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通化志愿者不满居民购买零食,认为其浪费了社会资源的行为?

回答
通化事件中,志愿者对居民抢购零食的不满,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浪费社会资源”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问题,从基层治理的困境,到民众心理的博弈,再到资源分配的考量。

首先,从志愿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出发点往往是出于一种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封锁期间,他们被赋予了维护秩序、保障民生的角色。当他们看到一些居民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仍然大量抢购并非生活必需品的零食,他们内心的感受可能是复杂的。

“责任”的错位感: 志愿者觉得自己肩负着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重担,他们的工作是为了让大家在困难时期熬过去。看到有人“不务正业”,把有限的资源用在“非必要”的地方,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对他们辛勤付出的不尊重,甚至是对整个抗疫大局的不配合。
“公平”的期望: 在物资可能并不充足的情况下,志愿者也希望做到公平分配。他们可能会觉得,大家都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或者留给基本生活物资。这种“为别人考虑”的心态,让他们难以理解那些只顾自己口腹之欲的行为。
“奉献”的疲惫感: 封锁期间,志愿者的工作强度往往很大,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当他们看到有人没有“同甘共苦”,反而还在享受,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会让他们的奉献感被消磨,产生不公平感和厌烦感。
“资源”的敏感性: 在特殊时期,任何一点资源都显得格外宝贵。零食虽然不是大米白面,但在志愿者眼中,也可能被视为挤占了本可以用来分发更重要物资的空间或人力。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些零食的背后,是付出了搬运、分发、储存等一系列成本的,而这些成本在他们看来,本可以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从居民的角度来看,他们抢购零食的行为,也并非完全是“罪不可赦”。

心理慰藉的需求: 封锁生活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长时间的居家隔离,信息的不确定性,对未来的担忧,都会让人产生焦虑和恐慌。零食在此时此刻,可能扮演了重要的心理慰藉品。它们能够带来短暂的愉悦感,缓解紧张情绪,让生活多一点“色彩”。尤其是一些孩子,长期缺乏零食可能会引发哭闹和不满,父母抢购零食也是出于安抚孩子的情绪。
“囤积”的本能: 在不确定性面前,人们的“囤积”本能会显现。虽然有政府的物资保障承诺,但人们心中依然可能存在“万一”的担忧。零食作为一种易储存、受欢迎的商品,自然会成为一些人囤积的对象。
“权利”的认知: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只要自己有能力购买,并且商品在市场上出现,那么购买就是一种正当的权利。他们可能不认为自己是在“浪费”资源,而是认为自己是在满足个人需求,是市场规律的一部分。
“社会资源”定义的模糊: 什么是“社会资源”?这个定义在特殊时期会变得模糊。在他们看来,零食是商品,是生产出来供人消费的,市场有售,购买者和销售者之间是交易关系。志愿者站在“封锁”的视角,将零食也纳入了“社会总资源”的考量,而居民更多是从“市场化商品”的视角去理解。

关于“浪费社会资源”的讨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资源定义的边界: “社会资源”的定义是什么?是仅限于基本生活必需品,还是包括了所有在封锁期间流动、分配的商品和服务?如果我们将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视为社会资源,那么即使是志愿者自身的劳动,也需要考量其“效率”和“价值”。但显然,这种将所有商品都拔高到“社会资源”高度的论调,是有些过度解读的。
保障的基本底线: 封锁期间,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核心任务是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和基本的医疗。在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居民对非必需品的购买,更应被视为个体选择和消费自由的范畴。
管理者的责任: 志愿者之所以会产生不满,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基层管理和沟通的不足。如果能够提前做好物资的规划和分配,对不同物资进行分类引导,并对公众进行更细致、更人性化的沟通,也许可以避免这种“对立”的出现。例如,明确告知大家哪些是重点保障物资,哪些是可以自由购买的,以及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买不到零食(比如物流中断、商家进货不足等)。
舆论的发酵: 这种事件一旦在网络上传播,很容易被放大和曲解。一些人可能出于“站队”心理,要么将志愿者塑造成“伟大牺牲者”,要么将居民塑造成“自私自利者”。这种非黑即白的标签化,不利于问题的深入分析。

总结来说,看待这件事,不能简单地将志愿者定性为“多管闲事”或将居民定性为“贪婪浪费”。

志愿者的行为,反映了他们在特殊时期所承担的责任感,以及对公平和秩序的朴素追求,但也可能存在一些“越界”的管理倾向和情绪化判断。
居民的行为,既有满足心理慰藉的合理需求,也包含了一定的囤积本能和消费习惯,但如果过度囤积,尤其是在明显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确实会加剧资源紧张。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应该引发我们思考:在封闭管理期间,如何更好地平衡保障民生、维护秩序和尊重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更有效的沟通和更精细化的管理,化解潜在的矛盾,避免“好心办坏事”或“管理失当”的局面? 零食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情绪物资”?在极端环境下,这种“情绪物资”的价值是否应该被更全面地看待?

