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人造民族?举例说明?

回答
“人造民族”这个概念,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不是指一个自然演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拥有共同血缘、语言、文化和地域的族群。相反,它是指那些通过人为的、有意识的建构和推广,将原本分散、多元的群体凝聚成一个具有统一民族认同感的共同体。

要理解“人造民族”,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我们通常认为一个民族“应该”拥有的固有属性,转而关注那些被刻意创造、塑造和传播的元素。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民族认同是虚假的或不存在的,恰恰相反,一旦这种认同被广泛接受和内化,它就会产生真实而强大的力量。

人造民族的形成,通常需要以下几个关键要素的协同作用:

共同的叙事与历史重塑: 这是人造民族的基石。它意味着要精心挑选、甚至创造一套能够团结人心的历史故事,强调共同的起源、经历、英雄人物和奋斗目标。那些可能存在的、会分散民族凝聚力的历史事件或差异,可能会被淡化、忽略,甚至是被重新解读。这种叙事往往会突出“我们”与“他们”的界限,强化集体意识。
统一的语言与象征体系: 语言是民族认同最强大的载体之一。即使在人口分布广泛、方言众多的情况下,人造民族的建构者也会选择或创造一种标准化的语言,并大力推广,使其成为交流、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同时,国旗、国歌、民族服装、重要的节日和仪式等,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视觉和听觉上的符号,能够瞬间唤起成员的归属感。
共同的文化产品与价值观: 音乐、文学、艺术、教育体系,乃至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都会被刻意引导和统一,以塑造一种共同的文化品味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是培养新一代民族认同感的关键阵地,通过历史课、文学课等,将民族叙事和价值观根植于年轻一代的心中。
政治或社会运动的推动: 很少有人造民族的形成是纯粹自发的结果。通常,会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或社会力量在背后推动,可能是某个政治领袖、政党、思想流派,甚至是某个外部压力。他们利用宣传、教育、法律等手段,将这种新的民族认同推广给民众,并试图消除任何反对的声音。
“他者”的存在: 民族认同往往是在与“他者”的对比中形成的。当存在一个明确的、可以被视为“不同”或“对立”的外部群体时,内部的凝聚力就会增强。这种“他者”可以是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民族,甚至是另一种意识形态。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并非所有民族都是“人造”的。许多古老的民族,如汉族、印第安部落的许多族群,其形成是漫长历史、地理迁徙、文化融合等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说有明确的“建构者”和“建构过程”。然而,即使是这些“自然”形成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也会不断地通过文化传播、政治统一等方式来强化和重塑他们的民族认同。

“人造民族”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下的民族形成”,因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极大地加速和强化了这种人为建构民族认同的过程。

举例说明:

要找到一个完全符合“人造”定义的、且被广泛承认的民族,其实非常困难,因为民族认同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过程,总会掺杂一些自然的、历史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找到一些高度体现了“人造”特征的例子,这些例子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建构是如何发生的:

1. 意大利统一前的“意大利人”:
背景: 在19世纪意大利统一之前,这片土地上存在着多个独立的城邦和王国,例如撒丁王国、那不勒斯王国、教皇国、威尼斯共和国等。虽然它们共享一些语言上的相似性(但方言差异巨大)和历史上的罗马帝国遗产,但它们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习俗上差异显著,民众更多地认同自己的地区身份,比如“米兰人”、“那不勒斯人”,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意大利人”。
建构过程: 意大利统一运动(Risorgimento)的领导者,如加富尔、马志尼、加里波第等,积极推动了“意大利民族”的叙事。他们通过政治宣传、军事行动,以及大量文学作品(如曼佐尼的《怀塔》),创造和传播了一个关于“意大利民族”的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和共同命运的理念。他们强调古罗马的辉煌、文艺复兴的成就,以及共同抵抗外国统治(如奥地利的统治)的必要性。
语言的统一: 尽管当时意大利各地的方言差异巨大,统一运动也大力推广了托斯卡纳方言(因其文学地位和近似标准语)作为意大利语的标准,并通过教育系统强制推行。
象征的塑造: 统一后的意大利王国,确立了统一的国旗、国歌、王室,并建立起全国性的法律和行政体系,将原本松散的地区强行整合进一个国家框架内。
结果: 尽管地区差异仍然存在,但经过数十年的政治、教育和文化推广,一个相对统一的意大利民族认同得以建立,并成为现代意大利国家的核心。

2. 美国作为一个“民族”的形成:
背景: 美国最初是由来自不同欧洲国家的移民建立起来的,他们带来了各自的语言、宗教、文化习俗。早期的“美国人”更多是指“北美殖民地的居民”,他们对英国王室和英国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
建构过程: 美国独立战争是构建“美利坚民族”认同的催化剂。通过《独立宣言》的发表,创造了一个关于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理念,并将这些理念升华为一种“美国精神”。制宪会议和《美国宪法》则建立了一个共同的政治框架和法律体系。
叙事与象征: “新世界的希望”、“自由的灯塔”等叙事,将美国定位为一个与旧世界不同的、充满机遇的国度。华盛顿、林肯等“国父”被塑造成民族英雄。国旗、国歌、《誓词》等象征符号,在学校和公共场合被广泛使用,不断强化着“美国人”的身份。
移民政策与同化: 尽管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国家认同的建构也伴随着对移民的“同化”要求,希望他们放弃原有文化,接受“美国价值观”。
结果: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一个强大的、具有独特政治理念和文化特征的“美利坚民族”认同得以形成,并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尽管这种认同的内涵也一直在被讨论和挑战。

