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讲堪称穿越的古典罗马军团最后的荣光·斯特拉斯堡战役。
公元357年,已经全民改信基督教的罗马驻高卢军团迎来了他们新的指挥官,一位异教徒,信仰古希腊与古罗马哲学的朱利安。
此时的罗马军团早已不复往日:长矛代替短剑成为战士的标配,注重投射火力的轻步兵与各地征召的蛮族在军团中比例日益增长,战线上甚至经常出现双方蛮族互相战吼的微妙场面。极少数久经沙场的老兵仍保留传统剑盾配置,但他们通常只作为预备队存在,已不是战斗的主角。
在日耳曼国王集结各部落大军击溃另一支2.5万人的罗马部队、携3.5万人乘胜挺进斯特拉斯堡时,朱利安带领的就是这样一支仅有1.3万人的罗马混合军团。
朱利安决意在野战中彻底消灭日耳曼远征军,于是他选择迎击,展开部队与日耳曼人决战。
战事并不顺利,罗马人的骑兵部队在交战初期即全面落败,如果不是朱利安亲自冲入乱军鼓舞他们继续战斗,这些骑兵甚至险些践踏自军阵线。中央步兵战线,日耳曼人排成楔形阵,在国王的率领下发动中央突破。罗马人的长矛重步兵苦战不利,后续的轻步兵也无力阻挡,中央战线被彻底击穿。
日耳曼战士一路无情砍杀,直到乱军散去,他们发现眼前出现了一道细细的红线。
最后的罗马老兵军团装备着长盾与短剑巍然不动,就像一排排来自神话时代的雕塑,构筑起最后的防线。
日耳曼人怒吼着冲向他们,于是这群雕塑活过来,如数百年前他们的祖先曾经战斗的那样,用盾牌挡开蛮族的狂暴攻击,再冷酷地将短剑刺进敌人软肋,一击致命。
原本势如破竹的楔形阵在这道细细的红线前碎为齑粉,而战役的结局也就此注定。
斯特拉斯堡战役是仅存的古典罗马军团最后一次胜利。高尚的朱利安在战后谢绝了士兵们欢呼的“奥古斯都”(皇帝)称号,虽然他后来的确成为了帝国皇帝,虽然他能一度在战场上拯救罗马,但他却无力阻止罗马倒向基督教信仰。
背弃战神玛尔斯、背弃祖先传统的罗马人迎来了他们新的神,也走向了黑暗的中世纪。
他们已不配再拥有军团。
从宏观的角度讲,军团消亡而长矛方阵留存主要有两个原因:长矛是更适合普通士兵的装备;罗马军团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被破坏。
1.经济高效的平民装备
长矛的接战距离更远,更容易带给士兵信心,并且在训练程度都有限的情况下,持有长兵器的一方更容易对持有短兵器的一方造成杀伤,更容易快速形成战斗力。
虽然古典时期方阵不敌军团,但这并不是说长矛就一无是处:恰恰相反,如果只看理想状态下的交锋,即便是军团也很难突破方阵正面。罗马军团的胜利是由卓越的指挥与士兵极高的训练度共同赢来的。
进入中世纪后,部队中临时征召的民兵占了很大比例,对这样低训练度的部队而言长矛是更有效的武器。
2.消逝的荣光
在罗马早期与中期阶段,参军是公民的义务与荣耀,也是成为官员的必须路径。这个时期罗马军团士兵的素质、士气与训练度都高于其他对手。然而在帝国晚期,疆域的扩大、蛮族入侵的增多使得罗马迫切需要更多兵员,而长年的安逸又使很多罗马人拒绝服役——最终罗马政府不得不采用强制征兵、以及吸纳蛮族入伍的方式来扩充部队,这对罗马军团的战斗力而言是灾难性的。
早期的罗马军团在事实上是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队,而在晚期,罗马军团赖以常胜的基础:严格的纪律、充足的训练、高昂的士气都被严重削弱,因此也就不再高效了。
