为无症状或轻症?这一变化又会对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哪些关键性的影响呢?

一、 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多为无症状或轻症的原因探究

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分析:

1. 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变化:

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的突变: 奥密克戎变异株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刺突蛋白上发生了大量突变。研究表明,这些突变可能影响了病毒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结合能力,以及病毒进入细胞的效率。一些突变可能使得病毒更容易与呼吸道上部的细胞结合,而不太容易深入肺部组织,从而减轻了引发严重肺部疾病的可能性。
复制位点的差异: 有研究推测,奥密克戎毒株在人体上呼吸道(如鼻腔、咽喉)的复制速度可能比在肺部的复制速度更快,而肺部感染是导致重症肺炎的主要原因。这可能意味着病毒在早期阶段就造成了局部的炎症反应,但尚未对肺部造成广泛的、破坏性的损害。
免疫逃逸能力增强: 奥密克戎毒株相较于早期毒株,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这意味着即便接种了疫苗或曾经感染过其他变异株的人,也可能再次感染。然而,这种免疫逃逸并非意味着完全突破免疫屏障,而是说病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绕过”先前形成的免疫记忆。对于已经获得一定免疫基础的人群而言,即使再次感染,身体的免疫系统也能够迅速启动,及时控制病毒复制,从而表现为无症状或轻症。

2. 全球人群免疫基础的提升:

疫苗接种的广泛覆盖: 经过两年多的疫情,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疫苗接种率普遍较高。虽然疫苗不能完全阻止感染,但显著降低了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大部分接种过疫苗的人群,即使感染奥密克戎,体内的记忆B细胞和T细胞也能快速反应,有效清除病毒,从而减轻或避免了症状的出现。
既往感染形成的混合免疫: 不少人群已经经历过不同变异株的感染。这些既往感染与疫苗接种共同构成了“混合免疫”。这种多层次的免疫保护屏障,使得人体对病毒的整体反应能力增强,更容易将奥密克戎感染控制在早期阶段,表现为轻症。
群体免疫的初步形成: 随着大规模感染的发生,即使是通过自然感染,也对部分人群产生了免疫力。这种群体免疫的累积,虽然并非终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并引发大规模重症的能力。

3. 检测方法和监测策略的影响:

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难度: 奥密克戎感染者多为无症状或轻症,这意味着很多感染者可能没有主动去就医或进行核酸检测,他们的感染情况可能并未被及时发现和报告。因此,即使ECDC的报告是基于现有监测数据,也可能低估了实际的感染人数,但同时也说明了在这些被发现的病例中,轻症是主流。
检测能力和意愿的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检测能力和意愿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可能更侧重于对有症状人群的检测,而对于无症状感染者,除非有大规模筛查,否则难以被发现。

二、 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多为无症状或轻症对疫情防控的影响

奥密克戎毒株这一变化对全球疫情防控策略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1. 挑战:

病毒传播速度加快,难以追踪: 奥密克戎毒株传播力极强,加上大量感染者为无症状,使得病毒在人群中的隐匿传播更加普遍。传统的基于症状的接触者追踪和隔离策略,在面对如此高的传播速度和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有效阻断传播链。
“清零”策略的难度增加甚至不可行: 对于曾经采取“清零”策略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奥密克戎的出现使得维持零新增变得几乎不可能。其高度传播性和免疫逃逸能力,意味着即使采取了严格的封锁措施,病毒也极易通过各种途径重新进入社区,造成多点散发和区域性暴发。
对医疗系统的压力依然存在(即使是轻症): 虽然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轻微,但由于感染基数庞大,即使只有很小的比例发展为重症或需要住院治疗,也可能对医疗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尤其是在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地区。此外,大量轻症患者的居家隔离也需要社区和家庭的支持。
疫苗和药物的研发需要持续跟进: 尽管现有疫苗对降低重症有效,但针对奥密克戎及其后续变异株,疫苗和药物的更新换代依然是重要的课题,需要持续投入研发以应对病毒的变异。
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 尽管症状减轻,但大规模的感染仍然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例如劳动力短缺、供应链中断等。同时,持续的感染担忧也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

2. 机遇:

