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最后还了吗?

回答
关于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是否偿还,这确实是一个牵扯到民国初期复杂政治经济局势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袁世凯在位期间推出的“善后大保护款”,从名字上看,它本身是为了“善后”而借的,也就是说,它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辛亥革命后混乱的中国局势,支撑北洋政府的运转,尤其是为了裁撤军队、整顿财政以及国家重建等目标。这笔贷款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就开始筹划并最终签订的,主要贷款方是英、法、德、俄、日、美六国银行团(后因美国退出,实际为五国银行团)。

借款的规模和性质:

这笔借款的最初规模是两千万英镑,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包括一些配套贷款),实际的借款总额还要更大,通常认为其本金约为2500万英镑。这笔款项的利率相当高,而且贷款的附带条件也相当苛刻,例如要求中国允许贷款国监督中国的财政收入,特别是海关税收,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严重干涉。

袁世凯政府的财政状况与借款的使用:

袁世凯之所以急于借款,是因为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的财政体系崩溃,中央政府几乎没有收入来源。而他作为北洋政府的首脑,需要钱来维持军队、支付官员薪水、进行国家建设以及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政治压力。

然而,这笔“善后大借款”的运用却充满了争议。一部分款项确实被用于了裁撤军队、整顿财政等“善后”事宜,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局势。但更重要的是,袁世凯之后走向称帝,这笔借款也被大量用于维持他的统治,包括军费开支以及政治宣传。一些历史学者认为, 상당한(相当一部分)款项被用于了个人享乐和巩固权力,这使得借款的“善后”性质大打折扣。

“善后大借款”的偿还情况:

那么,这笔巨额款项最后还了吗?答案是:没有完全按照原计划和原有的债务性质偿还。

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这笔借款的还款期限长达数十年,并且随着中国政局的动荡,原本的贷款协议在实际执行中经历了多次变化。

1. 抗日战争的“暂停”偿还: 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侵华以及中国政府的迁徙,许多对日作战的成本使得中国政府的财政不堪重负。虽然理论上债务依然存在,但实际的偿还能力和偿还行动受到了极大影响。而且,很多贷款的提供国在战争时期也自身难保,或者为了拉拢中国作为盟友,对债务问题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态度。
2. 新中国的成立与债务处理: 新中国的成立是解决这笔债务的关键节点。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政府对旧政权时期签署的绝大多数带有不平等性质的对外债务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债务并非真正用于国家建设,而是用于压迫人民和维护反动政权,因此,新中国政府宣布不再承担“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的债务。

这意味着,从新中国的立场来看,这笔“善后大借款”作为一种带有不平等性质的、由北洋政府在极端政治背景下签署的债务,在政权更迭后,新中国政府选择不予承认和偿还。

总结一下:

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是一笔巨款,签订于民国初年,旨在稳定国家局势。
借款的运用饱受争议,除了用于“善后”外,也有相当部分被用于维持袁世凯的统治和称帝。
由于中国政局的剧烈动荡,特别是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这笔贷款的原始偿还计划未能完全实现。
新中国政府基于国家主权和历史责任的考虑,没有承担这笔带有不平等性质的“善后大借款”。