这场讨论,也恰恰说明了,即使是在看似简单的“抢购零食”背后,也隐藏着社会心理、资源分配、基层治理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指责,从事件中吸取教训,让未来的管理更人性化、更科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关注的一点是,志愿者有没有权利过问箱子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存不存在安全和卫生检查的环节,箱子是不是闭合状态送过来的。

志愿者的工作是送货还是代买,

如果单只是帮忙送东西,没有检查物品的权限的话,乱翻住户的东西还有道理了?

如果检查,那么是为公务,夹杂私人感情,而且公布出来涉及侵犯隐私了不是

user avatar

发视频的志愿者是真没啥大局观。

这事可怕的地方很多人没意识到。无论是不是浪费资源,这事都不应该公开出来,志愿者再有理都不能说一个字,只能通过制度解决。

因为这样做破坏了当地居民和志愿者之间的信任,让人感觉,与其等志愿者配送,不如提前囤,不用挨骂也不用担心没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等以后,如果大家听说有新增病人就疯狂买东西,那影响特别坏,一个小区的人能彻底干崩溃一个普通超市,中国的小区人是真多,而在这个崩溃的过程中,有钱人会掌握更多资源,没钱的会很焦虑。你怎么平衡?尤其是老人,有钱也扛不动那些物资。

什么叫大局观?你的情感,个人利益,都应该服务于大局,你拼死拼活的证明居民错了,你也证明了你的不可靠,不值得信任。

疫情期间,很多超市都建议,别囤东西,会造成浪费,也会引起不稳定。

一堆人叽叽喳喳谁对谁错,都是小屁孩学生思维,我感觉志愿者错误最大,你感觉居民错了,你可以反映给领导,可以投诉,甚至辞职不干了,而不是利用网络搞舆论。

试问你搞的怎样?好吗?

你证明了什么?

你以为我在乎那个吃不到饭的居民,还是挨累的你?你们都只是表象。看的是这个事情,这个局面。

user avatar

别干了 话贼多

告诉政府,把他换了 我立刻去顶替。

我一分钱不要 我自带干粮去通化当志愿者 我说的。

我比他能干 我比他话少 我比他听指挥。


一天天的什么玩意 一个个活干的不咋地话贼多。

是没给你钱啊 还是没给吃饭啊


就这个人,绝不是无私奉献,有两种可能


1 事业单位 国企的 当志愿者镀金去了。

2没钱了 当志愿者领钱去了

3被征过去的,心不甘情不愿 咔咔拍点抖音 涨点小粉丝 玩点道德绑架 还没玩明白。

人家女生的零食就救命用的

我说的 就这几种可能。


把他换了 我立刻去顶替。

我一分钱不要 我自带干粮去通化当志愿者 我说的。

我比他能干 我比他话少 我比他听指挥。

我是个盲流子 我也不需要镀金 我也不需要工资。


另外 让他买零食的2位女孩,在家里缩着 好几天没吃饭 住的地方无法做饭。

跟超市联系后 买了一堆可食用的物品 那些零食不是治馋病的 是物资 应急食材 救命的。


这个人 看似做志愿者 实则拍抖音涨粉去了,应该叫涨粉者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地震灾区吃方便面的行为?好好吃饭不行吗?

如何看待汶川地震一被救小男孩被救出来就要喝可乐的行为?是不是浪费社会资源?