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心转移: 随着重症率和死亡率的下降,疫情防控的重心可以逐步从“清零”转向“减缓传播”、“保护脆弱人群”和“维持社会正常运转”。这意味着更加关注疫苗接种、药物研发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分配。
疫苗接种策略的调整: 可以更加侧重于加强针的接种,以提升人群的整体免疫水平,特别是保护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等高风险群体。同时,研发针对新变异株的更新疫苗也变得更为紧迫。
药物研发和应用的重要性凸显: 口服抗病毒药物等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在降低重症和死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奥密克戎这样传播广泛的毒株,早期诊断和及时用药成为控制疫情的重要环节。
公众自我保护意识的调整: 在病毒广泛存在的情况下,公众需要更清晰地了解病毒的危害性变化,并掌握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例如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在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等。
为常态化防控模式的过渡提供可能: 奥密克戎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全球社会适应与病毒共存的常态化防控模式提供了契机。这意味着公共卫生政策需要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分级管理以及科学的社会经济活动重启。

总而言之, 欧洲疾控中心关于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多为无症状或轻症的结论,是病毒生物学特性变化与全球人群免疫水平提升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变化是疫情演进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对疫情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防控策略,更加注重保护高风险人群,并为探索与病毒长期共存的模式积累经验。未来的防控工作,将更加考验各国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资源调配能力以及公众的配合程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Omicron感染后重症程度的两项研究。



南非开普顿大学在medrxiv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分析了疫苗接种者和康复者血清对Omicron的T细胞反应情况。


这项研究包括牛津疫苗接种者(20名)、Moderna疫苗接种者(20名)、辉瑞疫苗接种者(15名)以及康复者(15名)(图1),部分疫苗接种者有感染病史。

研究结果表明,尽管 Omicron的S蛋白上存在超过30个突变,对中和抗体的敏感性显著降低,但Omicron交叉反应性T 细胞的数量与Beta以及Delta类似,S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水平与原始毒株类似(图2)。大多数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诱导产生的T细胞反应可以交叉识别Omicron,有助于预防感染后的重症。


而在同一天,利物浦大学、苏黎世大学等科研机构在medrxiv上发表了另外一项研究,通过小鼠动物模型分析Omicron感染后的重症水平。


这项研究采用了模拟重症感染的转基因小鼠(K18-hACE2 mice),研究人员通过使用不同病毒株(Pango B(B谱系,hCoV19/England/Liverpool_REMRQ0001/2020,可以理解为原始毒株)、Delta和Omicron)对小鼠的攻毒试验,研究分析感染后的重症情况(图3)。

研究结果表明,与感染Pango B和Delta的小鼠相比,感染Omicron的小鼠临床症状较轻(体重减轻程度)(图4),并且在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的病毒载量都更低(图5),肺部的炎症也没有其他毒株那么广泛(图6)。




以上两个研究都对「Omicron感染后的重症程度」这个广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目前这类研究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很难完全排除既往感染/ 疫苗接种的保护力对于重症减轻的影响,比如比较难直接测量Omicron感染者下呼吸道的病毒载量以及观测肺部病理变化。


但是,通过不同研究的交叉印证,我们对这个问题会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目前我们可能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猜测:


相对于原始毒株,Omicron感染后在肺部的病毒载量降低,病理损伤较小,加之既往感染/ 疫苗接种后的抗体水平(虽然很微弱)以及维持较完整的T细胞反应,在临床上这些因素共同降低了感染者的重症风险。

user avatar

12月8日

最近天天在外网收集最新的疫情信息,情况不容乐观

美国欧洲确诊人数未来几天会出现大爆发,delta稳定上升+omicron几何级数上升(omicron目前基数相对较小,不过传播力是delta的数倍),医疗系统压力继续增加

都说omicron症状轻?目前来看确实如此。从南非住院情况来看,目前icu使用比例比之前delta wave低大概40%,整体住院人数也略低一些,但是omicron的传播力是delta的3-5倍!也就是说低住院率也抵消不了感染人数的增长,医疗系统的情况会比delta wave的情况更糟!