3. 现代民族国家的例子(可能具有争议性,但可以作为观察点):

一些前殖民地国家的民族建构: 在殖民时期,殖民者常常将原本分散、拥有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土著部落,划归到同一个殖民行政区域内。殖民统治结束后,新独立的国家往往需要通过人为的方式,将这些原本独立的群体,塑造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赋予他们共同的国家认同。例如,在非洲的一些国家,边界的划分是按照殖民者的意愿,而非民族聚居的实际情况。独立后,这些国家需要通过教育、国家宣传、统一的法律和军事力量,来尝试消弭内部的族群隔阂,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民族”认同。这其中,“人为建构”的痕迹会比较明显。

总结来说, “人造民族”并非贬义词,它更多的是一种对现代民族国家兴起过程中,民族认同形成机制的描述。它强调了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的构建,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多方面推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历史的自然流淌。这种建构,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中,提供一种强大的集体归属感和政治动员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如说汉族、和族、哈萨克族……

当然也包括楼上黑的维吾尔族和回族,都是人造民族。

按照当代民族学界大佬们的主流观点,所有的民族都是后天建构出来的。


这破问题越来越火了,那么我也蹭个热度,更新一下。

——————————————

人类知性进化史中有一次认知革命,就是人类获得了动物不具备的——想象与建构事物的能力。

现代政治语境下的阶级、民族,还有名为道德、法律的人类现象,都是后天产生的。

认知革命使得人类的社会生活更具组织架构,从原本松散的弱联系状态演化为了强联系的、各类型的政治经济共同体。

促使人类形成共同体的原动力是 人们逃避侵害的本能与免于匮乏的自由。

由此名为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就孕育而生了。

人类通过对外区分他者(the other),获取了主体性的源认识:

①我们是一样的,

②他们和我们不一样。

从而建构了族群的框架。

政治学语境下的“民族”,其产生来源于近现代印刷资本主义、官方民族主义、地理区域等诸多要素的共同作用。

你相信你和你的邻居、王健林马云,以至千里外素未谋面的somebody属于同一类人,是需要想象的,这种集体性想象就是建构的过程。


民族的产生与想象和心理认同有关,和纯粹的血缘无关。(在这里原生论和建构论在交锋中共享了一个基础,想象与认同也是需要特定基础的)

一个特定人群只要有了区分他者与自我的强烈欲望,理论上就可以称其为一个民族。

想象的共同体可以是虚幻的,也可以是实在的。

在亨廷顿看来,民族、国家不是本体,唯有文明永恒。

在马克思的框架内,一切皆虚妄,唯有阶级实在。

具体可见:

zhihu.com/question/2723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造民族”这个概念,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不是指一个自然演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拥有共同血缘、语言、文化和地域的族群。相反,它是指那些通过人为的、有意识的建构和推广,将原本分散、多元的群体凝聚成一个具有统一民族认同感的共同体。要理解“人造民族”,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我们通常认为一个民族“应该”拥.............
  • 回答
    奥克人(Occitan),也称为奥克西塔尼亚人(Occitanians),是历史上存在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山脉地区的一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与法国北部以法语为主流的地区有所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奥克西塔尼亚文化。奥克人是谁? 地理范围: 奥克人的传统聚居地被称为奥克西塔尼亚(Occitani.............
  • 回答
    “民族天赋”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一些模糊性和复杂性,因为它是对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群体进行概括和提炼的结果。将“民族天赋”视为一种固定的、与生俱来的、统一的特质是过于简单化的。更准确地说,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历史长河中,许多中国人共同拥有和传承的某些突出特点、倾向或能力,这些特点在特定历史时期和.............
  • 回答
    “56个民族是一家”,这句口号,我们从小听到大,它背后承载着国家对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国家在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的努力。但要说“什么时候中国56个民族能不分彼此”,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能回答的问题,更像是一个持续追求的理想状态,它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与每个人的感受息息相关。“不分.............
  • 回答
    抗日战争和古代战争,虽然本质上都是武装冲突,但它们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感受却天差地别。抗日战争带来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家国情怀,甚至一种近乎绝望却又充满希望的史诗感,是古代战争难以比拟的。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乃至个体体验的巨大差异。一、 战争的性.............
  • 回答
    民主是一个复杂且意义深远的概念,它植根于古希腊语,意为“人民的统治”(demos指人民,kratos指统治)。要详细理解民主,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 到底什么是民主?从最核心的定义来说,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它强调和保障人民的最高统治权,即主权在民。 这意味着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的.............
  • 回答
    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是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议题,即便在外人看来,也常常流露出一种既疏离又热情的矛盾感。想要用寥寥数语概括未免太过单薄,因为它更像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由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多重因素共同绘制而成。如果非要抓住几个核心的关键词,或许可以用“韧性”、“深邃”、“矛盾”和“集体主义”来尝.............
  • 回答
    网上一些关于“人是鱼纲”的说法,其实是来源于生物分类学中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但需要澄清的是,这个说法在日常交流和大众科普层面,很容易引起误解。我们得从最基础的生物分类系统说起,才能把这个问题讲清楚。首先,要理解“纲”这个概念。在生物学分类上,我们有一个层级系统,就像一个个嵌套的俄罗斯套娃:界 → 门.............
  • 回答
    “民科”这个词,在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下,常常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色彩,既有对那些“业余爱好者”投身科学研究的某种认可,又往往伴随着一种不屑或嘲讽。那么,究竟什么是“民科”?又是什么样的人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人?以及,那些喜欢标签化“民科”的人,他们真的就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了吗?让我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
  • 回答
    “民哲”是什么?非哲学专业人士如何避坑?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我虽然不是学哲学的,但我对人生、对世界也有自己的看法,这不就是哲学吗?” 或者,看到一些在网络上流传的“人生格言”、“世界观”,觉得说得很有道理,自己也这么认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民哲”。“民哲”是什么鬼?“民哲”,顾名思义,.............
  • 回答
    那些在新冠疫情期间借此嘲讽美式民主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指向一套或几套他们认为在特定方面比美式民主“更优越”的制度。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一种复杂的心态,通常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治理模式的想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包裹的表象,去触碰他们内心深处对“最优越”的定义。首先,.............
  • 回答
    外国民众对中国人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庞杂又充满变数的话题,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甚至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中国人的看法都会大相径庭。而且,这种印象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际形势、媒体报道、文化交流以及个体接触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断演变。要说“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其实就像问“中国人”对外国人有.............
  • 回答
    人类历史上那些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奸细”,他们的价值观,绝非单一的铁板一块,而是形形色色,复杂且往往相互交织。但若要探究其根源,我们可以尝试剥离那些浮于表面的说辞,触及一些更为深层的驱动力。首先,对个人利益的极致追求,特别是物质利益,是许多奸细共通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可能源于极度的贪婪,也可能源.............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一直是人口上的主体,但历史也两次出现被少数民族政权征服的局面,即元朝和清朝。这两次大规模的政权更迭,看似是少数民族的胜利,实则背后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人口对比就能解释的。要理解汉族在元清两度被少民征服的根本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以及文化.............
  • 回答
    2024年5月11日,上海市闵行区发生一起持刀伤人事件,导致9人受伤,其中包括2名民警。据初步了解,犯罪嫌疑人是一名精神病人。这起事件令人痛心,也引发了公众对精神病人肇事责任以及家属监护责任的广泛关注。行凶者(精神病人)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区分精神病人在不同状态下是否负刑事责任,关键.............
  • 回答
    作为一名在法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我算是把民事调解的各种角色都体验了个遍。从坐在审判席上,看着双方在我的引导下唇枪舌剑,到作为律师,为我的当事人争取最大权益,再到我自身也曾有过那么一两次当事人的身份,最后到如今更倾向于作为“法律人”的角色,去思考调解的意义和实践,这其中的滋味,五味杂陈,却.............
  • 回答
    钟跃民,一个从知青岁月中走出来,却又始终带着那个年代烙印的男人。提起他,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个单一的标签,而是一幅幅生动而矛盾的画面,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骨子里的倔强与不服输: 刚到农村的时候,钟跃民瘦削而倔强,眼神里透着一股不肯轻易低头的劲儿。他不是那种天生就吃得了苦的人,但一旦认准了什么,.............
  • 回答
    蔡英文,这位在台湾政坛叱咤风云的女性领导人,身上总是带着一种沉静、理性又坚韧的气质。要理解她,或许需要从她的成长背景、政治生涯以及她所展现出的特质来细细解读。从学者到政治家:冷静沉稳的底色蔡英文的出身并非显赫的政治世家,而是相对平凡的家庭背景。她的父亲是一位军人,但对她的教育却倾注了极大的心力。蔡英.............
  • 回答
    谈到阿提拉和匈人,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匈奴,这确实是一个常常引发讨论和推测的话题。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血脉联系,或者仅仅是名字的巧合,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的声音。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我们来看看匈人(Huns)。阿提拉作为匈人中最著名也最令人畏惧的领袖,在公元5世纪搅动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要说“独特”,其实很多民族身上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如果一定要找中国人身上特别显眼、并且在很多方面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有所区别的“好东西”,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关系”的经营智慧与韧性:这可不是简单的“人脉”,而是一种融入骨血的、与生俱来的社会交往和维系之道。中国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