如何定义浪费社会资源?谁来定义浪费社会资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通化事件中,志愿者对居民抢购零食的不满,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浪费社会资源”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问题,从基层治理的困境,到民众心理的博弈,再到资源分配的考量。首先,从志愿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出发点往往是出于一种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封锁期间,他们被赋予了维护秩序、保障.............
  • 回答
    这件事情挺让人琢磨的,一个志愿者,出于好心,觉得居民买零食是在浪费社会资源,这个出发点本身是没问题的,在特殊时期,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确实需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关键的地方。但具体怎么看,得分好几层来聊。首先,咱们得肯定这位志愿者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能成为志愿者,说明这个人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 回答
    北京试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常住居民通过志愿服务“存”入时间币,累计一万时间币可入住公办养老机构,这一政策在养老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项政策,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潜在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一、 政策的初衷与设计理念: 缓解养老压力,创新养老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
  • 回答
    杨学志先生那篇《5G将是一个彻底的失败通信技术》的文章,确实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单看标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些危言耸听,但深入去读,会发现他提出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通信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的一些观察和判断之上。首先,我们得承认,杨学志先生的这篇文章.............
  • 回答
    通化2.3事件,这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且充满反思的事件。要说清楚它,得从头捋一捋。背景:疫情之下,城市封控的常态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各地为了防控病毒传播,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封控措施。大家也逐渐习惯了“足不出户”、“社区配送”这样的生活模式。然而,这种常态化的管理,也确实会触碰到一些底线,尤其是在物.............
  • 回答
    通化,这座曾经因冰雪旅游而闻名的城市,在经历了严峻的新冠疫情封控之后,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令人心痛的侧面:隔离期间的物资紧缺。这不仅仅是一个地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暴露出的管理难题,更折射出在极端情况下,城市基层治理能力、物资供应链的韧性,以及人道主义关怀的深度考验。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城市在面对突.............
  • 回答
    通州事件,又称“通州暴动”或“通州兵变”,是指1937年7月29日发生在北平(今北京)通县(今通州区)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袭击和屠杀日军及伪满洲国士兵的事件。这是一个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详细看待通州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
  • 回答
    通辽扶贫干部怒怼懒汉父子事件,如果属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这件事情的发生,折射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基层工作者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困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看待:一、事件的背景与可能存在的张力 扶贫工作的复杂性: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资金和物资的投入,更重要的.............
  • 回答
    项立刚老师的这番话,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他把中国足球和美团做比较,说“足球能和美团相比吗?中国人很多离了美团过不了日子”,这话说得相当直白,也挺能戳中现实痛点。咱们先来捋一捋他这话背后的意思,以及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讨论。项老师的“比较”:痛点与现实项老师把美团和国足放在一起,我.............
  • 回答
    “通俄门调查结束”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事情,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准确来说,是特别检察官穆勒的调查报告发布,标志着“通俄门”这一特定调查阶段的结束,但并不意味着围绕这件事的所有疑问和争论就此烟消云散。咱们一点一点说清楚。首先,要理解“通俄门调查”是什么。它的核心是围绕两个主要问题展.............
  • 回答
    《通往北京的道路》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是一次极其宝贵但又令人五味杂陈的观影体验。它并非那种会让你在观影结束后立马拍案叫绝,或者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平复的作品,反而更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品味,去回味,甚至在事后会逐渐浮现出更多更深层次的感受。首先,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和对人.............
  • 回答
    用“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来学习外语,这说法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关键的点。你想想,咱们学外语,尤其是那些和咱们母语差别特别大的语言,比如英语、西班牙语、日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除了词汇和语法,很多时候是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是那个已经被“中国化”的大脑。咱们从小到大,说话、思考,都习惯了咱们汉语的表.............
  • 回答
    这件事呀,说起来挺复杂的,涉及到咱们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情感认同,还有一些现实的考量。你看,猪、牛、羊,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已经是驯化了千百年的家畜了。它们被养殖、被宰杀,然后成为餐桌上的肉食,这个过程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一个相对固定和被普遍接受的食物来源。我们从小吃到大,父母辈.............
  • 回答
    联合国大会关于要求俄罗斯撤军的决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这无疑是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行为的一次强烈且明确的谴责。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1. 决议的法律和象征意义: 非强制性,但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联合国大会的决议通常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这意味着俄罗斯并不直接被.............
  • 回答
    美国参议院在2017年12月通过的特朗普税改法案,即《减税与就业法案》(Tax Cuts and Jobs Act of 2017),是自1986年以来美国税法最重大的改革之一。这一法案的通过,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目标,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如何看待这一法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
  • 回答
    如何看待联合国大会通过「打击美化纳粹主义」的决议草案,美国、乌克兰投反对票?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一项打击美化纳粹主义的决议草案,以130票赞成、2票反对(美国和乌克兰)以及48票弃权的结果获得通过。这一结果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美国和乌克兰投下反对票的背景下。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
  • 回答
    中国外交部通知美方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是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释放了一系列复杂且重要的信号。要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事件背景回顾:在探讨信号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导致这一决定的背景。 美国政府的行动: 此事件发生在美国政府要求中国关闭其在休斯顿的总领事馆之后。休.............
  • 回答
    李某迪嫖娼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警方通报其行为并依法行政拘留,这一事件的处理及后续影响值得详细探讨。一、 对警方通报李某迪因嫖娼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的看法从法律和公众监督的角度来看,警方通报李某迪事件是合法、合规、且必要的。 合法合规的处理: 警方的通报是基于事实的调查和法律的适用。在中国,嫖.............
  • 回答
    科技部通报曹雪涛、李红良、耿美玉、裴钢、饶毅调查结果一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理解这一事件的复杂性和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事件的起因。科学界的学术不端行为,尤其是数据和图像的篡评估,对科学诚信和研究的可靠性构成严重威胁。当公众或同行对某些科研成果提.............
  • 回答
    美国众议院通过1.2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是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一项至关重要的立法成就。这项计划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影响深远,涉及到美国经济的多个层面和未来发展方向。要全面看待这项计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计划的核心内容与目标:首先,需要了解这个计划具体要花钱在哪里。1.2万亿美元并非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