刚刚得知2针辉瑞的保护效力大幅下降,3针效果会好一些,但是欧美仍然很多人一针都没打,打满3针的就更少了,往后一两个月什么情况,不用多说吧

12月9日

国外研究者根据现有数据做出omicron的传播速度统计,相对delta病毒,传播力大约是delta的3-4倍(注: 100%为2倍)

南非上周住院人数仍在增加(不清楚为什么上周数目会增加,可能是统计需要时间),几乎是上上周人数的的3倍(1284vs3390),ICU和上呼吸机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再发一张昨天看到的美国波士顿废水病毒检测结果

病毒已经开始在美国蔓延,然而大部分西方民众觉得omicron症状轻不当回事,政府也在尽力避免制造恐慌,只是告诉大家去打booster并戴好口罩,欧美社会从上到下还比较平静。而我预计以现有的疫苗接种水平和政府措施,未来的情况将会越来越糟。

根据CDC的数据,美国每日检测人数从今年9月1日开始逐渐减少,然而确诊人数从11月初开始反弹,最新数据是19万,已经和上一波高峰持平,然而上一波的检测量比现在要高,这说美国当前的阳性率已经超过了今年夏天的delta高峰!(初算了一下,delta高峰检测阳性率8%(9月初数据),当前阳性率10%(12月4-5号数据),CDC的每日检测人数只给到5号,比较滞后,根据6号和7号暴增的新增感染人数,推算现在应该更高)

12月10日

南非9日新增22391,相比一周前翻倍,检测阳性率达到30%!随着感染数量增多,R值在逐渐下降,属于正常现象,早期差不多2-3天翻倍。当然这样的R值比delta一天感染2万多的时候要大的多。随着感染人数增多,每日新增会慢慢趋近于峰值,但峰值在哪里,10万还是20万,还不清楚。好消息是南非住院人数和需要ICU和呼吸机的人数比同期的delta要低不少,据说这也是平均住院天数减少的功劳,不好的消息是9号一天新增住院1200人,几乎赶上了前3天新增住院人数的总和。

美国9日新增与8日基本持平,我怀疑是检测量减少。为什么这么说呢,6日的检测量数据出炉,只有72万,而6日的阳性确诊接近20万,阳性率接近30%!相比之下今年夏天delta高峰期阳性率在10%左右。4,5,6日的平均检测量只有77万,而前几个月每日检测量都很少低于100万,情况颇为反常。

12月11日

南非10日住院新增1200人,本周前5天住院人数已经超过上周全部住院人数,ICU昨日继续增加20多人,这么看住院人数从9日才开始飙升,比感染爆发期推后一周左右,所以判断omicron是否症状更轻还为时尚早,需要未来1到2周的观察

欧洲方面,英国、法国、丹麦、挪威近几日确诊大幅上升,而且这几个国家已经处于omicron爆发初期,omicron数量形成了一定规模,开始加速扩张。南非现在是夏季,而欧洲是冬季,寒冷的天气更利于病毒传播。下图是苏格兰omicron的占比预测,到圣诞节omicron将成为当地主要毒株

12月12日

根据英国数据2针辉瑞疫苗15周后防止omicron症状感染的有效性是30%+,效果持续至少半年,打完第3针有效性70%+;而2针AZ疫苗半年之后效果几乎为零。而根据南非数据两针辉瑞疫苗有效性是23%,有效性相比之前的毒株大幅降低。南非omicron爆发中心Gauteng省的疫苗接种率为40%+,平均接种时间为3个月,对病毒有一定防御力,也就是说病毒的传播力被一定程度压制。

英国10日又增加633例omicron确诊,相比前一日增加50%,传播速度比南非更快。omicron在伦敦的比例已经达到30%,全英omicron实际感染日新增大约在5000人左右,是确诊的10倍。

美国方面,全美确诊数据在快速上升,重灾区东北部几个州数据爆炸式增长,包括麻省、新泽西、纽约州、宾州、康涅狄格州这几个人口密集州,而其他地区增长不明显。这其中有两大因素,一是美国东北部较为寒冷,加快病毒传播,二是omicron率先在这几个周爆发,不然以高疫苗接种率和delta的传播力不可能上升的这么快,只有omicron可以解释,目测omicron在这几个州的比例已经达到20-30%

12月13日

南非12日新增37875人,相比前几日平均数量翻倍,也创下南非历史单日新增记录,南非总统也确诊了新冠,但不清楚是否是omicron。

英国11日新增1239例omicron,数量较前一日翻倍。英国把防控等级升到4级,把明年1月底开放18岁以上注射booster的计划提前到本周,现在年轻人可以随时接种booster。美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动静,但是我判断东北部各州的情况是和英国差不多的,只是他们没有那么积极的去测序。