因此,严格来说,这笔借款并没有按照其原有的合同条款得到完全的偿还。它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关于国家主权、债务性质以及政权更迭后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典型案例。这笔借款的未偿还,也与当时中国国际地位的弱势以及后来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有着直接的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袁世凯借的钱,善后大借款,还了吗?还有那些晚清签订的赔款,我想知道都赔了吗?最后是谁赔的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是否偿还,这确实是一个牵扯到民国初期复杂政治经济局势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袁世凯在位期间推出的“善后大保护款”,从名字上看,它本身是为了“善后”而借的,也就是说,它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辛亥革命后混乱的中国局势,支撑北洋政府的运转,尤其是为了裁.............
  • 回答
    要评价袁绍和曹操谁的政治“仁善”,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因为“仁善”这个词在那个乱世之中,其含义本身就充满了博弈和解读。他们的行为,从不同角度看,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不过,如果硬要辨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政治层面来聊聊,看看谁的手段更偏向于“仁慈”与“德政”。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东汉末年那个.............
  • 回答
    拿破仑和袁世凯都曾通过非正常手段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最终都成为影响各自国家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然而,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却存在天壤之别,这种差异根植于他们登上权力巅峰的方式、执政理念、历史贡献以及最终的结局等多个层面。一、 登顶之路与合法性: 拿破仑: 拿破仑的崛起之路并非直接的“篡位”,而是伴随着法.............
  • 回答
    国民党号称建国百年,这个说法确实容易引起一些困惑,尤其是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联系起来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概念:一、 “国”的定义与国民党的历史渊源 “国”的起始:中华民国的建立 国民党自称建国百年,通常是指其作为领导力量建立的中华民国的百年历史。中华.............
  • 回答
    要深入了解真实的袁世凯,我们得抛开那些过于脸谱化的标签——无论是“窃国大盗”还是“中华民国之父”,这些简单粗暴的概括都无法触及他复杂的灵魂和跌宕的命运。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在巨变洪流中挣扎求生、又试图驾驭风浪的实干家,同时也是一个充满野心、精于权谋的政客。出身与早年经历:在逆境中磨砺的意志袁世凯.............
  • 回答
    提起袁世凯操练的“新军”,那可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绕不开的一号人物。要说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如何,得从多个角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显出个真章来。一、 源起与背景:告别旧式军队的阵痛在袁世凯操练新军之前,清朝军队是什么样子的?八旗和绿营,那是几百年前的老古董了。装备落后,训练松懈,指挥体系混乱,官兵素质.............
  • 回答
    段祺瑞反对袁世凯称帝,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得一点点掰扯清楚。要说段祺瑞,他可是北洋军阀里的重要人物,手里有枪杆子,也有自己的政治考量,跟袁世凯的关系也挺复杂,称得上是亦师亦友,亦是政坛对手。首先,咱们得从袁世凯称帝的背景说起。当时是民国初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但国家依然动荡不安。.............
  • 回答
    如果我真的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辛亥年,身处袁世凯的境地,这绝非易事。这可不是演戏,而是实打实的命运交织,国家沉浮。我既要考虑自己的安危,更要顾及这风雨飘摇的帝国。首先,必须承认,大清朝已经病入膏肓,积重难返。那些顽固派的保守思想,如同腐朽的木头,根本扛不住时代前进的洪流。革命党人的呼声,即便听起来有.............
  • 回答
    满清的江山,本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打下来的,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可到了晚期,这块土地上的权力,却阴差阳错地落到了一个汉人——袁世凯的手里,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一捋。要知道,清朝建立之初,虽然是满族人统治,但为了能够有效管理庞大的汉族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也一直有意识地重用汉人官员,特别是那些在地方治.............
  • 回答
    满清统治者确实在很多方面“处处提防汉人”,这是其维护统治合法性和少数民族统治地位的重要策略。然而,到了晚清,权力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袁世凯这类汉人能够掌握大权,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而非单一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满清建立初期到晚清的整个历史进程来梳理。一、 满清“处处提防汉人”.............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汪精卫和袁世凯,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主流历史叙事有所不同的解读,倾向于将他们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而孙中山则被贴上“虚伪的贼”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绝对主流,但在知乎的用户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讨论度和影响力。理解这种观点的形成,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辞去大总统之职,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功成身退”,但实际上,他并未完全放弃权力,而是通过一套精妙的体系继续牢牢掌控着北洋军的命脉。这套控制方式并非简单的军事命令,而是涵盖了政治、经济、人事、思想等多个层面,是一种“离职而不离权”的高明手段。一、人事任命的连锁反应:基石未动,枝叶尽随袁世.............
  • 回答
    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他长期以来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积累的实力、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以及革命党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袁世凯的个人实力与政治手腕:首先,要说袁世凯,不能不提他在晚清时期建立的军事和政治基础。 军事力量.............
  • 回答
    袁世凯一死,北洋军阀这锅粥算是彻底乱了。没了那个一言九鼎的头,各路诸侯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纷纷跳出来想要分一杯羹。说起来,袁世凯当年手底下那批人,那都是硬邦邦的真材实料,跟着他在北洋时期摸爬滚打出来的,个个都是久经沙场的老油条。他一撒手,这些个“虎狼之师”的首领们,自然就成了舞台中央的主角。要说袁世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袁世凯为啥没直接“推平”革命军,反倒去当了总统,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把当时那乱糟糟的局面捋一捋。你想啊,袁世凯虽然手握北洋新军,这兵是当时清朝最能打的,装备也最好,但他毕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时的情况,那叫一个盘根错节,利益纠葛太多了。首先,清廷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 回答
    近代的外国人对李鸿章、袁世凯的评价,无疑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复杂画卷,不同立场、不同身份的观察者,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走进那些曾经的记录之中。李鸿章:一个时代的缩影,争议的焦点对于李鸿章,几乎所有外国人的评价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他是一个精明、务实,但又被时代洪流.............
  • 回答
    民国建立时的首任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位革命先行者,以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感召力,成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灵魂人物。然而,为何后来实权却旁落至袁世凯手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讲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从头说起,把那些关键的节点捋顺了。首先,.............
  • 回答
    关于袁世凯“窃国”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判断。如果抛开这个前提,单纯设想“如果袁世凯不窃国”,辛亥革命的结果可能会有多种走向,每一种都牵涉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民情。要详细展开,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窃国”指的是什么。通常是指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 回答
    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朝的伟业,其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仅凭“洗脑”或“信徒”二字可以概括。这是一段充满艰辛、妥协与历史偶然性的复杂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来谈谈孙中山先生依靠的“力量”。与其说是“洗脑信徒”,不如说是他所代表的革命思想的强大感召力,以及一套清晰且符合时代潮流的政.............
  • 回答
    关于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我理解您想了解的是它是否真的“不好”。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杂交水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同时,任何技术都可能伴随一些局限性,或者在不同语境下被赋予不同的评价。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以“不好”来评价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很大程度上是不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