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末袁世凯操练的“新军”战斗力如何?

回答
提起袁世凯操练的“新军”,那可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绕不开的一号人物。要说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如何,得从多个角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显出个真章来。

一、 源起与背景:告别旧式军队的阵痛

在袁世凯操练新军之前,清朝军队是什么样子的?八旗和绿营,那是几百年前的老古董了。装备落后,训练松懈,指挥体系混乱,官兵素质参差不齐,简直就是一群拿刀枪的乌合之众。甲午海战的惨败,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把清廷打醒了:再不改革,国家就要亡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袁世凯抓住了机会。他是在甲午战后,在小站,开始了他那轰轰烈烈的新军操练。这支军队的名字,从“定武军”到“武卫前军”,再到后来的“北洋新军”,名称一直在变,但那股子精气神,却是在一点点积攒起来的。

二、 革新与优势:洋枪洋炮加洋法

袁世凯的新军,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军队的“启蒙者”和“模板”。他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洋务”劲儿,把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军事思想和装备一股脑儿地往这支军队里塞。

装备现代化: 这是最直观的一点。过去清军用的还是鸟枪、抬枪,甚至冷兵器。新军则装备了德国克虏伯的火炮、毛瑟步枪,甚至还有先进的机枪。弹药、火炮的性能,那可不是一个量级上的。这相当于从冷兵器时代直接跳到了火器时代,而且是当时最尖端的火器。
训练科学化: 袁世凯可是个实干家,他聘请德国的军事顾问来指导训练,学习的是当时欧洲列强那一套正规的军事操练、战术战法。队列、射击、刺杀,还有更复杂的炮兵协同、侦察等等,都按部就班来。他重视体能训练,士兵的体格和耐力都有显著提升。相比之下,旧式军队的训练,很多时候只是走走过场。
组织体系精良: 新军按照西方的建制,编组了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等兵种,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合成部队。军官的选拔也更注重能力,虽然早期也有提拔亲信的情况,但总体而言,比旧军队的世袭或买官卖官要进步得多。
思想灌输与纪律严明: 袁世凯对士兵的思想灌输也很到位,强调忠诚、服从、荣誉,这一点在后来的实际战斗中体现得很明显。新军的纪律也比旧军队严苛得多,军法处置也更加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三、 战斗力体现:从实战中检验

光说不练假把式,这新军的战斗力到底怎么样?得看它们在战场上的表现。

镇压义和团: 在袁世凯接管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新军就成为了他维护清朝统治、镇压国内反抗势力的主要力量。对付义和团,那简直是“降维打击”。义和团虽然人数众多,但武器简陋,组织松散,完全不是新军的对手。新军的火力和纪律,使得他们能够迅速有效地瓦解和击溃义和团。这算是新军首次大规模的实战检验,表现出其装备和训练上的优势。
辛亥革命: 这是新军战斗力最集中、最关键的体现。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将新军调往前线镇压革命。这支原本被视为“朝廷利器”的军队,却在关键时刻分化了。一部分新军,尤其是那些深受革命思潮影响,或者与革命党人有联系的部队,开始倒戈。而留在袁世凯旗下的新军,则对革命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北方战场上,袁世凯指挥的新军与革命军在一些关键地区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虽然革命军也涌现出了许多英勇的将士,但从整体的战术执行、火力支援、后勤保障来看,袁世凯的新军还是展现出了其“正规化”军队的优势。例如,在一些炮战和阵地战中,新军的组织性和火力优势比较明显。

更重要的是,新军的动向直接决定了辛亥革命的走向。当袁世凯凭借新军的实力,逼迫清廷退位,并最终窃取了革命果实的时候,就证明了这支军队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它的存在,是辛亥革命能够快速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也埋下了中国政治分裂的隐患。

四、 局限性与评价: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把新军神化。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效忠对象模糊: 早期的新军,名义上是清廷的军队,但袁世凯逐渐将其变成了自己的“私家军”。士兵们对袁世凯的个人效忠,有时甚至超过了对国家的忠诚。这种效忠对象的模糊性,在后来的军阀混战时期得到了充分暴露。
军官素质参差: 虽然有德国教官的指导,但基层军官的素质仍然参差不齐。一些军官的文化水平不高,对战术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偏差。
政治影响过大: 新军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袁世凯的政治野心的。它的建立和发展,都与袁世凯的政治需求紧密相连。一旦离开了袁世凯这棵“大树”,这支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受到影响。
未能完全摆脱旧势力影响: 虽然装备和训练是新的,但在一些思想观念和后勤体系上,仍然受到清朝旧体制的束缚。

总结一下:

袁世凯操练的“新军”,在清末时期无疑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现代化军队。它在装备、训练、组织和纪律上,都远远超越了清朝的旧式军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中国军事的面貌,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