与以上两点比起来,弓箭和骑兵的发展是相对次要的因素:长矛兵对弓箭的抵抗力并不强于军团,而中世纪面对装备精良的剑盾部队,重骑兵依然无法从正面完成突破。当然,投射火力与骑兵的发展必然对部队构成与战术安排产生影响,但更加起决定影响的依然是整体的社会与军队结构的变化:奴隶制古典帝国争霸时代,罗马可以依靠不断的侵略、掠夺从资源与精神上维持它他强大的正规军,但这对封建时代的欧洲国家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罗马之后,再无军团。
个人看法就是,罗马剑盾兵为主的军队组织形式已经不适合中古以后的战斗需要了。
对于汉朝和罗马这种古典军国主义帝国来说,其相对于蛮族国家(高卢、匈奴等),最大的优势就是组织度,以古代国家的政治组织度去打部落社会组织度。到了中古时代,蛮族国家(日耳曼、鲜卑等)在组织度上已经不亚于古典帝国,这种先发国家的组织优势就不存在了,再加上骑兵战斗力提升(马镫、高桥马鞍、具装骑等)和弓弩威力提高,无论罗马还是中国(隋唐),都不得不走向以重骑兵为核心的中世纪军队模式。
具体到古罗马军团,其短剑+巨盾+标枪的组合,到了中古时代以后不适合当时的新型军事需求了,主要有如下弱点:
第一,无法抵御骑兵,尤其是重骑兵的冲击,标枪太短,而且还刻意弱化了强度,对付古典时代骑兵还行,遇到有马镫和高桥马鞍强化的新式重骑兵,这种配置弱点就很明显。为了对抗更强的骑兵,长矛就不得不捡回来。
第二,传统方形巨盾难以抵御复合弓为代表的新型弓弩的攻击,增加盾牌厚度则重量太大,无法使用。只有往缩小盾牌尺寸,增加厚度和采用金属强化方向走,所以罗马晚期盾牌开始向圆盾、鸢形盾方向发展。盾牌缩小以后,配合原来方形巨盾的短剑就不合适了,就只有加长,维京式的圆盾和长剑组合显然更适合新形式的战斗需要。
长矛回归,盾牌缩小,剑加长,马改奠定的古典罗马军团就变得面目全非了,罗马军团编制还在,装备和战斗形式越来越“蛮族化”了。日耳曼人可能文化上不及罗马,但是在战争艺术上,显然代表了更先进的发展方向。
就和环境一旦发生改变,原来的生物就需要跟着进化改变的原理一样。罗马军团依靠高度纪律和训练形成严整的队形(盾墙、龟阵)+方形巨盾配合短剑的战斗方式明显是为古代较为落后的武备环境而生的,这个环境下的罗马武备拥有明显优势。但中古时期骑兵和投射武器方面的进步摧毁了罗马传统武备的生存基础,这些东西就被淘汰了。
一般史学著作都把罗马帝国旧式军队(特指马改以后成形的罗马军团)被新式战争淘汰的标志性事件是亚德里安堡战役,这次会战之后,罗马帝国开始走向学习日耳曼武备的道路,虽然帝国依然存续了千年,军团和常备军也继续存在,但是马略缔造的旧式罗马军队走向了消亡,当然这个过程还是存续了几百年。
亚德里安堡战役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哥特重骑兵从两侧包抄罗马军团以后纯粹依靠冲击就冲垮了已经结阵的罗马步兵,并由此完成了对罗马大军的歼灭,这在古代是没有过的。从此次战役以后,罗马人为了对付骑兵不得不再次大规模恢复长矛兵,同时也开始培养重骑兵以对付哥特骑兵。
一个是组织形式,一个是战术方式。
一。枪阵可以抵挡骑兵的冲击,而罗马剑盾手太短,即使把标枪当短矛使用也有点短。
二。罗马可以使队与队之间进行轮换,但人与人之间是否可以轮换还无定论。而轮换虽然可以保证一线部队的体力优势,但可能造成阵型混乱,甚至逃兵的出现。为什么要保留预备队,而不是在一线拆东墙补西墙?
三,长枪方阵正面的火力密度比剑盾强太多。你再怎么轮换,正面也只有一排人,而枪阵则是四五排长枪。
四,枪阵的安全距离比剑盾长太多。古代战争中,大多数士兵都是希望自己能活下来的摸鱼儿。在混战之前两军之间有的时候会保持一点的距离。长枪能够在更远的距离攻击对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