12月14日

英国出现首例omicron死亡病例,英国omicron迅速传播的另一大因素是AZ疫苗的大量使用,AZ疫苗的免疫逃逸率非常高。

南非上周住院人数达到5944(未完全统计),几乎是上上周的两倍,与爆发速度一致,目前吸氧人数达到880人,是爆发前的3倍。根据active case现存病例推算,omicron需要吸氧的比例似乎要比delta低一些,低30%左右(假设感染到吸氧平均需要8天)

南非13日新增13992人,比一周前翻倍还多,阳性率高达31%,继续上升。

纽约州特别是纽约市阳性率直线上升,参考Positive Tests Over Time, by Region and County | Department of Health (ny.gov),美国各州分开统计,建议不要看CDC的数据,马里兰州很久没有统计,全美数据没有代表性,建议关注几个主要的州即可,他们自己有统计。

关于omicron症状程度,一家南非医保机构通过住院率评估了omicron的严重性,去除疫苗、年龄、性别等因素,结果显示成人住院率相比原始毒株下降29%,比delta低20%左右;儿童的住院率反倒比之前的毒株都要高。

12月15日

英国13日新增确诊59610例,离突破历史高点只有一步之遥。官方公布的omicron确诊已经没有代表性,所以我不再追踪,omicron已经在英国全面爆发

南非住院和吸氧病人持续攀升,吸氧人数比两天前增加23%,呈加速上升态势

12月16日

英国14日新增78610例,比前一日增加2万例,增加30%。欧美各地病例持续上升,纽约州,丹麦,挪威,法国接连创出近期新高。

南非15日新冠死亡人数达到54例,创出omicron爆发后的新高,吸氧人数突破1000例

最新研究表明omicron传播速度快的原因是病毒主要集中在支气管而不是肺部,omicron在支气管的浓度是delta的70倍,而肺部的omicron浓度只有原始毒株的十分之一,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需要吸氧的人数低于delta以及重症比例较少的现象。

12月17日

南非检测速度已经到达瓶颈,新增数量不能很好反应实际情况,阳性率已经达到30%多,许多人都没有检测到,随着病例上升,未来许多国家会遇到检测不足的问题,发达国家检测能力会更强一些。

英国15日新增88376人,比前一日多一万人,主要集中在伦敦。美国纽约州新增18276人,较前一日增加41%,阳性率上升到6.6%,未来几天也会像伦敦一样指数上升,主要爆发区域在纽约市和长岛,omicron在纽约市的占比估计在50%左右,传播速度和伦敦类似,都比南非快。

12月18日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表明omicron比delta更温和,无论是阳性中的发病率还是住院率。伦敦数据显示从确诊到入院平均时间为6天,快于delta的9-10天。

南非16日吸氧人数显示略微下降,Gauteng省住院人数也略微下降,可能是统计延迟,可能是病毒传播速度变慢,也可能是南非人口结构较为年轻,身体恢复较快,南非中位数年龄只有28岁,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国家在40岁左右。

英国新增93045例,按照这个速度,大概圣诞节就可以到达omicron爆发后的100万确诊,之前预计要到年底,比预期快一周左右。如果后面新增确诊上升缓慢,那必定是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看阳性率是最好的指标。英国最新的阳性率在5.8%左右,前几天是3.8%,伦敦阳性率在8-9%。英国在考虑实施两周的完全封锁以减缓病毒传播。

12月19日

周末各国检测量都相对较少,所以数据不太有效,就不发了。纽约市的阳性率已经创下历史最高点,目前还在直线上升。英国周日报告确诊一般都比较少,但还是维持在9万多。

荷兰开始全国封锁,持续到明年1月14日。

12月20日

今日发布的都是周日数据,检测量比较少。纽约市阳性率从昨日7.5%上升至今日8.4%。

南非Gauteng省阳性率保持稳定,这波疫情似乎已经见顶,这并非没有可能,具体原因未知。理论上,随着病毒扩散,传播速度是越来越慢的,有几大因素减缓病毒传播:

1、随着感染增多,未感染人数在减少

2、病毒先在不做防护或没有抗体的人中间传播,这些人感染之后,再去感染那些防护做得好或者打过疫苗的就比较慢

3、病毒先在人口稠密的地方爆发,再扩展到人口稀疏的地区就会传播的慢

4、检测量上来之后更多被感染者可以自我隔离,避免感染其他人

5、病毒爆发后做好防护的人会越来越多

我预测伦敦疫情在未来一周会达到峰值,英国其他地区会再晚一周

12月21日

美国CDC称omicron目前已占全美所有确诊的73%(上周为13%),其中纽约州和佛罗里达都超过90%。纽约州阳性率达9%,比昨日增加0.6%。Omicron开始在佛罗里达及周边两个州爆发,佛罗里达相比上周确诊人数增加236%!美国20日增加26.8万确诊(不包括Maryland数据)!