然而,这支军队的战斗力是与袁世凯的个人意志和政治野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它被用来维护一个腐朽的政权,或者被用来实现一个军事强人的个人目标时,它的战斗力是惊人的。但反过来说,一旦离开了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和那个特定的领导者,它的那种强大的、统一的战斗力就难以维系了。它既是中国近代军事改革的成功典范,也折射出当时中国政治改革的重重困境。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袁世凯操练的“新军”,那可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绕不开的一号人物。要说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如何,得从多个角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显出个真章来。一、 源起与背景:告别旧式军队的阵痛在袁世凯操练新军之前,清朝军队是什么样子的?八旗和绿营,那是几百年前的老古董了。装备落后,训练松懈,指挥体系混乱,官兵素质.............
  • 回答
    袁世凯这位晚清北洋军阀的首脑,其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凭借过人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搅动了中国政坛的风云,一度掌握了国家大权。然而,在他权势如日中天之际,却做出了一个至今仍令人费解的决定——称帝。这究竟是为何?难道他真的看不清局势,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要理解袁世凯称帝的动机.............
  • 回答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将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让位”动作,背后是极其复杂且充满妥协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国内外的诸多势力、革命党力量的局限,以及对国家未来走向的不同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一、 革命的现实困境与对“共和”的急切渴望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袁世凯为啥没直接“推平”革命军,反倒去当了总统,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把当时那乱糟糟的局面捋一捋。你想啊,袁世凯虽然手握北洋新军,这兵是当时清朝最能打的,装备也最好,但他毕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时的情况,那叫一个盘根错节,利益纠葛太多了。首先,清廷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 回答
    关于清朝“平反”袁崇焕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议题,并非简单的“平反”二字就能概括。准确地说,是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才开始对袁崇焕的评价出现了一定的转变,并且这种转变并非完全的“洗白”或彻底的肯定,而是更趋于一种历史的客观审视,或者说是政治策略下的某种“纠偏”。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关于“清粉”是否基本都崇拜袁崇焕这个问题,我想先说,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清粉”这个词本身就有点模糊,它可以指对清朝历史感兴趣的人,也可以是支持清朝统治的观点持有者。而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即使是在同一阵营里,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不过,我们可以来聊聊为什么一部分对清朝历.............
  • 回答
    关于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尤其是“超高地位”的说法,与其说是清朝“捧出来”的,不如说是历史事件、文学创作以及不同时代解读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清朝为了某种目的而“捧”袁崇焕,因为这其中有很多更复杂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袁崇焕在明朝末年的真实处境,以及后来人们对他的看法是如何演变.............
  • 回答
    袁崇焕的功过向来是历史讨论的热点,围绕着他,自然形成了袁粉和“清粉”(这里更准确地说,是指那些倾向于认为清朝入主中原具有历史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之间的较量。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敌对,而是一种基于不同史观、不同解读角度的拉锯。袁粉,顾名思义,是袁崇焕的坚定支持者。他们通常会强调袁崇焕.............
  • 回答
    袁崇焕案后,明廷搜查他的家宅,据载,除了袁崇焕本人积欠的巨额俸禄外,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细节:他的弟弟袁崇煜,这位在袁崇焕倒台前尚未出仕或官职不高、甚至可能还在家乡务农的亲人,居然在家中“罄家而西”,也就是说,他已经把家中所有的财物变卖一空,装满了车箱。但即便如此,也有来不及运走的、价值5361两银子.............
  • 回答
    袁腾飞老师的这种“双重标准”现象,确实是很多人在听他的历史讲座时会感到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分析他个人的一些特点、历史观以及他作为“网红”老师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袁腾飞老师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尤其是针对明清两代,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讲课风格生动幽默,善于用通俗.............
  • 回答
    清末新政,作为晚清政府试图挽救危局、回应社会变革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本意是希望通过改革来巩固统治、富国强兵,然而事与愿违,它最终非但未能挽救大清王朝,反而成为了催化革命的重要因素。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新政的背景、内容、实际效果以及它引发革命的内在逻辑进行详细分析。一、 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忧外患下.............
  • 回答
    清末民初,尤其是辛亥革命后,虽然“共和”的口号响彻云霄,成为主旋律,但我们必须承认,在那个时代,“共和”的内涵和实践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共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对待底层人民的态度上,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忽视和不平等。因此,说“没有把底层人民当人”可能是一种激烈的表述,但它折射出了一些非常真实且令人痛.............
  • 回答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汉族人口迁徙,即“闯关东”。与同期蒙古地区发生的因土地和资源冲突导致的抗垦运动相比,东北地区渔猎少数民族与闯关东汉人之间的冲突显得相对缓和,并未爆发大规模的仇杀事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社会、民族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东北地.............
  • 回答
    清末时,普通人是否还普遍将满清视为“异族朝廷”,这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动态的演变。虽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革命党人中响亮,但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而言,这种“异族”的认知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的深入以及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得模糊、淡化,甚至在某些.............
  • 回答
    清末人民麻木不堪,为什么还能爆发革命?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事实上,“麻木不堪”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笼统的说法,它并不能完全概括当时社会的复杂性。革命的爆发,正是因为有一部分人并没有麻木,或者说,即使是曾经麻木的人们,也在特定因素的催化下觉醒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清末那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很多人都觉得纳闷:明明咱这边兵多,怎么就被人家几个国家联手给打败了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道尽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看装备。别看清朝军队人数多,但很多都是拿着老掉牙的武器。尤其是那些号称“精锐”的军队,虽然也装备了一些新式枪炮,但和八国联军比起来,.............
  • 回答
    要回答“清末如果真的让光绪皇帝主政能否挽救大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深入剖析光绪皇帝的能力、他所面临的局势,以及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阻力。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涵盖的。光绪皇帝:一位充满改革热情但缺乏实权的君主光绪皇帝(载湉)在1875年被慈禧立为皇帝,但实权却尽在.............
  • 回答
    清末的省制变迁与中国未走向联邦化: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分析清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以自强为旗号的洋务运动以及随后的戊戌变法,都试图对僵化的体制进行改革。其中,省制的调整与变动,是这场深刻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尽管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并出现了一些趋向地方自主的苗头,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清末那个时期,社会动荡,内外危机四伏,普通民众的日子过得可以说是相当艰难。然而,我们回看那段历史,很多时候,尤其是官方的叙事或者知识分子笔下的记录,似乎更集中于“丧权辱国”的屈辱感,对于民间真实的疾苦,似乎着墨不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不是简单的一句“不提”就能概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