上海交大对国药疫苗初步研究表明第3针对omicron中和抗体水平降低20倍,相对于原始毒株而言,也就是说效力非常低。

美国报告第一例omicron死亡患者,该患者曾经感染过新冠,但是没有接种过疫苗。

12月22日

纽约州阳性率上升至10.4%

以色列开始接种第4针疫苗

12月23日

英国新增确诊突破10万,法国突破8万,西班牙突破6万,纽约州2.8万,全美24万,为今年一月以来最高的一天

佛罗里达州确诊突破2万,当日试剂已经全部用完,仍然有许多感到不适的民众等待检测

伦敦每日住院人数是omicron爆发前的3倍,纽约州每日住院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峰时的二分之一

目前研究显示omicron的致病程度severity是delta的30-70%,虽然存在较大分歧,但大多都认为比delta要温和一些。帝国理工学院研究认为omicron毒株本身的变异产生了相对温和的症状,使造访医院的风险降低了11%,考虑到英国群体的免疫力,风险降低25-30%,住院风险降低40%。南非数据显示omicron更加温和,可能与天气、人群的免疫情况、年龄有关。

12月24日

英国单日确诊接近12万例,法国突破9万,纽约州3.8万,阳性率达到12%。

圣诞来临,圣诞旅行和boxing day会加剧病毒的传播,确诊人数将加速上升。未来几天检测量应该会减少,所以公布的数据会比较好看。假期结束后数字将大幅上升。

12月25日

纽约州4.4万,纽约和伦敦的住院人数大幅上升,纽约市日住院450人,与上一波最高峰时期持平。

12月26日

法国确诊突破10万,意大利连续两天突破5万,英国以及美国多州这两天不更新数据。

12月28日

这几天数据更新慢,很多国家检测也很少,但是不检测不代表病毒不传播,纽约州阳性率达到16%

美国CDC修改建议新冠隔离时间,从之前的10天缩短至5天,我认为目的是减少劳动短缺,避免影响经济。这么看美国是放弃抗疫了,未来也不会有大规模的lockdown,死多少人政府也不会干预,反正都建议你们去打疫苗戴口罩,你不遵守死了也是你自己的事,lockdown不但控制不了omicron,反而会损害经济,造成大量失业,还会招来一堆抗议,美国政府认为经济更重要一些,这么做也符合美国社会的价值观。

但是这只能解决短期问题,缩短隔离时间只会加速病毒传播,导致更多人感染并隔离,所以这是一种短视的做法,长期将付出更多代价。

12月29日

法国单日新增超17万例,纽约州阳性率突破19%。

FDA宣称快速抗原测试(rapid antigen test)对omicron灵敏度降低,导致一些阳性病例检测出阴性

12月30日

美国新增48万创下世界单日新增记录,英国18万,法国20万


持续更新中...

数据主要来源:各国疫情官网、Twitter关注BNONewsroom和Dr. Eric Feigl-Ding美国

user avatar

最近被朋友追问一个问题,就是奥密克戎是不是“圣诞礼物”。

怎么说呢,最近对于这个奥密克戎毒株的结论感觉世界被分裂成了2个极端。

悲观一边的人说,这毒株比Delta强500倍,前所未有的最大号毒株,将成为即Delta之后全球最强毒王,疫苗全部失效,感觉这个世界不会好了。

乐观一边的人说,这毒株毒性不强,都是轻度或者普通型,而且甚至说这个毒株可以挤占Delta毒株的生存空间,加速大流行的结束。

那么,Omicron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

从已知数据来看,它的免疫逃逸能力大概率是增强了的。这已经不是推测了,目前再生元和礼来的中和抗体结果有已经出来了,意料之中的不行。

这对于现行疫苗来说这也不是个好消息,现行的所有疫苗,所有路线的,都将可能有效率进一步的降低,比Delta还低。

这对于高接种率国家来说,就是一个大悲剧,所以美股崩也能理解。那么对于低接种率国家是好事吗?不,更糟糕。

别忘了南非就是一个被Delta洗过一遍的国家,从已有情况推测,Omicron的中和抗体估计和Delta中和抗体差异性会很大,也就是说即便是被Delta洗过一遍的国家,很有可能会被Omicron洗第二次。

同时对于传播能力来看,还无法比较它跟Delta的传播力谁更强,但是因为逃逸能力,Omicron造成的突破性感染可能会更多。

另外乐观派说的Omicron的症状,说目前南非住院人数没有上升,以及各国没有发现Omicron的死亡病例,这里其实还不能这么早就过于乐观推测Omicron的毒性。

虽然我们从规律性来统计,病毒变异的大方向应该是毒性降低,但在进化过程中不排除出现几个返祖的毒株导致毒性增强的。

但要注意一点,Omicron不是埃博拉,没那么快导致人群死亡。最少要延后看1-2周的数据,而且现在各国检测的到的输入病例大部分都是旅行人员,这个群体本身就很少有新冠死亡的最重症群体,也就是60-65岁以上的老人。所以这个群体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也不能作为Omicron的评判数据。

也就是Omicron的毒性的真实情况如何,还需要等1,2周的数据来判断。

还有一个过于乐观的判断,认为Omicron会挤占Delta的生存空间,会加速大流行的结束。那万一是,是两种毒株并存流行的可能性呢?或者是两种毒株交替流行的情况呢?

今天看到消息,我国已经在针对Omicron开发新的疫苗,世界各地也都在积极的做准备,这次我们比面对Delta毒株时拿出了更多的准备,科学家也提早给大家拉响了警报,相信不会在如上次一样狼狈。

user avatar

因为从发病到重症需要时间,现在才一周,等三周才会真正知道

user avatar

根据南非疫情数据,得不出Omicron感染者“均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这个结论

在本次疫情之前,南非虽然疫苗接种比例不高,但由于存在广泛社区传播,大约70%的人有对Delta的抗体。

下图第二排为Omicron,第七排为Delta,颜色越深突变的比例越大。

Omicron有比Delta更多的突变。

Omicron更多的突变影响了既有Delta抗体的有效性,该毒株可以无视南非第三波Delta疫情(B.1.617.2系列和AY系列为主)后70%的抗体率,依然快速增长,Omicron(淡蓝色)抢到了85%的份额。

新一轮疫情爆发已经成为定局,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开始反弹。

蓝色为感染率,红色为死亡率

分析:

1.由于病程的影响,死亡人数高峰一直落后于感染人数高峰。

前三波疫情证明了这一点。

2.由于Omicron已经在南非占85%份额,如果Omicron的重症率比Delta更低,则死亡人数应该增长幅度很小。

但由于随着感染人数的增长,死亡人数也开始上升,说明Omicron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不会和Delta有特别大的区别。

3.建议料敌从宽,唯有做了最坏的打算才能避免最坏的结果。


参考:

德国分子生物学家Kai建议做好重新开发疫苗的准备。

他认为只有做好社会防控才能限制毒株进一步突变。

user avatar

答主武汉人,疫情期间身处前线,帮大家捋一捋:

我记得最早在官方媒体(包括知乎平台讨论)看到“不明肺炎”的报道好像是12月底,到底是12月20几号还是12月30号还是31号就实在是记不清了。不过,网上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早在2019年12月1日,金银潭医院就收治第一例疑似病例了(这个是别人回推的,因为报道肯定是在后面,确诊是在报道之前,发病又是在确诊之前,感染又是在确诊之前,不是说你12月31号报道,患者就一定是12月31号当天感染发病确诊报道一气呵成)。

除了这个,还能找到其他的消息,还有说2019年12月8日是首次发病日期(正因为发病才去就诊),比上面说的12月1日要晚。

2020年1月11日(也有消息说是1月9日),出现首例死亡患者。

当然,关于具体时间节点,说法仍然很多。比如12月底,12月26日,12月27日,12月30日,12月31日等等之类的。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只能都列出来。

总之,不论是12月1日还是12月8日还是12月31日,也不管是1月11日还是1月9日。从首例患者到首例死亡病例,往长了算,是大概30多天到40天。即便是按照最保守的官方说法,从12月底算到1月9号或者11号,也有十来天。

即便上述时间节点是一团浆糊,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从感染到发病到就医到确诊到死亡,需要一段时间。

那么,如果我只截取这段时间内的数据,说“30天(或某段时间内)无一人死亡”,没问题吧?我没说错吧?只看这短期内的数据,能不能据此说新冠死亡率低?死亡率是0?人畜无害?

然后呢?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想不到吧?暴风雨之前居然有如此长时间的一段宁静。

有没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利益相关,因为我自己是武汉的,已经是被封城整懵过一回,十年怕井绳,吓怕了,所以对有些表述有点儿ptsd(比如“可防可控”,“有限人传人”,“没证据表明比非典更严重”)。我不是不知道上述说法有特定的含义和前提,只不过确实吃过亏,一看到有人说“没事”,“大号流感”就总觉得是在毒奶,立flag。

不是我乌鸦嘴,实在是疫情到现在2年,魔鬼定律发挥得淋漓尽致。几乎所有的乐观愿景全都落空,反倒是悲观走向基本落实。

我当然知道科学要看数据。

但是,数据充分吗?完整吗?覆盖面够广吗?覆盖的时间段够长够典型吗?

只截取小范围人群,短时间内的数据就急于宣告胜利,急于报告好消息。

你以为有数据就绝对科学正确?就不能带节奏?

上的当还不够?

我是做律师的,我不懂医术,但我懂话术。

一件刑事案子,几十个证人,几千页的笔录。

如果我从当中挑3个说嫌疑人好话的证人证言,从几千页笔录里面抠几句对嫌疑人有利的,给你看,你是不是以为嫌疑人特别无辜,特别白莲花?

“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均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跟“我们目前发现并记录到的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暂时都表现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以后的情况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还是有区别的吧?

医学与生物知识水平且先不论,大家总该学过语文吧?

少玩些“海量专,精确算,比你懂,比我懂”的把戏。

还是要多等等,多看看。

user avatar

谢老铁邀,

老夫是来搜集各种截图的。

下个月实锤数据出来之后,咱搞个打脸合集,到时候欢迎各位来捧场,应该可以如某些朋友所说,吃它一大波流量。

本答案绝不编辑绝不锁评论,

如果到时候数据证明确实大多数病例都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或者毒力减弱,

也欢迎各位来本答案评论区鞭尸打脸,咱绝不反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多为无症状或轻症:原因探究与防控影响分析近期,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发布的报告指出,多数感染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的个体表现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对全球的疫情防控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奥密克戎毒株的感染者多为无症状.............
  • 回答
    美疾控中心(CDC)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2020年3月对国会议员发表证词时,首次明确承认,美国的新冠疫情主要起源于欧洲,并且早期对病毒的判断存在失误。这一表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和解读。要详细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
  • 回答
    欧洲中世纪时期,平民被册封为贵族的例子确实存在,但总体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平民”和“贵族”的定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变化。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理解:1. 中世纪贵族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血统与世袭: 中世纪贵族的核心特征是血统的纯洁性和世袭性。贵族身份往.............
  • 回答
    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宗教色彩和骑士精神的时代,但同时也夹杂着不少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事件。这些故事往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信仰以及对权威的某种戏谑态度。以下是一些详细讲述的搞笑事件:1. “驴子的福音”——一场意外的宗教审判在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乡村地区,人们对宗教仪式和圣礼非常重视。但有时,虔诚与.............
  • 回答
    将欧洲的高福利体系比作“庞氏骗局”是一种极具争议性的说法,尽管这种说法在一些讨论中出现,但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庞氏骗局是不准确且过度简化的。然而,我们可以从一些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比喻,以及欧洲高福利体系在可持续性方面确实面临的挑战。理解庞氏骗局的本质:庞氏骗局的定义是:一个非法的投资计划,通过.............
  • 回答
    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和法国,在南北战争期间确实对美国内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并非直接派遣军队参战,但他们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立场,以及可能的秘密行动,都构成了不同形式的“插手”。理解这种插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欧洲列强的立场:为何会关注美国内战?首先,理解欧洲列强为何会对这场远在美洲的冲突产生.............
  • 回答
    要准确定义“亲华国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多维度的,受到历史、经济、地缘政治、国内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亲华”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然而,我们可以从经济合作、政治支持、文化交流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等几个维度来观察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基于这些观察,以下.............
  • 回答
    “欧洲在走向衰落”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论断,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更像是一个持续被讨论的议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并且不同人、不同角度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为了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衰落”论的常见论据和表现: 经济增长放缓与.............
  • 回答
    欧洲多国和英国近期确实出现了放松防疫措施的趋势,这背后是基于对当前疫情形势的评估,以及对疫苗接种、病毒变异和医疗系统承载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要详细了解英国的疫情形势,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整体疫情数据(截至您提问时的大致情况,数据会有实时变动) 感染人数(每日新增/累计).............
  • 回答
    欧洲能够突破所谓的“内卷”,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它并非单一原因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互动、演变和累积的产物。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地理等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需要明确“内卷”在此语境下的含义。在中文语境中,“内卷”通常指一种社会或经济模式中,人们在.............
  • 回答
    欧洲能源和天然气危机的根源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它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长期和短期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一、 长期结构性因素:1. 过度依赖俄罗斯能源供应: 历史原因: 欧洲在过去几十年里,为了获得稳定且价格相对较低的能源,.............
  • 回答
    欧洲年轻人,特别是德国年轻人,对纳粹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喜欢”或“不喜欢”来概括。总的来说,他们的主流态度是坚决反对,警惕和反思,但同时也有一些极端的少数群体持支持态度,而更多的人则对此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谨慎的关注。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主流态度:坚.............
  • 回答
    “欧洲白左”这个词汇,近年来在网络上常常被提及,通常带有贬义,用来形容一部分欧洲的左翼政治观点和实践,特别是那些被认为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甚至损害自身利益的方面。理解“欧洲白左”为何产生,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首先,我们要明确“欧洲白左”这个标签的含义和来源。 “.............
  • 回答
    欧洲的安全形势近年来确实备受关注,而德国作为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其难民政策自然也成为讨论的焦点。关于德国是否会因此调整难民政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社会、经济以及人道主义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欧洲安全形势差”可能包含的几个方面,以及它们与难民政策的关联: 恐怖主义威胁增加:.............
  • 回答
    欧洲中世纪史(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时期,其脉络和结构可以用一个多层次、相互交织的体系来理解。它并非一个单一、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社会结构、政治力量、文化思潮和经济模式共同塑造的。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其脉络和结构,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并在此基础.............
  • 回答
    欧洲发达国家政府之所以实行高福利,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背后既有历史渊源、社会理念,也有经济基础和政治考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历史渊源与社会理念的演变: 工业革命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进步,但也催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工人阶级贫困、劳动条件.............
  • 回答
    欧洲大陆上,统一的呼声从未断绝,但历史的洪流,总是在关键时刻卷走那些可能将这片大陆真正捏合在一起的“大一统”机会。这些错过,有的如稍纵即逝的晨雾,有的则如命运的嘲弄,留下了无数的“假如”。一、罗马帝国的余晖: संधी的破灭与碎片化要谈欧洲的大一统,绕不开罗马帝国。当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轰然倒塌.............
  • 回答
    欧洲历史进程中,确实没有形成类似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这样一套系统性的政策和思想体系。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1. 早期欧洲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基础差异 罗马帝国的影响与瓦解: 罗马帝国时期,虽然农.............
  • 回答
    “早期现代”在欧洲史的研究里,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期点可以精确划分,更像是一个过渡期和新旧交替的时代。它衔接着中世纪的晚期,一直延伸到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大致可以理解为从1500年左右到18世纪末期(约1789年)的这段时间。为什么叫做“早期现代”?这个称谓本身就暗示了它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社会.............
  • 回答
    欧洲难民问题,这摊浑水,想不搅浑都难。眼下这个局面,与其说是“问题”,不如说是“定时炸弹”更贴切,它还在慢慢地,但坚定地,膨胀,最终会炸出什么来,这得看咱们怎么拆弹,以及炸弹本身有什么“料”。要说发酵,那可不是一两天的事儿了。从叙利亚战火、伊拉克动荡,到阿富汗的变局,再到非洲的一些地区冲突和贫困,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